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很快統一,而征伐異族卻十分艱難?

領土

大一統王朝是如何崩潰的?

好比你玩遊戲,剛開局只有一座小城,不過幾千人馬,幾名武將。

為什麼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很快統一,而征伐異族卻十分艱難?

隨著你不斷升級,兵力逐漸增強,開始進攻別的城市,佔領更多的領土,獲得更多的資源,招募更優秀的將領。

如此循環下去,你就會變得很強,從開局的一座小城,最終一統天下。

當你統一天下,成為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之後,你把所有的資源、土地、糧食、士兵全都掌握在手裡的時候,那麼還有誰還能打敗你呢?

但我們看歷史中,大一統的王朝,擁有最強的實力,和最多的資源,為什麼到最後反而滅亡了?

當你只有一座小城的時候,你可以征服天下,為什麼當你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時候,反而打不過一座小城?

好比秦國,其他六國遠比秦國擁有更多的人口和土地,最終還是被秦國所滅。

而秦國統一之後,沒有變強,反而更弱了,連義軍都打不過。

因為現實和遊戲是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

在遊戲中,是“單方面變強”,你攻下一座城市,士兵數量增加,實力一定會增強。

可在現實中,擴張有時並非意味著實力增強,原本看似屬於你的領地,也並非安全穩固。

就像明朝末期,崇禎佔據著大量的土地,再看李自成,李自成剛起兵的時候,只不過二萬人馬,佔據著河東的幾個郡縣。

而崇禎卻拿不出兵鎮壓,最後李自成打到北京腳下時,表示只要100萬兩白銀就接受詔安。

可崇禎貴為天子,連100萬都拿不出來,窮死。

為什麼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很快統一,而征伐異族卻十分艱難?

所以如果你按照玩遊戲的思路,放在現實中,你就會感覺很困惑,在我們的理解中,國家的版圖肯定是越大越好。

那為什麼美國不把墨西哥佔領了呢?

在現實中,國際間的遊戲規則完全不是這樣的。

春秋

東周前半期,公元前770年-476年這段歷史,史稱“春秋時期”,總共295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共253年。

為什麼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很快統一,而征伐異族卻十分艱難?

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事件是“三家分晉”,韓、趙、魏滅掉智氏,也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從春秋到戰國,各國也從談判桌上走向了戰場。

春秋時期的故事,看得讓人乏味,無非是政治家合縱連橫,顯得不是那麼的霸氣。

春秋五霸,雖然各國之間有衝突,但最終還是回到談判桌上,各國爭論的焦點是“義理”。

而到了戰國,則多是滅國性質的戰爭。

戰國七雄,名將輩出,吳起、孫臏、廉頗、孫武、白起。。。名將數不勝數。

一場戰役,一個名將,就註定了歷史的走向。

從春秋到戰國,戰國的故事固然看的讓人蕩氣迴腸,熱血沸騰。

但真正的頂級智慧,則發生在春秋。

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們現如今所處於的時代,像不像“春秋時期”?

義理之戰

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中,發動戰爭是必須有理由的,所謂“師出有名”。

如果兩個國家之間發生衝突,糾紛無法和解,利益無法達成一致,此時兩國之間想要開戰,則必須提前送去戰書,約定時間和地點,列陣對戰。

而且對陣也是有規矩的,戰場一般都是兩國邊界的空曠地帶,也稱“疆場”。

兩軍對陣講究“光明正大”,不允許偷襲,不允許埋伏。

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君子之間的戰爭。

大家都熟知春秋時期大名鼎鼎的兵法《孫子兵法》,但實際上春秋時期最重要的軍事著作是《司馬法》,比《孫子兵法》還要古老。

為什麼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很快統一,而征伐異族卻十分艱難?

《司馬法》記錄著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戰原則,如“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逐奔不過百步",意思是如果兵敗跑出100步之外,就不能追擊了,點到即止,也這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由來。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意思是等敵人布完陣候才能發起進攻,這是為了表示誠信。

好比泓水之戰,當時宋國的兵力遠不如人多勢眾的楚國,而宋襄公卻不肯利用楚軍渡河的時機攻擊楚軍。

必須等楚軍過了河,布好軍陣,在公平的條件下,堂堂正正的決一死戰。

結果人少的宋國軍隊根本就不是楚國軍隊的對手,宋襄公也在此役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還讓宋襄公落了個“婦人之仁”的笑話。

那為什麼春秋時期戰爭的遊戲規則為什麼是這樣的。

我們之前提到過,春秋時期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好處是可以充分調動各諸侯的積極性,因為你奮鬥來的土地就是你自己的。

假如有無限可奪取的土地,那麼分封制就可以無限制的擴散,這就是“分封制”的奧妙。

但土地總歸是有限的,當每一塊土地都分完了,那拿什麼分封?

