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缺乏格鬥文化,所以武術水準一直不能提高。

人們需要格鬥,需要親眼看到格鬥或親身體驗格鬥。在這個時代,如果格鬥比賽的形式恰當,選手訓練科學,武術是會超過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的熱情就等於資金,資金反過來又促進武術水平的提高,而武術水平提高了,會使武術明星們更加耀眼,使拳迷們的信仰更容易寄託,得到更好的享受。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缺乏格鬥文化,所以武術水準一直不能提高。

人們需要格鬥,需要親眼看到格鬥或親身體驗格鬥。在這個時代,如果格鬥比賽的形式恰當,選手訓練科學,武術是會超過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的熱情就等於資金,資金反過來又促進武術水平的提高,而武術水平提高了,會使武術明星們更加耀眼,使拳迷們的信仰更容易寄託,得到更好的享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比如詠春拳,從技藝的傳承到武館的經營再到品牌傳播,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模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隨處可見高端的詠春拳館。反觀北方拳種,普遍侷限於愛好者的小圈子,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只能侷促於公園的角落。

套路推廣了武術,也毀了武術。

不論是拳擊、跆拳道、空手道都沒有脫離開博擊,從始至終,都是在二人對抗中練習的。只有武術,發明了數不清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可以一個人練並代代相傳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練武術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風,武術就這樣在熱熱鬧鬧中走向舞蹈,總有一天,遲早要被叫做“舞術”。

絕大多數練武術的人並不真想練搏擊,有的只是想鍛鍊身體,有的只是為了好看……正因為武術有好看的套路,老人小孩都能練,才有了這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套路推廣了武術。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缺乏格鬥文化,所以武術水準一直不能提高。

人們需要格鬥,需要親眼看到格鬥或親身體驗格鬥。在這個時代,如果格鬥比賽的形式恰當,選手訓練科學,武術是會超過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的熱情就等於資金,資金反過來又促進武術水平的提高,而武術水平提高了,會使武術明星們更加耀眼,使拳迷們的信仰更容易寄託,得到更好的享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比如詠春拳,從技藝的傳承到武館的經營再到品牌傳播,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模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隨處可見高端的詠春拳館。反觀北方拳種,普遍侷限於愛好者的小圈子,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只能侷促於公園的角落。

套路推廣了武術,也毀了武術。

不論是拳擊、跆拳道、空手道都沒有脫離開博擊,從始至終,都是在二人對抗中練習的。只有武術,發明了數不清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可以一個人練並代代相傳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練武術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風,武術就這樣在熱熱鬧鬧中走向舞蹈,總有一天,遲早要被叫做“舞術”。

絕大多數練武術的人並不真想練搏擊,有的只是想鍛鍊身體,有的只是為了好看……正因為武術有好看的套路,老人小孩都能練,才有了這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套路推廣了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由於長期脫離搏擊的實踐,使得武術的練法和用法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實用技法被深深地包藏在套路架子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武術的悲衰。

應該把武術裡技擊手法完整地傳下去。

武術裡,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可能包含一個致人死命的絕招,這些不能廣為流傳,如果毫無限制地把它揭示出來,就可能影響社會治安,所以武術有“不傳匪類”之說。即使好人也不能隨便用,防衛過當也是罪。但技擊是生死相搏的手段,是歷代武術家的成果,是武術的精華所在,它也應該回歸,應該從架子裡剖析出來,有控制地流傳下去。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缺乏格鬥文化,所以武術水準一直不能提高。

人們需要格鬥,需要親眼看到格鬥或親身體驗格鬥。在這個時代,如果格鬥比賽的形式恰當,選手訓練科學,武術是會超過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的熱情就等於資金,資金反過來又促進武術水平的提高,而武術水平提高了,會使武術明星們更加耀眼,使拳迷們的信仰更容易寄託,得到更好的享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比如詠春拳,從技藝的傳承到武館的經營再到品牌傳播,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模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隨處可見高端的詠春拳館。反觀北方拳種,普遍侷限於愛好者的小圈子,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只能侷促於公園的角落。

套路推廣了武術,也毀了武術。

不論是拳擊、跆拳道、空手道都沒有脫離開博擊,從始至終,都是在二人對抗中練習的。只有武術,發明了數不清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可以一個人練並代代相傳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練武術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風,武術就這樣在熱熱鬧鬧中走向舞蹈,總有一天,遲早要被叫做“舞術”。

