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會經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安全感,寶寶在通過秩序作為橋樑,把陌生的環境轉變成自己熟悉的環境,緩解自身自戀與現實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帶來的不適,以尋找自己成長所需的安全感。

當寶寶對某事物建立了內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與之衝突的時候,寶寶的敏感就會通過種種看似怪誕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CC,在敏感期時,她認為廁所一定要是乾乾淨淨的,否則就不去。當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稍微有一點點髒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幾個腳印)衛生間她都不願意解手。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荒誕行為的邏輯,那麼孩子就會被我們盲目地歸結過偏執的“怪孩子”,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傷害。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家長們對於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不再覺得神祕,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呢?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會經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安全感,寶寶在通過秩序作為橋樑,把陌生的環境轉變成自己熟悉的環境,緩解自身自戀與現實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帶來的不適,以尋找自己成長所需的安全感。

當寶寶對某事物建立了內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與之衝突的時候,寶寶的敏感就會通過種種看似怪誕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CC,在敏感期時,她認為廁所一定要是乾乾淨淨的,否則就不去。當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稍微有一點點髒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幾個腳印)衛生間她都不願意解手。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荒誕行為的邏輯,那麼孩子就會被我們盲目地歸結過偏執的“怪孩子”,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傷害。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家長們對於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不再覺得神祕,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呢?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2 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基礎篇)

要讓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減少不明所以的親子衝突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遵循這一心理髮展規律即可。

  • 接受孩子的固執

在安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不妨接受孩子的固執,即接受他們的秩序。這只是他們需求安全感的方式。

例如CC挑廁所的問題,我們當然沒辦法保證公共廁所一直乾淨,在她的敏感期,我們時常會帶著紙尿片,以及選擇去一些大型的商超,儘量滿足她對廁所的偏執。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會經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安全感,寶寶在通過秩序作為橋樑,把陌生的環境轉變成自己熟悉的環境,緩解自身自戀與現實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帶來的不適,以尋找自己成長所需的安全感。

當寶寶對某事物建立了內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與之衝突的時候,寶寶的敏感就會通過種種看似怪誕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CC,在敏感期時,她認為廁所一定要是乾乾淨淨的,否則就不去。當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稍微有一點點髒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幾個腳印)衛生間她都不願意解手。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荒誕行為的邏輯,那麼孩子就會被我們盲目地歸結過偏執的“怪孩子”,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傷害。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家長們對於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不再覺得神祕,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呢?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2 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基礎篇)

要讓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減少不明所以的親子衝突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遵循這一心理髮展規律即可。

  • 接受孩子的固執

在安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不妨接受孩子的固執,即接受他們的秩序。這只是他們需求安全感的方式。

例如CC挑廁所的問題,我們當然沒辦法保證公共廁所一直乾淨,在她的敏感期,我們時常會帶著紙尿片,以及選擇去一些大型的商超,儘量滿足她對廁所的偏執。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換言之,讓孩子的內在秩序從一開始就與外在秩序相符合。

  • 固定養育場所及養育人

有一些家庭經常會更換居住場所(例如父母因工作而經常遷徙),又或者一些經常更換保姆的家庭。

這讓孩子剛剛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秩序,又得重新適應一遍新的秩序,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給予孩子固定的居住養育場所,安排固定的主要養育者,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而言顯得無比重要。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會經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安全感,寶寶在通過秩序作為橋樑,把陌生的環境轉變成自己熟悉的環境,緩解自身自戀與現實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帶來的不適,以尋找自己成長所需的安全感。

當寶寶對某事物建立了內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與之衝突的時候,寶寶的敏感就會通過種種看似怪誕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CC,在敏感期時,她認為廁所一定要是乾乾淨淨的,否則就不去。當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稍微有一點點髒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幾個腳印)衛生間她都不願意解手。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荒誕行為的邏輯,那麼孩子就會被我們盲目地歸結過偏執的“怪孩子”,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傷害。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家長們對於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不再覺得神祕,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呢?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2 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基礎篇)

