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年初,沈騰的賀歲電影《飛馳人生》又讓上汽大眾的POLO火了一小把,在這部電影裡,沈騰的小Polo,成為“飛馳”的象徵,還要與戰鬥機一比高下。儘管我們不知道上汽大眾為此重要植入耗費了多少銀子,但客觀地說,不管是上汽大眾Polo,還是一汽-大眾的高爾夫或者是長安福特的福克斯,都是車迷們的喜愛的“小鋼炮”車型,是可以在秋名山一決高下的利器。

在現實中,這些性能兩廂車都在市場上都有兩個主要方向,要麼是飛馳起來,要麼是小資起來。而最為難得的是,這幾款車型是可攻可受,可彎可直的類型。簡單來說,這就是服裝店的牛仔褲和白體恤,搭啥都可以。對於女孩子來講,這車小巧玲瓏,顏值還不錯,而對於男性來說,良好的操控性和駕駛感可以虐不少車。因而,這些款車在二手車市場上保值率都高的有點嚇人。

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Polo plus(上圖) 與 高爾夫(下圖)

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在Polo所在的A0級別,大眾POLO、本田飛度兩廂、大眾POLO Cross是目前最保值的三款車型。此外,福特嘉年華、鈴木雨燕、豐田驪威、豐田威馳、起亞K2等小車保值率都名列前茅。他們的保值率目前基本在65%左右。這什麼概念呢。看看二手車市場上的產品售價就知道了,開了七八萬公里的polo,居然售價和新車差不了一兩萬?逗我,還不如買新車呢。或許正是由於這種狀況,Polo的銷量一直都不差。

2018年,Polo的銷量銷量超過13萬,達到了13.87萬,月銷量超過了1萬。但要注意的是,這是polo 8年來第一次換代。在汽車市場,現代換代車型一般都控制在5年以內,像這樣的8年時間沒有換代的車型少之又少,而從去年的銷量來看,Polo的表現還不算差,這說明了其市場的穩定性。在6月18日,Polo的換代產品上市,但注意的是,Polo已經換了新名稱,其改名為Polo plus。在售價方面,其價格為9.99萬元-12.39萬元。其中除了最低配使用手動擋,自動擋最低配售價達到10.99萬元。

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Polo雖然改名為Polo plus,但實際上新車車長4053mm,軸距2564mm,只比老款加長了94毫米,改名為plus的緣故可能和現在越發缺乏創新的iphone差不多,只是為了強調這個新變化。但這個名稱背後的變化,則是上汽大眾最近幾年一直在嘗試的改變。以途觀為例,上汽大眾近幾年一直在主推途觀L,而途觀則和途觀L同堂銷售,但注意的是,途觀L的價格有所提升。

在銷量規模提升的同時,實現利潤的雙提升,但使用的基本是同一款產品做拉長處理。Polo的套路也在於此,但不幸的是,途觀系列的銷量現在與僅有途觀一款產品的時候並未增加。大概率來說,Polo戶作為經典款繼續在中國市場銷售,但售價會稍微的調整,這也是為什麼Polo plus沒有所謂的入門款,而是入門即中配的緣故。在產品比較缺乏的情況下,上汽大眾這兩年增長乏力,其正在嘗試“同堂銷售”這個套路,比如之前的朗逸plus。

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Polo plus內飾(上圖) 與 高爾夫內飾(下圖)

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但新polo的變化是在像高爾夫靠近,外觀上常人難以辨認,畢竟是大眾的套娃設計,而內飾上改變很大。在配置上,Polo plus因為是從中配開始,因而配置顯得比較豐富。在手動擋的入門車型上,Polo Plus在配置方面採用15寸輪圈,並增加了定速巡航、上坡輔助、電動天窗、方向盤四向調節、多功能方向盤、藍牙、空氣淨化等配置,並且採用了全新的平臺構架,產品力有所提升,按照官方的說法就是“入門即中配”。自動版除了變速箱有區別之外,還比手動版多出前排側氣囊、前後排頭部氣簾以及運動駕駛模式的切換等,多出的這些功能均和安全相關。

