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說了10000遍都不管用的事情,要這樣做,他才聽!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跟孩子說了10000遍都不管用的事情,要這樣做,他才聽!

上週分享一篇正面管教的文章,發現大家都“自然結果”這個話題很有興趣。

本想自己寫一篇如何利用自然結果修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文章,後來查閱資料時又仔細閱讀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著作《孩子:挑戰》的第六章《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結果》,寫的太好了,有觀念、還有具體的生活實例。

現成這麼好的文章,我就不再多此一舉了。分享給大家,文章有刪減和調整。

身為爸媽,帶孩子苦點、累點其實都不算啥,是吧?最讓我們窩火、無奈、心累的是,明明為他好,怎麼說他就是都不聽。獎勵、懲罰十八般武藝都試出來了,還是無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博士說,既然這樣,那就讓孩子“自作自受”,這一招比啥都有效。來看看怎麼用它“對付”孩子吧。


如果媽媽忘了烤箱裡的蛋糕,會發生什麼?根據正常邏輯,蛋糕會烤焦,這是她健忘的自然結果。如果我們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我們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真實和誠實的學習機會。

讓孩子餓一頓,其實沒有多可怕

十歲的艾爾弗雷德上學時經常忘記帶午飯。每次媽媽發現他忘了,就會趕快把午飯送到學校,並且厲聲責備他忘性大,害自己為了給他送飯多跑一趟。而艾爾弗雷德總是以發脾氣迴應媽媽的指責和說教,同時繼續忘記帶午飯。

一個人忘記帶午飯的自然結果是什麼?他會捱餓。媽媽可以告訴艾爾弗雷德,她不再認為讓他記得帶午飯是她的責任。如果艾爾弗雷德又忘了,媽媽可以不理他的抱怨。事實上,這根本不是媽媽的問題。艾爾弗雷德一定會很生氣,因為這時他還會認為媽媽有責任提醒他要記得帶午飯。媽媽可以平靜地回答:“艾爾弗雷德,你忘了帶午飯,我也覺得很惋惜。”(這可能也需要跟學校確認,艾爾弗雷德忘記帶午飯,不是因為有人會借他錢讓他買午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媽媽加上這樣一句“也許這樣會給你一個教訓”,她立刻把自然結果變成了懲罰。關鍵是我們措辭的目的,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克服這個困難,而不是我們替孩子決定,讓他做我們讓他做的事。

“讓孩子捱餓”這個想法,對很多父母來說很可怕。當然,捱餓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是偶爾少吃一頓午飯,不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傷害,而這次捱餓的滋味卻能夠有效地激發艾爾弗雷德記得帶上自己的午飯,更能減少比捱餓滋味更糟糕的戰爭和摩擦。我們沒有權利替孩子擔負責任,也沒有權力替他們收拾殘局,因為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事。

四歲的愛麗絲體重較輕,而且容易感冒,爸爸媽媽都堅信,只要她得到更多營養就能改善體質。愛麗絲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了幾口飯,喝了點牛奶。當父母開始交談時,她就對吃飯失去了興趣,她把胳膊放在餐桌上,用手撐著頭,無聊地開始玩碗裡的食物。爸爸這時提醒她:“快吃呀,寶貝!快點吃你的晚飯。” 爸爸的語氣很和藹,充滿疼愛。愛麗絲可愛地笑了一下,又吃了一口。爸爸媽媽又開始聊天,愛麗絲嚼了兩下,又不吃了。媽媽停下和爸爸的對話,跟愛麗絲說:“寶貝,快點嚼,嚼了嚥下去。你想成為一個健康高大的孩子對不對?” 愛麗絲使勁嚼了幾口。爸爸接著說:“這才是我的乖女兒。” 然後只要爸爸媽媽一開始說話,愛麗絲就停下來,不吃飯。整頓飯都在爸爸媽媽對愛麗絲不停的哄勸中進行。

愛麗絲不吃飯的目的,是要得到父母的關注。我們稍微觀察一下父母的行為,不難發現這一點。

吃東西以維持生命,這是人類的本能。當孩子吃飯出現問題,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了問題。吃東西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少管孩子的閒事。