絕大多數練武術的人並不真想練搏擊,有的只是想鍛鍊身體,有的只是為了好看……正因為武術有好看的套路,老人小孩都能練,才有了這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套路推廣了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由於長期脫離搏擊的實踐,使得武術的練法和用法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實用技法被深深地包藏在套路架子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武術的悲衰。

應該把武術裡技擊手法完整地傳下去。

武術裡,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可能包含一個致人死命的絕招,這些不能廣為流傳,如果毫無限制地把它揭示出來,就可能影響社會治安,所以武術有“不傳匪類”之說。即使好人也不能隨便用,防衛過當也是罪。但技擊是生死相搏的手段,是歷代武術家的成果,是武術的精華所在,它也應該回歸,應該從架子裡剖析出來,有控制地流傳下去。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要參加競技,要敢“輸”。

只有把武術在全人類中間“打”個熱火朝天,老派拳霸才會自動變得謙虛,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們才可真正知道中國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幾”,安全與殘酷的比重才會被恰當地把握。

但是,“打”不是兒戲,它要求我們再多拿出些膽量和度量來。先得有“敢輸”以及“敢死”的精神準備。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缺乏格鬥文化,所以武術水準一直不能提高。

人們需要格鬥,需要親眼看到格鬥或親身體驗格鬥。在這個時代,如果格鬥比賽的形式恰當,選手訓練科學,武術是會超過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的熱情就等於資金,資金反過來又促進武術水平的提高,而武術水平提高了,會使武術明星們更加耀眼,使拳迷們的信仰更容易寄託,得到更好的享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比如詠春拳,從技藝的傳承到武館的經營再到品牌傳播,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模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隨處可見高端的詠春拳館。反觀北方拳種,普遍侷限於愛好者的小圈子,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只能侷促於公園的角落。

套路推廣了武術,也毀了武術。

不論是拳擊、跆拳道、空手道都沒有脫離開博擊,從始至終,都是在二人對抗中練習的。只有武術,發明了數不清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可以一個人練並代代相傳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練武術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風,武術就這樣在熱熱鬧鬧中走向舞蹈,總有一天,遲早要被叫做“舞術”。

絕大多數練武術的人並不真想練搏擊,有的只是想鍛鍊身體,有的只是為了好看……正因為武術有好看的套路,老人小孩都能練,才有了這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套路推廣了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由於長期脫離搏擊的實踐,使得武術的練法和用法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實用技法被深深地包藏在套路架子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武術的悲衰。

應該把武術裡技擊手法完整地傳下去。

武術裡,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可能包含一個致人死命的絕招,這些不能廣為流傳,如果毫無限制地把它揭示出來,就可能影響社會治安,所以武術有“不傳匪類”之說。即使好人也不能隨便用,防衛過當也是罪。但技擊是生死相搏的手段,是歷代武術家的成果,是武術的精華所在,它也應該回歸,應該從架子裡剖析出來,有控制地流傳下去。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要參加競技,要敢“輸”。

只有把武術在全人類中間“打”個熱火朝天,老派拳霸才會自動變得謙虛,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們才可真正知道中國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幾”,安全與殘酷的比重才會被恰當地把握。

但是,“打”不是兒戲,它要求我們再多拿出些膽量和度量來。先得有“敢輸”以及“敢死”的精神準備。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只要我們盡力了,就再也沒有比慘敗而歸更好的事了。國術還是要走出國門,去亮一亮醜,挨一捱揍。雖然這樣做會使廣大的外行心裡感到恥辱,我們也會有漢奸、賣國賊之嫌,但這會打破國人心中的中國功夫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使舊武術體系“休克”然後“重新啟動”。只有這樣,武術才有希望。

科學培養才能造就中國高手。

武術教育不同於中小學課堂,它需要師生更密切的接觸,科學到了高水準也需一師一徒制,拳術則應更進一步,施行“多師一徒”制,只有各派拳師,體育專家,醫學家,營養師等等與技擊有瓜葛的領域的方家通力合作,才可能造就出中國真正的高手。

今天武術的價值只剩下文化。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缺乏格鬥文化,所以武術水準一直不能提高。

人們需要格鬥,需要親眼看到格鬥或親身體驗格鬥。在這個時代,如果格鬥比賽的形式恰當,選手訓練科學,武術是會超過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的熱情就等於資金,資金反過來又促進武術水平的提高,而武術水平提高了,會使武術明星們更加耀眼,使拳迷們的信仰更容易寄託,得到更好的享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比如詠春拳,從技藝的傳承到武館的經營再到品牌傳播,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模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隨處可見高端的詠春拳館。反觀北方拳種,普遍侷限於愛好者的小圈子,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只能侷促於公園的角落。

