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家庭教育 上海 可可樹 謎婷幼教小課堂 2019-07-29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遊戲中的傾聽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扮演一個毫無攻擊性,有趣的弱者,能讓孩子大笑。

而當孩子正在長力氣,長自信的時候,戰勝抵抗者或競爭者時,才能讓孩子大笑。

掌握好遊戲的強度,孩子才能願意並喜歡與成人一起玩。

2.如何開始:善於發現。

遊戲中的傾聽,首先需要,發現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於是多做幾次這種事情就好了。

比如說,我在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即使我已經看到孩子的藏身之處,但我依然會假裝沒發現一樣,繼續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裡呀?

這時候孩子就會躲在角落裡大笑,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裝才發現他,咦,原來你在這裡呀。孩子就非常願意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了。

3.基本原則。

  • a.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充滿愛心。

其實孩子非常喜歡愛的抱抱,最喜歡一遍遍的重複逃跑—被捉—被摟抱的過程。而我們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比如說,親吻孩子的臉,用鼻子蹭孩子的身體,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等,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

  • b.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

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和有優越感,才是我們的目的。

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時,孩子處於被動狀態,這會引發他的強烈不安,因為不停的發笑,而又無法告訴對方請停下來。

很多小時候被無情的胳肢過的人成年後會發現,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體就會莫名的緊張。

  • c.不要讓你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當我們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歡笑聲太多,而導致我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小的時候渴望變強大,強大到身邊的人都害怕。

而當這種童年願望被喚起時,身邊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太興奮,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於是,我扮演了一個大灰狼。

也許是張牙舞爪的形態太逼真,4歲多的寧寧看到了,居然滿臉恐懼的伸手打我。我意識到我壓過孩子,以至於嚇到孩子了,於是我馬上調整自己的姿態。寧寧才願意繼續跟我玩。

所以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也儘量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 d.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與孩子交往時,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說,孩子想要打開飲水機的水龍頭,讓水一直流。當我們發現時,孩子也許已經跑遠。這時候,可以用稍微誇張的口吻抗議:哎呀,你可要有麻煩了!然後慢跑著追逐孩子,再假裝不經意的摟住孩子,隨後,帶著孩子回到飲水機旁,關掉水龍頭。

  • e.合理的行為限制。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偶爾會因為玩得太瘋狂,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行為限制。

比如說,我與子恆玩的時候,我抱著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轉圈圈的遊戲。孩子玩得太興奮,以至於開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發洩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緊緊地夾住我的身體,我沒有辦法騰出雙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對孩子說:好,請你停下來,稍微冷靜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來。

孩子不願意,我繼續說:我很愛你,我觀察到你有點太興奮了,所以先稍微冷靜一會。我很愛你,我願意一直陪著你。

一邊說一邊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順從地從我懷裡下來。我繼續輕柔地撫摸著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 f.打開自己,放下身段。

在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很多時候,成人會礙於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與孩子在一起。其實剛開始我也會這樣,後來慢慢的嘗試打開自己,放下身段,與孩子在一起。

比如說,我一直扎一個高馬尾,沒有劉海。一次,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馬尾,從後面放到了額頭前,假裝馬尾就是我的劉海。

當下,圍觀的孩子們都在看著我大笑,我很放鬆,也很愉悅說道:你看!這是我的新劉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打開自己了。換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讓孩子笑話我。但是此刻,由於我的這個舉動,我與孩子之間同頻了——我們有同樣的笑點。這讓我們的關係會更親密。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遊戲中的傾聽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扮演一個毫無攻擊性,有趣的弱者,能讓孩子大笑。

而當孩子正在長力氣,長自信的時候,戰勝抵抗者或競爭者時,才能讓孩子大笑。

掌握好遊戲的強度,孩子才能願意並喜歡與成人一起玩。

2.如何開始:善於發現。

遊戲中的傾聽,首先需要,發現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於是多做幾次這種事情就好了。

比如說,我在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即使我已經看到孩子的藏身之處,但我依然會假裝沒發現一樣,繼續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裡呀?

這時候孩子就會躲在角落裡大笑,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裝才發現他,咦,原來你在這裡呀。孩子就非常願意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了。

3.基本原則。

  • a.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充滿愛心。

其實孩子非常喜歡愛的抱抱,最喜歡一遍遍的重複逃跑—被捉—被摟抱的過程。而我們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比如說,親吻孩子的臉,用鼻子蹭孩子的身體,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等,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

  • b.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

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和有優越感,才是我們的目的。

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時,孩子處於被動狀態,這會引發他的強烈不安,因為不停的發笑,而又無法告訴對方請停下來。

很多小時候被無情的胳肢過的人成年後會發現,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體就會莫名的緊張。

  • c.不要讓你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當我們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歡笑聲太多,而導致我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小的時候渴望變強大,強大到身邊的人都害怕。

而當這種童年願望被喚起時,身邊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太興奮,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於是,我扮演了一個大灰狼。

也許是張牙舞爪的形態太逼真,4歲多的寧寧看到了,居然滿臉恐懼的伸手打我。我意識到我壓過孩子,以至於嚇到孩子了,於是我馬上調整自己的姿態。寧寧才願意繼續跟我玩。

所以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也儘量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 d.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與孩子交往時,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說,孩子想要打開飲水機的水龍頭,讓水一直流。當我們發現時,孩子也許已經跑遠。這時候,可以用稍微誇張的口吻抗議:哎呀,你可要有麻煩了!然後慢跑著追逐孩子,再假裝不經意的摟住孩子,隨後,帶著孩子回到飲水機旁,關掉水龍頭。

