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位好父母。

家長交流時,見到人家孩子1歲半就會背唐詩,2歲認識1000字,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耽擱孩子了!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旅遊,去研學,又為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而自責。

人的各種條件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若是令自己陷入“社會性比較”,就會迷失自己本來的方向。

教育孩子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細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在這個方向裡,有一個標準永遠先行:先成人,再成才。

把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交給劉亦婷的媽媽,她可能養不出一個哈佛大學的兒子。同理,把劉亦婷放在另一個家庭裡,她也可能長不成哈佛大學的學生。

但有一點,一定可以做到,他們都可以成長為品德優秀的孩子,用健康的心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無論我們的條件如何,教育孩子長成一位品德優秀的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窮養,富人富養,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路上,不分貧富。

所以,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位好父母。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位好父母。

家長交流時,見到人家孩子1歲半就會背唐詩,2歲認識1000字,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耽擱孩子了!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旅遊,去研學,又為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而自責。

人的各種條件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若是令自己陷入“社會性比較”,就會迷失自己本來的方向。

教育孩子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細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在這個方向裡,有一個標準永遠先行:先成人,再成才。

把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交給劉亦婷的媽媽,她可能養不出一個哈佛大學的兒子。同理,把劉亦婷放在另一個家庭裡,她也可能長不成哈佛大學的學生。

但有一點,一定可以做到,他們都可以成長為品德優秀的孩子,用健康的心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無論我們的條件如何,教育孩子長成一位品德優秀的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窮養,富人富養,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路上,不分貧富。

所以,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位好父母。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二、理解孩子

現在的父母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把幾歲的孩子當成人,要求他們按照成人的標準:守規矩、聽話、自律等等。卻在二十幾歲的成人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衝著大家說:“你們怎麼這麼嚴苛,他還是個孩子啊!”

啼笑皆非,本末倒置!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他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像白紙一樣出生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我們的畫筆在他身上畫我們的希望。無論是好的、壞的、溫馨的、暴虐的,他們都默默接受。

在愛與壓力的雙重包圍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努力奔跑,適應幼兒園、適應上學、適應學習各種特長班、各種學習班......努力而倔強的成長。

我們可能忘記了,孩子就是孩子,這個世界的一切對於他而言都是新奇的。他要探索,就一定是活潑好動的。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做的已經非常棒了!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孩子當做孩子,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在孩子犯錯時,不輕易懷疑孩子、否定孩子。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位好父母。

家長交流時,見到人家孩子1歲半就會背唐詩,2歲認識1000字,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耽擱孩子了!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旅遊,去研學,又為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而自責。

人的各種條件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若是令自己陷入“社會性比較”,就會迷失自己本來的方向。

教育孩子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細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在這個方向裡,有一個標準永遠先行:先成人,再成才。

把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交給劉亦婷的媽媽,她可能養不出一個哈佛大學的兒子。同理,把劉亦婷放在另一個家庭裡,她也可能長不成哈佛大學的學生。

但有一點,一定可以做到,他們都可以成長為品德優秀的孩子,用健康的心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無論我們的條件如何,教育孩子長成一位品德優秀的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窮養,富人富養,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路上,不分貧富。

所以,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位好父母。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二、理解孩子

現在的父母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把幾歲的孩子當成人,要求他們按照成人的標準:守規矩、聽話、自律等等。卻在二十幾歲的成人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衝著大家說:“你們怎麼這麼嚴苛,他還是個孩子啊!”

啼笑皆非,本末倒置!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他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像白紙一樣出生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我們的畫筆在他身上畫我們的希望。無論是好的、壞的、溫馨的、暴虐的,他們都默默接受。

在愛與壓力的雙重包圍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努力奔跑,適應幼兒園、適應上學、適應學習各種特長班、各種學習班......努力而倔強的成長。

我們可能忘記了,孩子就是孩子,這個世界的一切對於他而言都是新奇的。他要探索,就一定是活潑好動的。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做的已經非常棒了!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孩子當做孩子,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在孩子犯錯時,不輕易懷疑孩子、否定孩子。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三、高效陪伴

有一些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仍然唯唯諾諾,沒有自信。而一些雙職工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很獨立、自信,神采飛揚。

陪伴不等同於陪著,朝朝暮暮的陪著可能比不上下班兩三個小時的有效陪伴。

1、看見孩子

我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由於心理緊張,中午在學校午休時,總是想上廁所。因為他睡上鋪,一開始,老師以為他是喜歡爬上爬下,不是真的想上廁所。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為這事,我找班主任提過幾次,班主任說會跟生活老師交代好。

過了一週,兒子又跟我提起這個事,說老師不讓上廁所。我安慰兒子說,你好好跟生活老師說,或者等老師走了,自己安安靜靜地去上。媽媽不是跟班主任說過好多次了嗎?媽媽相信你能想出好辦法。

