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武術也大多如此。如形意拳的起源就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岳飛創的,有說是達摩創的,有說是姬際可創的。八卦掌一般認為是董海川傳的,董學於碧澄霞,再上不可考,或謂由邱處機的轉天尊功法演變而來。少林拳一般認為是達摩所創,但據近代以來的學者考證,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前人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發明權交給古人,自己只做傳承者,叫做“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現在有些人,剛學武術沒幾天,還沒有入門,就從古人那裡拿了一點點東西,稱是自己創的,這不僅會誤導群眾,也侵犯了古人的知識產權,當然是應該被禁止的。

二、門派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自創的

武術中的門派,是由學術流派發展而來。人們學武術首先要繼承,而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風格,這就是武術的學術流派。如明代何良臣《陣紀》,就記述了當時存世的劍術流派:“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武術也大多如此。如形意拳的起源就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岳飛創的,有說是達摩創的,有說是姬際可創的。八卦掌一般認為是董海川傳的,董學於碧澄霞,再上不可考,或謂由邱處機的轉天尊功法演變而來。少林拳一般認為是達摩所創,但據近代以來的學者考證,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前人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發明權交給古人,自己只做傳承者,叫做“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現在有些人,剛學武術沒幾天,還沒有入門,就從古人那裡拿了一點點東西,稱是自己創的,這不僅會誤導群眾,也侵犯了古人的知識產權,當然是應該被禁止的。

二、門派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自創的

武術中的門派,是由學術流派發展而來。人們學武術首先要繼承,而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風格,這就是武術的學術流派。如明代何良臣《陣紀》,就記述了當時存世的劍術流派:“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的明代以前各家武術,也是就學術流派而言:“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鎖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學術流派在傳承過程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就可能形成門派。學術流派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積極的,而門派則具有宗派性、江湖性,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促進武術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遠未如新派武俠小說描寫的那麼嚴重。解放後,在傳統武術大發展的同時,武術門派已經淡化,正在逐漸回到學術流派的本來,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太極拳“五大派”,都是指學術流派。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武術也大多如此。如形意拳的起源就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岳飛創的,有說是達摩創的,有說是姬際可創的。八卦掌一般認為是董海川傳的,董學於碧澄霞,再上不可考,或謂由邱處機的轉天尊功法演變而來。少林拳一般認為是達摩所創,但據近代以來的學者考證,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前人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發明權交給古人,自己只做傳承者,叫做“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現在有些人,剛學武術沒幾天,還沒有入門,就從古人那裡拿了一點點東西,稱是自己創的,這不僅會誤導群眾,也侵犯了古人的知識產權,當然是應該被禁止的。

二、門派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自創的

武術中的門派,是由學術流派發展而來。人們學武術首先要繼承,而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風格,這就是武術的學術流派。如明代何良臣《陣紀》,就記述了當時存世的劍術流派:“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的明代以前各家武術,也是就學術流派而言:“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鎖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學術流派在傳承過程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就可能形成門派。學術流派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積極的,而門派則具有宗派性、江湖性,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促進武術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遠未如新派武俠小說描寫的那麼嚴重。解放後,在傳統武術大發展的同時,武術門派已經淡化,正在逐漸回到學術流派的本來,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太極拳“五大派”,都是指學術流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而近些年來,有些人學武術還沒有入門,何談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就要自創門派,除了誤導群眾,破壞安定團結之外,還會有什麼作用呢?不禁止行嗎?上世紀八十年代,某城市就突然冒出一個新創門派,據那位“祖師”自稱,他的習武經歷只有三個月,連壓腿踢腿怎麼練還沒學明白,而以速成、先發制人、專攻要害部位相號召,也曾紅極一時,但很快就消聲匿跡了。有一次,我去外地參加體育局組織的一個活動,住在一個屋的是某自行車協會的負責人,第二天早上都到外面晨練,一望而知是練過那種自創門派的人,“你為什麼改行了”?他說:“武術不能練,太野蠻了”!原來,他就是那個自創門派的早期弟子之一,“那是師父讓我們拍一個視頻以作宣傳,要求體現善長實戰,我表現得最不好,一再受到責罰,有兩個最要好的師兄弟,很受欣賞,但師父還嫌不逼真,結果一拳打在後腦勺上,當時就氣絕身亡了”。“練了以後,既惹事又怕事,許多人還把身體練壞了,我因為練得最不好,才活到現在”。自創門派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三、越是真正的大師越不會承認自己是大師