  • e.合理的行為限制。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偶爾會因為玩得太瘋狂,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行為限制。

比如說,我與子恆玩的時候,我抱著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轉圈圈的遊戲。孩子玩得太興奮,以至於開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發洩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緊緊地夾住我的身體,我沒有辦法騰出雙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對孩子說:好,請你停下來,稍微冷靜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來。

孩子不願意,我繼續說:我很愛你,我觀察到你有點太興奮了,所以先稍微冷靜一會。我很愛你,我願意一直陪著你。

一邊說一邊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順從地從我懷裡下來。我繼續輕柔地撫摸著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 f.打開自己,放下身段。

在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很多時候,成人會礙於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與孩子在一起。其實剛開始我也會這樣,後來慢慢的嘗試打開自己,放下身段,與孩子在一起。

比如說,我一直扎一個高馬尾,沒有劉海。一次,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馬尾,從後面放到了額頭前,假裝馬尾就是我的劉海。

當下,圍觀的孩子們都在看著我大笑,我很放鬆,也很愉悅說道:你看!這是我的新劉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打開自己了。換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讓孩子笑話我。但是此刻,由於我的這個舉動,我與孩子之間同頻了——我們有同樣的笑點。這讓我們的關係會更親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孫瑞雪老師說:我們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緒。

而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呢?

不同情緒的傾聽

一、哭泣時的傾聽

哭泣時的孩子一般都是受挫,難過,傷心,痛苦。這時候的他們需要一個情緒的發洩口,允許孩子哭,則顯得有為重要。

哭泣時如何傾聽呢?

  • 1.檢查孩子與環境是否安全。
  • 2.觀察孩子是否接受成人的靠近。

如果孩子願意讓成人靠近,那就溫柔地擁抱他。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就與孩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不離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你是安全的。

  • 3.輕撫的技巧。

輕撫的技巧在於,溫柔的,緩慢的,用整個手掌,在孩子的後背,從上往下輕撫。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慢慢的平靜下來。

  • 4.溫柔的詢問孩子發生的事情。
  • 5.對孩子的決定表示尊重。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遊戲中的傾聽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扮演一個毫無攻擊性,有趣的弱者,能讓孩子大笑。

而當孩子正在長力氣,長自信的時候,戰勝抵抗者或競爭者時,才能讓孩子大笑。

掌握好遊戲的強度,孩子才能願意並喜歡與成人一起玩。

2.如何開始:善於發現。

遊戲中的傾聽,首先需要,發現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於是多做幾次這種事情就好了。

比如說,我在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即使我已經看到孩子的藏身之處,但我依然會假裝沒發現一樣,繼續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裡呀?

這時候孩子就會躲在角落裡大笑,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裝才發現他,咦,原來你在這裡呀。孩子就非常願意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了。

3.基本原則。

  • a.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充滿愛心。

其實孩子非常喜歡愛的抱抱,最喜歡一遍遍的重複逃跑—被捉—被摟抱的過程。而我們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比如說,親吻孩子的臉,用鼻子蹭孩子的身體,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等,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

  • b.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

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和有優越感,才是我們的目的。

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時,孩子處於被動狀態,這會引發他的強烈不安,因為不停的發笑,而又無法告訴對方請停下來。

很多小時候被無情的胳肢過的人成年後會發現,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體就會莫名的緊張。

  • c.不要讓你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當我們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歡笑聲太多,而導致我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小的時候渴望變強大,強大到身邊的人都害怕。

而當這種童年願望被喚起時,身邊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太興奮,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於是,我扮演了一個大灰狼。

也許是張牙舞爪的形態太逼真,4歲多的寧寧看到了,居然滿臉恐懼的伸手打我。我意識到我壓過孩子,以至於嚇到孩子了,於是我馬上調整自己的姿態。寧寧才願意繼續跟我玩。

所以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也儘量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 d.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與孩子交往時,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說,孩子想要打開飲水機的水龍頭,讓水一直流。當我們發現時,孩子也許已經跑遠。這時候,可以用稍微誇張的口吻抗議:哎呀,你可要有麻煩了!然後慢跑著追逐孩子,再假裝不經意的摟住孩子,隨後,帶著孩子回到飲水機旁,關掉水龍頭。

  • e.合理的行為限制。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偶爾會因為玩得太瘋狂,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行為限制。

比如說,我與子恆玩的時候,我抱著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轉圈圈的遊戲。孩子玩得太興奮,以至於開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發洩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緊緊地夾住我的身體,我沒有辦法騰出雙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對孩子說:好,請你停下來,稍微冷靜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來。

孩子不願意,我繼續說:我很愛你,我觀察到你有點太興奮了,所以先稍微冷靜一會。我很愛你,我願意一直陪著你。

一邊說一邊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順從地從我懷裡下來。我繼續輕柔地撫摸著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 f.打開自己,放下身段。

在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很多時候,成人會礙於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與孩子在一起。其實剛開始我也會這樣,後來慢慢的嘗試打開自己,放下身段,與孩子在一起。

比如說,我一直扎一個高馬尾,沒有劉海。一次,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馬尾,從後面放到了額頭前,假裝馬尾就是我的劉海。

當下,圍觀的孩子們都在看著我大笑,我很放鬆,也很愉悅說道:你看!這是我的新劉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打開自己了。換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讓孩子笑話我。但是此刻,由於我的這個舉動,我與孩子之間同頻了——我們有同樣的笑點。這讓我們的關係會更親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孫瑞雪老師說:我們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緒。

而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呢?

