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作為孩子的家長,那些大框框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與其無謂抱怨體制,不如想想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在中小學就建立好自己的意義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要遠離“空心族”的影響,家長們先把這兩句話戒掉。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卻在家裡啃老打遊戲。可憐80多歲的老母親,靠著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給自己看病還要養活兒子,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把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贍養。

這則新聞曾引發大眾唏噓不已,老母親年輕時跟兒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實踐到了自己退休。而這位48歲的“空心族”又何嘗不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沒有目標感和價值感而索性躺在家裡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對孩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為這幾乎在告訴孩子:你除了學習全無用處。

“如果我只能學習,那麼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自問過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家長們常說的第二句話,可能把孩子的價值觀完全“打入深淵”。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作為孩子的家長,那些大框框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與其無謂抱怨體制,不如想想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在中小學就建立好自己的意義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要遠離“空心族”的影響,家長們先把這兩句話戒掉。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卻在家裡啃老打遊戲。可憐80多歲的老母親,靠著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給自己看病還要養活兒子,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把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贍養。

這則新聞曾引發大眾唏噓不已,老母親年輕時跟兒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實踐到了自己退休。而這位48歲的“空心族”又何嘗不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沒有目標感和價值感而索性躺在家裡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對孩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為這幾乎在告訴孩子:你除了學習全無用處。

“如果我只能學習,那麼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自問過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家長們常說的第二句話,可能把孩子的價值觀完全“打入深淵”。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有好工作!”

有個復旦的老師說,他在某名校做招生面試時,曾遇到這樣一個考生。

老師:“你為什麼報考復旦?

考生:“因為復旦名氣大,畢業後能找到好工作。

老師:“你上了我們學校以後準備怎麼辦?有什麼規劃?”

考生一臉茫然。

好好學習、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組個好家庭、生個好孩子……這幾乎就是老父親、老母親們心中的完美人生了。但在孩子眼裡呢?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平淡、多麼無趣?

“難道自己起早貪黑的學習,就是為了這樣貌似命定、無趣的人生?”好工作、多賺錢,這樣的人生目標對於現在不愁衣食的孩子而言,實在缺乏說服力。

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人生目標,無異於把孩子心中的多彩未來染成“黑白電影”,就像最近獲得63項大獎的動畫短片《Alike》中,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現實”,幾乎折斷了自己的“翅膀”。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作為孩子的家長,那些大框框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與其無謂抱怨體制,不如想想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在中小學就建立好自己的意義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要遠離“空心族”的影響,家長們先把這兩句話戒掉。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卻在家裡啃老打遊戲。可憐80多歲的老母親,靠著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給自己看病還要養活兒子,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把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贍養。

這則新聞曾引發大眾唏噓不已,老母親年輕時跟兒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實踐到了自己退休。而這位48歲的“空心族”又何嘗不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沒有目標感和價值感而索性躺在家裡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對孩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為這幾乎在告訴孩子:你除了學習全無用處。

“如果我只能學習,那麼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自問過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家長們常說的第二句話,可能把孩子的價值觀完全“打入深淵”。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有好工作!”

有個復旦的老師說,他在某名校做招生面試時,曾遇到這樣一個考生。

老師:“你為什麼報考復旦?

考生:“因為復旦名氣大,畢業後能找到好工作。

老師:“你上了我們學校以後準備怎麼辦?有什麼規劃?”

考生一臉茫然。

好好學習、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組個好家庭、生個好孩子……這幾乎就是老父親、老母親們心中的完美人生了。但在孩子眼裡呢?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平淡、多麼無趣?

