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60 大禹治水有原型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要探究「大禹治水」的傳說有沒有歷史原型,首先要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4000年前左右,有沒有洪水。

5000年前左右,「仰韶溫暖期」結束,「堯舜小冰期」到來,並延續到4000年前左右。

長達千年的「堯舜小冰期」有過兩次降溫的階段,第一次降溫是5000年前左右。

這一次降溫,導致東亞氣候帶和降水線往南移動,大多數原始農業的「文化」因此而衰落,這其中就包含古羌人的彩陶文化。而古羌人也因此而分化成半農半牧的「古西戎人」和繼續農耕的「東羌人」。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這次降溫還導致古西戎人往東擴張,東羌人被迫放棄隴西、隴東和陝北的領地,並擴張到中原,與古苗人、古東夷人長期混戰。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但隨後,4500年前左右,已經降低的氣溫維持在了穩定的水平,東羌人與古東夷人進入到和平狀態,共同開創了「龍山文化」,並維持到4200年前左右。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第二次降溫就發生在4200年前-4000年前之間。這次降溫的幅度並沒有第一次大,但是帶來氣候的異常變化,到4000年前左右氣候又迅速變暖,這種轉變過程導致反常的極端氣候經常出現,比如涼夏和集中的暴雨等等。

普遍乾冷的氣候導致黃土高原森林萎縮,黃土裸露,遭遇集中的暴雨後,大量的黃土被衝入黃河,並隨河水流到黃河下游。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仰韶溫暖期內,北方降雨充沛,但因黃土高原植被茂密,黃河泥沙量比較少,所以黃河下游的黃泛區還只是單純的沼澤帶。而4200年前的極端氣候,帶來的不僅是暴漲的河水,還有巨量的泥沙。原先已經被古夷人開發定居的「幹黃泛帶」,不僅重新沼澤化,舊有的河道和低窪處還很容易被泥沙淤平,黃河開始頻繁改道,洪水漫灌到原先地勢並不低窪的地區。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河北古夷人在河內中部(今輝縣境內)的城邑(孟莊古城),西城牆就毀於洪水。古東夷人的「平糧臺古城」——傳說中的宛丘、「太昊之墟」,也被洪水淹沒。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在這場斷斷續續持續200多年的洪災當中,不僅豫東北己姓方國、豫東南風姓方國的文化遭到嚴重打擊,連原先居住在淮上平原的先夏人,也免不了遭遇洪災侵擾。

先夏三國中的「王城崗古城」,東城牆就在4000年前左右被洪水沖毀。一家獨大後的先夏國,他的都邑「新砦古城」東側的河道里,也有留下了4000年前大洪水的沉積物。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大洪水這個前提有了,那麼「大禹治水」有沒有可能存在呢?

把「大禹治水」傳說中的神話成分剔除的話,故事就變成了這樣的版本:

先夏部族的首領最初用堵的辦法來防洪,但失敗了。新的首領用疏導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北方的河道中,形成了先秦黃河的下游河道,史稱「禹貢大河」。禹貢大河從河北走廊東北部,現在的天津境內注入渤海,從而消除了洪水之患。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這個傳說之所以被懷疑,是因為即便剔除神話內容,其中的細節也有很多不符合實際。

比如,傳說大禹治水的範圍,北到現在的河北,南到現在的湘江流域,西到關中,西南到巴蜀,東南到吳越之地——現在的浙江。傳說大禹的墓地,就在浙江的會稽山下。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傳說的範圍過於廣大,已然失真。4000年前的先夏時代,四川盆地是古蜀人的領地,江漢平原是古苗人的領地,兩淮地區是淮夷的活動範圍,吳越地區是古越人的地盤,他們的區域文化與先夏人、古東夷人的文化有很大的區別,屬於完全不同的族群。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先夏人與古蜀人之間,隔著厚重的大巴山和秦嶺,幾乎完全不存在交流。

江漢平原的古苗人與先夏人之間,還隔著南陽盆地,而那裡的三苗部族,時刻惦記著收復中原,先夏人不可能穿過危險的南陽盆地抵達江漢平原。

兩淮地區的淮夷族群與先夏人之間,還隔著古東夷人,互相往來不便。而且兩淮地區已經不屬於黃泛區的範圍,河道穩定的淮河南岸支流,並沒有產生大規模洪水的條件。穿過陌生而危險的淮夷人的領地,渡過長江,到一個幾乎沒有交流過的陌生族群——古越人的地盤去「治水」,那就更加荒誕了。

而關中所在的汾渭盆地,處在中原的上游,屬於黃河中游,地勢、河流落差都遠高於黃河下游,河水流速較快,泥沙很難淤積,也就不存在河道頻繁改道的現象。也就是說,不存在大規模洪水的情況。先夏部族到一個沒有洪災的地方去治理洪災,豈不一樣荒誕。

所以,如果「大禹治水」的傳說存在原型,那麼治水的範圍也僅僅只會在黃河下游的南北兩個黃泛區。具體一點,就是現在的河南東部、河北東部、山東西部、蘇皖兩省北部的淮北地區。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但即便把治水的範圍縮小到這個區域內,傳說依然被懷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還處在石器時代的先夏部族、古夷人各個族群,在方國部落林立、又沒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調動足夠的人力,去挖掘大型人工河道疏導洪水。

要知道,在2600年後,生產力已經比先夏時代發達很多的隋朝,在既有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又有金屬工具,還有畜力運輸糧食物資的情況下,挖掘與「禹貢大河」下游河道幾乎重合的「永濟渠」,都需要徵發上百萬民夫。