不同情緒的傾聽

一、哭泣時的傾聽

哭泣時的孩子一般都是受挫,難過,傷心,痛苦。這時候的他們需要一個情緒的發洩口,允許孩子哭,則顯得有為重要。

哭泣時如何傾聽呢?

  • 1.檢查孩子與環境是否安全。
  • 2.觀察孩子是否接受成人的靠近。

如果孩子願意讓成人靠近,那就溫柔地擁抱他。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就與孩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不離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你是安全的。

  • 3.輕撫的技巧。

輕撫的技巧在於,溫柔的,緩慢的,用整個手掌,在孩子的後背,從上往下輕撫。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慢慢的平靜下來。

  • 4.溫柔的詢問孩子發生的事情。
  • 5.對孩子的決定表示尊重。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二、恐懼時的傾聽。

  • 1.確保環境中沒有傷害孩子的物品。
  • 2.當孩子非常恐懼時,請摟緊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 3.告訴孩子,我一直在這裡,我會一直陪伴你,你很安全。
  • 4.即使孩子把你推開,也依然堅持靠近孩子,並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 5.如果孩子攻擊你,請保證自己的安全,不讓自己受傷。

可以嘗試抓住孩子的手,力度以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的行為為主。

  • 6.如果你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感受到憤怒或害怕,請立刻停下來,換另外一個人來陪伴孩子。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遊戲中的傾聽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扮演一個毫無攻擊性,有趣的弱者,能讓孩子大笑。

而當孩子正在長力氣,長自信的時候,戰勝抵抗者或競爭者時,才能讓孩子大笑。

掌握好遊戲的強度,孩子才能願意並喜歡與成人一起玩。

2.如何開始:善於發現。

遊戲中的傾聽,首先需要,發現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於是多做幾次這種事情就好了。

比如說,我在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即使我已經看到孩子的藏身之處,但我依然會假裝沒發現一樣,繼續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裡呀?

這時候孩子就會躲在角落裡大笑,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裝才發現他,咦,原來你在這裡呀。孩子就非常願意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了。

3.基本原則。

  • a.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充滿愛心。

其實孩子非常喜歡愛的抱抱,最喜歡一遍遍的重複逃跑—被捉—被摟抱的過程。而我們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比如說,親吻孩子的臉,用鼻子蹭孩子的身體,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等,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

  • b.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

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和有優越感,才是我們的目的。

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時,孩子處於被動狀態,這會引發他的強烈不安,因為不停的發笑,而又無法告訴對方請停下來。

很多小時候被無情的胳肢過的人成年後會發現,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體就會莫名的緊張。

  • c.不要讓你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當我們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歡笑聲太多,而導致我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小的時候渴望變強大,強大到身邊的人都害怕。

而當這種童年願望被喚起時,身邊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太興奮,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於是,我扮演了一個大灰狼。

也許是張牙舞爪的形態太逼真,4歲多的寧寧看到了,居然滿臉恐懼的伸手打我。我意識到我壓過孩子,以至於嚇到孩子了,於是我馬上調整自己的姿態。寧寧才願意繼續跟我玩。

所以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也儘量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 d.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與孩子交往時,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說,孩子想要打開飲水機的水龍頭,讓水一直流。當我們發現時,孩子也許已經跑遠。這時候,可以用稍微誇張的口吻抗議:哎呀,你可要有麻煩了!然後慢跑著追逐孩子,再假裝不經意的摟住孩子,隨後,帶著孩子回到飲水機旁,關掉水龍頭。

  • e.合理的行為限制。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偶爾會因為玩得太瘋狂,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行為限制。

比如說,我與子恆玩的時候,我抱著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轉圈圈的遊戲。孩子玩得太興奮,以至於開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發洩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緊緊地夾住我的身體,我沒有辦法騰出雙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對孩子說:好,請你停下來,稍微冷靜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來。

孩子不願意,我繼續說:我很愛你,我觀察到你有點太興奮了,所以先稍微冷靜一會。我很愛你,我願意一直陪著你。

一邊說一邊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順從地從我懷裡下來。我繼續輕柔地撫摸著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 f.打開自己,放下身段。

在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很多時候,成人會礙於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與孩子在一起。其實剛開始我也會這樣,後來慢慢的嘗試打開自己,放下身段,與孩子在一起。

比如說,我一直扎一個高馬尾,沒有劉海。一次,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馬尾,從後面放到了額頭前,假裝馬尾就是我的劉海。

當下,圍觀的孩子們都在看著我大笑,我很放鬆,也很愉悅說道:你看!這是我的新劉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打開自己了。換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讓孩子笑話我。但是此刻,由於我的這個舉動,我與孩子之間同頻了——我們有同樣的笑點。這讓我們的關係會更親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孫瑞雪老師說:我們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緒。

而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呢?

不同情緒的傾聽

一、哭泣時的傾聽

哭泣時的孩子一般都是受挫,難過,傷心,痛苦。這時候的他們需要一個情緒的發洩口,允許孩子哭,則顯得有為重要。

哭泣時如何傾聽呢?

