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人退休後租農村院子養老,為啥不願意回城裡了?'

"

來源:北京晚報

“讓我爸媽住到農村之後,現在親戚朋友去看,都說他們都變了個樣。”陸先生說,“穿著隨隨便便,常常掛著泥土,不像以前總是那麼體面,就像是天天在地裡幹活的普通農民。但是他們身體更好了,家裡天天都能吃上自己種的綠色蔬菜水果,都不願意再回城裡住了。”

"

來源:北京晚報

“讓我爸媽住到農村之後,現在親戚朋友去看,都說他們都變了個樣。”陸先生說,“穿著隨隨便便,常常掛著泥土,不像以前總是那麼體面,就像是天天在地裡幹活的普通農民。但是他們身體更好了,家裡天天都能吃上自己種的綠色蔬菜水果,都不願意再回城裡住了。”

北京老人退休後租農村院子養老,為啥不願意回城裡了?

隨著農村的年輕人進入城市工作,京郊的空房多了,一些北京退休老人租下農村院子,享受田園之樂這種城市裡體會不到的養老生活。種地、爬山、遊山玩水變得非常方便,而子女們則眼看著老輩人在勞作中有了更健康的身體。

物產豐富全都綠色

"

來源:北京晚報

“讓我爸媽住到農村之後,現在親戚朋友去看,都說他們都變了個樣。”陸先生說,“穿著隨隨便便,常常掛著泥土,不像以前總是那麼體面,就像是天天在地裡幹活的普通農民。但是他們身體更好了,家裡天天都能吃上自己種的綠色蔬菜水果,都不願意再回城裡住了。”

北京老人退休後租農村院子養老,為啥不願意回城裡了?

隨著農村的年輕人進入城市工作,京郊的空房多了,一些北京退休老人租下農村院子,享受田園之樂這種城市裡體會不到的養老生活。種地、爬山、遊山玩水變得非常方便,而子女們則眼看著老輩人在勞作中有了更健康的身體。

物產豐富全都綠色

北京老人退休後租農村院子養老,為啥不願意回城裡了?

小陸先生兩年前在房山區竇店附近的一個村子中,為父母租下了一個小院。這個小院子總面積有近千平方米,包括8間坐北朝南的平房。這樣一個院子每年的租金才1萬多元。“是父親提出的,他說年輕時候就想好啦,老了之後,就要過農村生活。”

老陸先生能有這樣的想法並非偶然,想當初一家人住在菜市口附近的平房裡,10平方米的小屋子擠著三口人,直到接近退休的年紀平房拆遷,一家人都搬到了樓房裡。用老陸先生的話說,“蝸居了一輩子,城市生活過膩了,早就羨慕農村的生活。”

剛剛租下院子的時候,院子裡亂糟糟,能看出已經閒置了多年。“房主一家的土地種上了樹木不用伺候,孩子在北京城裡買了大房子,工作挺忙,乾脆把父母接過去養老,農村的院子也就空了。”今年66歲的老陸夫婦不求人,自己動手收拾院子。“我們倆都趕上了上山下鄉,雖然不是農民,但這點兒活都會幹。”

當時是開春之時,把父母送到這裡,又運來一些鍋碗瓢盆掃帚簸箕,小陸先生就回到城裡開始了新一星期的工作,臨走前囑咐父母千萬別累著。短短一個星期之後他再來到這裡時,發現小院子完全變了樣。偌大的院子曾經堆放著很多雜物,這些東西都被清理到院子一角,原來院牆邊還有兩棵李子樹;房屋裡發黴的味道都沒了,乾乾淨淨的床單鋪著;院子裡的土地已經翻過一遍,竹竿木料做成的藤架籬笆正在施工。

一個月之後,院子裡又徹底變了樣,西紅柿、茄子已經長出的小苗,南瓜、葡萄、豇豆爬上了架子,地上跑著半大的小雞。老陸先生搞來了一輛小三輪,一個星期三四次拉著老伴跑附近的幾個大集市。“我擔心他們適應不了,沒想到父母真的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幹。”

騎車十多分鐘就能來到野山腳下,天氣好的時候,老陸會帶著老伴上山走走,或是到山上接些山泉水帶回小院做飯用。很快第一個收穫的秋天到來,老陸請來了親家,加上小兩口,六個人在院子裡的藤架下面吃了頓舒服的自家飯菜。臨走的時候,兩大箱自家的柴雞蛋是禮物。

如今第二個夏天來臨,老陸先生和村子裡不少老人都混熟了,在街坊們的指導下,菜園子種類更豐富,那兩棵李子樹,一入夏就開始掛果,成為新的禮物。更關鍵的是,老陸先生和老伴現在貓著腰在地裡幹活,幹上小半天都不覺得累,這才是小陸先生最最得意的變化。

小陸先生也在去年有了孩子,一歲多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從小就學到了城市裡學不到的東西,土地寬敞,孩子跑來跑去都安全。”老少三代一家人,每到週末就來到這裡,除了冬天最冷的時候回到城市裡的家中,二老都已經習慣了農村的生活。

吸引親朋的聚點

"

來源:北京晚報

“讓我爸媽住到農村之後,現在親戚朋友去看,都說他們都變了個樣。”陸先生說,“穿著隨隨便便,常常掛著泥土,不像以前總是那麼體面,就像是天天在地裡幹活的普通農民。但是他們身體更好了,家裡天天都能吃上自己種的綠色蔬菜水果,都不願意再回城裡住了。”

北京老人退休後租農村院子養老,為啥不願意回城裡了?

