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開啟人類文明之先河,在華夏,說起文化,必談及文字;一談及文字,必說起倉頡造字,而文字傳播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跡,人們紀念他,也在於他的偉大功績以及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今天小編整理了有據可查紀念文字始祖倉頡的廟、祠、墓、陵、造字臺、碑文等遺蹟供讀者分享。

陝西省倉頡造字遺蹟現存渭南市白水縣史官鎮史官村;白水縣北塬鎮陽武村;商洛市洛南縣城、保安鎮陽虛山;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長裡村;寶雞市岐山縣鳳鳴鎮倉頡廟村;西安市周至縣竹峪鄉蒼峪村;寶雞市陳倉區;漢中市西川縣。

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史官鎮史官村倉頡廟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2001年6月被授予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倉頡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6年《穀雨祭祀倉頡典禮》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白水縣倉頡廟是集古墓、古廟、古柏、倉頡書、碑為一體紀念文字始祖倉頡的廟宇。據《倉頡廟碑》記載,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倉頡廟已頗具規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倉頡廟周圍高牆厚垣。廟內建築,格局完整。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亭、中殿、寢殿、東西廂房、八稜磚雕墓牆、48棵古柏、20通曆代碑石記載著倉頡廟的修復歷史,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100餘通歌頌倉頡碑,139通漢字演化碑。寢殿為元代建築,廟中的壁畫、磚雕、木刻、文人遺墨,都是價值很高的文化瑰寶。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白水倉頡廟歷代碑石早期的現存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倉聖鳥跡書碑》等。近代存於右任先生,啟功、陶峙嶽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倉頡遺蹟會說話

白水縣北塬鎮陽武村倉頡造字傳說遺蹟現存:鳥羽山、鳳凰嶺、土樓子、喜鵲山、晒書檯、列石橋、藏字樓、倉頡泉、倉頡故居、倉頡古廟遺蹟。文物現存:清代倉頡碑。2016年陽武村修復倉頡亭,倉頡碑,建立了倉頡廣場。2017年3月楊武村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傳統村落項目名錄。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白水縣倉頡公園現存惜字塔、倉聖亭。倉頡大道倉頡像、倉頡書。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陝西省商州市洛南縣城倉頡公園,自東向西依次現存奎星亭、雲雀園、倉聖廣場、倉頡像、倉頡殿、倉頡紀念館。洛南縣保安鎮遺蹟分佈在陽虛山和元扈山,陽虛跌瀑黑水潭、竹雨石屋造字遺蹟。2014年7月16日,商洛市洛南縣和渭南市白水縣聯合申報的《倉頡傳說》被列入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長裡村現存倉頡造字臺,高約6米,周長百餘米的夯土臺,外包一層青磚砌為磚臺。造字臺有36級階梯,臺南面是一個寬8米多的斜坡,中間3米多寬的水泥牆面上刻著2米左右的“倉頡造字臺”5個隸書大字。據傳,此臺始建於隋朝,唐中宗以後逐漸破敗。到清朝,陝西巡撫畢沅在造字臺前立《倉頡造字臺》石碑一通。上世紀90年代,西安市對此臺進行砌磚維修,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見之倉頡造字臺。

倉頡遺蹟會說話

陝西省岐山縣鳳鳴鎮倉頡廟村倉頡廟位於岐山縣城南1.5公里。據岐山縣誌記載,倉頡廟始建於唐朝,明嘉靖三十八年重建。1957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倉頡廟仰韶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廟毀於民國十六年,二十世紀末群眾集資重修倉頡廟,歷時八年而成,廟宇宏偉,神像肅穆,堪稱西府第一。現廟內存果親王題詞字石碑,同時還有原陝西省常務副省長徐山林、副省長王雙錫、岐山縣縣長李世慧等人的題字。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竹峪鄉蒼峪村。地處周至縣西南塬區。蒼峪溝南面的善興寺(“四嘴廟”)古人稱上人院,是古人為紀念中華文字創造者倉頡修的祠廟,有唐詩為證。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西安世博園渭南館塑《倉頡造字》銅像