要讓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減少不明所以的親子衝突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遵循這一心理髮展規律即可。

  • 接受孩子的固執

在安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不妨接受孩子的固執,即接受他們的秩序。這只是他們需求安全感的方式。

例如CC挑廁所的問題,我們當然沒辦法保證公共廁所一直乾淨,在她的敏感期,我們時常會帶著紙尿片,以及選擇去一些大型的商超,儘量滿足她對廁所的偏執。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換言之,讓孩子的內在秩序從一開始就與外在秩序相符合。

  • 固定養育場所及養育人

有一些家庭經常會更換居住場所(例如父母因工作而經常遷徙),又或者一些經常更換保姆的家庭。

這讓孩子剛剛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秩序,又得重新適應一遍新的秩序,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給予孩子固定的居住養育場所,安排固定的主要養育者,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而言顯得無比重要。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3 利用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進階篇)

有秩序的環境令寶寶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寶寶維護內心認定的秩序傾向這一敏感期,培養寶寶建立有秩序的生活習慣,會比其他階段容易得多。

發現規律,尋找規律,揭示規律,尊重規律,利用規律。你就可以比不知規律、不懂規律、不解規律、不認規律、不從規律的人活得更幸福更從容。

配合兩個心理效應,家長們可以很好的利用秩序敏感期這一兒童成長規律:

  • 暈輪效應:建立正確秩序,培養良好習慣

倘若我們不加以干擾,孩子就會在首因效應的作用下建立自己的內在秩序,而暈輪效應,可以讓我們很好的干預孩子的秩序建立過程。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首因效應是指對事物的第一印象, 而暈輪效應由於此事物的特徵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 從而掩蓋了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

例如,孩子對獅子的第一觀感就是首因效應,但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說獅子是可怕/可愛的動物,孩子第一次真正見到獅子時就會以家長給予的印象來認知獅子。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會經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安全感,寶寶在通過秩序作為橋樑,把陌生的環境轉變成自己熟悉的環境,緩解自身自戀與現實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帶來的不適,以尋找自己成長所需的安全感。

當寶寶對某事物建立了內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與之衝突的時候,寶寶的敏感就會通過種種看似怪誕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CC,在敏感期時,她認為廁所一定要是乾乾淨淨的,否則就不去。當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稍微有一點點髒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幾個腳印)衛生間她都不願意解手。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荒誕行為的邏輯,那麼孩子就會被我們盲目地歸結過偏執的“怪孩子”,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傷害。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家長們對於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不再覺得神祕,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呢?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2 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基礎篇)

要讓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減少不明所以的親子衝突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遵循這一心理髮展規律即可。

  • 接受孩子的固執

在安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不妨接受孩子的固執,即接受他們的秩序。這只是他們需求安全感的方式。

例如CC挑廁所的問題,我們當然沒辦法保證公共廁所一直乾淨,在她的敏感期,我們時常會帶著紙尿片,以及選擇去一些大型的商超,儘量滿足她對廁所的偏執。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換言之,讓孩子的內在秩序從一開始就與外在秩序相符合。

  • 固定養育場所及養育人

有一些家庭經常會更換居住場所(例如父母因工作而經常遷徙),又或者一些經常更換保姆的家庭。

這讓孩子剛剛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秩序,又得重新適應一遍新的秩序,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給予孩子固定的居住養育場所,安排固定的主要養育者,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而言顯得無比重要。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3 利用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進階篇)

有秩序的環境令寶寶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寶寶維護內心認定的秩序傾向這一敏感期,培養寶寶建立有秩序的生活習慣,會比其他階段容易得多。

發現規律,尋找規律,揭示規律,尊重規律,利用規律。你就可以比不知規律、不懂規律、不解規律、不認規律、不從規律的人活得更幸福更從容。

配合兩個心理效應,家長們可以很好的利用秩序敏感期這一兒童成長規律:

