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鄰居說過:“早餐是一家人難得可以一起吃飯放鬆的時候,這個時間一定要重視。”

他們每週都會買一些新鮮的花束和盆栽,據說時不時給家裡換點新鮮的顏色,才有家的感覺。

遇到各種節日,生日、中秋節、520、元宵節、聖誕節……

沒有特殊情況,全家人都會一起過節,有時找個餐館,買個蛋糕,有時互送禮物,有時一起出門旅遊。

就因為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儀式,他們的生活卻能活成讓大多數人羨慕的幸福樣子。

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女兒,也很懂得生活的情趣,格外地惹人喜歡。

有時我上班路上遇到她,小丫頭都會甜甜地對我說早安。時不時還會拿些自己烤的小餅乾分發給我們幾位鄰居。

什麼是生活裡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

比如早晨起床收拾好房間,比如認真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每個生日。

比如一家人心照不宣的說句“早安”,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感覺到幸福,家庭的氛圍就會自然散發出溫暖。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裡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鄰居說過:“早餐是一家人難得可以一起吃飯放鬆的時候,這個時間一定要重視。”

他們每週都會買一些新鮮的花束和盆栽,據說時不時給家裡換點新鮮的顏色,才有家的感覺。

遇到各種節日,生日、中秋節、520、元宵節、聖誕節……

沒有特殊情況,全家人都會一起過節,有時找個餐館,買個蛋糕,有時互送禮物,有時一起出門旅遊。

就因為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儀式,他們的生活卻能活成讓大多數人羨慕的幸福樣子。

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女兒,也很懂得生活的情趣,格外地惹人喜歡。

有時我上班路上遇到她,小丫頭都會甜甜地對我說早安。時不時還會拿些自己烤的小餅乾分發給我們幾位鄰居。

什麼是生活裡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

比如早晨起床收拾好房間,比如認真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每個生日。

比如一家人心照不宣的說句“早安”,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感覺到幸福,家庭的氛圍就會自然散發出溫暖。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裡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婚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懂愛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我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婚姻,需要有儀式感。

《女人有話說》裡,演員劉嘉玲曾被問及如何經營好自己生活和婚姻時,也坦言說是因為儀式感。

她與梁朝偉結婚十年,從來不會忽略特殊日子,情人節會收到禮物,也時常會有浪漫的驚喜。

生活中有了爭執,就算當場吵得再激烈,事後梁朝偉也會寫小卡片道歉。

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兩個人的感情才會歷經多年而不衰。

很多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內心健康,為人善良,能夠懂得如何去愛和被愛,那他的父母一定是相愛的。

而相愛,就需要儀式感。

它可以是某天下班回家路上買到的一隻玫瑰花,也可以是認真對待每一年的結婚紀念日。

它可以是為愛人精心做的一頓晚餐,也可以是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

很多家庭,總覺得老夫老妻了,要什麼儀式感。

特殊日子一家人一起吃個飯就完事,從來不會單獨約會、互贈禮物,有時人家問起,還會說:“整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又不能當飯吃。”

吵架了總是會等著時間把隔閡消磨掉,從來不會主動道歉,也從來不會相互約定好下一次該怎麼處理矛盾才不會傷感情。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鄰居說過:“早餐是一家人難得可以一起吃飯放鬆的時候,這個時間一定要重視。”

他們每週都會買一些新鮮的花束和盆栽,據說時不時給家裡換點新鮮的顏色,才有家的感覺。

遇到各種節日,生日、中秋節、520、元宵節、聖誕節……

沒有特殊情況,全家人都會一起過節,有時找個餐館,買個蛋糕,有時互送禮物,有時一起出門旅遊。

就因為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儀式,他們的生活卻能活成讓大多數人羨慕的幸福樣子。

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女兒,也很懂得生活的情趣,格外地惹人喜歡。

有時我上班路上遇到她,小丫頭都會甜甜地對我說早安。時不時還會拿些自己烤的小餅乾分發給我們幾位鄰居。

什麼是生活裡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

比如早晨起床收拾好房間,比如認真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每個生日。

比如一家人心照不宣的說句“早安”,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感覺到幸福,家庭的氛圍就會自然散發出溫暖。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裡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婚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懂愛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我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婚姻,需要有儀式感。

