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古有鄂國、鄂州,簡稱“鄂”。現在,湖北所轄十二個地級市中就有荊州市、鄂州市,此外湖北以“州”為名的市還有隨州,這三個以“州”為名的市均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中荊州市、隨州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古有鄂國、鄂州,簡稱“鄂”。現在,湖北所轄十二個地級市中就有荊州市、鄂州市,此外湖北以“州”為名的市還有隨州,這三個以“州”為名的市均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中荊州市、隨州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南部,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現為湖北省地級市。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今荊州春秋戰國時期曾長期為楚國都城,此後也數次為都,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1982年入選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古有鄂國、鄂州,簡稱“鄂”。現在,湖北所轄十二個地級市中就有荊州市、鄂州市,此外湖北以“州”為名的市還有隨州,這三個以“州”為名的市均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中荊州市、隨州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南部,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現為湖北省地級市。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今荊州春秋戰國時期曾長期為楚國都城,此後也數次為都,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1982年入選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唐朝之前,荊州一直為湖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荊州,春秋戰國稱“郢”,為楚都所在,秦滅六國後於此設江陵縣,江陵縣為南郡郡治。自秦至南北朝時期,江陵除三國至西晉短暫時間外一直為南郡郡治所在,而自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始以荊州為名。此後,荊州先後為南郡、江陵府、中興路等,1364年朱元璋改中興路為荊州府,明清時均為荊州府。建國後,江陵縣先後為荊州專區、荊州地區專署駐地,1994年荊州地區、沙市市撤銷設地級荊沙市,1996年正式更名為荊州市。

"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古有鄂國、鄂州,簡稱“鄂”。現在,湖北所轄十二個地級市中就有荊州市、鄂州市,此外湖北以“州”為名的市還有隨州,這三個以“州”為名的市均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中荊州市、隨州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南部,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現為湖北省地級市。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今荊州春秋戰國時期曾長期為楚國都城,此後也數次為都,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1982年入選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唐朝之前,荊州一直為湖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荊州,春秋戰國稱“郢”,為楚都所在,秦滅六國後於此設江陵縣,江陵縣為南郡郡治。自秦至南北朝時期,江陵除三國至西晉短暫時間外一直為南郡郡治所在,而自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始以荊州為名。此後,荊州先後為南郡、江陵府、中興路等,1364年朱元璋改中興路為荊州府,明清時均為荊州府。建國後,江陵縣先後為荊州專區、荊州地區專署駐地,1994年荊州地區、沙市市撤銷設地級荊沙市,1996年正式更名為荊州市。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為湖北省地級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隨州,古為隨國,後長期為楚國盟國,戰國末期被楚國所滅,秦時置隨縣隸屬於南陽郡。南北朝時期,隨縣升為隨州,隨州曾為楊堅的封地,隋朝之“隋”就來源於此。明清時期,隨州一直隸屬於襄陽府。民國初,隨州廢為隨縣。建國初,隨縣隸屬於孝感專區,1952年改屬襄陽專區,後隨縣、縣級隨州市並置,1983年襄樊市成立後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1994年,隨州與仙桃、天門、潛江同時升為省直轄,2000年隨州第一個完成了到地級市的轉變。

"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古有鄂國、鄂州,簡稱“鄂”。現在,湖北所轄十二個地級市中就有荊州市、鄂州市,此外湖北以“州”為名的市還有隨州,這三個以“州”為名的市均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中荊州市、隨州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南部,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現為湖北省地級市。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今荊州春秋戰國時期曾長期為楚國都城,此後也數次為都,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1982年入選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唐朝之前,荊州一直為湖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荊州,春秋戰國稱“郢”,為楚都所在,秦滅六國後於此設江陵縣,江陵縣為南郡郡治。自秦至南北朝時期,江陵除三國至西晉短暫時間外一直為南郡郡治所在,而自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始以荊州為名。此後,荊州先後為南郡、江陵府、中興路等,1364年朱元璋改中興路為荊州府,明清時均為荊州府。建國後,江陵縣先後為荊州專區、荊州地區專署駐地,1994年荊州地區、沙市市撤銷設地級荊沙市,1996年正式更名為荊州市。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為湖北省地級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隨州,古為隨國,後長期為楚國盟國,戰國末期被楚國所滅,秦時置隨縣隸屬於南陽郡。南北朝時期,隨縣升為隨州,隨州曾為楊堅的封地,隋朝之“隋”就來源於此。明清時期,隨州一直隸屬於襄陽府。民國初,隨州廢為隨縣。建國初,隨縣隸屬於孝感專區,1952年改屬襄陽專區,後隨縣、縣級隨州市並置,1983年襄樊市成立後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1994年,隨州與仙桃、天門、潛江同時升為省直轄,2000年隨州第一個完成了到地級市的轉變。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為湖北省地級市,也是湖北面積最小的地級行政區。鄂州,古為鄂國,春秋時曾為鄂王封地,後稱鄂邑,秦時置鄂縣,隸屬於南郡,兩漢時隸屬於江夏郡,三國時孫權改其為武昌並於此置武昌郡,公元229年孫權於此稱帝。