  • 暈輪效應:建立正確秩序,培養良好習慣

倘若我們不加以干擾,孩子就會在首因效應的作用下建立自己的內在秩序,而暈輪效應,可以讓我們很好的干預孩子的秩序建立過程。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首因效應是指對事物的第一印象, 而暈輪效應由於此事物的特徵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 從而掩蓋了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

例如,孩子對獅子的第一觀感就是首因效應,但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說獅子是可怕/可愛的動物,孩子第一次真正見到獅子時就會以家長給予的印象來認知獅子。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暈輪效應用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其關鍵在於家長給予孩子對某種習慣的認知。

例如,在教育孩子如廁的時候,提前告知孩子廁所的概念,上廁所的順序,以及沖廁所的秩序。

又例如,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的場景是美好的,老師是如媽媽般溫柔的,同學是友好的。

  • 近因效應:扭轉孩子的錯誤秩序

孩子自行建立的秩序並非一直是有理的,安全的,正確的。例如,某個孩子在見識到垃圾被拋出窗口後,建立了“垃圾必須放出窗口”的秩序,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錯誤的秩序。

單純的阻止孩子只會讓他們哭鬧不止,而強硬的手段又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此時,利用近因效應,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扭轉孩子錯誤的秩序。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會經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安全感,寶寶在通過秩序作為橋樑,把陌生的環境轉變成自己熟悉的環境,緩解自身自戀與現實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帶來的不適,以尋找自己成長所需的安全感。

當寶寶對某事物建立了內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與之衝突的時候,寶寶的敏感就會通過種種看似怪誕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CC,在敏感期時,她認為廁所一定要是乾乾淨淨的,否則就不去。當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稍微有一點點髒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幾個腳印)衛生間她都不願意解手。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荒誕行為的邏輯,那麼孩子就會被我們盲目地歸結過偏執的“怪孩子”,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傷害。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家長們對於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不再覺得神祕,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呢?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2 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基礎篇)

要讓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減少不明所以的親子衝突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遵循這一心理髮展規律即可。

  • 接受孩子的固執

在安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不妨接受孩子的固執,即接受他們的秩序。這只是他們需求安全感的方式。

例如CC挑廁所的問題,我們當然沒辦法保證公共廁所一直乾淨,在她的敏感期,我們時常會帶著紙尿片,以及選擇去一些大型的商超,儘量滿足她對廁所的偏執。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換言之,讓孩子的內在秩序從一開始就與外在秩序相符合。

  • 固定養育場所及養育人

有一些家庭經常會更換居住場所(例如父母因工作而經常遷徙),又或者一些經常更換保姆的家庭。

這讓孩子剛剛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秩序,又得重新適應一遍新的秩序,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給予孩子固定的居住養育場所,安排固定的主要養育者,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而言顯得無比重要。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3 利用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進階篇)

有秩序的環境令寶寶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寶寶維護內心認定的秩序傾向這一敏感期,培養寶寶建立有秩序的生活習慣,會比其他階段容易得多。

發現規律,尋找規律,揭示規律,尊重規律,利用規律。你就可以比不知規律、不懂規律、不解規律、不認規律、不從規律的人活得更幸福更從容。

配合兩個心理效應,家長們可以很好的利用秩序敏感期這一兒童成長規律:

  • 暈輪效應:建立正確秩序,培養良好習慣

倘若我們不加以干擾,孩子就會在首因效應的作用下建立自己的內在秩序,而暈輪效應,可以讓我們很好的干預孩子的秩序建立過程。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首因效應是指對事物的第一印象, 而暈輪效應由於此事物的特徵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 從而掩蓋了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

例如,孩子對獅子的第一觀感就是首因效應,但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說獅子是可怕/可愛的動物,孩子第一次真正見到獅子時就會以家長給予的印象來認知獅子。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暈輪效應用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其關鍵在於家長給予孩子對某種習慣的認知。