《女人有話說》裡,演員劉嘉玲曾被問及如何經營好自己生活和婚姻時,也坦言說是因為儀式感。

她與梁朝偉結婚十年,從來不會忽略特殊日子,情人節會收到禮物,也時常會有浪漫的驚喜。

生活中有了爭執,就算當場吵得再激烈,事後梁朝偉也會寫小卡片道歉。

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兩個人的感情才會歷經多年而不衰。

很多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內心健康,為人善良,能夠懂得如何去愛和被愛,那他的父母一定是相愛的。

而相愛,就需要儀式感。

它可以是某天下班回家路上買到的一隻玫瑰花,也可以是認真對待每一年的結婚紀念日。

它可以是為愛人精心做的一頓晚餐,也可以是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

很多家庭,總覺得老夫老妻了,要什麼儀式感。

特殊日子一家人一起吃個飯就完事,從來不會單獨約會、互贈禮物,有時人家問起,還會說:“整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又不能當飯吃。”

吵架了總是會等著時間把隔閡消磨掉,從來不會主動道歉,也從來不會相互約定好下一次該怎麼處理矛盾才不會傷感情。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絕望主婦》有句臺詞說: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都要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棒,但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得多。

有些人活著活著就懶散了,說“愛”覺得難為情,抱怨吵架卻是隨口就來。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父母懂得用儀式感裝點婚姻,孩子自然也會明白愛需要有點浪漫。

但當父母的相處裡充斥著太多負能量的抱怨時,孩子長大之後也將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伴侶。

這種影響,是深遠而較難改變的。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鄰居說過:“早餐是一家人難得可以一起吃飯放鬆的時候,這個時間一定要重視。”

他們每週都會買一些新鮮的花束和盆栽,據說時不時給家裡換點新鮮的顏色,才有家的感覺。

遇到各種節日,生日、中秋節、520、元宵節、聖誕節……

沒有特殊情況,全家人都會一起過節,有時找個餐館,買個蛋糕,有時互送禮物,有時一起出門旅遊。

就因為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儀式,他們的生活卻能活成讓大多數人羨慕的幸福樣子。

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女兒,也很懂得生活的情趣,格外地惹人喜歡。

有時我上班路上遇到她,小丫頭都會甜甜地對我說早安。時不時還會拿些自己烤的小餅乾分發給我們幾位鄰居。

什麼是生活裡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

比如早晨起床收拾好房間,比如認真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每個生日。

比如一家人心照不宣的說句“早安”,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感覺到幸福,家庭的氛圍就會自然散發出溫暖。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裡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婚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懂愛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我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婚姻,需要有儀式感。

《女人有話說》裡,演員劉嘉玲曾被問及如何經營好自己生活和婚姻時,也坦言說是因為儀式感。

她與梁朝偉結婚十年,從來不會忽略特殊日子,情人節會收到禮物,也時常會有浪漫的驚喜。

生活中有了爭執,就算當場吵得再激烈,事後梁朝偉也會寫小卡片道歉。

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兩個人的感情才會歷經多年而不衰。

很多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內心健康,為人善良,能夠懂得如何去愛和被愛,那他的父母一定是相愛的。

而相愛,就需要儀式感。

它可以是某天下班回家路上買到的一隻玫瑰花,也可以是認真對待每一年的結婚紀念日。

它可以是為愛人精心做的一頓晚餐,也可以是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

很多家庭,總覺得老夫老妻了,要什麼儀式感。

特殊日子一家人一起吃個飯就完事,從來不會單獨約會、互贈禮物,有時人家問起,還會說:“整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又不能當飯吃。”

吵架了總是會等著時間把隔閡消磨掉,從來不會主動道歉,也從來不會相互約定好下一次該怎麼處理矛盾才不會傷感情。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絕望主婦》有句臺詞說: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都要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棒,但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得多。

有些人活著活著就懶散了,說“愛”覺得難為情,抱怨吵架卻是隨口就來。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父母懂得用儀式感裝點婚姻,孩子自然也會明白愛需要有點浪漫。