"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古有鄂國、鄂州,簡稱“鄂”。現在,湖北所轄十二個地級市中就有荊州市、鄂州市,此外湖北以“州”為名的市還有隨州,這三個以“州”為名的市均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中荊州市、隨州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南部,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現為湖北省地級市。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今荊州春秋戰國時期曾長期為楚國都城,此後也數次為都,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1982年入選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唐朝之前,荊州一直為湖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荊州,春秋戰國稱“郢”,為楚都所在,秦滅六國後於此設江陵縣,江陵縣為南郡郡治。自秦至南北朝時期,江陵除三國至西晉短暫時間外一直為南郡郡治所在,而自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始以荊州為名。此後,荊州先後為南郡、江陵府、中興路等,1364年朱元璋改中興路為荊州府,明清時均為荊州府。建國後,江陵縣先後為荊州專區、荊州地區專署駐地,1994年荊州地區、沙市市撤銷設地級荊沙市,1996年正式更名為荊州市。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為湖北省地級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隨州,古為隨國,後長期為楚國盟國,戰國末期被楚國所滅,秦時置隨縣隸屬於南陽郡。南北朝時期,隨縣升為隨州,隨州曾為楊堅的封地,隋朝之“隋”就來源於此。明清時期,隨州一直隸屬於襄陽府。民國初,隨州廢為隨縣。建國初,隨縣隸屬於孝感專區,1952年改屬襄陽專區,後隨縣、縣級隨州市並置,1983年襄樊市成立後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1994年,隨州與仙桃、天門、潛江同時升為省直轄,2000年隨州第一個完成了到地級市的轉變。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為湖北省地級市,也是湖北面積最小的地級行政區。鄂州,古為鄂國,春秋時曾為鄂王封地,後稱鄂邑,秦時置鄂縣,隸屬於南郡,兩漢時隸屬於江夏郡,三國時孫權改其為武昌並於此置武昌郡,公元229年孫權於此稱帝。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自三國始,鄂州一直稱武昌縣,而今武昌原稱江夏縣,同時也為鄂州治所。元朝建立後,鄂州升為鄂州路,後改成武昌路,明朝時改武昌路為武昌府,武昌府以江夏縣(今武昌區)為治所,轄有武昌縣(今鄂州)。民國初,武昌府廢,江夏縣改稱武昌縣,武昌縣改稱壽昌縣,後又改稱鄂城縣。建國後,鄂城建制、隸屬多變,曾隸屬於大冶、咸寧、黃岡等專區、地區,也曾為縣級市或市、縣並置,1983年鄂城縣、鄂城市合併為省轄鄂州市。

"

湖北省,位於我國大陸中部、長江中游,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以今湖北為中心的楚國就於此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歷史上,湖北曾長期與湖南同為一行政區,稱“荊楚”“湖廣”等,清朝建立後才大致以洞庭湖為界分設為湖南、湖北兩省,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歷史悠久,其古屬荊州,古有鄂國、鄂州,簡稱“鄂”。現在,湖北所轄十二個地級市中就有荊州市、鄂州市,此外湖北以“州”為名的市還有隨州,這三個以“州”為名的市均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中荊州市、隨州市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南部,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現為湖北省地級市。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今荊州春秋戰國時期曾長期為楚國都城,此後也數次為都,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1982年入選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唐朝之前,荊州一直為湖北地區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荊州,春秋戰國稱“郢”,為楚都所在,秦滅六國後於此設江陵縣,江陵縣為南郡郡治。自秦至南北朝時期,江陵除三國至西晉短暫時間外一直為南郡郡治所在,而自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始以荊州為名。此後,荊州先後為南郡、江陵府、中興路等,1364年朱元璋改中興路為荊州府,明清時均為荊州府。建國後,江陵縣先後為荊州專區、荊州地區專署駐地,1994年荊州地區、沙市市撤銷設地級荊沙市,1996年正式更名為荊州市。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為湖北省地級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隨州,古為隨國,後長期為楚國盟國,戰國末期被楚國所滅,秦時置隨縣隸屬於南陽郡。南北朝時期,隨縣升為隨州,隨州曾為楊堅的封地,隋朝之“隋”就來源於此。明清時期,隨州一直隸屬於襄陽府。民國初,隨州廢為隨縣。建國初,隨縣隸屬於孝感專區,1952年改屬襄陽專區,後隨縣、縣級隨州市並置,1983年襄樊市成立後隨縣併入縣級隨州市。1994年,隨州與仙桃、天門、潛江同時升為省直轄,2000年隨州第一個完成了到地級市的轉變。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為湖北省地級市,也是湖北面積最小的地級行政區。鄂州,古為鄂國,春秋時曾為鄂王封地,後稱鄂邑,秦時置鄂縣,隸屬於南郡,兩漢時隸屬於江夏郡,三國時孫權改其為武昌並於此置武昌郡,公元229年孫權於此稱帝。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自三國始,鄂州一直稱武昌縣,而今武昌原稱江夏縣,同時也為鄂州治所。元朝建立後,鄂州升為鄂州路,後改成武昌路,明朝時改武昌路為武昌府,武昌府以江夏縣(今武昌區)為治所,轄有武昌縣(今鄂州)。民國初,武昌府廢,江夏縣改稱武昌縣,武昌縣改稱壽昌縣,後又改稱鄂城縣。建國後,鄂城建制、隸屬多變,曾隸屬於大冶、咸寧、黃岡等專區、地區,也曾為縣級市或市、縣並置,1983年鄂城縣、鄂城市合併為省轄鄂州市。

湖北三市,歷史悠久均以州為名,其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