引導愛麗絲正常吃飯的最佳方法,就是“允許”她吃飯。如果她拒絕吃飯,父母應保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完全避免說教。大家都吃完飯以後,就正常收拾。到了下一頓飯的時候正常開飯。如果愛麗絲依舊拖拖拉拉,還是不用說教,只是保持友好和善的圍,這個態度暗示:“如果你想吃,這裡就有飯。如果你不吃,說明你不餓。” 如果孩子拿著食物玩,就把食物靜靜地收走。不用恐嚇懲罰,也不用獎賞賄賂(比如說吃完飯就可以吃甜點)。愛麗絲可能會在一個小時後抱怨肚子餓,要求吃餅乾或喝牛奶。這時媽媽可以友好地回答:“你肚子餓,真是抱歉,咱們晚飯六點開始。要等那麼久才有東西吃,真糟糕呀。”不論愛麗絲通過什麼方式表現出可憐,媽媽都要讓她餓著,因為這是不吃東西的自然結果。如果因為不吃飯就打孩子,給孩子帶來的是痛苦的懲罰,因為這裡面有父母的強迫和干涉。飢餓帶來的不舒服:不是大人強加的,而是不吃飯造成的。

為什麼父母打孩子的時候,不會因為孩子的疼痛而不安或懊惱,反而會為孩子因自己的行為而體驗飢餓憂心?表面上看起來,父母深信給孩子提供食物是自己的重大責任,看著孩子捱餓而什麼都不做,這就不是好父母。然而,我們對吃過分注重,對孩子瘦弱和健康焦慮不安,通常都是面具。父母可能選擇相信自己這麼做是出於責任感。而事實上這是在掩飾控制孩子的想法。“我的孩子應該按照我的想法吃西。” 很多父母受到這種控制慾的驅使,愛麗絲就是為了反抗這樣的控制權。當愛麗絲感受到這個權威沒有了,她沒有了反抗的對象,不吃東西對她沒有什麼好處,愛麗絲自然就會好好吃飯了。這個改變可能需要花一段時間,而且肯定需要耐心。

當邏輯後果被用於恐嚇,或者在家長髮怒中使用,那它就不再是邏輯後果,而變成了懲罰。孩子們很快就能感受到兩者的不同,他們會迴應邏輯後果,反抗懲罰。

愛麗絲的父母決定使用邏輯後果,當愛麗絲又拖拖拉拉才吃飯時,媽媽有些不高興,但她什麼也沒說。爸爸媽媽聊天的時候也不開心。他們看到的,是自己面前擺著個大問題,這個孩子心不在焉地玩著食物。爸爸媽媽吃完時,爸爸對愛麗絲慈愛地說:“愛麗絲,快點吃午飯。如果不吃,你知道到不了晚飯的時候你就會肚子餓,而兩頓飯之間是沒有東西吃的。你不想餓肚子,對不對?” 愛麗絲回答:“我吃飽了”“好吧,你肚子會餓的。記住,晚飯前沒有東西吃哦。”

這不是合理的邏輯後果,依然是懲罰,愛麗絲受到“飢餓的恐嚇”。爸爸媽媽還是對她吃飯高度關注,只不過用不像以前那樣引人注意的方式表達而已。他們仍然想強迫愛麗絲吃飯。聰明的愛麗絲感受到,自己捱餓時他們會很難過。所以她仍然拒絕吃午飯,用“捱餓的痛苦”反過來懲罰父母。

這個問題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愛麗絲的父母發自內心地不在意她吃飯。吃飯是孩子個人的事情,她可以自己解決。她可以選擇吃或不吃,她可能會餓或不餓,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這些後果。

當我們說這是個“合理的邏輯結果”時,父母們很容易誤認為這是一種對付孩子的新方法,藉此對孩子要求更高。孩子們很快就能察覺父母的真實動機,識破這些其實被掩蓋了的懲罰。採用這個方法的真諦,在於父母如何運用。父母要在這件事情上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這個結果發生。這個結果有兩種可能,帶來不同的意義:不吃飯的自然結果是飢餓和不舒服,而吃飽飯的自然結果是滿足和舒服。

利用自然結果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我們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真實和誠實的學習機會,使用合理的結果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我們不能再把自己的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強迫,而是要激發他們的健康行為。

......

