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當時,蛇圖騰部落保存了強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發展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並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敗,復亂,帝畫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異之蟲,也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長蟲”,即是蛇。說明到黃帝時期雖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們稱為“小龍”。

之後華夏進一步走向統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種動植物圖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以蛇身為主體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形象,並最終成為一個固定象徵。

/早期龍的多元性

我國崇龍禮俗最早發現於東北西遼河一代的紅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即玉豬龍,多呈“C”型,這時的龍的形象特徵是獸首蛇軀,周身蜷曲,華夏銀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豬龍。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當時,蛇圖騰部落保存了強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發展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並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敗,復亂,帝畫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異之蟲,也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長蟲”,即是蛇。說明到黃帝時期雖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們稱為“小龍”。

之後華夏進一步走向統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種動植物圖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以蛇身為主體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形象,並最終成為一個固定象徵。

/早期龍的多元性

我國崇龍禮俗最早發現於東北西遼河一代的紅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即玉豬龍,多呈“C”型,這時的龍的形象特徵是獸首蛇軀,周身蜷曲,華夏銀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豬龍。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而後伴隨著夏商周時期的國家統一,各部落文化逐漸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於是我們可以在現代考古發現的夏商周時期的器物中看到各種不同形狀的龍。

如蟠螭及鴟吻等,蟠龍呈環繞狀,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性地稱為蟠龍。

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一般作主紋使用,盛行於戰國時期,所裝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之上,而鴟吻則裝飾在殿脊的兩端作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當時,蛇圖騰部落保存了強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發展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並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敗,復亂,帝畫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異之蟲,也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長蟲”,即是蛇。說明到黃帝時期雖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們稱為“小龍”。

之後華夏進一步走向統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種動植物圖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以蛇身為主體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形象,並最終成為一個固定象徵。

/早期龍的多元性

我國崇龍禮俗最早發現於東北西遼河一代的紅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即玉豬龍,多呈“C”型,這時的龍的形象特徵是獸首蛇軀,周身蜷曲,華夏銀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豬龍。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而後伴隨著夏商周時期的國家統一,各部落文化逐漸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於是我們可以在現代考古發現的夏商周時期的器物中看到各種不同形狀的龍。

如蟠螭及鴟吻等,蟠龍呈環繞狀,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性地稱為蟠龍。

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一般作主紋使用,盛行於戰國時期,所裝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之上,而鴟吻則裝飾在殿脊的兩端作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在這一段歷史時期,隨著文化的歸流, 龍的歷史形態也逐漸在發生重大的轉變: 從多元發生的原龍走向初步綜合的夔龍。

/山海經中的龍文化

戰國時期,山海經成書,有關於龍的許多早期記載都源於這本書中的刻畫。

夔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在山海經成書的時期,青銅器上的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就是源自“一足”之說。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當時,蛇圖騰部落保存了強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發展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並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敗,復亂,帝畫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異之蟲,也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長蟲”,即是蛇。說明到黃帝時期雖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們稱為“小龍”。

之後華夏進一步走向統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種動植物圖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以蛇身為主體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形象,並最終成為一個固定象徵。

/早期龍的多元性

我國崇龍禮俗最早發現於東北西遼河一代的紅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即玉豬龍,多呈“C”型,這時的龍的形象特徵是獸首蛇軀,周身蜷曲,華夏銀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豬龍。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而後伴隨著夏商周時期的國家統一,各部落文化逐漸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於是我們可以在現代考古發現的夏商周時期的器物中看到各種不同形狀的龍。

如蟠螭及鴟吻等,蟠龍呈環繞狀,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性地稱為蟠龍。

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一般作主紋使用,盛行於戰國時期,所裝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之上,而鴟吻則裝飾在殿脊的兩端作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在這一段歷史時期,隨著文化的歸流, 龍的歷史形態也逐漸在發生重大的轉變: 從多元發生的原龍走向初步綜合的夔龍。

/山海經中的龍文化

戰國時期,山海經成書,有關於龍的許多早期記載都源於這本書中的刻畫。

夔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在山海經成書的時期,青銅器上的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就是源自“一足”之說。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稱之為龍紋。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當時,蛇圖騰部落保存了強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發展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並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敗,復亂,帝畫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異之蟲,也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長蟲”,即是蛇。說明到黃帝時期雖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們稱為“小龍”。

之後華夏進一步走向統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種動植物圖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以蛇身為主體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形象,並最終成為一個固定象徵。