“難道自己起早貪黑的學習,就是為了這樣貌似命定、無趣的人生?”好工作、多賺錢,這樣的人生目標對於現在不愁衣食的孩子而言,實在缺乏說服力。

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人生目標,無異於把孩子心中的多彩未來染成“黑白電影”,就像最近獲得63項大獎的動畫短片《Alike》中,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現實”,幾乎折斷了自己的“翅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作為孩子的家長,那些大框框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與其無謂抱怨體制,不如想想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在中小學就建立好自己的意義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要遠離“空心族”的影響,家長們先把這兩句話戒掉。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卻在家裡啃老打遊戲。可憐80多歲的老母親,靠著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給自己看病還要養活兒子,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把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贍養。

這則新聞曾引發大眾唏噓不已,老母親年輕時跟兒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實踐到了自己退休。而這位48歲的“空心族”又何嘗不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沒有目標感和價值感而索性躺在家裡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對孩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為這幾乎在告訴孩子:你除了學習全無用處。

“如果我只能學習,那麼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自問過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家長們常說的第二句話,可能把孩子的價值觀完全“打入深淵”。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有好工作!”

有個復旦的老師說,他在某名校做招生面試時,曾遇到這樣一個考生。

老師:“你為什麼報考復旦?

考生:“因為復旦名氣大,畢業後能找到好工作。

老師:“你上了我們學校以後準備怎麼辦?有什麼規劃?”

考生一臉茫然。

好好學習、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組個好家庭、生個好孩子……這幾乎就是老父親、老母親們心中的完美人生了。但在孩子眼裡呢?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平淡、多麼無趣?

“難道自己起早貪黑的學習,就是為了這樣貌似命定、無趣的人生?”好工作、多賺錢,這樣的人生目標對於現在不愁衣食的孩子而言,實在缺乏說服力。

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人生目標,無異於把孩子心中的多彩未來染成“黑白電影”,就像最近獲得63項大獎的動畫短片《Alike》中,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現實”,幾乎折斷了自己的“翅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 蘇格拉底

現在的學生們太忙了,即使是小學生,也常常寫作業到深更半夜,更不用說那些週末也要到處“趕場子”上培訓班的學生們了。要麼學習、寫作業,稍有空閒還要運動一下、玩玩手機,哪有時間思考?這就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常常啥也沒想過、啥也不知道。

在這樣的現狀裡,就需要家長更加關注孩子學習以外的心理髮展,幫助孩子“擠出時間”思考未來。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作為孩子的家長,那些大框框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與其無謂抱怨體制,不如想想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在中小學就建立好自己的意義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要遠離“空心族”的影響,家長們先把這兩句話戒掉。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卻在家裡啃老打遊戲。可憐80多歲的老母親,靠著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給自己看病還要養活兒子,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把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贍養。

這則新聞曾引發大眾唏噓不已,老母親年輕時跟兒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實踐到了自己退休。而這位48歲的“空心族”又何嘗不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沒有目標感和價值感而索性躺在家裡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對孩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為這幾乎在告訴孩子:你除了學習全無用處。

“如果我只能學習,那麼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自問過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家長們常說的第二句話,可能把孩子的價值觀完全“打入深淵”。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有好工作!”

有個復旦的老師說,他在某名校做招生面試時,曾遇到這樣一個考生。

老師:“你為什麼報考復旦?

考生:“因為復旦名氣大,畢業後能找到好工作。

老師:“你上了我們學校以後準備怎麼辦?有什麼規劃?”

考生一臉茫然。

好好學習、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組個好家庭、生個好孩子……這幾乎就是老父親、老母親們心中的完美人生了。但在孩子眼裡呢?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平淡、多麼無趣?

“難道自己起早貪黑的學習,就是為了這樣貌似命定、無趣的人生?”好工作、多賺錢,這樣的人生目標對於現在不愁衣食的孩子而言,實在缺乏說服力。

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人生目標,無異於把孩子心中的多彩未來染成“黑白電影”,就像最近獲得63項大獎的動畫短片《Alike》中,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現實”,幾乎折斷了自己的“翅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 蘇格拉底

現在的學生們太忙了,即使是小學生,也常常寫作業到深更半夜,更不用說那些週末也要到處“趕場子”上培訓班的學生們了。要麼學習、寫作業,稍有空閒還要運動一下、玩玩手機,哪有時間思考?這就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常常啥也沒想過、啥也不知道。

在這樣的現狀裡,就需要家長更加關注孩子學習以外的心理髮展,幫助孩子“擠出時間”思考未來。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從上中學開始,問問孩子:“未來希望做什麼工作、過怎樣的人生?”

