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退休老人熱衷河北農家小院養老 種菜養雞吃五穀雜糧接地氣

畜牧業 養雞 蔬菜 農村 黃瓜 燕趙都市報 2018-12-01

“除非孩子有事兒叫我幫忙,現在我根本不回北京市裡了,太鬧騰,哪有我們這小院兒安靜又舒適。”在衡水附近農村老家的農家院住了兩年後,徐大福決定自己和老伴就在河北農家小院兒養老了,“我們在院子裡種點兒菜,養幾隻下蛋老母雞,日子過得真是舒坦。”

退休之後,很多像徐大福這樣老家在河北的老人,動了葉落歸根的念想兒,開始把生活重心從繁華熱鬧的北京轉移到了河北安靜的農家小院,享受愜意的田園生活。

北京退休老人熱衷河北農家小院養老 種菜養雞吃五穀雜糧接地氣

網絡配圖

菜和雞蛋都是自家產的

徐大福年輕時當兵,復員後被安排在北京鐵路部門工作,衡水老家還有父母留下的老院子。退休十幾年帶大了外孫女,閒下來的他開始想老家的院子。“我爸以前在北京總窩家裡,連樓都不下。如今可好了,天天在小院裡忙活,身體好了,跟鄉里鄉親的交起了朋友,人也變得開心起來。”徐大福的閨女徐麗對父親的轉變特別欣喜。

五六年前徐麗女兒還在上幼兒園,班上小朋友的家長邀孩子們去郊區農家小院玩,小院打理得特別漂亮,孩子們在小菜園裡採摘燒烤,徐大福看著眼熱,唸叨起自己衡水老家的農家小院。徐麗就動了心思,想著要給父母把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修整一番,裝上空調和暖氣,建成現代化的農家院。

兩年前,徐大福的健康狀況開始下降,醫生建議最好能多出門活動。徐大福的老伴兒著急了,催著徐麗趕緊收拾老家的小院。前年春天,徐大福和老伴如願以償地回到老家衡水的農家小院居住。最初,兩個老人每個月都會坐火車回北京的“老窩”裡看看,但住了不到半年後,老兩口就喜歡上了小院,認了親戚,交上了朋友,也基本不再回京了。小院裡種著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豆角、白菜等應季蔬菜,徐大福變成了一把種菜的好手;院子的一角是幾隻老母雞的活動場地,幾隻雞或悠閒地散步覓食,或老老實實趴窩下蛋,而徐麗也深受其惠,週末或者放假過去,徐大福都會拎出一兜子應季菜和雞蛋,讓閨女帶回去吃,“我這自己家出產的菜和雞蛋可是招了好多人眼紅。”

這兩年來,徐大福的身體好了不少,精神狀態更是如同換了一個人。徐麗去看父親的時候,常常看到老人或坐在院子裡晒太陽喝茶聽戲,或在菜園裡拔草捉蟲,“我爸現在說,就不愛到城裡去,亂哄哄的”。父親的轉變讓徐麗也打算退休後搬回農家小院住,“現在交通這麼方便,北京的好多大醫院也都過來聯合建院了。等再過些年,我們也歸園田居。”

吃綠色食品日子更舒服

跟徐大福相比,張清和老伴已經在固安縣住了六七年了。從北京西直門搬到河北固安這幾年,張清和老伴幾乎沒再進過城。“兒子在國外,我們老兩口養了兩條大狗就伴兒,狗離不開人,我們就紮根這小院了。”說到搬離城區的理由,張清實話實說:“孩子翅膀硬了,長大飛走了,我們回老家就是為了過得更舒服。”

退休前,張清是中學教師,退休後老兩口到在美國的兒子家裡住了小半年,“語言不通,連說個閒話的人都沒有;吃也吃不慣,簡直受罪。”張清拒絕了兒子一家的挽留,堅決回國。不喜歡國外的生活,又受不了大都市的喧鬧,老兩口一商量,乾脆回固安老家的農家小院。

如今這套房子的裝修基本都是老兩口親自完成的,客廳的沙發、餐廳的桌子……傢俱都是精心挑選定製的。家裡的小院子,安裝了太陽能,建成了小菜園,種滿了豆角、黃瓜、茄子、西紅柿,菜園的邊邊角角見縫插針分別種了韭菜、香菜和小蔥。沿著院牆裡側,張清分別種了石榴樹、柿子樹、花椒樹以及枸杞,張清說:“我這小院兒裡的菜全天然,不上化肥農藥,口感特別好。自從自己種菜後吃菜特別多,再加上吃新鮮的五穀雜糧,我們老兩口身體都舒服了不少。在農家院住著,肯定在看病、買藥、聚會上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我們老人生活需求低,感覺還是舒適度比較高。”

鄉村養老是方向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相關專業人士分析認為,相比於環境雜亂、空間緊張的大都市,鄉村田園空氣清新、生活輕鬆無異可以為退休養老者提供更適宜的人居環境。慢節奏、低壓力這樣的養老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實現了返璞歸真的生活模式,大大提升了老年生活的品質和含金量。

鄉村養老相對而言,生活成本大幅降低,無論是吃的新鮮蔬菜瓜果,還是居住的生活成本,農村都比城市費用要少。其次,在城市原有住房空閒後出租,拿這筆租金到鄉村養老,基本可以實現“零費用養老”,而且還能有結餘。老人的退休金和其他積蓄及收入,則可用在國內外旅遊、養生保健和其它興趣愛好上,保障了鄉村養老的高質量生活。同時,驅動北京退休老人迴歸河北農家小院的,還有一種地域文化的認同。

(燕趙都市報記者陳曉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