自然後果不可承受,就用合理邏輯結果

三歲的凱茜在院子裡玩的時候,經常不顧來往車輛跑到馬路上去。媽媽需要時時刻刻盯著她,把她抱回來。媽媽為此說過她、打過屁股,都不見效。

凱茜的這個行為會有什麼自然合理的後果?當然,我們不能任由孩子在馬路上玩而被車撞倒,這個自然結果我們不能接受。所以,我們可以安排這種不良行為的後果。凱茜第一次跑到馬路上玩,媽媽可以鎮定溫柔地抱著她,問她“願不願意留在院子裡玩”。如果她第二次又跑到馬路上,媽媽可以把她抱起來,進到房子裡“既然你不想在院子裡玩,那就在屋子裡玩。等你準備好在院子裡玩,我們可以再試試看。”最好房子裡有屬於凱茜自己的遊戲區。

當媽媽把凱茜從外面抱進屋裡時,不能有生氣或控制的企圖。當媽媽說:“既然你不想在院子裡玩......”,媽媽的目的是指出凱茜有自己感受的權利,真的不喜歡在院子裡,媽媽不能故意讓凱茜喜歡在院子裡,然後再把她抱進屋子說這句話。媽媽可以跟凱茜建立界限和後果。如果她又跑到馬路上,就會給帶回屋子裡,不能出去。經常給孩子第二次機會非常重要,這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還有機會,也能感受到媽媽對他們和他們的學習能力有信心。凱茜被帶回屋裡,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在馬路上玩,可能會反抗。這時候,媽媽要保持冷靜和耐心,對孩子的反抗不做迴應,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三歲的貝蒂總是不愛刷牙。為讓貝蒂刷牙,媽媽每次都要盯著她,催促她。這樣的狀況媽媽和貝蒂都不喜歡。媽媽想到了一個後果,她告訴貝蒂,如果她不想刷牙就算了,但是因為甜食和糖果會腐蝕牙齒,所以貝蒂如果不刷牙,她也不能吃甜食。從此,媽媽對貝蒂刷牙的事情隻字不提。貝蒂整整一週都沒有吃過甜食,雖然其他的孩子有糖果和冰淇淋。一天下午,貝蒂說她願意刷牙,同時想吃糖。媽媽說:“貝蒂,現在不行,因為早上是刷牙的時間。你可以明天早上刷牙。”貝蒂沒有反對,第二天早上,貝蒂自覺地刷了牙。

那是孩子的腳,不是我們的

有時候孩子會做出令我們生氣的行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生氣,然後為他們忙碌。這時候,合理的結果會很有效。

四歲的蓋伊經常將鞋子穿反,媽媽為此很生氣:“上帝呀!蓋伊,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穿對腳呀!過來!到這裡來!”然後,媽媽幫蓋伊把鞋子穿對。

蓋伊其實知道自己的鞋子沒穿對。如果媽媽能客觀地觀察,就能清楚地發現,兒子這樣做目的是為了通過穿反鞋讓媽媽為自己服務。

當媽媽說“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她的話語其實暗示了蓋伊有多笨。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媽媽和蓋伊有一個人是笨的,那個人肯定不是孩子。媽媽只要不在介意蓋伊怎麼穿鞋,她就解放了自己和兒子。那是蓋伊的腳,不是她的腳。如果媽媽不干涉,蓋伊就會很快感受到穿反鞋子帶來的不舒服。當蓋伊第一次穿對鞋子時,媽媽要留心觀察,然後真誠淡定地表達自己的喜悅。這樣就夠了,既能褒獎蓋伊的小成就,又能鼓勵他繼續努力。