如果您的孩子答不出這個問題,幫助孩子找到未來的人生價值應該放在“重中之重”。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這樣建議,給孩子提供一些切實的工作,讓孩子找找自己的興趣所在。比如,孩子喜歡宅在家裡,問問他是不是願意做工程師、程序員、美術設計師等等;如果孩子喜歡“到處跑”,那麼問問他是不是想做導遊、飛行員、銷售。

我家老大熱愛汽車,小學就對各種汽車型號、配置、改裝頗有研究,還自己用零花錢購買遙控車的零件,自己拼裝、設計賽道、拍攝漂移視頻。當我問起孩子未來希望的工作時,他明確的表示希望做汽車行業。

接著,我讓他自己找找汽車行業對應的相關專業,和這些專業所在的大學。小學畢業時,孩子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為什麼學習”,“為什麼考大學”這些問題。雖然成長路上一定還有各種麻煩和坎坷,但我絕不會擔心他“空心”。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作為孩子的家長,那些大框框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與其無謂抱怨體制,不如想想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在中小學就建立好自己的意義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要遠離“空心族”的影響,家長們先把這兩句話戒掉。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卻在家裡啃老打遊戲。可憐80多歲的老母親,靠著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給自己看病還要養活兒子,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把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贍養。

這則新聞曾引發大眾唏噓不已,老母親年輕時跟兒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實踐到了自己退休。而這位48歲的“空心族”又何嘗不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沒有目標感和價值感而索性躺在家裡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對孩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為這幾乎在告訴孩子:你除了學習全無用處。

“如果我只能學習,那麼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自問過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家長們常說的第二句話,可能把孩子的價值觀完全“打入深淵”。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有好工作!”

有個復旦的老師說,他在某名校做招生面試時,曾遇到這樣一個考生。

老師:“你為什麼報考復旦?

考生:“因為復旦名氣大,畢業後能找到好工作。

老師:“你上了我們學校以後準備怎麼辦?有什麼規劃?”

考生一臉茫然。

好好學習、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組個好家庭、生個好孩子……這幾乎就是老父親、老母親們心中的完美人生了。但在孩子眼裡呢?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平淡、多麼無趣?

“難道自己起早貪黑的學習,就是為了這樣貌似命定、無趣的人生?”好工作、多賺錢,這樣的人生目標對於現在不愁衣食的孩子而言,實在缺乏說服力。

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人生目標,無異於把孩子心中的多彩未來染成“黑白電影”,就像最近獲得63項大獎的動畫短片《Alike》中,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現實”,幾乎折斷了自己的“翅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 蘇格拉底

現在的學生們太忙了,即使是小學生,也常常寫作業到深更半夜,更不用說那些週末也要到處“趕場子”上培訓班的學生們了。要麼學習、寫作業,稍有空閒還要運動一下、玩玩手機,哪有時間思考?這就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常常啥也沒想過、啥也不知道。

在這樣的現狀裡,就需要家長更加關注孩子學習以外的心理髮展,幫助孩子“擠出時間”思考未來。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從上中學開始,問問孩子:“未來希望做什麼工作、過怎樣的人生?”

如果您的孩子答不出這個問題,幫助孩子找到未來的人生價值應該放在“重中之重”。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這樣建議,給孩子提供一些切實的工作,讓孩子找找自己的興趣所在。比如,孩子喜歡宅在家裡,問問他是不是願意做工程師、程序員、美術設計師等等;如果孩子喜歡“到處跑”,那麼問問他是不是想做導遊、飛行員、銷售。

我家老大熱愛汽車,小學就對各種汽車型號、配置、改裝頗有研究,還自己用零花錢購買遙控車的零件,自己拼裝、設計賽道、拍攝漂移視頻。當我問起孩子未來希望的工作時,他明確的表示希望做汽車行業。

接著,我讓他自己找找汽車行業對應的相關專業,和這些專業所在的大學。小學畢業時,孩子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為什麼學習”,“為什麼考大學”這些問題。雖然成長路上一定還有各種麻煩和坎坷,但我絕不會擔心他“空心”。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有些孩子雖然能夠明確的回答“未來希望做什麼”,但卻因為這個理想太遙遠和難以達到,反而成為家長和孩子之間衝突的導火索。

面對“不切實際的夢想”家長應該怎麼辦?