隨著農村的年輕人進入城市工作,京郊的空房多了,一些北京退休老人租下農村院子,享受田園之樂這種城市裡體會不到的養老生活。種地、爬山、遊山玩水變得非常方便,而子女們則眼看著老輩人在勞作中有了更健康的身體。

物產豐富全都綠色

北京老人退休後租農村院子養老,為啥不願意回城裡了?

小陸先生兩年前在房山區竇店附近的一個村子中,為父母租下了一個小院。這個小院子總面積有近千平方米,包括8間坐北朝南的平房。這樣一個院子每年的租金才1萬多元。“是父親提出的,他說年輕時候就想好啦,老了之後,就要過農村生活。”

老陸先生能有這樣的想法並非偶然,想當初一家人住在菜市口附近的平房裡,10平方米的小屋子擠著三口人,直到接近退休的年紀平房拆遷,一家人都搬到了樓房裡。用老陸先生的話說,“蝸居了一輩子,城市生活過膩了,早就羨慕農村的生活。”

剛剛租下院子的時候,院子裡亂糟糟,能看出已經閒置了多年。“房主一家的土地種上了樹木不用伺候,孩子在北京城裡買了大房子,工作挺忙,乾脆把父母接過去養老,農村的院子也就空了。”今年66歲的老陸夫婦不求人,自己動手收拾院子。“我們倆都趕上了上山下鄉,雖然不是農民,但這點兒活都會幹。”

當時是開春之時,把父母送到這裡,又運來一些鍋碗瓢盆掃帚簸箕,小陸先生就回到城裡開始了新一星期的工作,臨走前囑咐父母千萬別累著。短短一個星期之後他再來到這裡時,發現小院子完全變了樣。偌大的院子曾經堆放著很多雜物,這些東西都被清理到院子一角,原來院牆邊還有兩棵李子樹;房屋裡發黴的味道都沒了,乾乾淨淨的床單鋪著;院子裡的土地已經翻過一遍,竹竿木料做成的藤架籬笆正在施工。

一個月之後,院子裡又徹底變了樣,西紅柿、茄子已經長出的小苗,南瓜、葡萄、豇豆爬上了架子,地上跑著半大的小雞。老陸先生搞來了一輛小三輪,一個星期三四次拉著老伴跑附近的幾個大集市。“我擔心他們適應不了,沒想到父母真的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幹。”

騎車十多分鐘就能來到野山腳下,天氣好的時候,老陸會帶著老伴上山走走,或是到山上接些山泉水帶回小院做飯用。很快第一個收穫的秋天到來,老陸請來了親家,加上小兩口,六個人在院子裡的藤架下面吃了頓舒服的自家飯菜。臨走的時候,兩大箱自家的柴雞蛋是禮物。

如今第二個夏天來臨,老陸先生和村子裡不少老人都混熟了,在街坊們的指導下,菜園子種類更豐富,那兩棵李子樹,一入夏就開始掛果,成為新的禮物。更關鍵的是,老陸先生和老伴現在貓著腰在地裡幹活,幹上小半天都不覺得累,這才是小陸先生最最得意的變化。

小陸先生也在去年有了孩子,一歲多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從小就學到了城市裡學不到的東西,土地寬敞,孩子跑來跑去都安全。”老少三代一家人,每到週末就來到這裡,除了冬天最冷的時候回到城市裡的家中,二老都已經習慣了農村的生活。

吸引親朋的聚點

北京老人退休後租農村院子養老,為啥不願意回城裡了?

馬曜先生今年57歲,他還沒離開工作崗位,尚在城裡做著自己的生意;而他現在最嚮往的晚年生活,就是像父親一樣,在郊區過自己的田園生活。

年輕時候隨著軍工廠“轉戰”各地,老馬先生婚育較晚,自己今年已經90歲高齡。除了馬曜,他還有三個女兒,都已經到了臨近退休的年紀。一家人生活都不錯,城裡除了自己居住,還有房屋能出租;兒女們都孝敬老人,每天都會有人到家裡陪伴。

但馬曜先生更願意讓父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早早就看出京郊農村更自由、更舒適,所以十年之前,就讓我給他租了個小院。”馬曜通過工作關係找到了一戶房山區琉璃河附近的村民,七分地約合450平方米的小院子,當時一租20年,平均每年的租金才3000元。