還是先看看前人是怎麼對待大師一類稱號的吧。武萊緒是武禹襄之孫,如果按照現在的提法,當然可以稱大師、掌門、正宗、嫡傳了,然而他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卻說:武禹襄“有子五人……孫十五人……多攻文學,未深習是術。得其術者,惟李王姑之子經綸、承綸兄弟也”。把正宗、嫡傳之位推給了外姓人。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武術也大多如此。如形意拳的起源就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岳飛創的,有說是達摩創的,有說是姬際可創的。八卦掌一般認為是董海川傳的,董學於碧澄霞,再上不可考,或謂由邱處機的轉天尊功法演變而來。少林拳一般認為是達摩所創,但據近代以來的學者考證,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前人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發明權交給古人,自己只做傳承者,叫做“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現在有些人,剛學武術沒幾天,還沒有入門,就從古人那裡拿了一點點東西,稱是自己創的,這不僅會誤導群眾,也侵犯了古人的知識產權,當然是應該被禁止的。

二、門派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自創的

武術中的門派,是由學術流派發展而來。人們學武術首先要繼承,而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風格,這就是武術的學術流派。如明代何良臣《陣紀》,就記述了當時存世的劍術流派:“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的明代以前各家武術,也是就學術流派而言:“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鎖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學術流派在傳承過程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就可能形成門派。學術流派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積極的,而門派則具有宗派性、江湖性,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促進武術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遠未如新派武俠小說描寫的那麼嚴重。解放後,在傳統武術大發展的同時,武術門派已經淡化,正在逐漸回到學術流派的本來,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太極拳“五大派”,都是指學術流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而近些年來,有些人學武術還沒有入門,何談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就要自創門派,除了誤導群眾,破壞安定團結之外,還會有什麼作用呢?不禁止行嗎?上世紀八十年代,某城市就突然冒出一個新創門派,據那位“祖師”自稱,他的習武經歷只有三個月,連壓腿踢腿怎麼練還沒學明白,而以速成、先發制人、專攻要害部位相號召,也曾紅極一時,但很快就消聲匿跡了。有一次,我去外地參加體育局組織的一個活動,住在一個屋的是某自行車協會的負責人,第二天早上都到外面晨練,一望而知是練過那種自創門派的人,“你為什麼改行了”?他說:“武術不能練,太野蠻了”!原來,他就是那個自創門派的早期弟子之一,“那是師父讓我們拍一個視頻以作宣傳,要求體現善長實戰,我表現得最不好,一再受到責罰,有兩個最要好的師兄弟,很受欣賞,但師父還嫌不逼真,結果一拳打在後腦勺上,當時就氣絕身亡了”。“練了以後,既惹事又怕事,許多人還把身體練壞了,我因為練得最不好,才活到現在”。自創門派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三、越是真正的大師越不會承認自己是大師

