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我女兒說我經常會哭,經常會生氣。她是對的。”——Kat E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當我暴脾氣的父母惹禍後,那個心態平和的我總是會在他們身後替他們收拾殘局,我已經習慣這麼付出了。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我女兒說我經常會哭,經常會生氣。她是對的。”——Kat E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當我暴脾氣的父母惹禍後,那個心態平和的我總是會在他們身後替他們收拾殘局,我已經習慣這麼付出了。
“只要你在,你就會幫所有人收拾殘局,因為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的父母從未幫過你,而你才是那個經常需要幫他們收拾殘局的人。”——Des S
15
善解人意
我很會察言觀色,也很會站在別人角度替別人著想,其實我是在補償,為什麼我小的時候,父母不會替我著想呢?
當父母不是易事,養育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懷胎十月,父母的責任不僅僅包括金錢,越來越多的多胎家庭出現,希望越來越的父母明白,養育孩子的責任。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我女兒說我經常會哭,經常會生氣。她是對的。”——Kat E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當我暴脾氣的父母惹禍後,那個心態平和的我總是會在他們身後替他們收拾殘局,我已經習慣這麼付出了。
“只要你在,你就會幫所有人收拾殘局,因為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的父母從未幫過你,而你才是那個經常需要幫他們收拾殘局的人。”——Des S
15
善解人意
我很會察言觀色,也很會站在別人角度替別人著想,其實我是在補償,為什麼我小的時候,父母不會替我著想呢?
當父母不是易事,養育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懷胎十月,父母的責任不僅僅包括金錢,越來越多的多胎家庭出現,希望越來越的父母明白,養育孩子的責任。
“其實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並不完全是壞事啦,我意識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我還只有3歲的時候,我媽媽哭了,我去給她買了她房間裡的毛綁絨玩具熊。”——Lauren A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我女兒說我經常會哭,經常會生氣。她是對的。”——Kat E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當我暴脾氣的父母惹禍後,那個心態平和的我總是會在他們身後替他們收拾殘局,我已經習慣這麼付出了。
“只要你在,你就會幫所有人收拾殘局,因為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的父母從未幫過你,而你才是那個經常需要幫他們收拾殘局的人。”——Des S
15
善解人意
我很會察言觀色,也很會站在別人角度替別人著想,其實我是在補償,為什麼我小的時候,父母不會替我著想呢?
當父母不是易事,養育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懷胎十月,父母的責任不僅僅包括金錢,越來越多的多胎家庭出現,希望越來越的父母明白,養育孩子的責任。
“其實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並不完全是壞事啦,我意識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我還只有3歲的時候,我媽媽哭了,我去給她買了她房間裡的毛綁絨玩具熊。”——Lauren A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看到這些性格後,你對哪條更有共鳴呢?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
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這種影響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部分來源│凱叔講故事、網易號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我女兒說我經常會哭,經常會生氣。她是對的。”——Kat E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當我暴脾氣的父母惹禍後,那個心態平和的我總是會在他們身後替他們收拾殘局,我已經習慣這麼付出了。
“只要你在,你就會幫所有人收拾殘局,因為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的父母從未幫過你,而你才是那個經常需要幫他們收拾殘局的人。”——Des S
15
善解人意
我很會察言觀色,也很會站在別人角度替別人著想,其實我是在補償,為什麼我小的時候,父母不會替我著想呢?
當父母不是易事,養育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懷胎十月,父母的責任不僅僅包括金錢,越來越多的多胎家庭出現,希望越來越的父母明白,養育孩子的責任。
“其實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並不完全是壞事啦,我意識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我還只有3歲的時候,我媽媽哭了,我去給她買了她房間裡的毛綁絨玩具熊。”——Lauren A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看到這些性格後,你對哪條更有共鳴呢?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
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這種影響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部分來源│凱叔講故事、網易號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我女兒說我經常會哭,經常會生氣。她是對的。”——Kat E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當我暴脾氣的父母惹禍後,那個心態平和的我總是會在他們身後替他們收拾殘局,我已經習慣這麼付出了。
“只要你在,你就會幫所有人收拾殘局,因為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的父母從未幫過你,而你才是那個經常需要幫他們收拾殘局的人。”——Des S
15
善解人意
我很會察言觀色,也很會站在別人角度替別人著想,其實我是在補償,為什麼我小的時候,父母不會替我著想呢?