但是,1.5L 手動/自動全景樂享版,官方指導價:9.99萬元/10.99萬元,售價9.99萬元的手動車型為全新Polo Plus的入 門版車型,雖然為入門版車型,其售價相比上一代的Polo入門版貴了2.2萬元。這是什麼概念呢?日產軒逸經典的指導價9.98萬元,優惠完後不到7萬元起。雷凌自動擋最低配只需11.58萬元,只比Polo貴了6000元。就連同品牌的上汽大眾朗逸plus,比Polo也貴不了1萬塊。

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Polo plus在同級別車型中來看,價格也有點讓人難以接受,畢竟飛度的指導價只有7.38-10.28萬元,與新Polo差不止一個檔次。而如果從實用性來看,Polo plus的整體配置其實並不高:例如在動力層面,全系標配的1.5L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基本沿用了上一代車型的發動機,動力表現並不出色。現今已十分常見的倒車影像僅出現在售價為12.39萬元的頂配版車型上,兩款低配車型甚至未配備倒車雷達。售價已經10萬出頭,Polo plus全系均未出現諸如電動座椅、真皮方向盤、自動空調等基礎配置。

上汽大眾的邏輯現在非常簡單,不再單純提升銷量規模而是提升利潤。從最近幾年上汽大眾的動作來看,基本是如此。在上汽大眾的產品結構中,其一直在試圖將價格先上移:淘汰途觀,而推出了價格更高的途觀L和途昂;朗逸換代的時候,推出朗逸plus提升售價,但老款朗逸繼續銷售。如今,到了Polo ,又是一樣的操作思路。實際上,上汽大眾只是將產品在換代的時候增加了一些配置,而另一方面,將老車型減配繼續銷售,榨取殘值。通過這種方式,上汽大眾來實現利潤的提升。

銷量大跌新Polo還漲價兩萬,為神車的信仰買單還是為智商交稅?

舉一個簡單的數據來說明上汽大眾對利潤的追求多麼驚人。大眾集團的年報顯示,在2018年的銷售收入上,同為大眾的合資公司和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二者差距明顯,一汽-大眾為416.07億歐元,同比增長1.9%,上汽大眾為288.62億歐元,同比增加0.3%。由於三成銷量來自豪華品牌奧迪,一汽-大眾的銷售收入比上汽大眾多了四成,換個角度計算,上汽大眾的銷售收入只是一汽-大眾70%的水平。

不過,在2018年的稅前利潤上,一汽-大眾的稅前利潤為48.51億歐元,同比下降1.1%,上汽大眾的稅前利潤為45.88億歐元,同比增加0.7%。也就是說,在銷售收入比上汽大眾多出四成的情況下,一汽-大眾的稅前利潤卻僅比上汽大眾多出3億歐元,幾乎持平。2018年,一汽-大眾的稅前利潤率為11.7%,下降了0.1個百分點,上汽大眾的稅前利潤為15.9%,上升了0.1個百分點——也即上汽大眾的稅前利潤率接近於一汽-大眾的1.4倍。

按照一般企業的做法,在換代的時候回增加配置提升競爭,有的還會稍微降低一些價格或者至少保持不變,但像上汽大眾這樣套路滿滿的提升價格,很少見。依仗中國消費者對大眾的品牌好感和信賴,上汽大眾在產品正在消耗大眾多年建立起來的品牌基礎,其與一汽-大眾在產品可靠性上也逐漸出現距離,兩者的產品在中保協的碰撞測試中取得了差異很大的成績,上汽大眾被一汽大眾超越。而如今,上汽大眾在不斷的向上提升價格,也是來自市場的壓力——增長已經有限,只有更多的花樣才能獲得以往的利潤成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