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掙扎。孩子面臨的環境也與曾經的人們迥然不同。孩子們不再需要機械化地完成任務便可以,他們需要富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創造力,這些都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內驅力。

因此孩子需要了解自己,這要求更高程度的自尊。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擅長什麼,而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

父母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同時孩子又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勇氣

放棄專制與控制式的教養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學會放棄使用作為家長的權力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掙扎。孩子面臨的環境也與曾經的人們迥然不同。孩子們不再需要機械化地完成任務便可以,他們需要富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創造力,這些都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內驅力。

因此孩子需要了解自己,這要求更高程度的自尊。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擅長什麼,而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

父母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同時孩子又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勇氣

放棄專制與控制式的教養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學會放棄使用作為家長的權力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應。是說如果你總是關注事情的某一個方面,那麼這件事情最終就會走向那一面。

如果一個家長自己總是處於焦慮和擔驚受怕的情緒,一看到孩子做錯的事情,或者是沒能達到預期的成績,就會對為孩子的未來產生恐慌。

當家長把這種恐慌的情緒表達出來就變成,你怎麼總是做不好,你怎麼總是做錯,你為什麼就是不會,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笨這類的話語。

雖然父母說出的是擔憂,但這些話就像詛咒一樣,成為自證預言。

所以父母要讓自己形成更多的正向思維。正向思維是一種技能,像其他技能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擁有,就好像開車。

接納

孩子需要理解接納與同意之間的差別,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

當孩子說臭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要首先做出榜樣。

我們並不同意孩子這麼說,但是我們要首先做出理解和接納的榜樣,然後孩子才會學習到接納和同意之間的差別。

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了,他才會有一種安全感,一種什麼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說的安全感。

在這種安全感的狀態下,孩子更容易學習。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掙扎。孩子面臨的環境也與曾經的人們迥然不同。孩子們不再需要機械化地完成任務便可以,他們需要富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創造力,這些都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內驅力。

因此孩子需要了解自己,這要求更高程度的自尊。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擅長什麼,而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

父母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同時孩子又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勇氣

放棄專制與控制式的教養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學會放棄使用作為家長的權力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應。是說如果你總是關注事情的某一個方面,那麼這件事情最終就會走向那一面。

如果一個家長自己總是處於焦慮和擔驚受怕的情緒,一看到孩子做錯的事情,或者是沒能達到預期的成績,就會對為孩子的未來產生恐慌。

當家長把這種恐慌的情緒表達出來就變成,你怎麼總是做不好,你怎麼總是做錯,你為什麼就是不會,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笨這類的話語。

雖然父母說出的是擔憂,但這些話就像詛咒一樣,成為自證預言。

所以父母要讓自己形成更多的正向思維。正向思維是一種技能,像其他技能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擁有,就好像開車。

接納

孩子需要理解接納與同意之間的差別,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

當孩子說臭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要首先做出榜樣。

我們並不同意孩子這麼說,但是我們要首先做出理解和接納的榜樣,然後孩子才會學習到接納和同意之間的差別。

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了,他才會有一種安全感,一種什麼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說的安全感。

在這種安全感的狀態下,孩子更容易學習。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當孩子覺得安全,這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用“我”開頭的陳述句來幫助孩子表達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而不是我討厭你,媽媽”。

需求

孩子獲得自主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發展出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而明智的父母會不遺餘力地做到這一點。

每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都反映著孩子的某種需求。

這裡有一個工具可以使用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掙扎。孩子面臨的環境也與曾經的人們迥然不同。孩子們不再需要機械化地完成任務便可以,他們需要富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創造力,這些都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內驅力。

因此孩子需要了解自己,這要求更高程度的自尊。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擅長什麼,而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

父母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同時孩子又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勇氣

放棄專制與控制式的教養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學會放棄使用作為家長的權力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應。是說如果你總是關注事情的某一個方面,那麼這件事情最終就會走向那一面。