  • 1.檢查孩子與環境是否安全。
  • 2.觀察孩子是否接受成人的靠近。

如果孩子願意讓成人靠近,那就溫柔地擁抱他。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就與孩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不離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你是安全的。

  • 3.輕撫的技巧。

輕撫的技巧在於,溫柔的,緩慢的,用整個手掌,在孩子的後背,從上往下輕撫。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慢慢的平靜下來。

  • 4.溫柔的詢問孩子發生的事情。
  • 5.對孩子的決定表示尊重。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二、恐懼時的傾聽。

  • 1.確保環境中沒有傷害孩子的物品。
  • 2.當孩子非常恐懼時,請摟緊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 3.告訴孩子,我一直在這裡,我會一直陪伴你,你很安全。
  • 4.即使孩子把你推開,也依然堅持靠近孩子,並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 5.如果孩子攻擊你,請保證自己的安全,不讓自己受傷。

可以嘗試抓住孩子的手,力度以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的行為為主。

  • 6.如果你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感受到憤怒或害怕,請立刻停下來,換另外一個人來陪伴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三、憤怒時的傾聽

  • 1.倘若孩子攻擊你,請抓住孩子的手。

力度依然也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為主。

  • 2.認同孩子的情緒:是的,此刻你很憤怒。
  • 3.告訴孩子,發洩憤怒的方法。

可以跟孩子說,憤怒的時候可以用力的跺腳,可以打枕頭,也可以大聲喊叫。

  • 4.保護自己的安全。

人在被攻擊的時候,憤怒會馬上蹭上來。所以,請務必保護自己的安全。

否則成人的憤怒肯定會壓過孩子的憤怒,孩子的情緒就無法宣洩。

  • 5.倘若你能夠接受,允許孩子攻擊你的身體。

可以嘗試把孩子從正面整個抱起,讓孩子攻擊你的背部。(以自己能接受的情況為主,倘若在孩子攻擊你的時候,你感受到了憤怒,請立刻停下來。)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遊戲中的傾聽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扮演一個毫無攻擊性,有趣的弱者,能讓孩子大笑。

而當孩子正在長力氣,長自信的時候,戰勝抵抗者或競爭者時,才能讓孩子大笑。

掌握好遊戲的強度,孩子才能願意並喜歡與成人一起玩。

2.如何開始:善於發現。

遊戲中的傾聽,首先需要,發現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於是多做幾次這種事情就好了。

比如說,我在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即使我已經看到孩子的藏身之處,但我依然會假裝沒發現一樣,繼續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裡呀?

這時候孩子就會躲在角落裡大笑,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裝才發現他,咦,原來你在這裡呀。孩子就非常願意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了。

3.基本原則。

  • a.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充滿愛心。

其實孩子非常喜歡愛的抱抱,最喜歡一遍遍的重複逃跑—被捉—被摟抱的過程。而我們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比如說,親吻孩子的臉,用鼻子蹭孩子的身體,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等,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

  • b.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

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和有優越感,才是我們的目的。

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時,孩子處於被動狀態,這會引發他的強烈不安,因為不停的發笑,而又無法告訴對方請停下來。

很多小時候被無情的胳肢過的人成年後會發現,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體就會莫名的緊張。

  • c.不要讓你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當我們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歡笑聲太多,而導致我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小的時候渴望變強大,強大到身邊的人都害怕。

而當這種童年願望被喚起時,身邊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太興奮,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於是,我扮演了一個大灰狼。

也許是張牙舞爪的形態太逼真,4歲多的寧寧看到了,居然滿臉恐懼的伸手打我。我意識到我壓過孩子,以至於嚇到孩子了,於是我馬上調整自己的姿態。寧寧才願意繼續跟我玩。

所以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也儘量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 d.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與孩子交往時,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說,孩子想要打開飲水機的水龍頭,讓水一直流。當我們發現時,孩子也許已經跑遠。這時候,可以用稍微誇張的口吻抗議:哎呀,你可要有麻煩了!然後慢跑著追逐孩子,再假裝不經意的摟住孩子,隨後,帶著孩子回到飲水機旁,關掉水龍頭。

  • e.合理的行為限制。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偶爾會因為玩得太瘋狂,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行為限制。

比如說,我與子恆玩的時候,我抱著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轉圈圈的遊戲。孩子玩得太興奮,以至於開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發洩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緊緊地夾住我的身體,我沒有辦法騰出雙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對孩子說:好,請你停下來,稍微冷靜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來。

孩子不願意,我繼續說:我很愛你,我觀察到你有點太興奮了,所以先稍微冷靜一會。我很愛你,我願意一直陪著你。

一邊說一邊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順從地從我懷裡下來。我繼續輕柔地撫摸著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 f.打開自己,放下身段。

在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很多時候,成人會礙於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與孩子在一起。其實剛開始我也會這樣,後來慢慢的嘗試打開自己,放下身段,與孩子在一起。

比如說,我一直扎一個高馬尾,沒有劉海。一次,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馬尾,從後面放到了額頭前,假裝馬尾就是我的劉海。

當下,圍觀的孩子們都在看著我大笑,我很放鬆,也很愉悅說道:你看!這是我的新劉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打開自己了。換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讓孩子笑話我。但是此刻,由於我的這個舉動,我與孩子之間同頻了——我們有同樣的笑點。這讓我們的關係會更親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孫瑞雪老師說:我們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緒。

而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呢?