套路推廣了武術,也毀了武術。

不論是拳擊、跆拳道、空手道都沒有脫離開博擊,從始至終,都是在二人對抗中練習的。只有武術,發明了數不清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可以一個人練並代代相傳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練武術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風,武術就這樣在熱熱鬧鬧中走向舞蹈,總有一天,遲早要被叫做“舞術”。

絕大多數練武術的人並不真想練搏擊,有的只是想鍛鍊身體,有的只是為了好看……正因為武術有好看的套路,老人小孩都能練,才有了這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套路推廣了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由於長期脫離搏擊的實踐,使得武術的練法和用法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實用技法被深深地包藏在套路架子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武術的悲衰。

應該把武術裡技擊手法完整地傳下去。

武術裡,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可能包含一個致人死命的絕招,這些不能廣為流傳,如果毫無限制地把它揭示出來,就可能影響社會治安,所以武術有“不傳匪類”之說。即使好人也不能隨便用,防衛過當也是罪。但技擊是生死相搏的手段,是歷代武術家的成果,是武術的精華所在,它也應該回歸,應該從架子裡剖析出來,有控制地流傳下去。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要參加競技,要敢“輸”。

只有把武術在全人類中間“打”個熱火朝天,老派拳霸才會自動變得謙虛,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們才可真正知道中國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幾”,安全與殘酷的比重才會被恰當地把握。

但是,“打”不是兒戲,它要求我們再多拿出些膽量和度量來。先得有“敢輸”以及“敢死”的精神準備。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只要我們盡力了,就再也沒有比慘敗而歸更好的事了。國術還是要走出國門,去亮一亮醜,挨一捱揍。雖然這樣做會使廣大的外行心裡感到恥辱,我們也會有漢奸、賣國賊之嫌,但這會打破國人心中的中國功夫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使舊武術體系“休克”然後“重新啟動”。只有這樣,武術才有希望。

科學培養才能造就中國高手。

武術教育不同於中小學課堂,它需要師生更密切的接觸,科學到了高水準也需一師一徒制,拳術則應更進一步,施行“多師一徒”制,只有各派拳師,體育專家,醫學家,營養師等等與技擊有瓜葛的領域的方家通力合作,才可能造就出中國真正的高手。

今天武術的價值只剩下文化。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不能否認,武術除了技擊價值外,還有健身價值、觀賞價值、經濟價值。武術甚至具有哲學價值,它包含一整套世界觀、道德觀。中國武術最強大的地方在於他背後的內核,寄生於文化內在。黑格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社會需要一種似龍而非龍的東西。武術的技擊性、觀賞性、健身性、商品性都有它存在和發展的理由。但是,技擊應當是武術之魂。套路應該從武術裡獨立出來,可以像體育學院那樣變成體操,像古寺絕技那樣變成雜技,像氣功大師那樣變成魔術,像民間拳派那樣變成宗教。但現在完全相反,技擊消失了,套路成了武術之魂。

所以當大家去問,中國武術家為什麼不去打 UFC(終極格鬥冠軍賽)時,武術家們知道自己根本打不過,因為兩種運動的靈魂完全不同。可又不能這麼承認,因為承認自身技擊性不足,武術就會陷入低谷,畢竟文化是看不到的,而擂臺是看得到的。

"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出路在哪兒?

已故的民國武術家趙道新早就把這事兒看透了:

在冷兵器時代,武技是一種謀生手段,精粹是不傳人的,傳的也只是花拳繡腿。於是武術架子越傳越花,技擊含量卻越傳越少。武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戚繼光在《紀校新書》中說:“實用必不良於觀,美觀必不實用”。架子越舒展越好看,但越緊湊越好用,動作越複雜越好看,但越簡單越好用。滿足觀賞性,就犧牲實用性。

如今加上商業的誘惑,拍電影、做廣告、辦武校,開武館,拳式越花哨,越能掙錢,恨不得用鋼絲吊著飛起來才過癮,但那些大弓步、大架子、大亮相,上竄下跳 360 度大旋子,真的能上陣嗎?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最怕摔倒,殊不知這是最寶貴的搏擊技巧。