如果一個家長自己總是處於焦慮和擔驚受怕的情緒,一看到孩子做錯的事情,或者是沒能達到預期的成績,就會對為孩子的未來產生恐慌。

當家長把這種恐慌的情緒表達出來就變成,你怎麼總是做不好,你怎麼總是做錯,你為什麼就是不會,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笨這類的話語。

雖然父母說出的是擔憂,但這些話就像詛咒一樣,成為自證預言。

所以父母要讓自己形成更多的正向思維。正向思維是一種技能,像其他技能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擁有,就好像開車。

接納

孩子需要理解接納與同意之間的差別,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

當孩子說臭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要首先做出榜樣。

我們並不同意孩子這麼說,但是我們要首先做出理解和接納的榜樣,然後孩子才會學習到接納和同意之間的差別。

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了,他才會有一種安全感,一種什麼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說的安全感。

在這種安全感的狀態下,孩子更容易學習。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當孩子覺得安全,這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用“我”開頭的陳述句來幫助孩子表達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而不是我討厭你,媽媽”。

需求

孩子獲得自主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發展出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而明智的父母會不遺餘力地做到這一點。

每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都反映著孩子的某種需求。

這裡有一個工具可以使用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父母養育、陪伴孩子的時間到底最應該花在哪裡?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原因,在關心他人、關心環境的前提下,教他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為自己承擔責任。

自尊心

健康的自尊心和健康的身體一樣重要。

擁有健康自尊的人充滿內驅力,並且不受別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影響,可以始終對自己的價值有認同。就算是最無助的情況下,自尊可以讓一個人孩子繼續嘗試和前行。

-- 《雙向養育》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在《自尊心理學》中這樣定義了自尊:一種“感覺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的基本挑戰以及自己值得擁有快樂”的心理狀態。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這讓我們又回到馬斯洛需求理論。研究表明,當孩子的需求(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的被滿足,是自尊和潛力萌發的基礎。

父母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個自尊殺手?

例如,題不會做時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

孩子不想起床時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

孩子的成績不好的時候又對孩子說,你這樣長大了會沒出息。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掙扎。孩子面臨的環境也與曾經的人們迥然不同。孩子們不再需要機械化地完成任務便可以,他們需要富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創造力,這些都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內驅力。

因此孩子需要了解自己,這要求更高程度的自尊。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擅長什麼,而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

父母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同時孩子又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勇氣

放棄專制與控制式的教養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學會放棄使用作為家長的權力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應。是說如果你總是關注事情的某一個方面,那麼這件事情最終就會走向那一面。

如果一個家長自己總是處於焦慮和擔驚受怕的情緒,一看到孩子做錯的事情,或者是沒能達到預期的成績,就會對為孩子的未來產生恐慌。

當家長把這種恐慌的情緒表達出來就變成,你怎麼總是做不好,你怎麼總是做錯,你為什麼就是不會,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笨這類的話語。

雖然父母說出的是擔憂,但這些話就像詛咒一樣,成為自證預言。

所以父母要讓自己形成更多的正向思維。正向思維是一種技能,像其他技能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擁有,就好像開車。

接納

孩子需要理解接納與同意之間的差別,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

當孩子說臭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要首先做出榜樣。

我們並不同意孩子這麼說,但是我們要首先做出理解和接納的榜樣,然後孩子才會學習到接納和同意之間的差別。

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了,他才會有一種安全感,一種什麼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說的安全感。

在這種安全感的狀態下,孩子更容易學習。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當孩子覺得安全,這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用“我”開頭的陳述句來幫助孩子表達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而不是我討厭你,媽媽”。

需求

孩子獲得自主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發展出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而明智的父母會不遺餘力地做到這一點。

每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都反映著孩子的某種需求。

這裡有一個工具可以使用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父母養育、陪伴孩子的時間到底最應該花在哪裡?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原因,在關心他人、關心環境的前提下,教他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為自己承擔責任。

自尊心

健康的自尊心和健康的身體一樣重要。

擁有健康自尊的人充滿內驅力,並且不受別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影響,可以始終對自己的價值有認同。就算是最無助的情況下,自尊可以讓一個人孩子繼續嘗試和前行。

-- 《雙向養育》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在《自尊心理學》中這樣定義了自尊:一種“感覺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的基本挑戰以及自己值得擁有快樂”的心理狀態。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這讓我們又回到馬斯洛需求理論。研究表明,當孩子的需求(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的被滿足,是自尊和潛力萌發的基礎。

父母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個自尊殺手?