兒子哇地一聲就哭了:“媽媽,你不跟班主任說的話,就是把我給害了。”詳細詢問下,兒子才告訴我,說自己要求去上廁所的時候,生活老師打他頭了。

我當天晚上先給班主任打了電話,第二天又去學校找了班主任,明確表示我可以接受為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而管教他,但是不能接受因為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打孩子,還是打頭。我跟班主任溝通的過程,兒子全程在場。我是想讓兒子明白,有什麼事都要跟媽媽說,媽媽是他堅強的後盾。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我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可能就放過了,然後兒子繼續被老師拒絕合理要求。對他的性格的影響,很可能是,當別人對他提出無理要求時,他也違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別人。

所以,平時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跟孩子分享生活中的細節。我們的陪伴,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動態,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

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時間,這段時間是兩人的獨處時間,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干擾。

上學的時候,我會跟兒子一起回想昨天講的故事,背一首詩,或者回憶學到的知識點,我提問,他回答。

放學的時候,我們約定,我講一講我單位發生的趣事,他給我分享他在學校一天的經歷。

分享生活的細節,可以讓我們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知道孩子因何哭泣,為何憤怒,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位好父母。

家長交流時,見到人家孩子1歲半就會背唐詩,2歲認識1000字,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耽擱孩子了!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旅遊,去研學,又為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而自責。

人的各種條件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若是令自己陷入“社會性比較”,就會迷失自己本來的方向。

教育孩子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細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在這個方向裡,有一個標準永遠先行:先成人,再成才。

把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交給劉亦婷的媽媽,她可能養不出一個哈佛大學的兒子。同理,把劉亦婷放在另一個家庭裡,她也可能長不成哈佛大學的學生。

但有一點,一定可以做到,他們都可以成長為品德優秀的孩子,用健康的心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無論我們的條件如何,教育孩子長成一位品德優秀的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窮養,富人富養,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路上,不分貧富。

所以,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位好父母。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二、理解孩子

現在的父母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把幾歲的孩子當成人,要求他們按照成人的標準:守規矩、聽話、自律等等。卻在二十幾歲的成人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衝著大家說:“你們怎麼這麼嚴苛,他還是個孩子啊!”

啼笑皆非,本末倒置!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他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像白紙一樣出生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我們的畫筆在他身上畫我們的希望。無論是好的、壞的、溫馨的、暴虐的,他們都默默接受。

在愛與壓力的雙重包圍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努力奔跑,適應幼兒園、適應上學、適應學習各種特長班、各種學習班......努力而倔強的成長。

我們可能忘記了,孩子就是孩子,這個世界的一切對於他而言都是新奇的。他要探索,就一定是活潑好動的。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做的已經非常棒了!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孩子當做孩子,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在孩子犯錯時,不輕易懷疑孩子、否定孩子。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三、高效陪伴

有一些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仍然唯唯諾諾,沒有自信。而一些雙職工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很獨立、自信,神采飛揚。

陪伴不等同於陪著,朝朝暮暮的陪著可能比不上下班兩三個小時的有效陪伴。

1、看見孩子

我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由於心理緊張,中午在學校午休時,總是想上廁所。因為他睡上鋪,一開始,老師以為他是喜歡爬上爬下,不是真的想上廁所。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為這事,我找班主任提過幾次,班主任說會跟生活老師交代好。

過了一週,兒子又跟我提起這個事,說老師不讓上廁所。我安慰兒子說,你好好跟生活老師說,或者等老師走了,自己安安靜靜地去上。媽媽不是跟班主任說過好多次了嗎?媽媽相信你能想出好辦法。

兒子哇地一聲就哭了:“媽媽,你不跟班主任說的話,就是把我給害了。”詳細詢問下,兒子才告訴我,說自己要求去上廁所的時候,生活老師打他頭了。

我當天晚上先給班主任打了電話,第二天又去學校找了班主任,明確表示我可以接受為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而管教他,但是不能接受因為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打孩子,還是打頭。我跟班主任溝通的過程,兒子全程在場。我是想讓兒子明白,有什麼事都要跟媽媽說,媽媽是他堅強的後盾。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我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可能就放過了,然後兒子繼續被老師拒絕合理要求。對他的性格的影響,很可能是,當別人對他提出無理要求時,他也違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別人。

所以,平時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跟孩子分享生活中的細節。我們的陪伴,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動態,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

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時間,這段時間是兩人的獨處時間,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干擾。

上學的時候,我會跟兒子一起回想昨天講的故事,背一首詩,或者回憶學到的知識點,我提問,他回答。

放學的時候,我們約定,我講一講我單位發生的趣事,他給我分享他在學校一天的經歷。

分享生活的細節,可以讓我們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知道孩子因何哭泣,為何憤怒,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接納孩子