首先,無論孩子的夢想多麼幼稚、脫離現實,千萬別嘲笑、別打擊,相反,應該跟孩子一起規劃,如何腳踏實地完成自己的夢想。

我有個閨蜜,她兒時的夢想是“當明星”。而她非常幸運的有一雙睿智而親切的父母,這對父母並沒有對她的不切實際嗤之以鼻,反而帶她學跳舞,參加比賽。可是她確實沒有“明星潛質”,比賽結果不盡人意,在中考時也沒能考上理想的高中。

這時,父母沒有冷嘲熱諷,否定她的努力,而是跟她一起“轉換賽道”,把目標定在了“在電視臺工作”。大專畢業之後,這個女孩子依然沒能找到電視臺的工作,而是找到一份助理的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好在這家公司是給電視臺提供服務的。

幾年後,因為閨蜜工作認真努力,不但得到自己公司領導的認可,更得到了公司客戶“電視臺領導”的認可,在某次臺裡招人的時候,就把她招了進去。經過多年的輾轉努力之後,她去電視臺工作的目標終於完成。不能不說,這是她的成功,更是她父母教育的成功。

人生是複雜的,夢想也並非一成不變,與其在孩子開始夢想的時候就打擊他,非要他過“不是自己”的人生,不如教他如何通過努力讓夢想一步步變得切實可行。

"

“我做過一個統計,北京大學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博士。

當讀到這組數據的時候,不能不說心情沉重。這些可是從高考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進入中國最頂尖學府的最頂尖學生。而這些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對未來、對生命的看法,還不如我九十多歲的奶奶樂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有數據稱,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的第一大國。徐凱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圖自殺的北大學生拉回來。他從實際案例總結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而導致了厭學、自殺、抑鬱等等心理障礙,俗稱“空心族”。

簡單的說,這些孩子雖然學習優秀,但卻由於不知道“為什麼學”而抑鬱,由於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輕生。就像武俠小說裡的高手終於當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個角色終於報了“血海深仇”之後,總會感覺心裡空蕩蕩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麼了。

這些終於考上理想大學的孩子們,在進入高等學府的一刻,不是興奮快樂,而是無所適從。

在中國,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很難想象,父母花盡積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卻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而結束自己優秀而年輕的生命。不能不說,這反應出中國教育體制、社會教育觀念的某些問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作為孩子的家長,那些大框框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與其無謂抱怨體制,不如想想怎麼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在中小學就建立好自己的意義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要遠離“空心族”的影響,家長們先把這兩句話戒掉。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卻在家裡啃老打遊戲。可憐80多歲的老母親,靠著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給自己看病還要養活兒子,實在無以為繼,最終把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贍養。

這則新聞曾引發大眾唏噓不已,老母親年輕時跟兒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實踐到了自己退休。而這位48歲的“空心族”又何嘗不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上大學”,沒有目標感和價值感而索性躺在家裡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對孩子意義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為這幾乎在告訴孩子:你除了學習全無用處。

“如果我只能學習,那麼學習到底為了什麼?”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自問過這個問題。遺憾的是,家長們常說的第二句話,可能把孩子的價值觀完全“打入深淵”。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有好工作!”

有個復旦的老師說,他在某名校做招生面試時,曾遇到這樣一個考生。

老師:“你為什麼報考復旦?

考生:“因為復旦名氣大,畢業後能找到好工作。

老師:“你上了我們學校以後準備怎麼辦?有什麼規劃?”

考生一臉茫然。

好好學習、上個好高中、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組個好家庭、生個好孩子……這幾乎就是老父親、老母親們心中的完美人生了。但在孩子眼裡呢?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平淡、多麼無趣?