例如,題不會做時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

孩子不想起床時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

孩子的成績不好的時候又對孩子說,你這樣長大了會沒出息。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父母無心的話語卻是殺害孩子自尊的無形殺手。

因為越是這樣說,孩子就越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家長就越會覺得自己說得對。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就真的變成了“自證預言”。

為了避免這樣的低自尊情況發生,家長要多使用正面詞彙,學習會看到孩子行為中正面的東西。

比如,

孩子動作慢,這可能說明孩子可能是個會非常細心的人。

孩子不那麼順從,可能說明孩子是個特別有主見的人。

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發現他們的優點並把他們對孩子的說出來

這樣做符合心理學中的馬斯洛需求,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得到尊重和讚賞,這也是每個人的剛需,包括孩子。

我孩子經常告訴我在學校,會聽到老師們對孩子說,犯錯誤幫助你學習;

我們都從錯誤中學習類似這樣的話,學校將這個思維方式稱之為“成長型思維”。我認為這對孩子建立自尊非常有幫助。

建立孩子的自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父母對孩子說“我愛你”永遠不會嫌多。

但是自尊又非常脆弱,所以家長的責任是持續不斷地呵護孩子的自尊。

溝通

在管教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十分重要,這關係到孩子的自尊心的培養,孩子的需求被滿足,父母展示對孩子的接納。

大量的研究發現,家長在管教中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命令的形式。

但同時研究也發現,陳述句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命令式的溝通方式通常是這樣子的:

把那個放下!

坐下!

安靜!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掙扎。孩子面臨的環境也與曾經的人們迥然不同。孩子們不再需要機械化地完成任務便可以,他們需要富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創造力,這些都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內驅力。

因此孩子需要了解自己,這要求更高程度的自尊。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擅長什麼,而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

父母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同時孩子又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勇氣

放棄專制與控制式的教養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學會放棄使用作為家長的權力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應。是說如果你總是關注事情的某一個方面,那麼這件事情最終就會走向那一面。

如果一個家長自己總是處於焦慮和擔驚受怕的情緒,一看到孩子做錯的事情,或者是沒能達到預期的成績,就會對為孩子的未來產生恐慌。

當家長把這種恐慌的情緒表達出來就變成,你怎麼總是做不好,你怎麼總是做錯,你為什麼就是不會,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笨這類的話語。

雖然父母說出的是擔憂,但這些話就像詛咒一樣,成為自證預言。

所以父母要讓自己形成更多的正向思維。正向思維是一種技能,像其他技能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擁有,就好像開車。

接納

孩子需要理解接納與同意之間的差別,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

當孩子說臭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要首先做出榜樣。

我們並不同意孩子這麼說,但是我們要首先做出理解和接納的榜樣,然後孩子才會學習到接納和同意之間的差別。

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了,他才會有一種安全感,一種什麼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說的安全感。

在這種安全感的狀態下,孩子更容易學習。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當孩子覺得安全,這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用“我”開頭的陳述句來幫助孩子表達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而不是我討厭你,媽媽”。

需求

孩子獲得自主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發展出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而明智的父母會不遺餘力地做到這一點。

每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都反映著孩子的某種需求。

這裡有一個工具可以使用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父母養育、陪伴孩子的時間到底最應該花在哪裡?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原因,在關心他人、關心環境的前提下,教他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為自己承擔責任。

自尊心

健康的自尊心和健康的身體一樣重要。

擁有健康自尊的人充滿內驅力,並且不受別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影響,可以始終對自己的價值有認同。就算是最無助的情況下,自尊可以讓一個人孩子繼續嘗試和前行。

-- 《雙向養育》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在《自尊心理學》中這樣定義了自尊:一種“感覺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的基本挑戰以及自己值得擁有快樂”的心理狀態。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這讓我們又回到馬斯洛需求理論。研究表明,當孩子的需求(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的被滿足,是自尊和潛力萌發的基礎。

父母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個自尊殺手?

