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長城博物館”之譽的大同,幾時開始修築長城的

有“長城博物館”之譽的大同,幾時開始修築長城的

大同.三十二長城

通過本文的姊妹篇《雁門關外地區的外長城,最早修築於何時》可以清晰的知道,雁北地區的外長城始築於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而雁門關外的內長城是始建於北齊的,《北史.齊本紀》說: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即公元557年,初與長城內築重城,自庫洛枝而東,到於烏乞戍,凡四百餘里。重城的意思是在原長城外的另一長城。長城原來防北面侵擾的。當然南為內北為外,故而“重城”為今天的內長城。起於偏關縣東,經雁門關、北婁口、平型關到泰戲山。庫洛枝在“重城”的極西處,正好在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的泰戲山附近,由此可以斷定此處原有“烏乞戍”據點。

有“長城博物館”之譽的大同,幾時開始修築長城的

大同.得勝堡

隋朝年限很短,僅僅為三十八年,但也修過長城。隋開皇七年,發丁男十五修長城,二旬而罷,僅此一例,但只是修而非築。唐朝國力強盛,北方各族如突厥等都為其部,故而有唐一帶均為修築長城。北宋時期,燕雲十六州已經在契丹族的統治之下,外長城屬於契丹,宋遼在雁北之南以內長城為界,元朝的時候 ,內、外蒙古為其故鄉,所以金、元都未修築長城。

有“長城博物館”之譽的大同,幾時開始修築長城的

大同.方山長城

公元1368年明軍進入元大都(今北京),元帝北走,時世企圖恢復對全中國的統治。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後,首都就在邊塞上,故而要特別加強防範。所以,有明一代大力修築長城,明朝把長城叫做“邊牆”。雁門關外也迎來了修築長城的高峰。明朝在其整個長城上,由山海關到嘉峪關設有九個鎮來分段防守,叫“九邊”。由東向西以軍鎮命名,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而當時的大同鎮負責防守雁北地區的外長城,而山西鎮(總兵駐偏關)則負責防守內長城。

有“長城博物館”之譽的大同,幾時開始修築長城的

大同.李二口長城

大同鎮的長城修建的巔峰期,集中在明成化至明嘉靖年間,這一期間在大同鎮西北部外長城沿線修築了著名的“邊牆五堡 ”也稱內五堡,即鎮邊、鎮川、宏賜、鎮魯、鎮河堡。邊牆五堡的設立,在明朝廷和蒙古貴族的戰爭中,起著重要的咽喉作用。繼而又在長城之衝口修築了得勝堡,為南北之通津,內外之咽喉。隨後又陸續修築了靖虜五堡、滅胡九堡、鎮羌四堡等等,一直到大同鎮“七十二堡城”全部完工。

有“長城博物館”之譽的大同,幾時開始修築長城的

大同.保平堡長城

自宣化府逶迤子雁門關外邊緣的長城皆是峻垣深壕,烽墩相接,險關如雲,御暴之意,凜凜然。總的來說,在大同鎮千餘里的內外長城上,各個隘口堡關防衛工事非常嚴密。邊牆不只是一道,重要關口有石牆二十道之多。如雁門關,關外有大石牆三道,小石牆二十五道。道北有廣武戰口,隘口有十八處之多。東起水峪口,至蘆極口,堡寨連天。到了清朝,長城內外皆是國土,沒有修築長城的必要。言而總之,雁門關外的外長城始築於北魏,內長城始築於北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有“長城博物館”之譽的大同,幾時開始修築長城的

大同.新平堡長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