“難道自己起早貪黑的學習,就是為了這樣貌似命定、無趣的人生?”好工作、多賺錢,這樣的人生目標對於現在不愁衣食的孩子而言,實在缺乏說服力。

給孩子灌輸這樣的人生目標,無異於把孩子心中的多彩未來染成“黑白電影”,就像最近獲得63項大獎的動畫短片《Alike》中,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現實”,幾乎折斷了自己的“翅膀”。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 蘇格拉底

現在的學生們太忙了,即使是小學生,也常常寫作業到深更半夜,更不用說那些週末也要到處“趕場子”上培訓班的學生們了。要麼學習、寫作業,稍有空閒還要運動一下、玩玩手機,哪有時間思考?這就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常常啥也沒想過、啥也不知道。

在這樣的現狀裡,就需要家長更加關注孩子學習以外的心理髮展,幫助孩子“擠出時間”思考未來。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從上中學開始,問問孩子:“未來希望做什麼工作、過怎樣的人生?”

如果您的孩子答不出這個問題,幫助孩子找到未來的人生價值應該放在“重中之重”。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這樣建議,給孩子提供一些切實的工作,讓孩子找找自己的興趣所在。比如,孩子喜歡宅在家裡,問問他是不是願意做工程師、程序員、美術設計師等等;如果孩子喜歡“到處跑”,那麼問問他是不是想做導遊、飛行員、銷售。

我家老大熱愛汽車,小學就對各種汽車型號、配置、改裝頗有研究,還自己用零花錢購買遙控車的零件,自己拼裝、設計賽道、拍攝漂移視頻。當我問起孩子未來希望的工作時,他明確的表示希望做汽車行業。

接著,我讓他自己找找汽車行業對應的相關專業,和這些專業所在的大學。小學畢業時,孩子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為什麼學習”,“為什麼考大學”這些問題。雖然成長路上一定還有各種麻煩和坎坷,但我絕不會擔心他“空心”。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不過,有些孩子雖然能夠明確的回答“未來希望做什麼”,但卻因為這個理想太遙遠和難以達到,反而成為家長和孩子之間衝突的導火索。

面對“不切實際的夢想”家長應該怎麼辦?

首先,無論孩子的夢想多麼幼稚、脫離現實,千萬別嘲笑、別打擊,相反,應該跟孩子一起規劃,如何腳踏實地完成自己的夢想。

我有個閨蜜,她兒時的夢想是“當明星”。而她非常幸運的有一雙睿智而親切的父母,這對父母並沒有對她的不切實際嗤之以鼻,反而帶她學跳舞,參加比賽。可是她確實沒有“明星潛質”,比賽結果不盡人意,在中考時也沒能考上理想的高中。

這時,父母沒有冷嘲熱諷,否定她的努力,而是跟她一起“轉換賽道”,把目標定在了“在電視臺工作”。大專畢業之後,這個女孩子依然沒能找到電視臺的工作,而是找到一份助理的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好在這家公司是給電視臺提供服務的。

幾年後,因為閨蜜工作認真努力,不但得到自己公司領導的認可,更得到了公司客戶“電視臺領導”的認可,在某次臺裡招人的時候,就把她招了進去。經過多年的輾轉努力之後,她去電視臺工作的目標終於完成。不能不說,這是她的成功,更是她父母教育的成功。

人生是複雜的,夢想也並非一成不變,與其在孩子開始夢想的時候就打擊他,非要他過“不是自己”的人生,不如教他如何通過努力讓夢想一步步變得切實可行。

孩子考上“北大”卻厭學、抑鬱?常說的兩句話養出“空心族”學生

“要低頭走路,也要抬頭看天” ,雖然兒童乃至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本領”,但必須讓孩子瞭解“為什麼學習”。因為如果孩子沒有理想和信念支撐,即使一步步按照您的規劃,爬上學業的高峰,依然可能因為覺得前路茫茫就“一躍而下”,這實在需要我們這些家長引以為戒。

而理想和價值觀的建立不僅僅是耳提面命、喊喊口號,而是要讓孩子從內心認可這樣的學習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絕不是形而上的表面工夫,而是切切實實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它遠比選擇“要不要學樂器”、“上哪個幼兒園”,“要不要出國留學”重要多了。

我曾在職場如魚得水,如今專心養育兩個男孩。讀了一櫃子書,走了不少彎路,也收穫了滿滿的經驗與幸福。關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學所用、經驗教訓跟您分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