還是先看看前人是怎麼對待大師一類稱號的吧。武萊緒是武禹襄之孫,如果按照現在的提法,當然可以稱大師、掌門、正宗、嫡傳了,然而他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卻說:武禹襄“有子五人……孫十五人……多攻文學,未深習是術。得其術者,惟李王姑之子經綸、承綸兄弟也”。把正宗、嫡傳之位推給了外姓人。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啟軒(承綸)之孫李福廕在《廉讓堂太極拳譜-後序》中也說:“本邑郝和、清河葛福來,均從先伯祖學;南宮馬靜波、清河葛順成,均從先祖學”,並有“福廕之工夫未到”等語。正如《莊子-逍遙遊》所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下面再對大師一類稱號作一點具體分析。“大師”一詞,在春秋之前已有之, 《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詩經-小雅-節南山》:“ 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是指學術造諧高深,堪為師表之人,而且是不排他的, 《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 山東 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故大師愈多愈好。然而,古人說“一物不知,學者之恥”,一個學者不論怎麼努力,學了一輩子,還是知道的東西太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師,首先是一輩子都老老實實地做小學生,永遠都謙虛謹慎,因此,真正的大師不僅不會自稱大師,而且別人稱自己為大師,自己也是決不會承認的。有一位武林前輩,耄耋能御眾是當之無愧的,一次我去拜訪他,他見面就問:“你功夫練得怎麼樣”?答曰:“我學了多年還沒入門呢,哪有什麼功夫”?“我學了一輩子,還沒找著門在哪呢”!沒想到,這位前輩比我還謙虛,但談到具體問題時,卻毫無保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過去武林中之有成就者,大抵如是。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武術也大多如此。如形意拳的起源就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岳飛創的,有說是達摩創的,有說是姬際可創的。八卦掌一般認為是董海川傳的,董學於碧澄霞,再上不可考,或謂由邱處機的轉天尊功法演變而來。少林拳一般認為是達摩所創,但據近代以來的學者考證,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前人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發明權交給古人,自己只做傳承者,叫做“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現在有些人,剛學武術沒幾天,還沒有入門,就從古人那裡拿了一點點東西,稱是自己創的,這不僅會誤導群眾,也侵犯了古人的知識產權,當然是應該被禁止的。

二、門派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自創的

武術中的門派,是由學術流派發展而來。人們學武術首先要繼承,而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風格,這就是武術的學術流派。如明代何良臣《陣紀》,就記述了當時存世的劍術流派:“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的明代以前各家武術,也是就學術流派而言:“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鎖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學術流派在傳承過程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就可能形成門派。學術流派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積極的,而門派則具有宗派性、江湖性,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促進武術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遠未如新派武俠小說描寫的那麼嚴重。解放後,在傳統武術大發展的同時,武術門派已經淡化,正在逐漸回到學術流派的本來,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太極拳“五大派”,都是指學術流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而近些年來,有些人學武術還沒有入門,何談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就要自創門派,除了誤導群眾,破壞安定團結之外,還會有什麼作用呢?不禁止行嗎?上世紀八十年代,某城市就突然冒出一個新創門派,據那位“祖師”自稱,他的習武經歷只有三個月,連壓腿踢腿怎麼練還沒學明白,而以速成、先發制人、專攻要害部位相號召,也曾紅極一時,但很快就消聲匿跡了。有一次,我去外地參加體育局組織的一個活動,住在一個屋的是某自行車協會的負責人,第二天早上都到外面晨練,一望而知是練過那種自創門派的人,“你為什麼改行了”?他說:“武術不能練,太野蠻了”!原來,他就是那個自創門派的早期弟子之一,“那是師父讓我們拍一個視頻以作宣傳,要求體現善長實戰,我表現得最不好,一再受到責罰,有兩個最要好的師兄弟,很受欣賞,但師父還嫌不逼真,結果一拳打在後腦勺上,當時就氣絕身亡了”。“練了以後,既惹事又怕事,許多人還把身體練壞了,我因為練得最不好,才活到現在”。自創門派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三、越是真正的大師越不會承認自己是大師