倉頡遺蹟會說話

2011年4月25日 陝西省延安市黃帝陵立倉頡像,讓倉頡與黃帝同享後世香火,不僅是中華民族子孫心聲的反映,而且是對中華文明的真實記載。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倉頡不同遺蹟現存:南樂縣、魯山縣、開封市、洛寧縣、虞城縣、新鄉縣、新鄭縣、原陽縣(原陽武縣)、扶溝縣等。

濮陽市南樂縣的倉頡陵,是豫北冀南一帶的著名古蹟,位於“一腳踏兩省,一手摸三縣”的吳村。是華夏子孫敬仰的造字聖人倉頡的陵地。原來陵前有翁仲、石獅,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陵與倉頡廟在郡志邑乘中均有記載。始建年代不詳,據庫存內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建國後保存的庫存系明清兩代重建,佔地七十餘畝,座殿內有寇準題的"盤古斯文地,開夭聖人家"楹聯。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像。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群雄偉壯觀,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倖存石刻近三十件為復原時的依據。廟內保存的元朝延佑年間的殘碑,乃邑人之光也”。2000年倉頡陵遺蹟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樑村鄉吳村更名為史官村。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魯山縣現存倉頭鄉倉頡祠。倉頭鄉古稱倉子頭,因紀念倉頡而得名。是集造字臺、祠堂和墓室於一體的古建築和獨特的“一墓三墳”古墓葬制。倉頡陵造字臺上的古楹聯“文字始創地,史官肇任處”,佐證了倉頡就任黃帝左史官的歷史和文字初始創的歷史。該聯相傳為黃帝所賜,為倉頡廟祠所獨有。倉頡陵周邊有西周古墓群等密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倉頭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並列入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倉頡造字被列入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開封市城北龍亭區柳園口鄉劉莊村現存倉頡廟、墓(陵)。開封的倉頡墓是全國在漢代以前就有史料記載的四個倉頡古墓之一。開封市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倉頡(祠)(規劃歸中虞縣,村中倉姓自稱倉頡後裔)。

開封市倉頡遺蹟現存古夷門、赤城、倉垣、倉頡墓、倉王廟、造字臺和《倉頡書》等歷史文化遺存。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鄉堌堆坡村西北隅。現存倉頡墓高3米,周長45米,墓碑正書:"倉頡古墓"。周圍栽有10多棵柏樹,其外還有一圈磚砌花牆(新中國成立前廢棄),倉頡墓始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倉頡墓前原存一座大殿,為倉頡祠。墓祠佔地約4000平方米,始建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擴建於唐代,後屢廢屢建。殿脊正中間立有"康熙九年重修"字磚,殿內有一尊長有四隻眼睛的倉頡塑像。大殿為3間出廈,臺高0.6米。殿門兩旁的明柱木雕裝飾,上刻有"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師"的楹聯。座樑嵌檀,八磚扣頂。20世紀50年代初被當成迷信之物予以破除,久經風雨侵蝕,大殿成了危房。如今的倉頡大殿由附近村莊的群眾與幹部集資重修的,祠院呈"凸"字形。殿前兩株柏樹是漢柏,即檜柏。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至今蒼勁挺拔、鬱鬱蔥蔥。倉頡墓現為商丘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原陽武縣)遺址,倉頡帝陵。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興華鎮楊峪河村對面的半山坡上,跨過窄窄的陽峪河,對面右邊那個小山包上現存倉頡造字臺。該臺高3.4米,周長13.5米,上頂直徑3.3米。1995年,洛寧縣城塑了一座石雕倉頡像。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新鄭洧水南岸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檯”,宋朝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寺裡有一座塔叫“鳳台寺塔”。鳳台寺建於宋朝,後經戰亂鳳台寺被毀,僅存古塔。距今近1000多年。古塔旁邊有一石碑刻有“倉頡造字臺”。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河南省新鄉縣 朗公廟鎮位於新鄉縣南部,1995年11月撤鄉建鎮。因朗公倉頡得名。據《新鄉縣續志》載:“玉帝廟在縣南朗公廟,東山塑像朗公像即倉頡。” 2009年4月,新鄉縣朗公廟鎮朗公廟村“朗公廟的傳說”被新鄉市人民政府列入“新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朗公廟村倉頡廟明代由山西省高平縣移民時帶到村中供奉,因此村名叫朗公廟村,至今600餘年。

