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真實的歷史背景介紹

《長安十二時辰》出自馬伯庸之手,

《長安十二時辰》真實的歷史背景介紹

十二時辰就是一天的時間,全劇長達六十集。

《長安十二時辰》真實的歷史背景介紹

也就是說,這部劇是用六十集的時長,來講述一天內發生的故事。這對於我國影視劇,動輒用幾十集講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故事,顯得非常罕見。《長安十二時辰》這部戲,這一天的故事,發生在大唐玄宗時期。

唐玄宗(685年9月——762年5月),本名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又稱“唐明皇”。他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有故事的皇帝,執政前期創造了在後世濃墨重彩的“開元盛世”。

710年,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一起發動了“唐隆政變”。在誅殺韋后集團的全部勢力後,李隆基於712年登基稱帝,改年開元,唐朝由此結束了武則天晚年時的一系列亂政局面,開始步入鼎盛時期,後世稱為“開元盛世”。

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開始一味的貪圖享樂,奢華淫慾,寵信奸臣,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從此,唐朝開始步入衰落期,再也沒有重新崛起過,直到滅亡。

唐玄宗在位時,前後共有過三個年號,分別是“先天”、“開元”和“天寶”,而且,這三個年號可以準確劃分出唐玄宗的前後半生,聖君和昏君。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就發生在天保三載,也就是唐玄宗的天寶三年。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徹底黑化,不再是原來那個奮發有為,勵志向上的皇帝,他開始懈怠朝政,內憂外患之下,唐朝已經盡顯疲態。

實話實說,李唐王朝自創立之初,就是一個“太子難當”的朝代。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殺;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被老爹廢掉;唐高宗的太子就更是命途多舛了,在武則天的鼓動下,李忠、李弘、李賢、李顯、李旦,這一干的太子們,死的死,傷的傷,倖存的李顯和李旦也被脫了層皮。

到了唐玄宗時期,情況也不例外。他前期的寵妃武惠妃,為了扶持兒子壽王李瑁上位,先後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造成了唐玄宗“日殺三子”的慘案。

事後,深感失子之痛的李隆基,終於察覺出武惠妃的險惡用心。因此,儘管她聯合李林甫(劇中的林九郎),多次奏請唐玄宗立李瑁為太子,都被唐玄宗一口拒絕。為了讓武惠妃徹底死心,李隆基冊立李亨(劇中的李璵)為新的太子。

李亨儘管當了太子,但卻是天天如履薄冰,絲毫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以唐朝的傳統和老爹的秉性,自己生死只在瞬間。何況,李林甫擔心太子將來登基後找茬報復,一心想把太子拉下馬來,不斷使壞。以上,便是《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大背景。

《長安十二時辰》真實的歷史背景介紹

劇中的李必冷靜果敢,狠辣忠誠,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為了太子,可謂是盡忠盡職,殫精竭慮,絲毫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李必的原型是指李泌,此人的確是唐朝一個運籌帷幄、能文能武之人。

“安史之亂”以前,李泌已經辭官歸鄉,但是,為了輔保太子李亨,他選擇重新復出。事實上,正是由於他復出後的謀劃和計策,唐肅宗才能平定了“安史之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肅宗的江山,李泌功不可沒。

《長安十二時辰》劇情,突厥人企圖利用“闕勒霍多”來覆滅長安城,威脅大唐王朝。為了保護長安城和太子李璵,李必採納了主事徐賓的建議,將待決的囚犯張小敬擢升為都尉來查辦此案。

《長安十二時辰》真實的歷史背景介紹

最終,他們不辱使命,保全了長安城和大唐王朝的安危。

參考資料:

《新唐書》

《長安十二時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