還是先看看前人是怎麼對待大師一類稱號的吧。武萊緒是武禹襄之孫,如果按照現在的提法,當然可以稱大師、掌門、正宗、嫡傳了,然而他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卻說:武禹襄“有子五人……孫十五人……多攻文學,未深習是術。得其術者,惟李王姑之子經綸、承綸兄弟也”。把正宗、嫡傳之位推給了外姓人。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啟軒(承綸)之孫李福廕在《廉讓堂太極拳譜-後序》中也說:“本邑郝和、清河葛福來,均從先伯祖學;南宮馬靜波、清河葛順成,均從先祖學”,並有“福廕之工夫未到”等語。正如《莊子-逍遙遊》所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下面再對大師一類稱號作一點具體分析。“大師”一詞,在春秋之前已有之, 《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詩經-小雅-節南山》:“ 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是指學術造諧高深,堪為師表之人,而且是不排他的, 《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 山東 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故大師愈多愈好。然而,古人說“一物不知,學者之恥”,一個學者不論怎麼努力,學了一輩子,還是知道的東西太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師,首先是一輩子都老老實實地做小學生,永遠都謙虛謹慎,因此,真正的大師不僅不會自稱大師,而且別人稱自己為大師,自己也是決不會承認的。有一位武林前輩,耄耋能御眾是當之無愧的,一次我去拜訪他,他見面就問:“你功夫練得怎麼樣”?答曰:“我學了多年還沒入門呢,哪有什麼功夫”?“我學了一輩子,還沒找著門在哪呢”!沒想到,這位前輩比我還謙虛,但談到具體問題時,卻毫無保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過去武林中之有成就者,大抵如是。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正宗與大師的大同之處在於,是排他的,但不是唯一的,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都是正宗,每個習武之人只要學有所宗,傳承有自,就都是正宗,但同樣,真正的正宗不需要,也決不會以正宗自居。嫡傳意近之,原指宗法社會家族中的某種關係,並有“長不言嫡”之說,後來用於學術之中,更不可亂講。李光藩先生,是李亦畬的嫡曾孫,當然的正宗傳人,然而,他在《廉讓堂太極拳譜(技擊本)-序》中卻是這樣講的:“有拳友問我向誰學過太極拳, 大家應該聽過這句古語:“門牆之內無師徒”,我從小受祖輩,父輩, 兄弟之間教誨,因本人質最魯,至今略知皮毛,不敢以正宗傳人而自居,我只得寄名於先父之下,不敢辱沒別人”。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武術也大多如此。如形意拳的起源就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岳飛創的,有說是達摩創的,有說是姬際可創的。八卦掌一般認為是董海川傳的,董學於碧澄霞,再上不可考,或謂由邱處機的轉天尊功法演變而來。少林拳一般認為是達摩所創,但據近代以來的學者考證,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前人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發明權交給古人,自己只做傳承者,叫做“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現在有些人,剛學武術沒幾天,還沒有入門,就從古人那裡拿了一點點東西,稱是自己創的,這不僅會誤導群眾,也侵犯了古人的知識產權,當然是應該被禁止的。

二、門派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自創的

武術中的門派,是由學術流派發展而來。人們學武術首先要繼承,而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風格,這就是武術的學術流派。如明代何良臣《陣紀》,就記述了當時存世的劍術流派:“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的明代以前各家武術,也是就學術流派而言:“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鎖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學術流派在傳承過程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就可能形成門派。學術流派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積極的,而門派則具有宗派性、江湖性,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促進武術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遠未如新派武俠小說描寫的那麼嚴重。解放後,在傳統武術大發展的同時,武術門派已經淡化,正在逐漸回到學術流派的本來,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太極拳“五大派”,都是指學術流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而近些年來,有些人學武術還沒有入門,何談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就要自創門派,除了誤導群眾,破壞安定團結之外,還會有什麼作用呢?不禁止行嗎?上世紀八十年代,某城市就突然冒出一個新創門派,據那位“祖師”自稱,他的習武經歷只有三個月,連壓腿踢腿怎麼練還沒學明白,而以速成、先發制人、專攻要害部位相號召,也曾紅極一時,但很快就消聲匿跡了。有一次,我去外地參加體育局組織的一個活動,住在一個屋的是某自行車協會的負責人,第二天早上都到外面晨練,一望而知是練過那種自創門派的人,“你為什麼改行了”?他說:“武術不能練,太野蠻了”!原來,他就是那個自創門派的早期弟子之一,“那是師父讓我們拍一個視頻以作宣傳,要求體現善長實戰,我表現得最不好,一再受到責罰,有兩個最要好的師兄弟,很受欣賞,但師父還嫌不逼真,結果一拳打在後腦勺上,當時就氣絕身亡了”。“練了以後,既惹事又怕事,許多人還把身體練壞了,我因為練得最不好,才活到現在”。自創門派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三、越是真正的大師越不會承認自己是大師