例如,題不會做時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

孩子不想起床時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

孩子的成績不好的時候又對孩子說,你這樣長大了會沒出息。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父母無心的話語卻是殺害孩子自尊的無形殺手。

因為越是這樣說,孩子就越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家長就越會覺得自己說得對。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就真的變成了“自證預言”。

為了避免這樣的低自尊情況發生,家長要多使用正面詞彙,學習會看到孩子行為中正面的東西。

比如,

孩子動作慢,這可能說明孩子可能是個會非常細心的人。

孩子不那麼順從,可能說明孩子是個特別有主見的人。

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發現他們的優點並把他們對孩子的說出來

這樣做符合心理學中的馬斯洛需求,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得到尊重和讚賞,這也是每個人的剛需,包括孩子。

我孩子經常告訴我在學校,會聽到老師們對孩子說,犯錯誤幫助你學習;

我們都從錯誤中學習類似這樣的話,學校將這個思維方式稱之為“成長型思維”。我認為這對孩子建立自尊非常有幫助。

建立孩子的自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父母對孩子說“我愛你”永遠不會嫌多。

但是自尊又非常脆弱,所以家長的責任是持續不斷地呵護孩子的自尊。

溝通

在管教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十分重要,這關係到孩子的自尊心的培養,孩子的需求被滿足,父母展示對孩子的接納。

大量的研究發現,家長在管教中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命令的形式。

但同時研究也發現,陳述句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命令式的溝通方式通常是這樣子的:

把那個放下!

坐下!

安靜!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殊不知,命令的溝通導致權力的鬥爭。這就是為什麼你越這樣說,孩子越不聽。

但是另一方面,一旦你要求孩子要聽話,他們開始順從的時候,家長又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已經喪失了主動性,開始變得對於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提問句也是一個令家長陷入被動的句式。

比如你為什麼不做作業?

這樣一句問話,就把主動權交到了孩子的手裡。

因為孩子的任何回答,其實都是在加強不做作業的理由,更堅定了他的想法。

陳述句溝通,用一種非命令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你想要的結果,避免了其他溝通方式的缺陷。

比如,整理你房間是你自己的責任,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另外還有一種,以“我”開頭的陳述句式的溝通方式也很有用。

我看到屋裡丟的到處是襪子,很不開心。

“我”句式的溝通,沒有命令,沒有居高臨下,它表示的一種尊重,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但是有父母可能會說,這樣做家長哪裡還有威嚴啊。

父母的影響力

不通過懲罰和控制該如何對孩子形成影響力呢?

  • 形成影響力的第1個做法就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也是正面的言傳身教。孩子通過看到父母是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來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

父母用命令的方式來控制孩子,孩子學會的也是去控制別人。

父母用責罵的方式,孩子學到就是遇事責怪別人。

  • 形成影響力的第2個做法是建立規則

用3W(who 誰)(when時間)(what 做什麼)制定清晰的規則。

例如,

孩子(who)過馬路時(when)必須與爸爸媽媽牽手(what)。

孩子(who)自己一個人時(when)不可以玩火/用剪刀(what)。

"

當所有的父母看著懷中新出生的寶寶時,一定都充滿了濃濃的愛意,決心讓TA過上最好的人生。父母也看了很多育兒書籍,懂了許多育兒的道理,每天都在學習關於育兒的知識,但是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呢?

舉一個父母想讓一個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例子。

有的父母會想,房間太亂孩子也有受不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會收拾。

有的父母會想,孩子需要規矩,所以會堅持現在就去讓孩子收拾房間。

哪一種方式更好呢?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不是那麼有效果。

因為,第一種方式是放任式教育,第二種方式是專制教育。

放任式的教育會把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交給孩子,等待孩子自己有一天突然明白。

而專制教育是父母把讓孩子學習負責任這件事情完全由父母來承擔,由父母不斷地進行監督和跟進。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要麼孩子沒有引導地漫無目地成長,要麼被父母管制著沒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有沒有一種教養方式,既可以讓孩子有自主的成長空間,又有父母在身邊加以適當地引導呢?

