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
"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靈丘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靈丘縣,屬代郡。東漢廢。故址在今縣東北魏復置靈丘縣(移今治),屬司州;太和年間改屬恆州。

2、北齊置蔚州,北周立大昌縣。隋開皇初廢郡,又廢大昌縣入靈丘縣。隋末廢靈丘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靈丘縣,寄治陽曲縣(今太原市北陽曲鎮),次年寄治繁畤縣(今繁峙縣),八年寄治秀容(今忻州市);貞觀五年(631年)徙至今縣城,屬蔚州,天寶至至德年間又歷屬安邊、興唐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蔚州。

3、遼仍屬蔚州。金貞廞二年(1214年)升靈丘縣為蔚州,屬西京路。元復為靈丘縣,屬宣德府蔚州。明屬大同府蔚州。清屬大同府。

4、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5、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1967年改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武靈王葬此,因氏焉。”《寰宇通志》:“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三、風景名勝

"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靈丘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靈丘縣,屬代郡。東漢廢。故址在今縣東北魏復置靈丘縣(移今治),屬司州;太和年間改屬恆州。

2、北齊置蔚州,北周立大昌縣。隋開皇初廢郡,又廢大昌縣入靈丘縣。隋末廢靈丘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靈丘縣,寄治陽曲縣(今太原市北陽曲鎮),次年寄治繁畤縣(今繁峙縣),八年寄治秀容(今忻州市);貞觀五年(631年)徙至今縣城,屬蔚州,天寶至至德年間又歷屬安邊、興唐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蔚州。

3、遼仍屬蔚州。金貞廞二年(1214年)升靈丘縣為蔚州,屬西京路。元復為靈丘縣,屬宣德府蔚州。明屬大同府蔚州。清屬大同府。

4、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5、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1967年改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武靈王葬此,因氏焉。”《寰宇通志》:“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1、覺山寺。又名普照寺,位於縣城東南30華里之外。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主要建築分廟宇和磚塔兩部分。

"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靈丘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靈丘縣,屬代郡。東漢廢。故址在今縣東北魏復置靈丘縣(移今治),屬司州;太和年間改屬恆州。

2、北齊置蔚州,北周立大昌縣。隋開皇初廢郡,又廢大昌縣入靈丘縣。隋末廢靈丘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靈丘縣,寄治陽曲縣(今太原市北陽曲鎮),次年寄治繁畤縣(今繁峙縣),八年寄治秀容(今忻州市);貞觀五年(631年)徙至今縣城,屬蔚州,天寶至至德年間又歷屬安邊、興唐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蔚州。

3、遼仍屬蔚州。金貞廞二年(1214年)升靈丘縣為蔚州,屬西京路。元復為靈丘縣,屬宣德府蔚州。明屬大同府蔚州。清屬大同府。

4、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5、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1967年改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武靈王葬此,因氏焉。”《寰宇通志》:“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1、覺山寺。又名普照寺,位於縣城東南30華里之外。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主要建築分廟宇和磚塔兩部分。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2、甸子樑。位於靈丘與河北淶源、張家口蔚縣交界地帶,東西狹長,南北廣闊,海拔2151米,頂部寬廣平坦,面積達3萬畝。

"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靈丘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靈丘縣,屬代郡。東漢廢。故址在今縣東北魏復置靈丘縣(移今治),屬司州;太和年間改屬恆州。

2、北齊置蔚州,北周立大昌縣。隋開皇初廢郡,又廢大昌縣入靈丘縣。隋末廢靈丘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靈丘縣,寄治陽曲縣(今太原市北陽曲鎮),次年寄治繁畤縣(今繁峙縣),八年寄治秀容(今忻州市);貞觀五年(631年)徙至今縣城,屬蔚州,天寶至至德年間又歷屬安邊、興唐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蔚州。