當父母不是易事,養育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懷胎十月,父母的責任不僅僅包括金錢,越來越多的多胎家庭出現,希望越來越的父母明白,養育孩子的責任。
“其實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並不完全是壞事啦,我意識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我還只有3歲的時候,我媽媽哭了,我去給她買了她房間裡的毛綁絨玩具熊。”——Lauren A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看到這些性格後,你對哪條更有共鳴呢?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
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這種影響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部分來源│凱叔講故事、網易號
人的性格是根據周圍環境養成的,擁有一對心態平和,思想開放的父母,孩子的性格也基本類似,那麼易怒的父母呢?
還記得之前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杭州蕭山街頭母親腳踩親生女兒一事。媽媽從最後的一點錢裡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也許很多這樣的媽媽,都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
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後,就變成了一點就炸的「煤氣罐」,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常年處於躁鬱的狀態。這些家長,並沒有刻意地虐待孩子,但他們火爆的脾氣,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頭,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的情緒爆炸。
1
那些被吼後的孩子,
心裡在想什麼?
臺灣一則《VR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有多恐懼》的影片一經上線後,立刻引發了關注。
影片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的恐懼。
片中,因為小孩調皮,父母的情緒逐漸暴躁,從責罵孩子演變到狂吼、摔東西......
影片最後定格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句話:父母每次情緒失控的樣子,將在孩子記憶裡留存很久。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暴躁情緒,恐懼就成了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甚至應對機制,大多數的孩子被吼後的反應都是不說話,其實那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
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Remove》
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圖片來源:《Remove》
那些長期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也和視頻中的小女孩一樣,內心裡住著一隻叫「恐懼」的怪獸,時刻提醒自己:
所有的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人看得見我,也沒有人想要我,我彷彿什麼也不是。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陳喬恩從小就沒有安全感,談到媽媽她坦言:「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處於應激狀態,顯得高度緊張。
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滿眼的害怕和恐懼令人心疼。
2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一般符合這15種特點
有人說,幸福的童年會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最近,網上有一篇關於心理研究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很多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最終總結出了15項這些孩子的特點:
01
不斷道歉
父母發怒時,孩子手足無措,下意識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導致父母發怒,於是孩子第一反應則是道歉,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開始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母再次發怒。
“看錶檢查時間明明是個普通的事情,但對於我來說,他就會可怕到讓我立刻打開道歉開關。”——Jodie B
“我會為了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有不同的意見,我會道歉;忍不住哭泣,我會道歉。
我竭盡全力取悅所有人來維持和平,我不願意站出來引人注意,因為如果我在家裡這麼做了,我就會被父母的怒氣炸飛。”——Natalie J
02
想得太多
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發怒,於是進入了不停回想自己是否做錯事情,以及未來做的每一件事是否能讓父母滿意的焦慮中。
“每件事情,我都會想東想西,細緻到焦慮。因為我在努力為下一件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做準備。”——Faith L
03
特別害怕讓人失望
害怕會讓父母失望,害怕熟悉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眼神。
“因為害怕惹上麻煩,或者惹人生氣,所以會盡量不說話,儘量不做任何事情。
即使是在和最親密的朋友相處,也會覺得必須要在得到對方允許之後才可以開口,可以行動。”——Rye B
04
控制慾