有一個姑娘,小時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十二三歲左右才被父母接到身邊。姑娘的母親發現她身上有諸多不符合自己“標準”的毛病,於是姑娘的噩夢就開始了。父母親對她各種責罵、羞辱、責罰。

後來這個姑娘說,我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把我接到身邊,就是為了修理我嗎?那幾年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我能活到現在,要感謝自己的倔強,感謝有心理學。(故事來自網絡)

我們總是喜歡按照自己想象的樣子,去教育培養自己的孩子。內向的孩子,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外向。活潑的孩子,又想讓他安靜。

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處於“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自我”之間的拉鋸狀態,雙方都疲憊不堪。

父母的心聲: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們的苦心呢。

孩子的心聲:你不要總是給我安排這個,安排那個,我不是你,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係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係,即“我與你”的關係。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與我們建立起關係。不代表,孩子屬於我們,必須按照我們的期望去成長。

與孩子相處,一定要平等的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幫助他確立目標,給予孩子適當的期望與引導,鼓勵他堅持完成目標。

接納孩子,尊重孩子,我們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位好父母。

家長交流時,見到人家孩子1歲半就會背唐詩,2歲認識1000字,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耽擱孩子了!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旅遊,去研學,又為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而自責。

人的各種條件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若是令自己陷入“社會性比較”,就會迷失自己本來的方向。

教育孩子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細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在這個方向裡,有一個標準永遠先行:先成人,再成才。

把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交給劉亦婷的媽媽,她可能養不出一個哈佛大學的兒子。同理,把劉亦婷放在另一個家庭裡,她也可能長不成哈佛大學的學生。

但有一點,一定可以做到,他們都可以成長為品德優秀的孩子,用健康的心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無論我們的條件如何,教育孩子長成一位品德優秀的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窮養,富人富養,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路上,不分貧富。

所以,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位好父母。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二、理解孩子

現在的父母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把幾歲的孩子當成人,要求他們按照成人的標準:守規矩、聽話、自律等等。卻在二十幾歲的成人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衝著大家說:“你們怎麼這麼嚴苛,他還是個孩子啊!”

啼笑皆非,本末倒置!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他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像白紙一樣出生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我們的畫筆在他身上畫我們的希望。無論是好的、壞的、溫馨的、暴虐的,他們都默默接受。

在愛與壓力的雙重包圍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努力奔跑,適應幼兒園、適應上學、適應學習各種特長班、各種學習班......努力而倔強的成長。

我們可能忘記了,孩子就是孩子,這個世界的一切對於他而言都是新奇的。他要探索,就一定是活潑好動的。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做的已經非常棒了!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孩子當做孩子,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在孩子犯錯時,不輕易懷疑孩子、否定孩子。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三、高效陪伴

有一些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仍然唯唯諾諾,沒有自信。而一些雙職工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很獨立、自信,神采飛揚。

陪伴不等同於陪著,朝朝暮暮的陪著可能比不上下班兩三個小時的有效陪伴。

1、看見孩子

我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由於心理緊張,中午在學校午休時,總是想上廁所。因為他睡上鋪,一開始,老師以為他是喜歡爬上爬下,不是真的想上廁所。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為這事,我找班主任提過幾次,班主任說會跟生活老師交代好。

過了一週,兒子又跟我提起這個事,說老師不讓上廁所。我安慰兒子說,你好好跟生活老師說,或者等老師走了,自己安安靜靜地去上。媽媽不是跟班主任說過好多次了嗎?媽媽相信你能想出好辦法。

兒子哇地一聲就哭了:“媽媽,你不跟班主任說的話,就是把我給害了。”詳細詢問下,兒子才告訴我,說自己要求去上廁所的時候,生活老師打他頭了。

我當天晚上先給班主任打了電話,第二天又去學校找了班主任,明確表示我可以接受為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而管教他,但是不能接受因為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打孩子,還是打頭。我跟班主任溝通的過程,兒子全程在場。我是想讓兒子明白,有什麼事都要跟媽媽說,媽媽是他堅強的後盾。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我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可能就放過了,然後兒子繼續被老師拒絕合理要求。對他的性格的影響,很可能是,當別人對他提出無理要求時,他也違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別人。

所以,平時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跟孩子分享生活中的細節。我們的陪伴,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動態,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

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時間,這段時間是兩人的獨處時間,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干擾。

上學的時候,我會跟兒子一起回想昨天講的故事,背一首詩,或者回憶學到的知識點,我提問,他回答。

放學的時候,我們約定,我講一講我單位發生的趣事,他給我分享他在學校一天的經歷。

分享生活的細節,可以讓我們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知道孩子因何哭泣,為何憤怒,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接納孩子

有一個姑娘,小時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十二三歲左右才被父母接到身邊。姑娘的母親發現她身上有諸多不符合自己“標準”的毛病,於是姑娘的噩夢就開始了。父母親對她各種責罵、羞辱、責罰。