/早期龍的多元性

我國崇龍禮俗最早發現於東北西遼河一代的紅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即玉豬龍,多呈“C”型,這時的龍的形象特徵是獸首蛇軀,周身蜷曲,華夏銀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豬龍。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而後伴隨著夏商周時期的國家統一,各部落文化逐漸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於是我們可以在現代考古發現的夏商周時期的器物中看到各種不同形狀的龍。

如蟠螭及鴟吻等,蟠龍呈環繞狀,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性地稱為蟠龍。

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一般作主紋使用,盛行於戰國時期,所裝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之上,而鴟吻則裝飾在殿脊的兩端作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在這一段歷史時期,隨著文化的歸流, 龍的歷史形態也逐漸在發生重大的轉變: 從多元發生的原龍走向初步綜合的夔龍。

/山海經中的龍文化

戰國時期,山海經成書,有關於龍的許多早期記載都源於這本書中的刻畫。

夔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在山海經成書的時期,青銅器上的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就是源自“一足”之說。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稱之為龍紋。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此處有關應龍的描述,是龍這一形象第一次出現呼風喚雨、行雲布霧的神職。它順應古代帝王的心意,所以叫“應龍”,是古人渴望駕馭大自然,能夠呼風喚雨的一種奢望象徵。

黃龍

蛟龍,蛟龍別名黃龍,傳說是鯀死後的肉體孕育所化,三歲的時候破體而出,化為蛟龍。《山海經·海內經》:“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龍的惡性

龍在中國古代的形象並非完全正面和善良。

《淮南子·覽冥篇》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滛水。”

這是一個天翻地覆,水火災難極為嚴重的時刻。除了天災之外,還有猛獸、凶鳥危害人民,老人兒童往往成為被害者。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當時,蛇圖騰部落保存了強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發展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並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敗,復亂,帝畫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異之蟲,也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長蟲”,即是蛇。說明到黃帝時期雖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們稱為“小龍”。

之後華夏進一步走向統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種動植物圖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以蛇身為主體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形象,並最終成為一個固定象徵。

/早期龍的多元性

我國崇龍禮俗最早發現於東北西遼河一代的紅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即玉豬龍,多呈“C”型,這時的龍的形象特徵是獸首蛇軀,周身蜷曲,華夏銀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豬龍。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而後伴隨著夏商周時期的國家統一,各部落文化逐漸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於是我們可以在現代考古發現的夏商周時期的器物中看到各種不同形狀的龍。

如蟠螭及鴟吻等,蟠龍呈環繞狀,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性地稱為蟠龍。

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一般作主紋使用,盛行於戰國時期,所裝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之上,而鴟吻則裝飾在殿脊的兩端作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在這一段歷史時期,隨著文化的歸流, 龍的歷史形態也逐漸在發生重大的轉變: 從多元發生的原龍走向初步綜合的夔龍。

/山海經中的龍文化

戰國時期,山海經成書,有關於龍的許多早期記載都源於這本書中的刻畫。

夔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在山海經成書的時期,青銅器上的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就是源自“一足”之說。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稱之為龍紋。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此處有關應龍的描述,是龍這一形象第一次出現呼風喚雨、行雲布霧的神職。它順應古代帝王的心意,所以叫“應龍”,是古人渴望駕馭大自然,能夠呼風喚雨的一種奢望象徵。

黃龍

蛟龍,蛟龍別名黃龍,傳說是鯀死後的肉體孕育所化,三歲的時候破體而出,化為蛟龍。《山海經·海內經》:“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龍的惡性

龍在中國古代的形象並非完全正面和善良。

《淮南子·覽冥篇》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滛水。”

這是一個天翻地覆,水火災難極為嚴重的時刻。除了天災之外,還有猛獸、凶鳥危害人民,老人兒童往往成為被害者。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於是女媧這位改天換地的女英雄,“殺黑龍”解救冀州平原的洪水災難。

此時的“黑龍”不再是呼風喚雨的神物,而是製造水災,危害一方的罪魁。可見龍文化裡的龍,也有善惡的不同本性,不都是吉祥如意的正面形象。但是,它們都與水、雨水、水災有關係。

/真龍天子與祥瑞徵兆

至秦漢在時期,龍的意義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即從之前帶有神性的動物慢慢演化成為帝王的象徵。

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床稱為龍床等,甚至在城邑規劃,都城建設時也要勘察龍脈。

"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神聖崇高的地位,歷代炎黃子孫都以龍的傳人這一身份而驕傲,甚至這種風氣影響了整個東南亞數千年,以致緬甸至今還存在有尊龍鳳為祖先神的長頸族人。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中國龍。