但當父母的相處裡充斥著太多負能量的抱怨時,孩子長大之後也將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伴侶。

這種影響,是深遠而較難改變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教育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好學

一直都覺得,最好的家庭教育,來自言傳身教。

逼迫和利誘對孩子來說都只是一時的,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快速提升成績,最好的辦法是讓他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而這一切,離不開父母給予的“教育儀式感”。

朋友大豪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但最讓周圍朋友豔羨的,不是他事業有成,能出書、能賺錢,而是他養出了一個年年考試第一,從來不用父母操心成績的好孩子。

大家問他有何祕籍,大豪擺擺手,說其實一切都要從父母身上開始。

每週週六的晚上,是大豪家雷打不動的讀書日。

他和妻子都會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在書房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讀後感。

堅持1年後,孩子讀書已經不需要他們再盯著了。

每年暑假,大豪都會帶孩子去各大名校走走,給孩子講講這個學校出了哪些優秀的人才,他們都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成績,讓孩子對未來的人生充滿憧憬。

每天晚上回到家,大豪也和妻子約定,晚上8點之後一家人就少用電子產品,手機靜音或關機,要是特殊情況就得額外和家人申請。

也正是因為父母以身作則的認真態度,大豪的孩子從來不會有手機依賴症,相比手機遊戲、網絡聊天,孩子更愛讀書、籃球、下圍棋。

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儀式,卻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了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氛圍裡,時間一久,自然養成了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鄰居說過:“早餐是一家人難得可以一起吃飯放鬆的時候,這個時間一定要重視。”

他們每週都會買一些新鮮的花束和盆栽,據說時不時給家裡換點新鮮的顏色,才有家的感覺。

遇到各種節日,生日、中秋節、520、元宵節、聖誕節……

沒有特殊情況,全家人都會一起過節,有時找個餐館,買個蛋糕,有時互送禮物,有時一起出門旅遊。

就因為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儀式,他們的生活卻能活成讓大多數人羨慕的幸福樣子。

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女兒,也很懂得生活的情趣,格外地惹人喜歡。

有時我上班路上遇到她,小丫頭都會甜甜地對我說早安。時不時還會拿些自己烤的小餅乾分發給我們幾位鄰居。

什麼是生活裡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

比如早晨起床收拾好房間,比如認真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每個生日。

比如一家人心照不宣的說句“早安”,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感覺到幸福,家庭的氛圍就會自然散發出溫暖。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裡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婚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懂愛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我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婚姻,需要有儀式感。

《女人有話說》裡,演員劉嘉玲曾被問及如何經營好自己生活和婚姻時,也坦言說是因為儀式感。

她與梁朝偉結婚十年,從來不會忽略特殊日子,情人節會收到禮物,也時常會有浪漫的驚喜。

生活中有了爭執,就算當場吵得再激烈,事後梁朝偉也會寫小卡片道歉。

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兩個人的感情才會歷經多年而不衰。

很多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內心健康,為人善良,能夠懂得如何去愛和被愛,那他的父母一定是相愛的。

而相愛,就需要儀式感。

它可以是某天下班回家路上買到的一隻玫瑰花,也可以是認真對待每一年的結婚紀念日。

它可以是為愛人精心做的一頓晚餐,也可以是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

很多家庭,總覺得老夫老妻了,要什麼儀式感。

特殊日子一家人一起吃個飯就完事,從來不會單獨約會、互贈禮物,有時人家問起,還會說:“整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又不能當飯吃。”

吵架了總是會等著時間把隔閡消磨掉,從來不會主動道歉,也從來不會相互約定好下一次該怎麼處理矛盾才不會傷感情。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絕望主婦》有句臺詞說: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都要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棒,但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得多。

有些人活著活著就懶散了,說“愛”覺得難為情,抱怨吵架卻是隨口就來。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父母懂得用儀式感裝點婚姻,孩子自然也會明白愛需要有點浪漫。

但當父母的相處裡充斥著太多負能量的抱怨時,孩子長大之後也將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伴侶。

這種影響,是深遠而較難改變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教育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好學

