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據考證,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烚幹。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據考證,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烚幹。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產於涇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產區境內黃96山屬黃山餘脈,海拔1175米,為涇縣最高峰,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湧溪河匯境內七十二條山溪,常年清泉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據考證,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烚幹。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產於涇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產區境內黃96山屬黃山餘脈,海拔1175米,為涇縣最高峰,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湧溪河匯境內七十二條山溪,常年清泉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採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採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湧溪柳葉種是適制湧溪火青的優良品種資源。採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併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鮮葉要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火青製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小時左右。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據考證,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烚幹。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產於涇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產區境內黃96山屬黃山餘脈,海拔1175米,為涇縣最高峰,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湧溪河匯境內七十二條山溪,常年清泉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採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採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湧溪柳葉種是適制湧溪火青的優良品種資源。採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併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鮮葉要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火青製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小時左右。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殺青:用直徑46釐米的桶鍋,鍋溫140—160℃左右,投葉量1.5—2公斤殺青時間6—7分鐘,殺青程度要掌握適當偏嫩,殺青葉不能有泡點和焦邊。出鍋後抖散水汽,及時揉捻。

揉捻:雙手輕輕團揉,用力不宜過重,達到初步成條和擠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頭坯:炒頭坯用桶鍋,鍋溫100—110℃,投葉量為0.8公斤左右揉捻葉,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鍋復揉,繼續炒二坯。

炒二坯:鍋溫80—85℃,每鍋投入復揉葉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蝦形,即可出鍋。攤涼3—5小時左右,即可掰老鍋。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據考證,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烚幹。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產於涇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產區境內黃96山屬黃山餘脈,海拔1175米,為涇縣最高峰,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湧溪河匯境內七十二條山溪,常年清泉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採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採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湧溪柳葉種是適制湧溪火青的優良品種資源。採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併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鮮葉要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火青製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小時左右。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殺青:用直徑46釐米的桶鍋,鍋溫140—160℃左右,投葉量1.5—2公斤殺青時間6—7分鐘,殺青程度要掌握適當偏嫩,殺青葉不能有泡點和焦邊。出鍋後抖散水汽,及時揉捻。

揉捻:雙手輕輕團揉,用力不宜過重,達到初步成條和擠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頭坯:炒頭坯用桶鍋,鍋溫100—110℃,投葉量為0.8公斤左右揉捻葉,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鍋復揉,繼續炒二坯。

炒二坯:鍋溫80—85℃,每鍋投入復揉葉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蝦形,即可出鍋。攤涼3—5小時左右,即可掰老鍋。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掰老鍋:火青腰圓的外形是在掰老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這是最關鍵的工序。開始時鍋溫55℃左右,隨後慢慢下降到40℃左右。為保證供熱穩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葉量開始每鍋4—5公斤,中間進行二次並鍋,以利做到緊外形。全程時間約10—12小時。全憑雙手操作,使茶葉在鍋內壓、擠、推、滾、翻、轉、烚炒動作宜輕,防止茸毛脫落,烚炒次數宜少,開始每分鐘10餘次,隨後減少到每分鐘5—6次。烚炒溫度之低、時間之長、投葉之多、速度之慢、動作之輕,均為炒青類綠茶之最,可謂名符其實的“低溫長烚”。烚炒到含水率7%,顆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澤綠潤,即可出鍋。出鍋前半小時適當提高鍋溫,以發展香氣。成茶用手篩“撩頭挫腳”後,即為正品火青。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據考證,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烚幹。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產於涇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產區境內黃96山屬黃山餘脈,海拔1175米,為涇縣最高峰,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湧溪河匯境內七十二條山溪,常年清泉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採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採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湧溪柳葉種是適制湧溪火青的優良品種資源。採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併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鮮葉要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火青製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小時左右。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殺青:用直徑46釐米的桶鍋,鍋溫140—160℃左右,投葉量1.5—2公斤殺青時間6—7分鐘,殺青程度要掌握適當偏嫩,殺青葉不能有泡點和焦邊。出鍋後抖散水汽,及時揉捻。

揉捻:雙手輕輕團揉,用力不宜過重,達到初步成條和擠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頭坯:炒頭坯用桶鍋,鍋溫100—110℃,投葉量為0.8公斤左右揉捻葉,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鍋復揉,繼續炒二坯。