後來這個姑娘說,我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把我接到身邊,就是為了修理我嗎?那幾年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我能活到現在,要感謝自己的倔強,感謝有心理學。(故事來自網絡)

我們總是喜歡按照自己想象的樣子,去教育培養自己的孩子。內向的孩子,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外向。活潑的孩子,又想讓他安靜。

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處於“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自我”之間的拉鋸狀態,雙方都疲憊不堪。

父母的心聲: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們的苦心呢。

孩子的心聲:你不要總是給我安排這個,安排那個,我不是你,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係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係,即“我與你”的關係。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與我們建立起關係。不代表,孩子屬於我們,必須按照我們的期望去成長。

與孩子相處,一定要平等的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幫助他確立目標,給予孩子適當的期望與引導,鼓勵他堅持完成目標。

接納孩子,尊重孩子,我們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3、迴應孩子

我在《稀缺》一書中看過一個故事,女兒要參加城市冠軍壘球賽,時間與爸爸大客戶要求的推介會日期撞了。爸爸想要放棄參加女兒賽事的念頭一閃而過,為了表現自己是個“好爸爸”,他還是參加了女兒的賽事。因為,對於女兒來說,這個賽事與他的推介會同樣重要。

在趕往比賽的路上,女兒忘記了帶幸運符,還沒掉頭回家取,爸爸就對女兒發了脾氣。觀看比賽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一直想著推介會的PPT。

比賽期間,女兒偷瞄了爸爸一眼,沒有看到爸爸關注她的眼神,只看到了爸爸的心不在焉。

儘管那場比賽女兒取得了勝利,但是,爸爸的陪伴可謂一次無效的陪伴。他在孩子尋求關注的時候,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迴應。

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有沒有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渴望獨立,又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一個過程。

儘管外部世界對孩子來說是新鮮的、新奇的,他們急於去探索、去發現。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一定要確認自己父母是否在身邊,這是孩子的安全感所在。

我帶兒子去積木城堡,裡面孩子少的時候,他會要求我陪他一起玩。孩子多的時候,我就可以撤出戰場,在外面看著他玩。他經常玩十幾分鐘左右,就過來看看我還在不在,跟我抱抱,然後再去玩。

當孩子玩著玩著,忽然跑過來,要求抱抱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好好抱抱孩子,不要覺得這是溺愛或者矯情,這其實是孩子在確認自己的安全感。

有一首歌唱的就是孩子的心聲: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

在孩子尋求關注、尋求安全感時,我們能夠不敷衍、十分確定的給到孩子,是陪伴的價值所在。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位好父母。

家長交流時,見到人家孩子1歲半就會背唐詩,2歲認識1000字,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耽擱孩子了!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旅遊,去研學,又為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而自責。

人的各種條件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若是令自己陷入“社會性比較”,就會迷失自己本來的方向。

教育孩子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細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在這個方向裡,有一個標準永遠先行:先成人,再成才。

把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交給劉亦婷的媽媽,她可能養不出一個哈佛大學的兒子。同理,把劉亦婷放在另一個家庭裡,她也可能長不成哈佛大學的學生。

但有一點,一定可以做到,他們都可以成長為品德優秀的孩子,用健康的心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無論我們的條件如何,教育孩子長成一位品德優秀的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窮養,富人富養,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路上,不分貧富。

所以,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位好父母。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二、理解孩子

現在的父母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把幾歲的孩子當成人,要求他們按照成人的標準:守規矩、聽話、自律等等。卻在二十幾歲的成人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衝著大家說:“你們怎麼這麼嚴苛,他還是個孩子啊!”

啼笑皆非,本末倒置!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他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像白紙一樣出生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我們的畫筆在他身上畫我們的希望。無論是好的、壞的、溫馨的、暴虐的,他們都默默接受。

在愛與壓力的雙重包圍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努力奔跑,適應幼兒園、適應上學、適應學習各種特長班、各種學習班......努力而倔強的成長。

我們可能忘記了,孩子就是孩子,這個世界的一切對於他而言都是新奇的。他要探索,就一定是活潑好動的。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做的已經非常棒了!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孩子當做孩子,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在孩子犯錯時,不輕易懷疑孩子、否定孩子。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三、高效陪伴

有一些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仍然唯唯諾諾,沒有自信。而一些雙職工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很獨立、自信,神采飛揚。

陪伴不等同於陪著,朝朝暮暮的陪著可能比不上下班兩三個小時的有效陪伴。

1、看見孩子

我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由於心理緊張,中午在學校午休時,總是想上廁所。因為他睡上鋪,一開始,老師以為他是喜歡爬上爬下,不是真的想上廁所。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為這事,我找班主任提過幾次,班主任說會跟生活老師交代好。

過了一週,兒子又跟我提起這個事,說老師不讓上廁所。我安慰兒子說,你好好跟生活老師說,或者等老師走了,自己安安靜靜地去上。媽媽不是跟班主任說過好多次了嗎?媽媽相信你能想出好辦法。