一直都覺得,最好的家庭教育,來自言傳身教。

逼迫和利誘對孩子來說都只是一時的,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快速提升成績,最好的辦法是讓他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而這一切,離不開父母給予的“教育儀式感”。

朋友大豪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但最讓周圍朋友豔羨的,不是他事業有成,能出書、能賺錢,而是他養出了一個年年考試第一,從來不用父母操心成績的好孩子。

大家問他有何祕籍,大豪擺擺手,說其實一切都要從父母身上開始。

每週週六的晚上,是大豪家雷打不動的讀書日。

他和妻子都會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在書房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讀後感。

堅持1年後,孩子讀書已經不需要他們再盯著了。

每年暑假,大豪都會帶孩子去各大名校走走,給孩子講講這個學校出了哪些優秀的人才,他們都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成績,讓孩子對未來的人生充滿憧憬。

每天晚上回到家,大豪也和妻子約定,晚上8點之後一家人就少用電子產品,手機靜音或關機,要是特殊情況就得額外和家人申請。

也正是因為父母以身作則的認真態度,大豪的孩子從來不會有手機依賴症,相比手機遊戲、網絡聊天,孩子更愛讀書、籃球、下圍棋。

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儀式,卻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了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氛圍裡,時間一久,自然養成了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沒有哪個優秀的孩子是天生的,一切離不開父母潛移默化的培養。

當你覺得孩子怎麼管都不聽話,怎麼講道理都沒用的時候,試試從父母自身開始,培養家庭教育裡的“儀式感”,定些“小規矩”,全家人一起行動。

微博上看到一句話:

每個人所擁有的最公平的東西是時間,可有人用時間活出了味道,有人卻虛度了人生。而這兩者之間,差的是儀式感。

儀式感,是生活的“增味劑”,是婚姻的“粘合劑”,也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武器”。

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情感是充沛的,靈魂是健康的,精神是飽滿的,態度是認真的,生活是歡樂的。

這樣家庭孕育出來的孩子,才是充滿幸福感的。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鄰居說過:“早餐是一家人難得可以一起吃飯放鬆的時候,這個時間一定要重視。”

他們每週都會買一些新鮮的花束和盆栽,據說時不時給家裡換點新鮮的顏色,才有家的感覺。

遇到各種節日,生日、中秋節、520、元宵節、聖誕節……

沒有特殊情況,全家人都會一起過節,有時找個餐館,買個蛋糕,有時互送禮物,有時一起出門旅遊。

就因為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儀式,他們的生活卻能活成讓大多數人羨慕的幸福樣子。

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女兒,也很懂得生活的情趣,格外地惹人喜歡。

有時我上班路上遇到她,小丫頭都會甜甜地對我說早安。時不時還會拿些自己烤的小餅乾分發給我們幾位鄰居。

什麼是生活裡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

比如早晨起床收拾好房間,比如認真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每個生日。

比如一家人心照不宣的說句“早安”,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感覺到幸福,家庭的氛圍就會自然散發出溫暖。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裡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婚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懂愛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我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婚姻,需要有儀式感。

《女人有話說》裡,演員劉嘉玲曾被問及如何經營好自己生活和婚姻時,也坦言說是因為儀式感。

她與梁朝偉結婚十年,從來不會忽略特殊日子,情人節會收到禮物,也時常會有浪漫的驚喜。

生活中有了爭執,就算當場吵得再激烈,事後梁朝偉也會寫小卡片道歉。

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兩個人的感情才會歷經多年而不衰。

很多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內心健康,為人善良,能夠懂得如何去愛和被愛,那他的父母一定是相愛的。

而相愛,就需要儀式感。

它可以是某天下班回家路上買到的一隻玫瑰花,也可以是認真對待每一年的結婚紀念日。

它可以是為愛人精心做的一頓晚餐,也可以是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

很多家庭,總覺得老夫老妻了,要什麼儀式感。

特殊日子一家人一起吃個飯就完事,從來不會單獨約會、互贈禮物,有時人家問起,還會說:“整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又不能當飯吃。”

吵架了總是會等著時間把隔閡消磨掉,從來不會主動道歉,也從來不會相互約定好下一次該怎麼處理矛盾才不會傷感情。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絕望主婦》有句臺詞說: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都要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棒,但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得多。