為了不看到父母發脾氣,默默承受為父母感受負責的重擔,其實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個孩子。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慾,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我父親脾氣暴躁,而我母親永遠都是受害者。所以我試圖對每一件小事都無微不至的管理,以免他爆發,以免我母親受苦。
現在,一旦事情不再我的控制範圍,我就會感到十分焦躁,因為覺得情況一定會變糟糕。
因為如果我不能控制一切,那麼一些事情就可能會讓某些人不高興,這全都是我的錯,而且不僅我有麻煩。
這讓人筋疲力盡,而且沒有人會愛我。”——Murphy M
05
照顧所有人
害怕媽媽說錯了什麼,惹爸爸生氣,媽媽哭泣的模樣永遠是我內心中最不願回首的畫面。
長大以後我開始承擔了照顧周圍人情緒的責任,讓每個人開心,我才會如釋重負。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後,我比我所有的朋友都成熟,甚至自然地成為了知心大姐的角度,成為了那個‘會給你別人給不了的明智建議’的人”——Gladys M
“我會自然而然的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我這一生之中,一直都必須這樣做。但當我試圖照顧自己的時候,我就崩潰了。”——Chloe L
06
很難做出決定
我知道哪個是正確的決定,但我不知道哪個是讓我父母滿意的決定。
無論決定還是給出意見,都要參考我父母的臉色,如果他們的臉上有一絲不滿意,我會馬上選另一個。
“我很難做出選擇,或者發表任何意見。因為整個童年,青少年,甚至20多歲,你都不被允許自己決定任何事情,那麼當你需要做出決定時,你會焦慮發作、覺得內疚,會覺得發表意見讓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自己決定會帶來麻煩。”——Kaylee L
07
忽略自己的感受
從沒想過自己是否開心滿足,把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大家開心,事情順利對我來說才重要。
“我總是覺得我有義務幫助每一個人、照顧每一個人、控制所有事情。因此,我必須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別人接觸對我來說很困難。”——Kayla O
“我會把所有的情緒都藏起來,而不是釋放出來。”——Jodi A
08
永遠取悅別人
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說一句話要想半天是否合適,如果我說了句話,對方迴應冷淡,我能睡前想半天,直到睡不著覺。
“我父親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虐待我,而現在,我不會談論自己的感受,而是永遠在嘗試取悅別人,即使這意味著傷害自己。”——Jamie J
“我永遠奉承別人,我永遠小心翼翼地想好每一句說出口的話,我永遠在取悅別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也許就會面對嚴重的抑鬱情緒,或是突然的暴怒。”——Sela M
09
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永遠在為別人而活,看著別人開心就最滿足,我自己的生活裡,我永遠不是主角。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別人的生活中扮演配角,而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很難相信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是有意義的。”——Susanna L
10
沒有安全感
沒有人真正愛我、在乎我,包括我的父母,看見別的家庭裡,孩子做錯了,父母會包容,而我的父母會失望,那一刻我覺得,我父母沒有那麼愛我。
“我永遠害怕被拋棄。無論我得到了多少充滿愛意的安撫,我永遠擔心,並等待著愛消失殆盡的那一刻。”——Monika S
11
覺得別人的行為總有深意
有時候,別人一個無心的舉動,一個眼神,就讓我想半天,有時入睡前我還會在腦中浮想聯翩。
“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談,或是一個微小的肢體動作,都會引起我的警覺,讓我覺得他在暗示什麼,讓我浮想聯翩。
我經常會覺得這些小線索是為了讓我面對生活崩潰,讓我做好準備,我甚至已經習慣了這麼做,無法改變。”——Lexi R
12
拒人千里之外
我的父母暴怒時,無論我怎麼表達愛意和歉意,他們都會一把將我推開。而今我也是,內心中不會相信有人真正關心我,我生氣時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當我抑鬱的時候,我會把所有人都推開,因為我媽媽就是這麼做的。
我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讓人們進入我的生活,但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我根本不會如何與人正確的交流。”——Jennifer B
13
容易玻璃心
成年後每次和別人講道理,我都會先哭……就算是別人的錯,我也會激動地飆淚。
“我女兒說我經常會哭,經常會生氣。她是對的。”——Kat E
14
幫別人收拾殘局
當我暴脾氣的父母惹禍後,那個心態平和的我總是會在他們身後替他們收拾殘局,我已經習慣這麼付出了。
“只要你在,你就會幫所有人收拾殘局,因為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的父母從未幫過你,而你才是那個經常需要幫他們收拾殘局的人。”——Des S
15
善解人意
我很會察言觀色,也很會站在別人角度替別人著想,其實我是在補償,為什麼我小的時候,父母不會替我著想呢?
當父母不是易事,養育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懷胎十月,父母的責任不僅僅包括金錢,越來越多的多胎家庭出現,希望越來越的父母明白,養育孩子的責任。
“其實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並不完全是壞事啦,我意識到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我還只有3歲的時候,我媽媽哭了,我去給她買了她房間裡的毛綁絨玩具熊。”——Lauren A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看到這些性格後,你對哪條更有共鳴呢?
尹建莉曾說: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
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這種影響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部分來源│凱叔講故事、網易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