兒子哇地一聲就哭了:“媽媽,你不跟班主任說的話,就是把我給害了。”詳細詢問下,兒子才告訴我,說自己要求去上廁所的時候,生活老師打他頭了。

我當天晚上先給班主任打了電話,第二天又去學校找了班主任,明確表示我可以接受為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而管教他,但是不能接受因為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打孩子,還是打頭。我跟班主任溝通的過程,兒子全程在場。我是想讓兒子明白,有什麼事都要跟媽媽說,媽媽是他堅強的後盾。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我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可能就放過了,然後兒子繼續被老師拒絕合理要求。對他的性格的影響,很可能是,當別人對他提出無理要求時,他也違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別人。

所以,平時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跟孩子分享生活中的細節。我們的陪伴,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動態,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

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時間,這段時間是兩人的獨處時間,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干擾。

上學的時候,我會跟兒子一起回想昨天講的故事,背一首詩,或者回憶學到的知識點,我提問,他回答。

放學的時候,我們約定,我講一講我單位發生的趣事,他給我分享他在學校一天的經歷。

分享生活的細節,可以讓我們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知道孩子因何哭泣,為何憤怒,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接納孩子

有一個姑娘,小時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十二三歲左右才被父母接到身邊。姑娘的母親發現她身上有諸多不符合自己“標準”的毛病,於是姑娘的噩夢就開始了。父母親對她各種責罵、羞辱、責罰。

後來這個姑娘說,我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把我接到身邊,就是為了修理我嗎?那幾年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我能活到現在,要感謝自己的倔強,感謝有心理學。(故事來自網絡)

我們總是喜歡按照自己想象的樣子,去教育培養自己的孩子。內向的孩子,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外向。活潑的孩子,又想讓他安靜。

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處於“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自我”之間的拉鋸狀態,雙方都疲憊不堪。

父母的心聲: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們的苦心呢。

孩子的心聲:你不要總是給我安排這個,安排那個,我不是你,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係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係,即“我與你”的關係。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與我們建立起關係。不代表,孩子屬於我們,必須按照我們的期望去成長。

與孩子相處,一定要平等的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幫助他確立目標,給予孩子適當的期望與引導,鼓勵他堅持完成目標。

接納孩子,尊重孩子,我們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3、迴應孩子

我在《稀缺》一書中看過一個故事,女兒要參加城市冠軍壘球賽,時間與爸爸大客戶要求的推介會日期撞了。爸爸想要放棄參加女兒賽事的念頭一閃而過,為了表現自己是個“好爸爸”,他還是參加了女兒的賽事。因為,對於女兒來說,這個賽事與他的推介會同樣重要。

在趕往比賽的路上,女兒忘記了帶幸運符,還沒掉頭回家取,爸爸就對女兒發了脾氣。觀看比賽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一直想著推介會的PPT。

比賽期間,女兒偷瞄了爸爸一眼,沒有看到爸爸關注她的眼神,只看到了爸爸的心不在焉。

儘管那場比賽女兒取得了勝利,但是,爸爸的陪伴可謂一次無效的陪伴。他在孩子尋求關注的時候,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迴應。

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有沒有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渴望獨立,又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一個過程。

儘管外部世界對孩子來說是新鮮的、新奇的,他們急於去探索、去發現。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一定要確認自己父母是否在身邊,這是孩子的安全感所在。

我帶兒子去積木城堡,裡面孩子少的時候,他會要求我陪他一起玩。孩子多的時候,我就可以撤出戰場,在外面看著他玩。他經常玩十幾分鐘左右,就過來看看我還在不在,跟我抱抱,然後再去玩。

當孩子玩著玩著,忽然跑過來,要求抱抱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好好抱抱孩子,不要覺得這是溺愛或者矯情,這其實是孩子在確認自己的安全感。

有一首歌唱的就是孩子的心聲: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

在孩子尋求關注、尋求安全感時,我們能夠不敷衍、十分確定的給到孩子,是陪伴的價值所在。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四、陪伴效率

父母的心靈是子女的課堂。

身體與心靈是孩子成長的一對翅膀,陪伴不僅是讓孩子衣食無憂,更是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

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居里夫人的科研工作可謂十分繁忙,但她從未忽視過對女兒的陪伴和教育。

她經常忙裡偷閒,帶女兒去接觸大自然,觀察動物,花草,跟她們一起玩水,開懷大笑。每晚睡覺前,教孩子唱兒歌,講童話故事。等孩子們大一些,居里夫人就利用飯後散步的時間,跟孩子們交心,分享一些趣事。

這些高質量的陪伴時光,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讓她們有足夠的能量面對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

現在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媽媽在管,有一個家庭不一樣,孩子的學習一直是爸爸在管。