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大新鎮趙廠村倉皇陵,是倉頡造字的紀念地之一。據《光緒扶溝縣誌卷十.志餘》記載:在扶溝縣城東三十里冢子凹。趙廠村東邊500多米處,有三座高大巍峨的古冢互相相連,當地父老歷代相傳為倉頡墓,也叫倉皇陵。這三座古冢,北邊的一座被黃水淤沒,南二尚還依稀留有痕跡。倉頡墓碑現保存在坡賈村廟內。趙廠村裡的廟宇牆壁上,也有古代碑碣,碑文裡記載此地東鄰倉皇陵。

山東省倉頡不同遺蹟現存:山東壽光市、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 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作字溝村、青島市石老人觀光園倉頡像。

山東壽光倉頡墓,“在故縣城大西門外迤北”,“墓前有井二,昔所謂倉頡雙井也”,墓南有祠。《民國·壽光縣誌》載:倉頡墓“始建於洪武中。”據南宋鄭滄著《通志》記載:“倉頡石室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土人呼為藏書室,周時無人識。” 早在周代這兒已發現倉頡墓。 倉頡墓原在壽光市城區,1960年被拆毀。為紀念倉頡,壽光城區現稱為聖城街道,城區建有以紀念倉頡為主題的“倉聖公園”。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東南現存倉頡墓,原為一土固堆,當地人稱“倉王墳”,墳前建有“倉王寺”。 2000年12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發現了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餘年。目前,在東阿縣尚存有倉頡墓碑、倉聖橋等遺蹟。據調查,該地原有“倉頡墓”與“倉聖祠”(又稱“倉王寺”),另有古碑三塊。祠毀於抗日戰爭時期,墓毀於上個世紀70年代,古碑下落不明。現還遺存有一座“倉聖橋”。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作字溝村倉頡造字遺址:作字村在蒼山縣蘭陵古鎮北8公里處,村內原存一處倉頡廟遺址,供放著倉頡當年創造文字情形的石刻壁畫。荀子曾在古邑蘭陵做過十八年蘭陵令。而作為我國曆史上偉人的思想家苟況在他的名著《荀子》中最早把倉頡造字記入典籍中。

倉頡遺蹟會說話

山東省青島市石老人觀光園倉頡像

倉頡遺蹟會說話

廣東省倉頡遺蹟現存,惠州市惠州城、廣東汕頭揭西縣、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勒流黃連村 倉沮聖廟、廣州省增城市小樓鎮臘布村倉沮聖廟。

廣東省惠州市惠州城倉頡廟坐落在惠州府城明代古城牆上的文筆(古稱無“塔”字),創建於清同治年間。據說惠州入清後一直文運不興,科舉成績大不如宋、明兩朝,在咸豐、同治年間甚至與進士無緣。為此,郡人集資在郡城之西(原址今步行街西出口北側)興建倉頡廟,郡城之東興建文筆。倉頡廟面對掛榜山,在供奉字聖倉頡的同時祈求“祥雲掛榜”(在通訊落後的科舉時代,朝廷放榜那天郡人會聚集在倉頡廟前,西望最高的那個山有否祥雲出現;如有“祥雲掛榜”,寓意本郡就有舉子中進士,後來稱那個山為掛榜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廣東汕頭揭西縣東部的廣德庵風景區有一座古墓,墓碑所刻文字表明此為倉頡墓。而揭西棉湖還有一座廟宇,即在當地遠近聞名的“字祖倉頡古廟”。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勒流黃連村倉沮聖廟是整個順德古樸風貌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廟宇,是嶺南地區極為少見的紀念倉頡、沮誦作字之功的廟宇。這座廟宇始建於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據說在辛亥革命時期,曾經一度成為革命陣地。現今,倉沮聖廟依然香火鼎盛,“開筆禮”的習俗也延續了下來。2008年,在社會各界的踴躍捐資下,黃連鄉親修復了該廟,廟裡的聖像、“始制文字”牌匾、木製對聯、寶鼎等均是重修時新造的。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廣東省增城市小樓鎮臘布村倉沮聖廟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當地村民奉皇帝聖旨建造的奉祀該村武將賴麒卿為國立功的祠堂。 整個古祠分為報德祠、倉沮聖廟和景星樓三部分。報德祠是唯一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建築,非常罕見。古祠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古塔有600多年曆史,古祠有400多年曆史。