不同情緒的傾聽

一、哭泣時的傾聽

哭泣時的孩子一般都是受挫,難過,傷心,痛苦。這時候的他們需要一個情緒的發洩口,允許孩子哭,則顯得有為重要。

哭泣時如何傾聽呢?

  • 1.檢查孩子與環境是否安全。
  • 2.觀察孩子是否接受成人的靠近。

如果孩子願意讓成人靠近,那就溫柔地擁抱他。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就與孩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不離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你是安全的。

  • 3.輕撫的技巧。

輕撫的技巧在於,溫柔的,緩慢的,用整個手掌,在孩子的後背,從上往下輕撫。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慢慢的平靜下來。

  • 4.溫柔的詢問孩子發生的事情。
  • 5.對孩子的決定表示尊重。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二、恐懼時的傾聽。

  • 1.確保環境中沒有傷害孩子的物品。
  • 2.當孩子非常恐懼時,請摟緊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 3.告訴孩子,我一直在這裡,我會一直陪伴你,你很安全。
  • 4.即使孩子把你推開,也依然堅持靠近孩子,並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 5.如果孩子攻擊你,請保證自己的安全,不讓自己受傷。

可以嘗試抓住孩子的手,力度以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的行為為主。

  • 6.如果你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感受到憤怒或害怕,請立刻停下來,換另外一個人來陪伴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三、憤怒時的傾聽

  • 1.倘若孩子攻擊你,請抓住孩子的手。

力度依然也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為主。

  • 2.認同孩子的情緒:是的,此刻你很憤怒。
  • 3.告訴孩子,發洩憤怒的方法。

可以跟孩子說,憤怒的時候可以用力的跺腳,可以打枕頭,也可以大聲喊叫。

  • 4.保護自己的安全。

人在被攻擊的時候,憤怒會馬上蹭上來。所以,請務必保護自己的安全。

否則成人的憤怒肯定會壓過孩子的憤怒,孩子的情緒就無法宣洩。

  • 5.倘若你能夠接受,允許孩子攻擊你的身體。

可以嘗試把孩子從正面整個抱起,讓孩子攻擊你的背部。(以自己能接受的情況為主,倘若在孩子攻擊你的時候,你感受到了憤怒,請立刻停下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四、發脾氣時的傾聽

1.把孩子帶到私人空間,隱祕處。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他會由於外界的圍觀,而有一份壓力。

這時候我們需要把孩子帶到,儘可能只是兩個人的空間,讓孩子盡情的發洩情緒。

2.只陪伴孩子,不試圖說服孩子。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一般都是受挫,或者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

這時候的孩子,他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排遣這份受挫感。

而我們能做的也只是安靜的陪伴孩子,等待他的情緒發洩完,孩子的需求才能被看到。倘若我們試圖說服孩子,孩子的情緒只會越來越大。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遊戲中的傾聽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扮演一個毫無攻擊性,有趣的弱者,能讓孩子大笑。

而當孩子正在長力氣,長自信的時候,戰勝抵抗者或競爭者時,才能讓孩子大笑。

掌握好遊戲的強度,孩子才能願意並喜歡與成人一起玩。

2.如何開始:善於發現。

遊戲中的傾聽,首先需要,發現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於是多做幾次這種事情就好了。

比如說,我在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即使我已經看到孩子的藏身之處,但我依然會假裝沒發現一樣,繼續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裡呀?

這時候孩子就會躲在角落裡大笑,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裝才發現他,咦,原來你在這裡呀。孩子就非常願意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了。

3.基本原則。

  • a.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充滿愛心。

其實孩子非常喜歡愛的抱抱,最喜歡一遍遍的重複逃跑—被捉—被摟抱的過程。而我們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比如說,親吻孩子的臉,用鼻子蹭孩子的身體,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等,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

  • b.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

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和有優越感,才是我們的目的。

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時,孩子處於被動狀態,這會引發他的強烈不安,因為不停的發笑,而又無法告訴對方請停下來。

很多小時候被無情的胳肢過的人成年後會發現,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體就會莫名的緊張。

  • c.不要讓你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當我們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歡笑聲太多,而導致我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小的時候渴望變強大,強大到身邊的人都害怕。

而當這種童年願望被喚起時,身邊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太興奮,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於是,我扮演了一個大灰狼。

也許是張牙舞爪的形態太逼真,4歲多的寧寧看到了,居然滿臉恐懼的伸手打我。我意識到我壓過孩子,以至於嚇到孩子了,於是我馬上調整自己的姿態。寧寧才願意繼續跟我玩。

所以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也儘量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 d.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與孩子交往時,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說,孩子想要打開飲水機的水龍頭,讓水一直流。當我們發現時,孩子也許已經跑遠。這時候,可以用稍微誇張的口吻抗議:哎呀,你可要有麻煩了!然後慢跑著追逐孩子,再假裝不經意的摟住孩子,隨後,帶著孩子回到飲水機旁,關掉水龍頭。

  • e.合理的行為限制。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偶爾會因為玩得太瘋狂,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行為限制。

比如說,我與子恆玩的時候,我抱著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轉圈圈的遊戲。孩子玩得太興奮,以至於開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發洩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緊緊地夾住我的身體,我沒有辦法騰出雙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對孩子說:好,請你停下來,稍微冷靜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來。

孩子不願意,我繼續說:我很愛你,我觀察到你有點太興奮了,所以先稍微冷靜一會。我很愛你,我願意一直陪著你。

一邊說一邊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順從地從我懷裡下來。我繼續輕柔地撫摸著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 f.打開自己,放下身段。

在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很多時候,成人會礙於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與孩子在一起。其實剛開始我也會這樣,後來慢慢的嘗試打開自己,放下身段,與孩子在一起。

比如說,我一直扎一個高馬尾,沒有劉海。一次,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馬尾,從後面放到了額頭前,假裝馬尾就是我的劉海。

當下,圍觀的孩子們都在看著我大笑,我很放鬆,也很愉悅說道:你看!這是我的新劉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打開自己了。換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讓孩子笑話我。但是此刻,由於我的這個舉動,我與孩子之間同頻了——我們有同樣的笑點。這讓我們的關係會更親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孫瑞雪老師說:我們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緒。

而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呢?