/龍形象的誕生

關於龍形象的起源學說有許多,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兩個。

昆蟲假說

昆蟲假說認為早期的龍是可以和昆蟲對照的。

《莊子》曰:“唯蟲能天。”

《大戴禮記》則將鳳凰、麒麟、神龜、蛟龍,聖人作為有羽之蟲、有甲之蟲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與蟲聯繫了起來。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而且,昆蟲與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昆蟲事實上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蟲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觀念。

圖騰融合說

第二種觀點則是目前較權威的學說:圖騰融合。

傳說中與伏羲結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她可能是一個崇拜蛇圖騰的母系氏族的首領,後來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是氏族社會末期以蛇為圖騰的九個夷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當時,蛇圖騰部落保存了強大的力量,在它向四周發展的過程中與黃帝部落發生了衝突並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敗,復亂,帝畫之以威天下。”

蚩尤即奇異之蟲,也就是現在北方人所說的“長蟲”,即是蛇。說明到黃帝時期雖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因此,蛇也一直被人們稱為“小龍”。

之後華夏進一步走向統一,又吸收了其他部族多種動植物圖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的以蛇身為主體的“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形象,並最終成為一個固定象徵。

/早期龍的多元性

我國崇龍禮俗最早發現於東北西遼河一代的紅山文化時期。最典型的即玉豬龍,多呈“C”型,這時的龍的形象特徵是獸首蛇軀,周身蜷曲,華夏銀行的行徽原型就是玉豬龍。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而後伴隨著夏商周時期的國家統一,各部落文化逐漸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於是我們可以在現代考古發現的夏商周時期的器物中看到各種不同形狀的龍。

如蟠螭及鴟吻等,蟠龍呈環繞狀,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性地稱為蟠龍。

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一般作主紋使用,盛行於戰國時期,所裝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之上,而鴟吻則裝飾在殿脊的兩端作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在這一段歷史時期,隨著文化的歸流, 龍的歷史形態也逐漸在發生重大的轉變: 從多元發生的原龍走向初步綜合的夔龍。

/山海經中的龍文化

戰國時期,山海經成書,有關於龍的許多早期記載都源於這本書中的刻畫。

夔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在山海經成書的時期,青銅器上的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就是源自“一足”之說。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稱之為龍紋。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此處有關應龍的描述,是龍這一形象第一次出現呼風喚雨、行雲布霧的神職。它順應古代帝王的心意,所以叫“應龍”,是古人渴望駕馭大自然,能夠呼風喚雨的一種奢望象徵。

黃龍

蛟龍,蛟龍別名黃龍,傳說是鯀死後的肉體孕育所化,三歲的時候破體而出,化為蛟龍。《山海經·海內經》:“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龍的惡性

龍在中國古代的形象並非完全正面和善良。

《淮南子·覽冥篇》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滛水。”

這是一個天翻地覆,水火災難極為嚴重的時刻。除了天災之外,還有猛獸、凶鳥危害人民,老人兒童往往成為被害者。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於是女媧這位改天換地的女英雄,“殺黑龍”解救冀州平原的洪水災難。

此時的“黑龍”不再是呼風喚雨的神物,而是製造水災,危害一方的罪魁。可見龍文化裡的龍,也有善惡的不同本性,不都是吉祥如意的正面形象。但是,它們都與水、雨水、水災有關係。

/真龍天子與祥瑞徵兆

至秦漢在時期,龍的意義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即從之前帶有神性的動物慢慢演化成為帝王的象徵。

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床稱為龍床等,甚至在城邑規劃,都城建設時也要勘察龍脈。

奇怪嗎?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龍的真正來歷


隋唐年間,版圖擴大,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龍文化更加成熟。此時的龍已經被賦予了吉祥福運的意義,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因此龍紋經常出現在民間。

而明清時,隨著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龍文化的象徵意義則更加凸顯,清朝絕大多數時間更是將東北封禁,以保護龍興之地。

/傳承

龍文化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不斷傳承,除了能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願望的憧憬之外,還有很多現實的意義。

龍文化具有兼容幷蓄的特徵,它是民族團結,和平統一的象徵。

其次,龍勇猛,果敢,忠義,不屈的稟賦和精神是華夏民族的每個成員所推崇的,正是人們對龍的精神的不斷髮揚光大。

作為龍文化下的子女,我們理應感到自豪和驕傲,同時,我們更應該責無旁貸地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以上就是本期的內容,關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們下期再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