倉頡遺蹟會說話

山西省倉頡不同遺蹟現存:山西省臨汾市西趙村、高平縣永祿鄉扶市村、山西省太原陽曲縣城東聖母廟中亦有古倉頡廟、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宮倉頡畫像。

山西省臨汾市西趙村原存一尊碑石,上書“倉頡造字處”。清代《平陽府志》還有更為完善的記載:“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聖祠,並且,每年春天府縣都要進行一定規模的祭祀活動。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中秋,臨汾縣令河間人李早榮在祠旁修建碑亭,上書“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碑高1.39米,寬72.5釐米,厚20釐米。因年代久遠,今祠已毀,其石碑寄存於堯廟。該祠有房屋四百餘間,祠內兩廂,鄉會試在此舉行。

倉頡遺蹟會說話

山西省高平市永錄鄉東莊村有一座朗公山。朗公山現存倉頡廟的遺址,在朗公山下的扶市村有一座倉頡廟。廟的正殿有三尊塑像,其中左邊那尊即為倉頡。可惜,早在1958年就被當作封建迷信給毀壞了。乾隆《高平縣誌》記載說:倉頡造字,四目靈光,為黃帝之臣。倉頡古廟大殿華樑記載:“元大德元年十月(1297)竣工”。郎公山古廟大致建於唐代李隆基之手。據《唐玄宗傳》記載: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冬,李隆基外任潞洲別駕,郎公山參拜倉頡,至天寶五年(公元746年)九月,玄宗下旨為自己立生祠,在郎公廟殿前增修了元帝殿,今尚存“重修元帝殿碑”。相傳廟後有倉頡墓,現已不存。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倉頡像。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它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鉅製。

永樂宮壁畫為道教宣傳畫,目的在於揭示教義和感召人心,其繪製時間略早於歐洲文藝復興,幾乎和元代共始終。現存壁畫面積1005.68平方米。

倉頡遺蹟會說話

甘肅省倉頡遺蹟現存:天水市秦安縣鳳山倉頡廟、紀縣(古陳倉)陳倉部落,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頡家村、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新華鄉頡家村、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渭陽鄉頡家村、甘肅省武山縣頡家門村。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倉頡祠位於城東南隅的鳳山上,創建年代現已無考。但據無量殿胡纘宗所書"太玄之殿"考證,明嘉靖年以前山上就有廟宇,現存大多為清代建築,共有殿宇24座,整個建築是按照鳳山山樑的自然地形,錯落有致地建造在拾階而上的6個山巒臺階上,其間縈繞勾欄,盤曲石徑相通連,依次而上分別建有倉頡祠、三清宮、玉皇廟、伏羲大殿等。

倉頡祠所祀為傳說中文字創造者倉頡,左為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右為秦安所出唐代名相權德輿,此臺可謂道、儒、佛三傢俱全。

倉頡遺蹟會說話

雲南省建水縣古城的文廟會現存倉聖祠 、雲南省臨滄市學宮內存倉聖殿、雲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雲南省陸良縣學宮內東隅存倉聖祠。

雲南省建水縣古城的文廟內崇聖殿東側倉聖祠是祭祀我國古代發明者倉頡的場所。祠後還有象徵"孔林"的古柏樹林,使文廟更添莊嚴古雅之色。

倉頡遺蹟會說話


倉頡遺蹟會說話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汀州鎮現存倉頡廟、福州市倉山存倉頡廟。

長汀縣汀州鎮倉頡廟位於長釘廈門大學內,1937年11月廈大遷到長汀縣城,倉頡廟作為薩校長的住宅。北山下的“倉頡村”,後來成為長汀地震臺。“倉頡村”的其它部分近年也改成了木材場,西端有個很出名的“老古井”;院東面是“倉頡廟”。

四川省成都崇州市三朗鎮九龍溝倉頡廟、墳,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蒼王峽、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文物管理所現存“倉聖宮”。