後來,爸爸因為晉升機會,不得不經常出差。孩子一度不適應,學習成績下滑。爸爸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晚上約時間,通過視頻來共同解決。

一開始,英語聽寫部分,孩子嫌媽媽口音不對,爸爸又沒時間,孩子就想了個辦法,自己先讀一遍,錄下來,再放給自己聽。不會的題目,自己先上網查詢,有疑問的做好標記,跟爸爸視頻的時候,再聽爸爸的講解。

爸爸則通過視頻瞭解孩子最近的學習狀態,每週跟老師通一次電話,把孩子的薄弱項整理出來,幫助孩子查缺補漏。就這樣,半年下來,孩子的成績穩步提升。

雖然爸爸沒有陪在身邊,但是爸爸的視頻指導,對孩子的問題及時反饋,都給了孩子很大的安全感,讓孩子不僅感覺爸爸好像在身邊一樣,還鍛鍊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前段時間,有位姐妹跟我抱怨說,老師叫家長了,因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發言。老師問她,是不是平時沒時間陪孩子。我姐妹很委屈,我辭職全職陪他啊!別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誰有我陪他陪的時間長?

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有精力開始研究並學習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我們從各種渠道瞭解到,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身心更健康。於是,有的家長為了陪孩子,一方全職在家,一方全職上班。還有很多家長一直糾結,上班沒時間陪孩子,要不要辭職,在家帶孩子??

我想,大家可能弄錯了一個概念,陪著≠陪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我記得幾年前有個新聞,媽媽帶著兩歲孩子在小區玩,由於車少人少,媽媽就玩起了手機。兩歲孩子自己走到了一輛黑色轎車前,卻不料轎車啟動了。由於孩子身量較小,在司機視線盲區,車輪就這樣從孩子身上碾過。這時,媽媽抬起頭,還渾然未覺自己的孩子已危在旦夕。是司機察覺車體晃動,下車查看,才引起媽媽的注意。然而為時已晚,孩子被送往醫院,傷勢過重死亡。

還有西安一個案例,媽媽帶孩子去游泳,中途,媽媽站在池中看起了手機。身後的孩子這時從淺水區爬到了一牆之隔的深水區,隨即被淹掙扎。3分鐘,媽媽就在孩子眼前幾米處,背對著孩子,直至孩子溺亡,都沒有回頭看一眼。

我相信,沒有人比媽媽更懊悔、自責、痛恨自己了。我知道,她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她們沒有全身心陪伴孩子。僅僅陪著而已,孩子在幹什麼,處於什麼狀態,至少在孩子出事的那一刻,她們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陪伴,

陪的意思是:陪同、跟隨。

伴的意思是:同在一起而能互助。

有很多家長只做到了陪,沒有做到伴。同在一起而能互助,代表著不僅要關注到孩子的生活狀態,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積極迴應。

是的,這屆家長很難做。以為孩子能在我們身邊長大,就該知足了。我已經拿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了,還要怎樣做? !

無效陪伴

這屆家長很難做,這屆孩子更難做。我們小時候,大部分都是散養,放學之後,呼呼啦啦一大幫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寫作業。只要有誰家父母稍微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點心,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出彩。

現在不一樣了,哪家孩子沒幾樣特長,大家的平均教育水平都提高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出彩,需要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他們甚至從孃胎裡就開始承受這些壓力了。

無效陪伴,會大大增加孩子因壓力過大而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例如:孩子在寫作業,爸爸在旁邊看手機,不經意瞄了一眼,一整行字寫的歪七扭八。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一把拽過孩子的作業本,把那一頁撕了,衝著孩子吼:“寫的跟狗爬一樣的,重新寫!”

孩子在玩拼插積木,媽媽在旁邊看電視,電視劇劇情正精彩的時候,孩子拿著自己拼好的積木,舉到媽媽眼前,高興地說:“媽媽,你看我拼好的火箭!”媽媽把眼睛從電視上抽離出來,瞅了一眼孩子的積木,漫不經心地誇獎:“寶寶太厲害了,拼的太好了!快,再拼個別的給媽媽看看!”說完,眼睛又回到電視劇情上了。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你想有個人陪在自己身邊,你希望他怎樣做?

是這樣衝自己大吼大叫?還是這樣漠視自己的感覺,敷衍自己?

都不是,你一定希望,在自己犯錯時,對方能溫柔一點指出你的錯誤。你也一定希望,對方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知道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不僅僅是一句不走心的稱讚。

高效陪伴,我們應該怎樣做?

初為人父人母,沒有上過父母大學,從孩子一出生,就被各種教育,該怎樣做父母,怎樣面對孩子。

其實,在面對孩子之前,家長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

道理很簡單,如果自己都缺愛,如何把愛給到孩子呢?