所以最後周天子只能分封自轄的領土,這樣做的結果,最終導致了周王室的衰弱。

另一方面,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屬於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的關係更像是“部落聯盟”。

在這個情況下,是沒有辦法做到“中央集權”的。

假如你派一個官員過來,他可以治理“郡縣”,但又怎麼能統治“部落”?

各諸侯都是同宗,從輩分上還有可能是你的父輩、祖輩。

在這種關係下,你派一個官員過去,怎麼指揮得動?

分封制雖然削弱了王權,造成春秋戰國越五百年,但同時也導致了華夏文明邊疆地區的大發展,使得中華民族大大向外延伸。

戰國

在分封制初期,那肯定是地多人少。

所以春秋時代所有的諸侯國的觀點是:“土地不值錢,人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春秋時代各諸侯之間的戰爭,目的也不是為了爭奪土地。

自己的土地還沒有開發完全,所以都採用“輕徭薄賦”吸引人口來開發土地。

而到了戰國時代,遊戲規則發生了改變。

  • 戰國時期,隨著各國繁衍生息,人口逐漸出現了飽和,出現了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
  • 分封制導致統一民族的形成
  • 周天子的衰弱導致了國際秩序的崩潰

人口出現飽和,意味著土地成為更大的財富,此時就會出現類似“鼓吹需要生存空間,需要向外擴張”的說法了。

當沒有新的土地去開拓,那隻能用刀劍去搶了。

從春秋到戰國,經濟因素才是背後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春秋時期很少出現為了“侵佔土地”發生的戰爭。

而到了戰國時代,就不一樣了。

為什麼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很快統一,而征伐異族卻十分艱難?

戰國時期滅國性戰爭不斷,是因為人口飽和,土地才是財富。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統一民統的形成。

這也回答了我們題目中的問題,你看劉漢、朱明,國家內部統一是很容易的,而漢代伐匈奴,明朝滅北元,卻十分艱難。

因為同一民族形成後,大家生活的習慣都是類似的,語言也相近,宗教文化也相通,統一民族是很容易形成大一統國家的。

就像德意志,大家都說德語,就有身份認同感,當普魯士俾斯麥擴張時,“德國的邊界是講德語的人”。

最終俾斯麥從“統一戰爭”中脫穎而出,讓德意志成為令歐洲乃至世界都顫抖的帝國。

但如果是不用的文化,你講法語、我講德語,你耕地,我騎馬,就很難融合到在一起。

你看長城的分界線,就是400mm降水量線,也是暖溫帶與中溫帶的分界線,耕作區與畜牧區的分界線。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名義下的臣民,但實際上各諸侯國之間風俗文化差異極大。

你征服之後,彼此也無法融合。所謂“胡兒不過百”,你不接受漢化,100年之內就把你趕回漠北。

但經過接近三百年的不斷接觸,到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文化差異不斷縮小,大家在認同感上不斷加強,此時發動“滅國戰”,才能迅速融合,成為自己的底盤。

這也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秩序

最後,周天子的衰弱,導致了國際秩序的崩潰。

春秋時期,講的是“師出有名”,你發動戰爭都是在“國際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所以春秋時期,也很少出現侵佔土地的戰爭。

因為這已形成了秩序,你敢胡來,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遭到所有諸侯的反對。

但秩序一旦崩潰,你是完全無法阻止的。

如果遊戲規則成為吞併小國變強,你不這麼做,你就在國際環境下處於下風。

稍不留神讓德意志統一變強後,結果導致了一戰二戰的災難。

同理,對於戰國七雄,一旦遊戲規則變成“吞併變強”,他們就必須不斷髮起戰爭吞併小國。

誰是小國,誰就會被別人吞。

各位,有沒有發現,二戰之後至今70多年,是美國的介入,主導維持了國際秩序的整體和平。

但假如“周天子”衰弱,那麼秩序崩潰也是很快的。

為什麼一個國家內部可以很快統一,而征伐異族卻十分艱難?

本文講的是“春秋到戰國”的一段歷史,你非要瞎想,我也沒有什麼辦法。

你要問我時間,春秋整整持續了295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