四川省成都崇州市三朗鎮九龍溝倉頡廟是崇州市的省級著名風景名勝區。

四川省廣元市蒼王縣蒼王峽距縣城50餘公里,原來的名字叫龍潭子,峽谷上一處由巨大岩層和十八個水潭相連罕見地質奇觀,那就是“龍潭子”了。 旺蒼有著神密的“蒼王”文化,傳說黃帝為了紀念入蜀(在旺蒼)的活動和他與蒼頡的友誼,特地用他“玉王”之“王”和“蒼頡”之“蒼”字封蒼頡為“蒼王”,“蒼王峽”,便由此得名了。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倉聖宮位於縣城東北里許小山峰鳳凰嘴上。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六月,由地方紳耆毛穎、周愛蓮、曹興德、江允明、方履中等人發起,號召眾紳士捐資建廟,廟址選在邛都六名勝之三“鳳浴寒潭”之鳳頭上(今縣城東北鳳凰嘴小山上),並於7月12日興工架馬,9月24日豎柱上梁,道光十六年三月建廟工程告竣,廟內裝塑倉頡、魁星、文昌帝君等神像,並將其廟取名“倉聖宮”。

倉頡遺蹟會說話

浙江省倉頡遺蹟現存嘉興市倉聖祠、浙江省杭州市吳山第一峰倉聖廟、浙江省龍家縣南面灘上存倉帝廟、浙江省紹興市嵊縣關帝廟前存一座倉帝祠、浙江省麗水市現存倉頡廟 。

浙江嘉興南湖風景區的小瀛洲,建有“倉聖祠”。祠有三間,內供倉頡塑像。清光緒年間,嘉興民間有“惜字會”組織,倉聖祠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惜字會”募銀建造的。

倉頡遺蹟會說話

江蘇省倉頡遺蹟現存邗江區楊廟鎮倉頡村、宿遷縣縣城東北倉聖祠、蘇州市百獅橋仁堂內存倉聖廟、南京市聚寶門外存一倉頡廟、江蘇省常熟市三元堂存倉聖祠、江蘇省崑山市馬鞍山縣華亭存倉聖祠。

倉頡廟位居江蘇省邗江區楊廟鎮倉頡村倉頡山西不遠處的丘峰上,坐北朝南,鄉人往儀徵等地販糧、販柴,至8裡外的廟山上或10裡外的盤古山上同望,都能見到倉頡廟冠。鄉人故把廟地稱之為“奇山”。倉頡廟廟高近兩丈,闊5丈餘,進深不滿兩丈,廟門頂端有四個大碗口粗大字——倉頡帝廟。廟內供一男石像,廟門對聯比較幽默,是以“日、月”二字組合。據傳,楊廟境南蜀岡故陸東部一隅,即今倉頡村西北端,據當地老一輩村民講,山地面積約20畝,坐北朝南。

倉頡遺蹟會說話

湖南省桃源縣路鷺鶿門外存倉聖廟

青海省西寧倉頡造字廟

北京郊區倉頡廟

北京市郊區古代寺廟 道教遺存在北京郊區也很豐富。而且多與儒教結合一起,形成許多以祭神、祭祖、祭祈先賢為內容的廟和祠。其中倉頡廟是紀念文字始祖的廟宇。

美國國會圖書館三座館舍之一的約翰·亞當斯大樓主要出口處銅門上,鑲嵌著12個對世界文字有影響的各國傳說人物,倉頡便在其中。

倉頡遺蹟會說話

美國國會博物館倉頡造字碑(綠玉石)

倉頡遺蹟會說話

中華民族在上古時期,各部落先民們就有敬奉神明和祖先的習俗。倉頡造字傳播之廣,影響之大。倉頡造字之後,遊走四方,聚居民眾,廣為教化。人們崇仰文字,崇拜倉頡,把倉頡作為神和聖來祭祀、供奉。為紀念其造字的功德,後世凡倉頡生前所到之地,都被作為紀念聖地,或修墓立碑、建祠建廟祭祀、建宮建塔朝拜 。

來源:倉頡文化網公眾號

整理:倉頡傳說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韓文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