還是先看看前人是怎麼對待大師一類稱號的吧。武萊緒是武禹襄之孫,如果按照現在的提法,當然可以稱大師、掌門、正宗、嫡傳了,然而他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卻說:武禹襄“有子五人……孫十五人……多攻文學,未深習是術。得其術者,惟李王姑之子經綸、承綸兄弟也”。把正宗、嫡傳之位推給了外姓人。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啟軒(承綸)之孫李福廕在《廉讓堂太極拳譜-後序》中也說:“本邑郝和、清河葛福來,均從先伯祖學;南宮馬靜波、清河葛順成,均從先祖學”,並有“福廕之工夫未到”等語。正如《莊子-逍遙遊》所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下面再對大師一類稱號作一點具體分析。“大師”一詞,在春秋之前已有之, 《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詩經-小雅-節南山》:“ 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是指學術造諧高深,堪為師表之人,而且是不排他的, 《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 山東 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故大師愈多愈好。然而,古人說“一物不知,學者之恥”,一個學者不論怎麼努力,學了一輩子,還是知道的東西太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師,首先是一輩子都老老實實地做小學生,永遠都謙虛謹慎,因此,真正的大師不僅不會自稱大師,而且別人稱自己為大師,自己也是決不會承認的。有一位武林前輩,耄耋能御眾是當之無愧的,一次我去拜訪他,他見面就問:“你功夫練得怎麼樣”?答曰:“我學了多年還沒入門呢,哪有什麼功夫”?“我學了一輩子,還沒找著門在哪呢”!沒想到,這位前輩比我還謙虛,但談到具體問題時,卻毫無保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過去武林中之有成就者,大抵如是。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正宗與大師的大同之處在於,是排他的,但不是唯一的,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都是正宗,每個習武之人只要學有所宗,傳承有自,就都是正宗,但同樣,真正的正宗不需要,也決不會以正宗自居。嫡傳意近之,原指宗法社會家族中的某種關係,並有“長不言嫡”之說,後來用於學術之中,更不可亂講。李光藩先生,是李亦畬的嫡曾孫,當然的正宗傳人,然而,他在《廉讓堂太極拳譜(技擊本)-序》中卻是這樣講的:“有拳友問我向誰學過太極拳, 大家應該聽過這句古語:“門牆之內無師徒”,我從小受祖輩,父輩, 兄弟之間教誨,因本人質最魯,至今略知皮毛,不敢以正宗傳人而自居,我只得寄名於先父之下,不敢辱沒別人”。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至於“掌門”,可就更為嚴重了,是指唯一的,極易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所以據學者考證,歷史上只出現過“掌教”一詞,韋嗣立《請崇學校疏》:“立學官所以掌教“,指的是前清書院的主講,而在史料文獻和舊武俠小說中從未出現“掌門”一詞,是在梁羽生、金庸、古龍等的新派武俠小說中才出現的。由於改編為影視劇之後影響更大,不僅武術界,許多方面都出現濫用“掌門”的現象。早在2003年,李光藩先生就在《廉讓堂太極拳譜(技擊本)-序》中提出批評:“又有拳友問我,我傢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開過家族會,商討掌門人、接班人一事。我是本族門長房孫,此事向社會宣佈:我家詩書傳家,不以教拳為業。更不象上海灘舊社會把頭,選什麼掌門人、接班人,這類帶封建色彩的行幫之行”。

李光藩先生在文中還引家傳的一副對聯說:“退一步想有真樂,從兩面看無不平”,“奉勸頭腦發熱者,千萬記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人背後有能人,切不可妄自尊大,我願與天下好武者共戒之”!十幾年過去了,今天讀來,尤有振聾發聵之感!