一、先填滿自己,再釋放給孩子

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羅曼•羅蘭

我聽過一堂親子課程,有一位老師說:“家長在孩子面前裝也要裝成一個好人。”

我當時不是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社會如此複雜,如果給孩子的環境太純潔了,孩子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時,該怎麼辦?

伴隨孩子的長大,我現在理解了這句話所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就要先給他做出那樣的示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1、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取長補短

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近來,原生家庭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瞭解到許多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許許多多的下意識行為,其背後支配我們的心理因素,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這種影響力,如果我們不主動審視,它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例如: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儘管自己非常厭惡暴力,但是成年之後,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仍然會不自覺地使用暴力。

而在幸福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似乎有源源不斷地“愛的力量”可以投入到他的生活,影響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在怎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重要原因。

只有我們自己努力剝掉那些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烙印,我們的孩子才不會繼續受這個“烙印”之苦。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位好父母。

家長交流時,見到人家孩子1歲半就會背唐詩,2歲認識1000字,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夠好,耽擱孩子了!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去旅遊,去研學,又為自己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而自責。

人的各種條件千差萬別,我們可以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若是令自己陷入“社會性比較”,就會迷失自己本來的方向。

教育孩子本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大方向正確就可以,細節上不可能一模一樣。在這個方向裡,有一個標準永遠先行:先成人,再成才。

把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交給劉亦婷的媽媽,她可能養不出一個哈佛大學的兒子。同理,把劉亦婷放在另一個家庭裡,她也可能長不成哈佛大學的學生。

但有一點,一定可以做到,他們都可以成長為品德優秀的孩子,用健康的心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無論我們的條件如何,教育孩子長成一位品德優秀的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窮養,富人富養,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路上,不分貧富。

所以,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位好父母。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二、理解孩子

現在的父母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把幾歲的孩子當成人,要求他們按照成人的標準:守規矩、聽話、自律等等。卻在二十幾歲的成人犯了嚴重錯誤的時候,衝著大家說:“你們怎麼這麼嚴苛,他還是個孩子啊!”

啼笑皆非,本末倒置!

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他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像白紙一樣出生的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我們的畫筆在他身上畫我們的希望。無論是好的、壞的、溫馨的、暴虐的,他們都默默接受。

在愛與壓力的雙重包圍下,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努力奔跑,適應幼兒園、適應上學、適應學習各種特長班、各種學習班......努力而倔強的成長。

我們可能忘記了,孩子就是孩子,這個世界的一切對於他而言都是新奇的。他要探索,就一定是活潑好動的。

我們的孩子,在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做的已經非常棒了!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孩子當做孩子,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在孩子犯錯時,不輕易懷疑孩子、否定孩子。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三、高效陪伴

有一些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仍然唯唯諾諾,沒有自信。而一些雙職工家庭長大的孩子,卻很獨立、自信,神采飛揚。

陪伴不等同於陪著,朝朝暮暮的陪著可能比不上下班兩三個小時的有效陪伴。

1、看見孩子

我兒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由於心理緊張,中午在學校午休時,總是想上廁所。因為他睡上鋪,一開始,老師以為他是喜歡爬上爬下,不是真的想上廁所。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為這事,我找班主任提過幾次,班主任說會跟生活老師交代好。

過了一週,兒子又跟我提起這個事,說老師不讓上廁所。我安慰兒子說,你好好跟生活老師說,或者等老師走了,自己安安靜靜地去上。媽媽不是跟班主任說過好多次了嗎?媽媽相信你能想出好辦法。

兒子哇地一聲就哭了:“媽媽,你不跟班主任說的話,就是把我給害了。”詳細詢問下,兒子才告訴我,說自己要求去上廁所的時候,生活老師打他頭了。

我當天晚上先給班主任打了電話,第二天又去學校找了班主任,明確表示我可以接受為了孩子的不良習慣而管教他,但是不能接受因為孩子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打孩子,還是打頭。我跟班主任溝通的過程,兒子全程在場。我是想讓兒子明白,有什麼事都要跟媽媽說,媽媽是他堅強的後盾。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如果我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可能就放過了,然後兒子繼續被老師拒絕合理要求。對他的性格的影響,很可能是,當別人對他提出無理要求時,他也違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別人。

所以,平時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多跟孩子分享生活中的細節。我們的陪伴,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動態,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

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時間,這段時間是兩人的獨處時間,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干擾。

上學的時候,我會跟兒子一起回想昨天講的故事,背一首詩,或者回憶學到的知識點,我提問,他回答。

放學的時候,我們約定,我講一講我單位發生的趣事,他給我分享他在學校一天的經歷。

分享生活的細節,可以讓我們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知道孩子因何哭泣,為何憤怒,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2、接納孩子

有一個姑娘,小時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十二三歲左右才被父母接到身邊。姑娘的母親發現她身上有諸多不符合自己“標準”的毛病,於是姑娘的噩夢就開始了。父母親對她各種責罵、羞辱、責罰。