不同情緒的傾聽

一、哭泣時的傾聽

哭泣時的孩子一般都是受挫,難過,傷心,痛苦。這時候的他們需要一個情緒的發洩口,允許孩子哭,則顯得有為重要。

哭泣時如何傾聽呢?

  • 1.檢查孩子與環境是否安全。
  • 2.觀察孩子是否接受成人的靠近。

如果孩子願意讓成人靠近,那就溫柔地擁抱他。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就與孩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不離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你是安全的。

  • 3.輕撫的技巧。

輕撫的技巧在於,溫柔的,緩慢的,用整個手掌,在孩子的後背,從上往下輕撫。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慢慢的平靜下來。

  • 4.溫柔的詢問孩子發生的事情。
  • 5.對孩子的決定表示尊重。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二、恐懼時的傾聽。

  • 1.確保環境中沒有傷害孩子的物品。
  • 2.當孩子非常恐懼時,請摟緊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 3.告訴孩子,我一直在這裡,我會一直陪伴你,你很安全。
  • 4.即使孩子把你推開,也依然堅持靠近孩子,並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 5.如果孩子攻擊你,請保證自己的安全,不讓自己受傷。

可以嘗試抓住孩子的手,力度以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的行為為主。

  • 6.如果你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感受到憤怒或害怕,請立刻停下來,換另外一個人來陪伴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三、憤怒時的傾聽

  • 1.倘若孩子攻擊你,請抓住孩子的手。

力度依然也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為主。

  • 2.認同孩子的情緒:是的,此刻你很憤怒。
  • 3.告訴孩子,發洩憤怒的方法。

可以跟孩子說,憤怒的時候可以用力的跺腳,可以打枕頭,也可以大聲喊叫。

  • 4.保護自己的安全。

人在被攻擊的時候,憤怒會馬上蹭上來。所以,請務必保護自己的安全。

否則成人的憤怒肯定會壓過孩子的憤怒,孩子的情緒就無法宣洩。

  • 5.倘若你能夠接受,允許孩子攻擊你的身體。

可以嘗試把孩子從正面整個抱起,讓孩子攻擊你的背部。(以自己能接受的情況為主,倘若在孩子攻擊你的時候,你感受到了憤怒,請立刻停下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四、發脾氣時的傾聽

1.把孩子帶到私人空間,隱祕處。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他會由於外界的圍觀,而有一份壓力。

這時候我們需要把孩子帶到,儘可能只是兩個人的空間,讓孩子盡情的發洩情緒。

2.只陪伴孩子,不試圖說服孩子。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一般都是受挫,或者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

這時候的孩子,他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排遣這份受挫感。

而我們能做的也只是安靜的陪伴孩子,等待他的情緒發洩完,孩子的需求才能被看到。倘若我們試圖說服孩子,孩子的情緒只會越來越大。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總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給出了很多傾聽孩子具體可行的方法,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傾聽成人,傾聽我們自己的情緒。

被壓抑的情緒,並沒有消失。他們只是留存在身體裡而已,而身體從不曾忘記。無法被看見的傷口,正束縛著綻放的生命。

阿德勒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療愈。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療愈,就是傾聽孩子的情緒。

一點願景

你還有哪些育兒困惑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體驗~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我是資深幼教,育兒問答達人,正面管教,愛和自由追隨者,更多精彩的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

"

孩子發脾氣

昨天,可可媽媽向我抱怨道:孩子最近經常在家發脾氣,而他發脾氣的時候,都伴隨著扔東西,以及大哭大鬧。可可媽媽崩潰不已。

比如說,可可在玩玩具的時候,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可可的玩具,可可馬上大哭,並把玩具扔到地上,說我不要玩了,都不給我玩。

孩子哭起來能達到半小時之久。剛開始媽媽還能好聲好氣的向孩子道歉,表示媽媽做錯了。但孩子依然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越哭越大聲。

迫不得已,媽媽只能發飆,用自己的大吼把孩子的哭聲給蓋住,孩子當下是停止哭了,但孩子的情緒也被壓抑下去了。

媽媽反饋,孩子以前也會發脾氣,但不會像現在這樣又扔東西,又大吵大鬧的。孩子小的時候最多隻是哭兩聲,哄一鬨就好了。或者是媽媽凶幾句就好了。但現在是,怎麼哄也很不好,而且需要更高音量的叫罵才能讓孩子停止。

媽媽對此很苦惱,前來求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我說,孩子小的時候,所積壓的情緒,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藏在了孩子的身體裡,等孩子越長越大,能量越來越強,所有曾經受過的委屈,所有積壓的情緒,都會爆發出來。