考慮到當時父母也已是80歲高齡,馬曜沒敢讓老兩口來收拾院子,而是自己開著車,從城裡找來家政工人帶著去拾掇。最初的那一段時間裡,除了馬先生,他的親朋好友也常常跟著開車來到小院,打牌喝酒聊天,玩得不亦樂乎,“農村對城市裡的人,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

父親安頓在這裡之後,考慮到父母高齡的特殊情況,馬曜就和幾位姐妹約定好了照顧父親的方式。“作為唯一的男孩,我肯定是首先要負責的,每個週末必須在老人身邊度過,平時工作忙,幾個姐妹輪流在父母身邊陪伴。”自己在生意上事業有成,馬曜不願虧待姐妹們,“父母臥室裡有兩個抽屜,左邊的抽屜常年放著2000元錢,買菜做飯用,少了我就添上;右邊抽屜裡,我每個月放進去4500元錢,姐妹們每照顧一天父母,自己從裡面拿走150元錢。”

本來想以經濟讓姐妹們分擔照顧老人,沒想到長溝溼地公園建成後,大家搶著來陪伴老人生活,馬老先生老兩口常年身邊不僅有女兒,還有外孫外孫女,週末則是兒孫或者全家人團聚,一起逛逛溼地公園,吃吃老兩口的農家菜,“錢是次要的,多少錢也買不到家庭和睦。”

感受專業園藝之樂

在大興區青雲店鎮的小谷店村,有一片格外特殊的田地,這片土地上不長吃的,而是種滿了葫蘆。盛夏時節,葫蘆上都套好了模子,秋天他們便會成為專用的鳴蟲葫蘆。

這片葫蘆園的主人李國良先生,今年67歲,是地地道道的“城裡人”。十多年前他租下了這裡一處荒地,“價錢便宜,我這個人愛玩,一口氣租了20年呢。”

李國良介紹,自己一直在二商系統上班,年輕時候開著車全國跑貨源。後來單位改制,他也閒了下來,便琢磨著在京郊種葫蘆。世代居住北京,他喜歡老北京的玩物,當年還曾在老官園花鳥魚蟲市場做過買賣,對這些東西相當內行。

來到小谷店村後,他先後在荒地上搭起了十多個葫蘆爬藤的架子。別看“玩”得專業,幹起來也不輕鬆,遇上一場大雨,可能今年“顆粒無收”;即便是天氣晴好,三天一遍藥,每天仔細觀察長勢,並不輕鬆。但是有著“愛好”的心情,“再累也覺得高興。”

隨著李國良的葫蘆逐漸被文玩愛好者認識,他也成了小有名氣的葫蘆種植者,京城各地的葫蘆迷時常來找他,甚至定製一些葫蘆和周邊用品。“好的年份,葫蘆掙錢比工資養老金還多。”

隨著年紀增大,他倒越來越不看重這葫蘆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是把這裡當成了養生空間。十多個藤架的葫蘆如今縮減到了三個,“再多就幹不過來啦。”他也把更多時間放在了種菜、種果上,咱城裡常吃的東西,西紅柿、茄子、豆角、大蔥……幾乎小小田園中都有種植。年輕時候走南闖北,從外地來了的“磨盤棗”樹枝,被他嫁接到了院子裡的小棗樹上,如今每年結的磨盤大棗,也是北京難得一見的稀罕物。幾棵枸杞已經掛上了黃豆粒大小的果子,在院子裡聊天的時候,李國良順手揪下幾個,放在嘴裡嚼起來,“甜的。現在講究養生,可是有幾個人能有咱這條件,天天吃鮮枸杞啊。”

“離開城市,發現農村生活一點兒都不差,城市裡節奏快,越來越多的人有田園生活的情懷。”藤架下趴著小貓小狗,農村裡夏天沒有那麼熱,這塊地方也是家人朋友的聚集地。交通方便了,親朋好友帶著酒開著車來找他,小院裡喝喝茶吃吃綠色蔬菜,鍛鍊了身體,呼吸了清新空氣。

幾位受訪者都談到,這種養老模式很適合城市裡的老人,不過老人的身體最好健康一些,才能更多享受到農村勞作的快樂。小陸談到,一些京郊農村打工者較多、留守老人較少、空房空院較多的,可以把房源組織起來,更正規地出租給城裡人,“我非常看好這種養老模式的未來。”

而在馬曜的帶動下,他身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為老人在京郊尋找類似的院落養老。馬曜注意到,有的人甚至和出租房的農民簽訂了“買房合同”,即買斷使用權,這是因為有些農村老人沒有兒女的話,更願意一筆錢“買”到整個院落。不過以一個常年農村租房者的角度看,他提醒大家這種模式不如普通的租房,“因為按照法律,宅基地是村裡土地,不能隨意‘賣’給城裡人,萬一日後出現糾紛,這種合同不受法律保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