"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新方

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認定129個拳種,對武術從業人員和習武人員列出八條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創門派,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誤導群眾。有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過去的人可以自創,而現在就不允許呢?這是因為你對中國武術的歷史還不瞭解,不知道現有武術門派是怎麼來的,只要按照前人的創造方法來創造,國家不僅不會禁止你,而且會支持你的。

一、前人的創造大多都是述而不作

以太極拳為例,太極拳的“五大派”,都是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產生的,而“五大派”的提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出現的,並非原創者的初衷。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油印出版,稱《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其中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雲:“太極拳不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說明最早創太極拳的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而王宗嶽也只留下幾篇拳論,其生平在李亦畬的時代已不可考,但由於太極拳的傳播,《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1928年定稿)有記載:“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嶽......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清史稿》已在1986年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局影印出版。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到民國時期,則有太極拳專著大量出版,如許禹生《太極拳勢圖介》(1921年京城印書局出版)、陳微明《太極拳術》(1925年中華書局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3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徐致一(吳鑑泉的弟子)《太極拳淺說》(1929年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孫祿堂《太極拳學》(1924年中華書局出版)、吳公藻(吳鑑泉之子)《太極拳講義》(1936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出版)等,雖然“五大派”早已形成,但都沒有稱某式太極拳。只有陳鑫《太極拳圖說》,1933年在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時,改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但“陳氏”似為陳家所傳之意,與後來的“陳式”概念略有不同,還不是正式立派,更沒有說自己新創了一派,陳鑫在《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直到解放後,黨和國家把太極拳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推廣普及,組織編寫了簡化太極拳(24勢)、太極拳(88勢)、太極劍(32勢)和太極推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彙編為《太極拳運動》,署名國家體委運動司,是傳承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精神的典範,同時出版了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專著,而後“五大派”之說得到武術界的公認。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武術也大多如此。如形意拳的起源就有多種說法,有說是岳飛創的,有說是達摩創的,有說是姬際可創的。八卦掌一般認為是董海川傳的,董學於碧澄霞,再上不可考,或謂由邱處機的轉天尊功法演變而來。少林拳一般認為是達摩所創,但據近代以來的學者考證,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前人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發明權交給古人,自己只做傳承者,叫做“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現在有些人,剛學武術沒幾天,還沒有入門,就從古人那裡拿了一點點東西,稱是自己創的,這不僅會誤導群眾,也侵犯了古人的知識產權,當然是應該被禁止的。

二、門派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自創的

武術中的門派,是由學術流派發展而來。人們學武術首先要繼承,而在繼承中不斷提高,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風格,這就是武術的學術流派。如明代何良臣《陣紀》,就記述了當時存世的劍術流派:“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的明代以前各家武術,也是就學術流派而言:“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打,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鎖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學術流派在傳承過程中,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就可能形成門派。學術流派對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積極的,而門派則具有宗派性、江湖性,不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在促進武術發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遠未如新派武俠小說描寫的那麼嚴重。解放後,在傳統武術大發展的同時,武術門派已經淡化,正在逐漸回到學術流派的本來,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太極拳“五大派”,都是指學術流派。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而近些年來,有些人學武術還沒有入門,何談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就要自創門派,除了誤導群眾,破壞安定團結之外,還會有什麼作用呢?不禁止行嗎?上世紀八十年代,某城市就突然冒出一個新創門派,據那位“祖師”自稱,他的習武經歷只有三個月,連壓腿踢腿怎麼練還沒學明白,而以速成、先發制人、專攻要害部位相號召,也曾紅極一時,但很快就消聲匿跡了。有一次,我去外地參加體育局組織的一個活動,住在一個屋的是某自行車協會的負責人,第二天早上都到外面晨練,一望而知是練過那種自創門派的人,“你為什麼改行了”?他說:“武術不能練,太野蠻了”!原來,他就是那個自創門派的早期弟子之一,“那是師父讓我們拍一個視頻以作宣傳,要求體現善長實戰,我表現得最不好,一再受到責罰,有兩個最要好的師兄弟,很受欣賞,但師父還嫌不逼真,結果一拳打在後腦勺上,當時就氣絕身亡了”。“練了以後,既惹事又怕事,許多人還把身體練壞了,我因為練得最不好,才活到現在”。自創門派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三、越是真正的大師越不會承認自己是大師