後來這個姑娘說,我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把我接到身邊,就是為了修理我嗎?那幾年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我能活到現在,要感謝自己的倔強,感謝有心理學。(故事來自網絡)

我們總是喜歡按照自己想象的樣子,去教育培養自己的孩子。內向的孩子,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外向。活潑的孩子,又想讓他安靜。

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處於“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自我”之間的拉鋸狀態,雙方都疲憊不堪。

父母的心聲: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們的苦心呢。

孩子的心聲:你不要總是給我安排這個,安排那個,我不是你,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係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係,即“我與你”的關係。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與我們建立起關係。不代表,孩子屬於我們,必須按照我們的期望去成長。

與孩子相處,一定要平等的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幫助他確立目標,給予孩子適當的期望與引導,鼓勵他堅持完成目標。

接納孩子,尊重孩子,我們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才是有意義的。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3、迴應孩子

我在《稀缺》一書中看過一個故事,女兒要參加城市冠軍壘球賽,時間與爸爸大客戶要求的推介會日期撞了。爸爸想要放棄參加女兒賽事的念頭一閃而過,為了表現自己是個“好爸爸”,他還是參加了女兒的賽事。因為,對於女兒來說,這個賽事與他的推介會同樣重要。

在趕往比賽的路上,女兒忘記了帶幸運符,還沒掉頭回家取,爸爸就對女兒發了脾氣。觀看比賽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一直想著推介會的PPT。

比賽期間,女兒偷瞄了爸爸一眼,沒有看到爸爸關注她的眼神,只看到了爸爸的心不在焉。

儘管那場比賽女兒取得了勝利,但是,爸爸的陪伴可謂一次無效的陪伴。他在孩子尋求關注的時候,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關注和迴應。

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有沒有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渴望獨立,又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一個過程。

儘管外部世界對孩子來說是新鮮的、新奇的,他們急於去探索、去發現。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一定要確認自己父母是否在身邊,這是孩子的安全感所在。

我帶兒子去積木城堡,裡面孩子少的時候,他會要求我陪他一起玩。孩子多的時候,我就可以撤出戰場,在外面看著他玩。他經常玩十幾分鐘左右,就過來看看我還在不在,跟我抱抱,然後再去玩。

當孩子玩著玩著,忽然跑過來,要求抱抱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好好抱抱孩子,不要覺得這是溺愛或者矯情,這其實是孩子在確認自己的安全感。

有一首歌唱的就是孩子的心聲: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

在孩子尋求關注、尋求安全感時,我們能夠不敷衍、十分確定的給到孩子,是陪伴的價值所在。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四、陪伴效率

父母的心靈是子女的課堂。

身體與心靈是孩子成長的一對翅膀,陪伴不僅是讓孩子衣食無憂,更是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

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居里夫人的科研工作可謂十分繁忙,但她從未忽視過對女兒的陪伴和教育。

她經常忙裡偷閒,帶女兒去接觸大自然,觀察動物,花草,跟她們一起玩水,開懷大笑。每晚睡覺前,教孩子唱兒歌,講童話故事。等孩子們大一些,居里夫人就利用飯後散步的時間,跟孩子們交心,分享一些趣事。

這些高質量的陪伴時光,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讓她們有足夠的能量面對父母不在身邊的時間。

現在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媽媽在管,有一個家庭不一樣,孩子的學習一直是爸爸在管。

後來,爸爸因為晉升機會,不得不經常出差。孩子一度不適應,學習成績下滑。爸爸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晚上約時間,通過視頻來共同解決。

一開始,英語聽寫部分,孩子嫌媽媽口音不對,爸爸又沒時間,孩子就想了個辦法,自己先讀一遍,錄下來,再放給自己聽。不會的題目,自己先上網查詢,有疑問的做好標記,跟爸爸視頻的時候,再聽爸爸的講解。

爸爸則通過視頻瞭解孩子最近的學習狀態,每週跟老師通一次電話,把孩子的薄弱項整理出來,幫助孩子查缺補漏。就這樣,半年下來,孩子的成績穩步提升。

雖然爸爸沒有陪在身邊,但是爸爸的視頻指導,對孩子的問題及時反饋,都給了孩子很大的安全感,讓孩子不僅感覺爸爸好像在身邊一樣,還鍛鍊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全職陪孩子,孩子卻不領情?別費力不討好了,高效陪伴需要這樣做

只要我們能夠看見孩子的心靈、尊重孩子的選擇、接納孩子的本真、在重要的時刻迴應孩子,即便不是朝朝暮暮,也可以做到高效陪伴。

用我們的本真遇見孩子的本真,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陪伴”才是真的陪伴。

——感謝閱讀——

我是@素人遠兮,一名在職中醫針推醫師,喜歡讀書、刷劇、戶外旅行。

人一生的努力,無非是為了"幸福"二字。關注兒童幸福,是我碼字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兒童成長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