在民間的徒手較量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除腳之外,任何部位著地都意味著失敗。所以南方器重“馬”,北方推崇“樁”。國術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但代價是什麼?一是失去了下肢的進攻,二是發力不均衡,三是阻礙步法與身法的閃動和靈巧,我們丟棄的這些,也正是現在國際搏壇最寶貴的東西。武術不僅僅是摔跤賽,以失穩換來凌厲的一擊,應該即使倒地也值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缺乏格鬥文化,所以武術水準一直不能提高。

人們需要格鬥,需要親眼看到格鬥或親身體驗格鬥。在這個時代,如果格鬥比賽的形式恰當,選手訓練科學,武術是會超過足球,成為世界第一運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的熱情就等於資金,資金反過來又促進武術水平的提高,而武術水平提高了,會使武術明星們更加耀眼,使拳迷們的信仰更容易寄託,得到更好的享受。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比如詠春拳,從技藝的傳承到武館的經營再到品牌傳播,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模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隨處可見高端的詠春拳館。反觀北方拳種,普遍侷限於愛好者的小圈子,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只能侷促於公園的角落。

套路推廣了武術,也毀了武術。

不論是拳擊、跆拳道、空手道都沒有脫離開博擊,從始至終,都是在二人對抗中練習的。只有武術,發明了數不清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可以一個人練並代代相傳的套路,最要命的是,練武術的人可以跟本不懂用法,也能打得虎虎生風,武術就這樣在熱熱鬧鬧中走向舞蹈,總有一天,遲早要被叫做“舞術”。

絕大多數練武術的人並不真想練搏擊,有的只是想鍛鍊身體,有的只是為了好看……正因為武術有好看的套路,老人小孩都能練,才有了這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套路推廣了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由於長期脫離搏擊的實踐,使得武術的練法和用法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實用技法被深深地包藏在套路架子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武術的悲衰。

應該把武術裡技擊手法完整地傳下去。

武術裡,一個不起眼的動作,可能包含一個致人死命的絕招,這些不能廣為流傳,如果毫無限制地把它揭示出來,就可能影響社會治安,所以武術有“不傳匪類”之說。即使好人也不能隨便用,防衛過當也是罪。但技擊是生死相搏的手段,是歷代武術家的成果,是武術的精華所在,它也應該回歸,應該從架子裡剖析出來,有控制地流傳下去。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中國武術要參加競技,要敢“輸”。

只有把武術在全人類中間“打”個熱火朝天,老派拳霸才會自動變得謙虛,官僚才能被自然淘汰,人們才可真正知道中國功夫在世界上倒底“算老幾”,安全與殘酷的比重才會被恰當地把握。

但是,“打”不是兒戲,它要求我們再多拿出些膽量和度量來。先得有“敢輸”以及“敢死”的精神準備。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只要我們盡力了,就再也沒有比慘敗而歸更好的事了。國術還是要走出國門,去亮一亮醜,挨一捱揍。雖然這樣做會使廣大的外行心裡感到恥辱,我們也會有漢奸、賣國賊之嫌,但這會打破國人心中的中國功夫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使舊武術體系“休克”然後“重新啟動”。只有這樣,武術才有希望。

科學培養才能造就中國高手。

武術教育不同於中小學課堂,它需要師生更密切的接觸,科學到了高水準也需一師一徒制,拳術則應更進一步,施行“多師一徒”制,只有各派拳師,體育專家,醫學家,營養師等等與技擊有瓜葛的領域的方家通力合作,才可能造就出中國真正的高手。

今天武術的價值只剩下文化。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不能否認,武術除了技擊價值外,還有健身價值、觀賞價值、經濟價值。武術甚至具有哲學價值,它包含一整套世界觀、道德觀。中國武術最強大的地方在於他背後的內核,寄生於文化內在。黑格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社會需要一種似龍而非龍的東西。武術的技擊性、觀賞性、健身性、商品性都有它存在和發展的理由。但是,技擊應當是武術之魂。套路應該從武術裡獨立出來,可以像體育學院那樣變成體操,像古寺絕技那樣變成雜技,像氣功大師那樣變成魔術,像民間拳派那樣變成宗教。但現在完全相反,技擊消失了,套路成了武術之魂。

所以當大家去問,中國武術家為什麼不去打 UFC(終極格鬥冠軍賽)時,武術家們知道自己根本打不過,因為兩種運動的靈魂完全不同。可又不能這麼承認,因為承認自身技擊性不足,武術就會陷入低谷,畢竟文化是看不到的,而擂臺是看得到的。

中國傳統武術,只能觀賞和健身,不能實戰嗎?

這就是中國武術的尷尬,或許我們曾經很能打,但現在,我們只有捱打的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