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而在先夏時代,按照每個部落領地平均面積120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一萬來算的話,黃泛區所涉及到的整個華北平原的先夏、古夷人部族,人口也只有300多萬。就算成年男子全部出動,能夠彙集的勞動力也只有五六十萬,這還只是理論數字。

在沒有中央集權管理體系的情況下,是無法集中徵調這麼多的人力的。即便是在1200多年後的春秋時期,封建體系下的諸侯國,也沒有能力調動大量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直到春秋末期,吳、越等國才開始修建大型運河,戰國時期,黃河下游的燕趙齊魏等國家才有能力調動大量人力去修築黃河堤壩。

春秋末期以後,大型工程得以展開,與鐵器和畜力普及,生產力迅猛提高有關。鐵犁牛耕帶來糧食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畜力拉車運輸帶來糧食物資轉運損耗降低,才有能力支撐剩餘的人力去修建大型工程。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而在先夏時代,靠石器人力鋤耕,生產的糧食很少,又沒有畜力拉車馱運,靠人力揹負,糧食的運輸損耗很大。如果按照理論數字,成年男性全部出動的話,後方沒有人負責生產,那麼只要幾個月,就會耗盡整個華北平原年產的糧食。

所以按常規來考慮,「大禹治水」的傳說,極有可能不存在歷史原型。

除非,先夏人用極小的工程量,就能夠疏導整個黃泛區的洪水。

這種情況,並非不可能。

黃河河道在中上游都是比較固定的,河道開始隨意變動的起點,位於洛陽盆地的東北側。

黃河出了三門峽之後,北側是河內平原,南側是洛陽盆地北部的邙山。邙山當然不用說,河內平原也因為受到沁水攜帶的上黨高原黃土的淤積,地勢偏高,所以黃河在這裡沒有肆意變道的可能。

而到了鄭州境內,地勢突然變低。黃河河道從這裡開始,可以往東北方向漫流,經過「河北走廊」的東側和泰沂山脈的西北側這一廣大區域,流入渤海。也可以從這裡開始,往東南方向漫流,經過潁河以東、泗水以西的廣大區域,流入淮河,最終注入黃海。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我們無法知道四五千年以前,黃河朝哪個方向漫流,也許同時往東北和東南方漫流,在東北方向和東南方向存在多個河道。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仰韶溫暖期內,北方是溫暖潮溼的亞熱帶氣候,黃土高原植被茂密,水土流失很少,黃河下游的泥沙淤積很少。因此,黃河水量很大,把華北平原的低窪處變成沼澤區,但河道淤積卻很緩慢,改道很少。

堯舜小冰期末期,也就是4200-4000年前之間,大量的泥沙隨黃河抵達華北平原。按照地轉偏向力的定律,北半球的水流會向右側偏移,而東流的黃河水,自然也就向南偏移。在這種情況下,泥沙就會逐漸往北岸堆積。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如果那時在鄭州一帶存在北流的黃河河道的話,泥沙就會不斷往北河道堆積,直到把北河道上游淤塞,全部的河水往東南方傾瀉。南流的河水通過潁河、渦河、澮河、汴河等河道流入淮河,在奪淮的過程中,整個豫東南和皖北地區形成一片澤國。

這個過程就和長江口的情況一樣。長江入海口原本在揚州鎮江一帶(戰國秦漢時期),地轉偏向力使得泥沙不斷往北岸淤積,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今天鎮江以東的長江河道,逐漸往東南方傾斜,入海口的崇明島也淤積在北岸而不是南岸。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現在崇明島與南通海門之間還存在一個狹窄的長江北流河道,並且正在不斷淤積,未來的幾十年內,崇明島很有可能與海門連成一片。這個格局,就可以類比成縮小版的黃河南北河道分離的地方。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南流的黃河填高了潁河、渦河的下游河道,導致潁河渦河上游出水不暢,先夏人所在的淮上地區,也逐漸受到洪災的侵擾。在這種情況下,先夏部族參與治水就順理成章了。

而對於先夏人來說,治水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部族不受洪水侵擾,至於其他族群的生死,那要擺在次要地位。按照這個原則,只要能讓豫中淮上地區擺脫洪水困擾,目的就達到了。

但怎樣才能讓淮上地區擺脫洪水?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黃河北流,重新回到東北方向的河道。對於已經學會挖掘壕溝和修築城牆的先夏人來說,修築土牆截斷黃河南流的河道,挖掘大渠引導黃河北流,技術上都是可行的。唯一的問題就是,工程量不能太大,施工地段要靠近先夏部族的領地,最好一個先夏部族50多萬人口,徵發出來一兩萬勞力就可以搞定。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這個問題最終得以解決。在黃河鄭州河段北岸,原本存在一條向東北方向的古黃河北道,經過現在的武陟縣、新鄉市、滑縣南側,繼續往東北方向流去。往北岸堆積的泥沙,並沒有把這條河道全部淤塞,而是僅僅只淤塞了這條河道的上游,也就是現在的武涉、新鄉境內的河段,我們暫且稱之為「鄭北河段」。


生產力落後的新石器時代,大禹能大規模治水嗎?


「鄭北河段」的長度,只有不到一百公里,甚至只有幾十公里,而且就在先夏人領地的北部邊緣,距離先夏國都邑「新砦古城」只有50公里的距離。

在先夏各部中一家獨大的先夏國,利用農閒時節,徵發先夏各部一兩萬人力,花上幾年的時間,就可以把這段淤塞的河道重新疏浚,使黃河改道北流。

但北流後的黃河,依然會把河道重新淤塞,屆時,河水便會重新南流,繼續禍害風姓方國和淮上地區的先夏人。

對於這個問題,先夏國又改如何解決呢?下節繼續。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