有些人活著活著就懶散了,說“愛”覺得難為情,抱怨吵架卻是隨口就來。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父母懂得用儀式感裝點婚姻,孩子自然也會明白愛需要有點浪漫。

但當父母的相處裡充斥著太多負能量的抱怨時,孩子長大之後也將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伴侶。

這種影響,是深遠而較難改變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教育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好學

一直都覺得,最好的家庭教育,來自言傳身教。

逼迫和利誘對孩子來說都只是一時的,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快速提升成績,最好的辦法是讓他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而這一切,離不開父母給予的“教育儀式感”。

朋友大豪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但最讓周圍朋友豔羨的,不是他事業有成,能出書、能賺錢,而是他養出了一個年年考試第一,從來不用父母操心成績的好孩子。

大家問他有何祕籍,大豪擺擺手,說其實一切都要從父母身上開始。

每週週六的晚上,是大豪家雷打不動的讀書日。

他和妻子都會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在書房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讀後感。

堅持1年後,孩子讀書已經不需要他們再盯著了。

每年暑假,大豪都會帶孩子去各大名校走走,給孩子講講這個學校出了哪些優秀的人才,他們都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成績,讓孩子對未來的人生充滿憧憬。

每天晚上回到家,大豪也和妻子約定,晚上8點之後一家人就少用電子產品,手機靜音或關機,要是特殊情況就得額外和家人申請。

也正是因為父母以身作則的認真態度,大豪的孩子從來不會有手機依賴症,相比手機遊戲、網絡聊天,孩子更愛讀書、籃球、下圍棋。

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儀式,卻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了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氛圍裡,時間一久,自然養成了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沒有哪個優秀的孩子是天生的,一切離不開父母潛移默化的培養。

當你覺得孩子怎麼管都不聽話,怎麼講道理都沒用的時候,試試從父母自身開始,培養家庭教育裡的“儀式感”,定些“小規矩”,全家人一起行動。

微博上看到一句話:

每個人所擁有的最公平的東西是時間,可有人用時間活出了味道,有人卻虛度了人生。而這兩者之間,差的是儀式感。

儀式感,是生活的“增味劑”,是婚姻的“粘合劑”,也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武器”。

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情感是充沛的,靈魂是健康的,精神是飽滿的,態度是認真的,生活是歡樂的。

這樣家庭孕育出來的孩子,才是充滿幸福感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小十點

即可免費收聽兒童故事

"

文 | 範叔 · 主播 | 培培

來源:讀書有範(ID: dushu259)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

而那些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

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認識一位鄰居,生活過得特別有意思,女兒也養得活潑開朗,知禮懂禮。

下班回到家,他們都會對家人說聲“我回來了”,要是家裡已經有人先到家,都會主動地去門口迎接。

每天早晨,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早餐,哪怕有時週末孩子想睡懶覺,也要先吃完早餐再去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鄰居說過:“早餐是一家人難得可以一起吃飯放鬆的時候,這個時間一定要重視。”

他們每週都會買一些新鮮的花束和盆栽,據說時不時給家裡換點新鮮的顏色,才有家的感覺。

遇到各種節日,生日、中秋節、520、元宵節、聖誕節……

沒有特殊情況,全家人都會一起過節,有時找個餐館,買個蛋糕,有時互送禮物,有時一起出門旅遊。

就因為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儀式,他們的生活卻能活成讓大多數人羨慕的幸福樣子。

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女兒,也很懂得生活的情趣,格外地惹人喜歡。

有時我上班路上遇到她,小丫頭都會甜甜地對我說早安。時不時還會拿些自己烤的小餅乾分發給我們幾位鄰居。

什麼是生活裡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

比如早晨起床收拾好房間,比如認真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每個生日。

比如一家人心照不宣的說句“早安”,只要能讓自己和家人感覺到幸福,家庭的氛圍就會自然散發出溫暖。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裡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婚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懂愛

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我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婚姻,需要有儀式感。