還是先看看前人是怎麼對待大師一類稱號的吧。武萊緒是武禹襄之孫,如果按照現在的提法,當然可以稱大師、掌門、正宗、嫡傳了,然而他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卻說:武禹襄“有子五人……孫十五人……多攻文學,未深習是術。得其術者,惟李王姑之子經綸、承綸兄弟也”。把正宗、嫡傳之位推給了外姓人。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李啟軒(承綸)之孫李福廕在《廉讓堂太極拳譜-後序》中也說:“本邑郝和、清河葛福來,均從先伯祖學;南宮馬靜波、清河葛順成,均從先祖學”,並有“福廕之工夫未到”等語。正如《莊子-逍遙遊》所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下面再對大師一類稱號作一點具體分析。“大師”一詞,在春秋之前已有之, 《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詩經-小雅-節南山》:“ 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是指學術造諧高深,堪為師表之人,而且是不排他的, 《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 山東 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故大師愈多愈好。然而,古人說“一物不知,學者之恥”,一個學者不論怎麼努力,學了一輩子,還是知道的東西太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師,首先是一輩子都老老實實地做小學生,永遠都謙虛謹慎,因此,真正的大師不僅不會自稱大師,而且別人稱自己為大師,自己也是決不會承認的。有一位武林前輩,耄耋能御眾是當之無愧的,一次我去拜訪他,他見面就問:“你功夫練得怎麼樣”?答曰:“我學了多年還沒入門呢,哪有什麼功夫”?“我學了一輩子,還沒找著門在哪呢”!沒想到,這位前輩比我還謙虛,但談到具體問題時,卻毫無保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過去武林中之有成就者,大抵如是。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正宗與大師的大同之處在於,是排他的,但不是唯一的,國家認定的129個拳種都是正宗,每個習武之人只要學有所宗,傳承有自,就都是正宗,但同樣,真正的正宗不需要,也決不會以正宗自居。嫡傳意近之,原指宗法社會家族中的某種關係,並有“長不言嫡”之說,後來用於學術之中,更不可亂講。李光藩先生,是李亦畬的嫡曾孫,當然的正宗傳人,然而,他在《廉讓堂太極拳譜(技擊本)-序》中卻是這樣講的:“有拳友問我向誰學過太極拳, 大家應該聽過這句古語:“門牆之內無師徒”,我從小受祖輩,父輩, 兄弟之間教誨,因本人質最魯,至今略知皮毛,不敢以正宗傳人而自居,我只得寄名於先父之下,不敢辱沒別人”。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至於“掌門”,可就更為嚴重了,是指唯一的,極易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所以據學者考證,歷史上只出現過“掌教”一詞,韋嗣立《請崇學校疏》:“立學官所以掌教“,指的是前清書院的主講,而在史料文獻和舊武俠小說中從未出現“掌門”一詞,是在梁羽生、金庸、古龍等的新派武俠小說中才出現的。由於改編為影視劇之後影響更大,不僅武術界,許多方面都出現濫用“掌門”的現象。早在2003年,李光藩先生就在《廉讓堂太極拳譜(技擊本)-序》中提出批評:“又有拳友問我,我傢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開過家族會,商討掌門人、接班人一事。我是本族門長房孫,此事向社會宣佈:我家詩書傳家,不以教拳為業。更不象上海灘舊社會把頭,選什麼掌門人、接班人,這類帶封建色彩的行幫之行”。

李光藩先生在文中還引家傳的一副對聯說:“退一步想有真樂,從兩面看無不平”,“奉勸頭腦發熱者,千萬記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人背後有能人,切不可妄自尊大,我願與天下好武者共戒之”!十幾年過去了,今天讀來,尤有振聾發聵之感!

解讀:為什麼國家禁止自創武術門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