傑恩·梅傑博士指出,

雙向式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變成了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還是整理房間這件事情。

相對於,放任式父母和專制式父母,雙向式教育的父母會說,你的房間太亂了,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儘管整理房間這件事情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但它蘊含著父母希望孩子學會負責任這件事情。

父母進行管教的終結目的,是想通過一種方式將自己的見解、技能和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這麼美好的本意如果是通過放任管理的話,孩子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彎路;但如果又是用批評和懲罰的話,必然會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懲罰是通過施加心理和身體傷痛進行控制。

而如果通過愛的方式,父母將會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父母通過示範如何承擔責任進行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掙扎。孩子面臨的環境也與曾經的人們迥然不同。孩子們不再需要機械化地完成任務便可以,他們需要富有更多的適應性和創造力,這些都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內驅力。

因此孩子需要了解自己,這要求更高程度的自尊。他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瞭解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擅長什麼,而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動去探索。

父母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成為一個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孩子的成長教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同時孩子又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勇氣

放棄專制與控制式的教養對我們當中許多人來說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意味著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學會放棄使用作為家長的權力去控制自己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想要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同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幫助,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也會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應。是說如果你總是關注事情的某一個方面,那麼這件事情最終就會走向那一面。

如果一個家長自己總是處於焦慮和擔驚受怕的情緒,一看到孩子做錯的事情,或者是沒能達到預期的成績,就會對為孩子的未來產生恐慌。

當家長把這種恐慌的情緒表達出來就變成,你怎麼總是做不好,你怎麼總是做錯,你為什麼就是不會,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笨這類的話語。

雖然父母說出的是擔憂,但這些話就像詛咒一樣,成為自證預言。

所以父母要讓自己形成更多的正向思維。正向思維是一種技能,像其他技能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擁有,就好像開車。

接納

孩子需要理解接納與同意之間的差別,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

當孩子說臭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要首先做出榜樣。

我們並不同意孩子這麼說,但是我們要首先做出理解和接納的榜樣,然後孩子才會學習到接納和同意之間的差別。

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孩子感覺到被接納了,他才會有一種安全感,一種什麼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說的安全感。

在這種安全感的狀態下,孩子更容易學習。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當孩子覺得安全,這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用“我”開頭的陳述句來幫助孩子表達他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比如“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而不是我討厭你,媽媽”。

需求

孩子獲得自主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發展出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而明智的父母會不遺餘力地做到這一點。

每一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都反映著孩子的某種需求。

這裡有一個工具可以使用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父母養育、陪伴孩子的時間到底最應該花在哪裡?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原因,在關心他人、關心環境的前提下,教他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為自己承擔責任。

自尊心

健康的自尊心和健康的身體一樣重要。

擁有健康自尊的人充滿內驅力,並且不受別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影響,可以始終對自己的價值有認同。就算是最無助的情況下,自尊可以讓一個人孩子繼續嘗試和前行。

-- 《雙向養育》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在《自尊心理學》中這樣定義了自尊:一種“感覺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的基本挑戰以及自己值得擁有快樂”的心理狀態。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這讓我們又回到馬斯洛需求理論。研究表明,當孩子的需求(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的被滿足,是自尊和潛力萌發的基礎。

父母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個自尊殺手?