《女人有話說》裡,演員劉嘉玲曾被問及如何經營好自己生活和婚姻時,也坦言說是因為儀式感。

她與梁朝偉結婚十年,從來不會忽略特殊日子,情人節會收到禮物,也時常會有浪漫的驚喜。

生活中有了爭執,就算當場吵得再激烈,事後梁朝偉也會寫小卡片道歉。

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儀式感,兩個人的感情才會歷經多年而不衰。

很多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內心健康,為人善良,能夠懂得如何去愛和被愛,那他的父母一定是相愛的。

而相愛,就需要儀式感。

它可以是某天下班回家路上買到的一隻玫瑰花,也可以是認真對待每一年的結婚紀念日。

它可以是為愛人精心做的一頓晚餐,也可以是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

很多家庭,總覺得老夫老妻了,要什麼儀式感。

特殊日子一家人一起吃個飯就完事,從來不會單獨約會、互贈禮物,有時人家問起,還會說:“整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又不能當飯吃。”

吵架了總是會等著時間把隔閡消磨掉,從來不會主動道歉,也從來不會相互約定好下一次該怎麼處理矛盾才不會傷感情。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絕望主婦》有句臺詞說: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都要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棒,但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得多。

有些人活著活著就懶散了,說“愛”覺得難為情,抱怨吵架卻是隨口就來。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父母懂得用儀式感裝點婚姻,孩子自然也會明白愛需要有點浪漫。

但當父母的相處裡充斥著太多負能量的抱怨時,孩子長大之後也將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伴侶。

這種影響,是深遠而較難改變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教育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好學

一直都覺得,最好的家庭教育,來自言傳身教。

逼迫和利誘對孩子來說都只是一時的,要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快速提升成績,最好的辦法是讓他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而這一切,離不開父母給予的“教育儀式感”。

朋友大豪是個小有名氣的作家,但最讓周圍朋友豔羨的,不是他事業有成,能出書、能賺錢,而是他養出了一個年年考試第一,從來不用父母操心成績的好孩子。

大家問他有何祕籍,大豪擺擺手,說其實一切都要從父母身上開始。

每週週六的晚上,是大豪家雷打不動的讀書日。

他和妻子都會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在書房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讀後感。

堅持1年後,孩子讀書已經不需要他們再盯著了。

每年暑假,大豪都會帶孩子去各大名校走走,給孩子講講這個學校出了哪些優秀的人才,他們都有哪些令人矚目的成績,讓孩子對未來的人生充滿憧憬。

每天晚上回到家,大豪也和妻子約定,晚上8點之後一家人就少用電子產品,手機靜音或關機,要是特殊情況就得額外和家人申請。

也正是因為父母以身作則的認真態度,大豪的孩子從來不會有手機依賴症,相比手機遊戲、網絡聊天,孩子更愛讀書、籃球、下圍棋。

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儀式,卻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了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氛圍裡,時間一久,自然養成了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沒有哪個優秀的孩子是天生的,一切離不開父母潛移默化的培養。

當你覺得孩子怎麼管都不聽話,怎麼講道理都沒用的時候,試試從父母自身開始,培養家庭教育裡的“儀式感”,定些“小規矩”,全家人一起行動。

微博上看到一句話:

每個人所擁有的最公平的東西是時間,可有人用時間活出了味道,有人卻虛度了人生。而這兩者之間,差的是儀式感。

儀式感,是生活的“增味劑”,是婚姻的“粘合劑”,也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武器”。

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情感是充沛的,靈魂是健康的,精神是飽滿的,態度是認真的,生活是歡樂的。

這樣家庭孕育出來的孩子,才是充滿幸福感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小十點

即可免費收聽兒童故事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音樂&圖片-

背景音樂 |《回家的路》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作者-

範叔,本文首發讀書有範(ID:dushu259),美好晨光,伴你讀書,十點讀書經授權發佈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

-主播-

培培,十點讀書籤約主播。法學畢業傳統媒體從業,AB血型金牛座女紙一枚,半面感性半面理性,半面憂傷半面明媚,半面優雅半面瘋魔,我在一尾鯉繼續培伴你。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尾鯉(ID:loveyiweili)。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

10天陪你讀完《原生家庭》

好的關係,沒有太多控制慾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