慶幸的是,孩子在6歲前就把情緒宣洩出來。這是正常孩子的表現,否則等孩子越長越大,積壓的情緒越來越多,當他爆發的時候,就不只是扔東西和大哭大鬧那麼簡單了。

就好比今年4月,上海高二男生跳橋事件。男生當時與同學發生口角,在車上依然被媽媽繼續教育,各種積壓的情緒瞬間爆發——跳橋自殺。

於是,我給可可媽媽推薦了一本書——《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是美國的帕蒂·惠芙樂所寫,她畢業於美國加州奧西丹特學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研究與實踐。

她一直運用本書的理念,傾聽父母們和孩子們超過4萬多個小時,並且與成千上百個傾聽孩子的家庭聯繫,跟蹤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過程,效果非常感人。

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一書則為眾多父母帶來福音: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書中都給出了可落到實處的具體做法,幫助父母應對經常出現的,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刻。

下面我將從安排專門時間傾聽孩子、遊戲中的傾聽,以及不同情緒的傾聽,三個方面來分享這本書的理念——傾聽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專門時間

1.安排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陪伴孩子。

安排一段不長,但保證屬於兩個人的專門時間。不受旁人的干擾,不受電話的牽絆,不被家務所困擾。

這段時間只屬於你跟孩子。(二胎家庭也是一樣,保證單獨與其中一個孩子的專門陪伴時間很重要!)

2.做不會讓自己覺得疲憊或煩惱的事情。

畢竟一天工作下來也很累了,下班後還要做讓自己疲憊或煩惱的事情的話,身體也會有情緒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就專心地陪伴孩子,不理會瑣碎的家務事。可以請家庭其他成員協助完成家務,或者先把家務事放一放,好好的欣賞一下孩子。

3.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

以遊戲化的形式傾聽孩子,意味著自己扮演了一個毫無攻擊性且有趣的弱者。而孩子則是能打敗自己的強者。

孩子尚小,存活在這個社會,本身就會由於年齡的緣故而遭受很多委屈。這些委屈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但能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打敗弱者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4.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

讓孩子擁有支配你的權力,完成所有孩子想要讓你完成的事情(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

比如說,按照孩子的遊戲設定,我曾與三歲多的孩子玩摔倒的遊戲——原本坐在椅子上,孩子忽然來了一句,哎呀,摔倒了,然後我們都假裝摔倒在地上,孩子再來一句,哎呀,起來了。我們馬上站起來。

孩子繼續發號施令,哎呀,又摔倒了。我們再次假裝摔倒,這樣的遊戲或許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特別幼稚,但我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與我的關係也因此而更親密。

5.要剋制自己,不去教孩子該怎麼玩。

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成人心理總會有一把標杆,認為遊戲該怎麼怎麼玩,認為孩子的玩法是錯誤的。

而當我們衡量的尺度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對這份遊戲有一份壓力,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你才會說我玩的不好。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不再願意跟成人玩遊戲。試想一下,誰會願意跟一個總是說自己不夠好的人一起玩呢?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遊戲中的傾聽

1.角色:扮演有趣的弱者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扮演一個毫無攻擊性,有趣的弱者,能讓孩子大笑。

而當孩子正在長力氣,長自信的時候,戰勝抵抗者或競爭者時,才能讓孩子大笑。

掌握好遊戲的強度,孩子才能願意並喜歡與成人一起玩。

2.如何開始:善於發現。

遊戲中的傾聽,首先需要,發現什麼樣的事情能讓孩子開懷大笑。於是多做幾次這種事情就好了。

比如說,我在跟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時候,即使我已經看到孩子的藏身之處,但我依然會假裝沒發現一樣,繼續喊道,可可呢?可可在哪裡呀?

這時候孩子就會躲在角落裡大笑,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我的注意。而我也很配合的,假裝才發現他,咦,原來你在這裡呀。孩子就非常願意跟我玩躲貓貓的遊戲了。

3.基本原則。

  • a.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充滿愛心。

其實孩子非常喜歡愛的抱抱,最喜歡一遍遍的重複逃跑—被捉—被摟抱的過程。而我們在與孩子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對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比如說,親吻孩子的臉,用鼻子蹭孩子的身體,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等,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

  • b.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

在遊戲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超過或壓過孩子,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和有優越感,才是我們的目的。

特別注意的是,不能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時,孩子處於被動狀態,這會引發他的強烈不安,因為不停的發笑,而又無法告訴對方請停下來。

很多小時候被無情的胳肢過的人成年後會發現,只要有人靠近,自己的身體就會莫名的緊張。

  • c.不要讓你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當我們與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偶爾會因為歡笑聲太多,而導致我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小的時候渴望變強大,強大到身邊的人都害怕。

而當這種童年願望被喚起時,身邊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我曾在與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太興奮,我的童年願望被喚起,於是,我扮演了一個大灰狼。

也許是張牙舞爪的形態太逼真,4歲多的寧寧看到了,居然滿臉恐懼的伸手打我。我意識到我壓過孩子,以至於嚇到孩子了,於是我馬上調整自己的姿態。寧寧才願意繼續跟我玩。

所以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也儘量有意識的,不讓自己的問題混入遊戲中。

  • d.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與孩子交往時,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說,孩子想要打開飲水機的水龍頭,讓水一直流。當我們發現時,孩子也許已經跑遠。這時候,可以用稍微誇張的口吻抗議:哎呀,你可要有麻煩了!然後慢跑著追逐孩子,再假裝不經意的摟住孩子,隨後,帶著孩子回到飲水機旁,關掉水龍頭。