3、遼仍屬蔚州。金貞廞二年(1214年)升靈丘縣為蔚州,屬西京路。元復為靈丘縣,屬宣德府蔚州。明屬大同府蔚州。清屬大同府。

4、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5、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1967年改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武靈王葬此,因氏焉。”《寰宇通志》:“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1、覺山寺。又名普照寺,位於縣城東南30華里之外。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主要建築分廟宇和磚塔兩部分。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2、甸子樑。位於靈丘與河北淶源、張家口蔚縣交界地帶,東西狹長,南北廣闊,海拔2151米,頂部寬廣平坦,面積達3萬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3、桃花洞。位於桃花海拔1900米處。該洞距今已有170萬年的歷史,並且仍處在生長期。

"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靈丘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靈丘縣,屬代郡。東漢廢。故址在今縣東北魏復置靈丘縣(移今治),屬司州;太和年間改屬恆州。

2、北齊置蔚州,北周立大昌縣。隋開皇初廢郡,又廢大昌縣入靈丘縣。隋末廢靈丘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靈丘縣,寄治陽曲縣(今太原市北陽曲鎮),次年寄治繁畤縣(今繁峙縣),八年寄治秀容(今忻州市);貞觀五年(631年)徙至今縣城,屬蔚州,天寶至至德年間又歷屬安邊、興唐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蔚州。

3、遼仍屬蔚州。金貞廞二年(1214年)升靈丘縣為蔚州,屬西京路。元復為靈丘縣,屬宣德府蔚州。明屬大同府蔚州。清屬大同府。

4、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5、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1967年改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武靈王葬此,因氏焉。”《寰宇通志》:“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1、覺山寺。又名普照寺,位於縣城東南30華里之外。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主要建築分廟宇和磚塔兩部分。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2、甸子樑。位於靈丘與河北淶源、張家口蔚縣交界地帶,東西狹長,南北廣闊,海拔2151米,頂部寬廣平坦,面積達3萬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3、桃花洞。位於桃花海拔1900米處。該洞距今已有170萬年的歷史,並且仍處在生長期。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4、平型關。地處靈丘縣白崖鄉,距縣城30公里,是靈丘、繁峙交界處明代內長城上的一個重要關隘,西連雁門關寧武關東接倒馬關紫荊關。

"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靈丘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總人口23萬。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靈丘縣,屬代郡。東漢廢。故址在今縣東北魏復置靈丘縣(移今治),屬司州;太和年間改屬恆州。

2、北齊置蔚州,北周立大昌縣。隋開皇初廢郡,又廢大昌縣入靈丘縣。隋末廢靈丘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靈丘縣,寄治陽曲縣(今太原市北陽曲鎮),次年寄治繁畤縣(今繁峙縣),八年寄治秀容(今忻州市);貞觀五年(631年)徙至今縣城,屬蔚州,天寶至至德年間又歷屬安邊、興唐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屬蔚州。

3、遼仍屬蔚州。金貞廞二年(1214年)升靈丘縣為蔚州,屬西京路。元復為靈丘縣,屬宣德府蔚州。明屬大同府蔚州。清屬大同府。

4、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5、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屬晉北專區。1961年屬雁北專區,1967年改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漢書·地理志》注:“應劭曰,武靈王葬此,因氏焉。”《寰宇通志》:“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1、覺山寺。又名普照寺,位於縣城東南30華里之外。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主要建築分廟宇和磚塔兩部分。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2、甸子樑。位於靈丘與河北淶源、張家口蔚縣交界地帶,東西狹長,南北廣闊,海拔2151米,頂部寬廣平坦,面積達3萬畝。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3、桃花洞。位於桃花海拔1900米處。該洞距今已有170萬年的歷史,並且仍處在生長期。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4、平型關。地處靈丘縣白崖鄉,距縣城30公里,是靈丘、繁峙交界處明代內長城上的一個重要關隘,西連雁門關寧武關東接倒馬關紫荊關。

山西大同靈丘縣----以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故名

5、趙武靈王墓。位於縣城西門外。一九六五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武靈王墓原佔地約6萬多平方米,現保護面積為10900平方米。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