炒二坯:鍋溫80—85℃,每鍋投入復揉葉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蝦形,即可出鍋。攤涼3—5小時左右,即可掰老鍋。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掰老鍋:火青腰圓的外形是在掰老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這是最關鍵的工序。開始時鍋溫55℃左右,隨後慢慢下降到40℃左右。為保證供熱穩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葉量開始每鍋4—5公斤,中間進行二次並鍋,以利做到緊外形。全程時間約10—12小時。全憑雙手操作,使茶葉在鍋內壓、擠、推、滾、翻、轉、烚炒動作宜輕,防止茸毛脫落,烚炒次數宜少,開始每分鐘10餘次,隨後減少到每分鐘5—6次。烚炒溫度之低、時間之長、投葉之多、速度之慢、動作之輕,均為炒青類綠茶之最,可謂名符其實的“低溫長烚”。烚炒到含水率7%,顆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澤綠潤,即可出鍋。出鍋前半小時適當提高鍋溫,以發展香氣。成茶用手篩“撩頭挫腳”後,即為正品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湧溪火青久負盛名。清代“揚州八怪”詩人王巢林,飲嘗湧溪火青後,頓覺六腑芬芳,詩興大發,揮毫抒情曰:“不知涇邑山之崖,春風茁比此香靈芽;兩莖細葉細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歐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溼煙客忘返。”對湧溪火青茶之質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湧溪火青茶分1—3等,其外形顆粒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白毫隱伏,毫光顯露,花香濃郁,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湯色嫩綠徽黃,鮮豔明亮,葉底嫩勻,杏黃有光澤。

"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原書作者和寫作年代不詳。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未清初就盛產名茶了,除了細嫩多毫味香的涇川塗茶餐,涇縣還產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名茶。如徐珂《可言》(1924年)有關石井茶的記述頗詳:“胡惠生,涇縣人,有文學,嘗以其鄉之石井見饋,飲而甘之,味至厚,以視吾杭龍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時香相若也,殆坑口所產歟?其叔樸安語予雲,涇之茶名繁矣,皆系之以地。縣誌所載,惟白雲一種,產白雲山,今則滿境蓬蒿,一林荊棘,不復有茶。晚近似來,茶之著名者為石井,湧溪次之,石井、湧溪皆在黃93山麓,石井尤深邃,兩峰夾立,俗曰坑。茶產石罅,隨山上下,天地皆青,疑非人境。杭州西湖之獅子峰,猶不兔有煙火氣,茶有坑口坑底之別,坑底者尤難得,色香味更佳。作偽者率以近坑之茶紊之。”因清代湧溪火青就很有名,這裡所說的產於石井和湧溪一帶的石井茶,可能就是“湧溪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據考證,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烚幹。古有詩云:“摘來嶺上白雲賒,夜燭風前處土家,三月報殘春未頭,東園讒說鍛梅花”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產於涇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產區境內黃96山屬黃山餘脈,海拔1175米,為涇縣最高峰,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湧溪河匯境內七十二條山溪,常年清泉長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火青採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採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湧溪柳葉種是適制湧溪火青的優良品種資源。採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併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鮮葉要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火青製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小時左右。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殺青:用直徑46釐米的桶鍋,鍋溫140—160℃左右,投葉量1.5—2公斤殺青時間6—7分鐘,殺青程度要掌握適當偏嫩,殺青葉不能有泡點和焦邊。出鍋後抖散水汽,及時揉捻。

揉捻:雙手輕輕團揉,用力不宜過重,達到初步成條和擠出部分茶汁即可。

炒頭坯:炒頭坯用桶鍋,鍋溫100—110℃,投葉量為0.8公斤左右揉捻葉,快速抖炒,散失水分,炒到茶不粘手即可。出鍋復揉,繼續炒二坯。

炒二坯:鍋溫80—85℃,每鍋投入復揉葉1—1.5公斤,慢慢炒烚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蝦形,即可出鍋。攤涼3—5小時左右,即可掰老鍋。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掰老鍋:火青腰圓的外形是在掰老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這是最關鍵的工序。開始時鍋溫55℃左右,隨後慢慢下降到40℃左右。為保證供熱穩定,要求用木炭作燃料。投葉量開始每鍋4—5公斤,中間進行二次並鍋,以利做到緊外形。全程時間約10—12小時。全憑雙手操作,使茶葉在鍋內壓、擠、推、滾、翻、轉、烚炒動作宜輕,防止茸毛脫落,烚炒次數宜少,開始每分鐘10餘次,隨後減少到每分鐘5—6次。烚炒溫度之低、時間之長、投葉之多、速度之慢、動作之輕,均為炒青類綠茶之最,可謂名符其實的“低溫長烚”。烚炒到含水率7%,顆粒成形,表面光滑,色澤綠潤,即可出鍋。出鍋前半小時適當提高鍋溫,以發展香氣。成茶用手篩“撩頭挫腳”後,即為正品火青。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湧溪火青久負盛名。清代“揚州八怪”詩人王巢林,飲嘗湧溪火青後,頓覺六腑芬芳,詩興大發,揮毫抒情曰:“不知涇邑山之崖,春風茁比此香靈芽;兩莖細葉細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歐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溼煙客忘返。”對湧溪火青茶之質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湧溪火青茶分1—3等,其外形顆粒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白毫隱伏,毫光顯露,花香濃郁,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湯色嫩綠徽黃,鮮豔明亮,葉底嫩勻,杏黃有光澤。

深度瞭解下安徽十大名茶——湧溪火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