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Tea Plant)科普

茶樹 陸羽 茶經 啟翁記習茶 2017-06-23

茶樹(Tea Plant)科普

過了春分,北方竟還在飄雪飛花,而南國的茶園卻一定是嫩芽紫紅,青翠欲滴了。

新茶敢比玉無瑕,自具清香人盡誇。古云:“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唐·陸羽《茶經》講:“茶者,南方之佳木也。”明·李時珍則將茶歸入“果部”,《本草綱目·果部·茗》講:“清明前採者上,穀雨前者次之,此後皆老茗爾。”春茶一般在驚蟄和春分期間開始萌芽,清明前即可開採。由於清明前氣溫較低,茶樹發芽少,故明前茶頗為珍貴。古時貢茶求早求珍,於是把春茶劃分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種。茶樹(Tea Plant)科普

社前茶大約在“春分”時節左右採製的茶芽,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社前茶的茶葉更加細嫩,也尤為珍貴;所謂火前茶即清明前茶,清·乾隆皇帝《觀採茶作歌》有“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雨前茶指穀雨前,雨前茶雖不及社前茶珍,也沒有明前茶嫩,但由於此時氣溫升高,茶樹的芽葉生長較快,滋味鮮濃而耐泡,故前人亦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正當其時”。

中國是茶的故鄉,《神農本草》上寫: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飲茶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正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經成為古時人們一天正常運作離不開的維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茶俗作為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內容豐富,各呈風采。 茶樹(Tea Plant)科普

如今,茶或許不再是你我的生活必需,但在和風日暖的春日,邀二三知己,架起茶爐,試茶品茗傾談,新茶特有的純淨通透,如潺潺流水,涓涓清溪,自可以於相互慰藉中分憂解愁。

人生如茶,清香淡遠。

自然形態:

中文名:茶樹

拉丁文學名:Camellia sinensis

英文名字:tea plant

目: 杜鵑花目 Ericales

科: 山茶科 Theaceae

屬: 山茶屬 Camellia

種: 茶樹 C. sinensis

山茶科,常綠灌木。葉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秋末開花,花1-3朵腑生,白色,有花梗。蒴果扁球形,有三鈍稜,果實開列後露出種子。產於我國中部至東南部和西南部,有野生茶樹與栽培型茶樹之分。春、秋季時可採茶樹的嫩葉製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於雕刻。 茶樹(Tea Plant)科普

其實更愛讀陸羽《茶經》源之一 中對茶的描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艹設>,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艹尼>,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茶樹(Tea Plant)科普

野生茶樹多為喬木,可生於溪澗旁,在石縫中,枝壯葉茂,芳香誘人。

達爾文曾說: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起源中心,茶樹至今已經有六千萬至七千萬的歷程了。中國從公元六世紀以前就有了茶的記載。1961年在我國雲南勐海縣西南60公里大黑山上。樹高32米,樹圍3.2米,冠幅直徑8米,經考證樹齡已有1700多年。今天,科學家通過對茶樹的自然分佈,地質變遷,種內變異及細胞遺傳學上的研究,肯定地說:茶樹的根在中國的滇西南。

【民俗用途】

生活必需飲品:沒有哪一種植物能像茶這樣對中國人的生計、生活、文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甚至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對外交流。作為茶樹的發源地,中國人從戰國時代就開始喝茶了,直到南朝永明年間,才向域外輸出茶葉,世界各國飲茶、種茶都是由中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飲茶首先傳到日本,後荷蘭商人從中國購入茶葉,再轉運歐洲各國,茶葉隨之漸漸成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並把它發展成為我國及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茶樹(Tea Plant)科普

客來敬茶:白居易《麴生訪宿》稱:“林家何所有,茶果迎來客”。在古代中國最普遍的茶俗便是“客來敬茶”,“一杯香茗暫留客”,表達了對客人的問候和敬意,體現了中國人的好客的美德和傳統禮節:大抵客至,寒喧問候,邀請入座,主人的家屬,立即洗滌壺盞,升火烹茶,衝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講究“端、斟、請”;客人則留意“接、飲、端”的舉動,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著茶,微笑地說:“請用茶”。飲茶人宜雙手接杯,道聲謝謝,端杯細啜,贊主人茶葉佳、好,一道茶後,寒喧敘話,主人復斟茶。

奉茶禮: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為婚姻不可少的禮品。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妝禮品演變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至元明時,“茶禮”幾乎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詼諧地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如今,我國許多鄉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 至於迎親或結婚儀式中用茶,有作禮物時,主要用於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長敬獻的“謝恩茶”、“認親茶”等儀式。 茶樹(Tea Plant)科普

茶販和茶博士:晉代《廣陵耆老傳》雲:『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後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茶樓裡負責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師傅 被稱為“茶博士”。但“茶販”這一行業一直存在,成為舊時街頭巷尾一幅特色風俗畫。正是:銀針碧螺漫自誇,玉壺沏煮勝紫砂。夏至日長行人少,擔歇柳蔭閒鬥茶。

鬥茶:鬥茶又稱茗戰、點茶或點試,是審評茶葉品質優次的主要茶事活動,盛於兩宋。鬥茶時,先把餅茶擊碎在小塊,再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製成茶膏,然後用特製的茶,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再品嚐湯花,俱佳者獲勝。鬥茶比的是茶葉的質量,鬥茶雖曰“鬥”,不過是清茶數盞,文靜雅觀,還可以通過鬥茶切磋採製技術,交流品茶藝術,而達官顯貴們則可從中挑選貢茶,以茶而得福,因茶而得寵。

【文化寫意】

元稹和他的寶塔茶詩: 元稹的這首寶塔詩,題名《一字至七字詩·茶》,此種體裁,不但在茶詩中頗為少見,就是在其它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全詩一開頭,就點出了主題是茶。接著先後表達了茶的三層意思: 一是從茶的本性說到了人們對茶的喜愛;二是從茶的煎煮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說到了茶能提神醒酒。層層遞進,朗朗上口,一邊品茶,一邊以詩唱和,好不盡興。 陸羽和他的《茶經》: 陸羽(733年-804年),我國唐代傑出學者,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茶經》從茶的實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選擇,各地風俗的呈現,茶的華夏版圖也變得清晰可見,到最後形成的是茶的圖騰與儀式等,內容廣泛,堪稱是一部茶的百科全書。茶樹(Tea Plant)科普

茶會或茶集: 唐朝以茶為禮,以茶相饋盛極一時相關,在社會上圍繞茶的飲用,還興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風尚,茶會即是其中最值得稱道的一種。“茶會”(即今之茶話會)一詞,最早就見之於唐詩。周賀有詩云:樹倚池島鶴,茶會石橋僧。由此不難看出,詩中所記的茶會、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與寺廟僧人有關。而如今的茶會可是因目的不同而自由劃分的,如節日茶會、紀念茶會、研討茶會、品賞茶會、藝術茶會、聯誼茶會、交流茶會等等。 茶樹(Tea Plant)科普

僧茶:茶是禪僧的飲料,也用來供佛。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 “山僧活計茶三畝,漁夫生涯竹一竿。”指的就是山僧只要三畝茶園,就可以維續生命的存在;漁夫只要一根釣竿,就有自足的生涯。吃茶在此被儀禮化,而庭園打掃、砍柴、耕田、種茶等雲水要務,就是佛法,所以住在山上的禪僧種茶維生,也寄託禪僧佛作佛行的心願。茶對佛教來說,不只是一種“蕩昏寐”、“淨塵心”有助於修行的飲料;而且是用以標榜儉樸的所謂“素業”。

如需瞭解白茶請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