例如,題不會做時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

孩子不想起床時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

孩子的成績不好的時候又對孩子說,你這樣長大了會沒出息。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父母無心的話語卻是殺害孩子自尊的無形殺手。

因為越是這樣說,孩子就越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家長就越會覺得自己說得對。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就真的變成了“自證預言”。

為了避免這樣的低自尊情況發生,家長要多使用正面詞彙,學習會看到孩子行為中正面的東西。

比如,

孩子動作慢,這可能說明孩子可能是個會非常細心的人。

孩子不那麼順從,可能說明孩子是個特別有主見的人。

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發現他們的優點並把他們對孩子的說出來

這樣做符合心理學中的馬斯洛需求,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得到尊重和讚賞,這也是每個人的剛需,包括孩子。

我孩子經常告訴我在學校,會聽到老師們對孩子說,犯錯誤幫助你學習;

我們都從錯誤中學習類似這樣的話,學校將這個思維方式稱之為“成長型思維”。我認為這對孩子建立自尊非常有幫助。

建立孩子的自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父母對孩子說“我愛你”永遠不會嫌多。

但是自尊又非常脆弱,所以家長的責任是持續不斷地呵護孩子的自尊。

溝通

在管教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十分重要,這關係到孩子的自尊心的培養,孩子的需求被滿足,父母展示對孩子的接納。

大量的研究發現,家長在管教中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命令的形式。

但同時研究也發現,陳述句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命令式的溝通方式通常是這樣子的:

把那個放下!

坐下!

安靜!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殊不知,命令的溝通導致權力的鬥爭。這就是為什麼你越這樣說,孩子越不聽。

但是另一方面,一旦你要求孩子要聽話,他們開始順從的時候,家長又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已經喪失了主動性,開始變得對於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提問句也是一個令家長陷入被動的句式。

比如你為什麼不做作業?

這樣一句問話,就把主動權交到了孩子的手裡。

因為孩子的任何回答,其實都是在加強不做作業的理由,更堅定了他的想法。

陳述句溝通,用一種非命令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你想要的結果,避免了其他溝通方式的缺陷。

比如,整理你房間是你自己的責任,我想知道你整理房間的計劃。

另外還有一種,以“我”開頭的陳述句式的溝通方式也很有用。

我看到屋裡丟的到處是襪子,很不開心。

“我”句式的溝通,沒有命令,沒有居高臨下,它表示的一種尊重,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但是有父母可能會說,這樣做家長哪裡還有威嚴啊。

父母的影響力

不通過懲罰和控制該如何對孩子形成影響力呢?

  • 形成影響力的第1個做法就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也是正面的言傳身教。孩子通過看到父母是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來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

父母用命令的方式來控制孩子,孩子學會的也是去控制別人。

父母用責罵的方式,孩子學到就是遇事責怪別人。

  • 形成影響力的第2個做法是建立規則

用3W(who 誰)(when時間)(what 做什麼)制定清晰的規則。

例如,

孩子(who)過馬路時(when)必須與爸爸媽媽牽手(what)。

孩子(who)自己一個人時(when)不可以玩火/用剪刀(what)。

放任也不對,專制也不好,父母到底該如何養育孩子?

父母自己的壓力

說了這麼多如何對待孩子,其實,對父母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接納孩子。

接納孩子,即使TA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即使孩子說不,即使孩子有不同的思考,即使孩子不想穿你為他精心挑選的衣服,因為他有自己的品味。

父母的怕來自於孩子走錯路的擔憂和恐懼。這些擔憂和恐懼會矇蔽家長的雙眼,使家長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和事情的另一面。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會讓家長有壓力,壓力也會讓人忘記關注孩子的基本需求。因此,家長想要教養好孩子,也需要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壓力。

  • 暫停,讓自己停下來正在做的事情,給自己留白。
  • 被傾聽,讓你有機會發洩自己積累的情緒。每一個成年人,每一對父母都應該有一個會傾聽自己的朋友。
  • 放下憂慮,事情也許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嚴重。
  • 遠離身邊的負能量。我們無法改變別人怎麼去想和做,但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不被別人左右。
  • 關注事情積極的一面。凡事都有兩面性,端正自己的心態,因為你是如何思考的你就是怎樣的人。

總之,在成年人管理壓力的時候可以用這段話作為原則,

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

唯有智慧可以分辨其中的不同。

希望父母可以從中受到啟發,依照這個原則管理自己的壓力。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自己的能量狀態都好了,才能更好地去影響孩子。

父母不僅僅需要學習育兒知識,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行動去增強自己的教養能力。在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的同時,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