少一點憐愛,是讓孩子學會責任

十歲的艾倫把棒球手套忘在了遊樂場,等他回去找時已經不在了。他非常傷心地哭了起來,而爸爸責備他說:“這是你丟的第三雙手套了,你以為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嗎?” 爸爸對艾倫進行了好一番冗長的說教,給他講了一通要愛護物品的大道理,然後他讓艾倫做出承諾,會好好保管下一雙手套。然後爸爸說:“那好吧,明天我再給你買―雙。但你要記住,這是這個暑假最後―雙!” (事實上,艾倫丟第二雙手套時,爸爸說過同樣的話,連最後的決定都一樣。只是爸爸看到艾倫傷心的樣子就會不忍心)。

很多時候,父母有很好的機會讓孩子體驗自己不良行為造成的後果,但因為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憐愛,想要去保護他們,結果奪走了讓孩子體驗的機會,甚至還會用自己的方式夾雜著責罵或說教來懲罰孩子。

艾倫的例子中,爸爸可以對艾倫說:“你丟了手套,我真心感到非常遺憾,艾倫。” 艾倫可能會發脾氣:“但是我需要一雙新的!”“那你有沒有錢買—雙?”“沒有,你給我!” “等到了你得到零花錢的時候,就會給你錢” “但那些錢不夠呀!” “對不起,寶貝,這是我能做的,其他的我幫不上忙。” 爸爸這時要保持堅定但友善的態度。

堅持和正確運用是關鍵

使用合理的結果,需要我們轉變思維。我們要知道,現在我們不再生活在專制獨裁、要控制孩子的社會裡,而是一個民主的、要引導孩子的社會裡。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強迫,而是要激發他們的健康行為。我們需要一段時間來練習,直到這種新模式成為我們的第二習慣,而且這個練習的過程並不容易,要求我們進行大量思考,經常練習提前想象後果如何。不需要成人介入而自然發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結果。

例如孩子睡過頭,就會遲到並面對老師的不高興。我們也可以人為安排,讓孩子體驗不良行為的後果(這是邏輯結果)。自然結果沒有父母的干涉,壓力完全來自於現實情況,這樣的結果經常有效。相對應的邏輯結果,除非家長非常謹慎並確定,否則不能用在“權力之爭”的情況中,因為這樣會將邏輯結果演變成對孩子的懲罰或報復。因此,自然結果通常比較有效,而邏輯結果運用不當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假如鮑比沒有倒垃圾,媽媽就不讓他看他喜歡的電視。這兩者間沒有邏輯聯繫,不論媽媽怎麼說教,鮑比聽到的都是“你沒有倒垃圾,所以我要用不讓你看電視來懲罰你”。這種情況下,一種可能的邏輯後果是,媽媽不願意在有很多垃圾的廚房裡做飯。另一方面的可能是,星期六鮑比需要做完家務活,再參加球隊訓練,那麼合理的邏輯就是,他需要做完該做的事才能去練球。

正確地和堅持使用合理後果,會有非常顯著的效果,能夠令人驚訝地減少和孩子之間的摩擦,增進家庭和諧。孩子能夠很快看到這些後果的合理性,通常會非常配合,毫無怨言地欣然接受,父母越少提到“後果”這個詞,懲罰的感覺就越小。當然,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即刻的可行後果,那我們需要等待另一個機會。有時候,通過和孩子討論,徵詢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也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假如父母和孩子陷入“權力之爭”,就讓後果變成了懲罰,喪失了效果。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覺察,不讓自己落入這個陷阱。我們需要經常提醒自己:“我沒有權利懲罰一個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責任引導我的孩子。我沒有權利強迫他人接受我的意願,我有義務不對他人的過分要求妥協。”

作者簡介:

跟孩子說了10000遍都不管用的事情,要這樣做,他才聽!

魯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開創性地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直接影響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文章來源: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 & 薇姬·索爾茲,Children: Challenge《孩子:挑戰》,第六章《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結果》,有刪減和調整。

推薦閱讀:

親,我想你誤解了正面管教,面對孩子,我們也可以這樣表達情緒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