  • e.合理的行為限制。

在與孩子玩的過程中,孩子偶爾會因為玩得太瘋狂,而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則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行為限制。

比如說,我與子恆玩的時候,我抱著孩子,一次次的跟孩子玩轉圈圈的遊戲。孩子玩得太興奮,以至於開始用手狠狠的抓我的身體(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發洩自己的情緒)

由於孩子緊緊地夾住我的身體,我沒有辦法騰出雙手來制止孩子的行為。於是,我對孩子說:好,請你停下來,稍微冷靜一下。我慢慢的把孩子放下來。

孩子不願意,我繼續說:我很愛你,我觀察到你有點太興奮了,所以先稍微冷靜一會。我很愛你,我願意一直陪著你。

一邊說一邊慢慢把孩子放下,孩子順從地從我懷裡下來。我繼續輕柔地撫摸著孩子的背部,孩子慢慢平靜下來。

  • f.打開自己,放下身段。

在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很多時候,成人會礙於面子,不肯放下身段,全然的與孩子在一起。其實剛開始我也會這樣,後來慢慢的嘗試打開自己,放下身段,與孩子在一起。

比如說,我一直扎一個高馬尾,沒有劉海。一次,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我把自己的馬尾,從後面放到了額頭前,假裝馬尾就是我的劉海。

當下,圍觀的孩子們都在看著我大笑,我很放鬆,也很愉悅說道:你看!這是我的新劉海!

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經打開自己了。換做以前,我肯定不肯讓孩子笑話我。但是此刻,由於我的這個舉動,我與孩子之間同頻了——我們有同樣的笑點。這讓我們的關係會更親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孫瑞雪老師說:我們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是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是要包容他的情緒。

而如何傾聽孩子的情緒呢?

不同情緒的傾聽

一、哭泣時的傾聽

哭泣時的孩子一般都是受挫,難過,傷心,痛苦。這時候的他們需要一個情緒的發洩口,允許孩子哭,則顯得有為重要。

哭泣時如何傾聽呢?

  • 1.檢查孩子與環境是否安全。
  • 2.觀察孩子是否接受成人的靠近。

如果孩子願意讓成人靠近,那就溫柔地擁抱他。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就與孩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不離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你是安全的。

  • 3.輕撫的技巧。

輕撫的技巧在於,溫柔的,緩慢的,用整個手掌,在孩子的後背,從上往下輕撫。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慢慢的平靜下來。

  • 4.溫柔的詢問孩子發生的事情。
  • 5.對孩子的決定表示尊重。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二、恐懼時的傾聽。

  • 1.確保環境中沒有傷害孩子的物品。
  • 2.當孩子非常恐懼時,請摟緊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安全。
  • 3.告訴孩子,我一直在這裡,我會一直陪伴你,你很安全。
  • 4.即使孩子把你推開,也依然堅持靠近孩子,並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會在這裡。
  • 5.如果孩子攻擊你,請保證自己的安全,不讓自己受傷。

可以嘗試抓住孩子的手,力度以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的行為為主。

  • 6.如果你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感受到憤怒或害怕,請立刻停下來,換另外一個人來陪伴孩子。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三、憤怒時的傾聽

  • 1.倘若孩子攻擊你,請抓住孩子的手。

力度依然也不弄疼孩子,但又能牽制孩子為主。

  • 2.認同孩子的情緒:是的,此刻你很憤怒。
  • 3.告訴孩子,發洩憤怒的方法。

可以跟孩子說,憤怒的時候可以用力的跺腳,可以打枕頭,也可以大聲喊叫。

  • 4.保護自己的安全。

人在被攻擊的時候,憤怒會馬上蹭上來。所以,請務必保護自己的安全。

否則成人的憤怒肯定會壓過孩子的憤怒,孩子的情緒就無法宣洩。

  • 5.倘若你能夠接受,允許孩子攻擊你的身體。

可以嘗試把孩子從正面整個抱起,讓孩子攻擊你的背部。(以自己能接受的情況為主,倘若在孩子攻擊你的時候,你感受到了憤怒,請立刻停下來。)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四、發脾氣時的傾聽

1.把孩子帶到私人空間,隱祕處。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他會由於外界的圍觀,而有一份壓力。

這時候我們需要把孩子帶到,儘可能只是兩個人的空間,讓孩子盡情的發洩情緒。

2.只陪伴孩子,不試圖說服孩子。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一般都是受挫,或者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

這時候的孩子,他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排遣這份受挫感。

而我們能做的也只是安靜的陪伴孩子,等待他的情緒發洩完,孩子的需求才能被看到。倘若我們試圖說服孩子,孩子的情緒只會越來越大。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總結

《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給出了很多傾聽孩子具體可行的方法,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傾聽成人,傾聽我們自己的情緒。

被壓抑的情緒,並沒有消失。他們只是留存在身體裡而已,而身體從不曾忘記。無法被看見的傷口,正束縛著綻放的生命。

阿德勒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療愈。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療愈,就是傾聽孩子的情緒。

一點願景

你還有哪些育兒困惑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體驗~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我是資深幼教,育兒問答達人,正面管教,愛和自由追隨者,更多精彩的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

孩子發脾氣時扔東西打人,專家說:父母的做法會改變孩子一生

參考文獻:《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帕蒂·惠芙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