例如,在教育孩子如廁的時候,提前告知孩子廁所的概念,上廁所的順序,以及沖廁所的秩序。

又例如,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的場景是美好的,老師是如媽媽般溫柔的,同學是友好的。

  • 近因效應:扭轉孩子的錯誤秩序

孩子自行建立的秩序並非一直是有理的,安全的,正確的。例如,某個孩子在見識到垃圾被拋出窗口後,建立了“垃圾必須放出窗口”的秩序,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錯誤的秩序。

單純的阻止孩子只會讓他們哭鬧不止,而強硬的手段又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此時,利用近因效應,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扭轉孩子錯誤的秩序。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近因效應的核心在於:對比,即新事物與舊事物的對比,新認知與舊認知的對比。

例如,孩子建立了玩具必須散亂擺放的內在秩序,利用近因效應,家長找來另一些玩具按規律有秩序擺放,讓孩子體會其中的區別。

毫無疑問,散亂、無規律的擺放的玩具會給孩子帶來麻煩讓他感到不適--他總是要為找到想要的玩具而大費周章;

而有序、有規律的擺放的玩具,讓孩子體會到了正確秩序帶來的快捷和舒適。

這樣一來,就把孩子對本來無序的安全感,通過正確認知,過度到了有序的安全感中。

"

本文涉及:秩序敏感期、首因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1 秩序敏感期:內在秩序與外在秩序的衝突

提起秩序敏感期,家長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心理髮展區間,總感覺無緣無故孩子就變得非常偏執,而同時家長們又察覺到這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

秩序敏感期確實對孩子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是培養孩子好習慣以及適應能力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但它並不神祕。

  •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心理髮展區間,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通過這種需求,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意大利的精神醫學博士蒙恬娜麗博士指出:“新生兒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建立參考架構,使他不需要經驗,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例如:決定要在哪裡餵食、更衣、稱體重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這些重複性的活動,能協助孩子很快地發展與特定的人和事物的關係,並提供孩子熟悉環境的機會。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持續區間

孩子出生後就對外在的秩序有極大的要求,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需求並不“奇葩”(只是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所以多數家長並不能察覺。

約莫在2歲時,隨著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而同時探索能力越來越強,孩子對秩序的要求就變得非常強烈,到了固執、執拗的地步。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切的主宰,只要忤逆他的意願,就像用自己的怒火摧毀世界一般,而這種情況要持續到四歲左右。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孩子的內在秩序構成

孩子是“膚淺”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非常直接,其中“首因效應”最能解釋他們的秩序建立。

孩子總是以對事物的第一印象為基準,認定該事物就是這樣的。內在的秩序感就是寶寶記得的上次見到某個物品、上次經歷某個事件的狀態。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有些孩子則認為獅子是一種可愛的動物,而當大人對此表示質疑的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執拗並和家長爭吵起來。

這取決於孩子第一次見到獅子時,獅子的狀態。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

秩序敏感期的發展會經歷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秩序敏感期的本質是安全感,寶寶在通過秩序作為橋樑,把陌生的環境轉變成自己熟悉的環境,緩解自身自戀與現實能力不足的矛盾所帶來的不適,以尋找自己成長所需的安全感。

當寶寶對某事物建立了內在秩序,而遇到外在秩序與之衝突的時候,寶寶的敏感就會通過種種看似怪誕的行為表現出來。

例如我們家CC,在敏感期時,她認為廁所一定要是乾乾淨淨的,否則就不去。當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稍微有一點點髒的(即便只是地面有幾個腳印)衛生間她都不願意解手。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荒誕行為的邏輯,那麼孩子就會被我們盲目地歸結過偏執的“怪孩子”,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傷害。

相信通過以上內容,家長們對於寶寶的秩序敏感期已經不再覺得神祕,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呢?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2 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基礎篇)

要讓孩子順利度過秩序敏感期,減少不明所以的親子衝突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遵循這一心理髮展規律即可。

  • 接受孩子的固執

在安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不妨接受孩子的固執,即接受他們的秩序。這只是他們需求安全感的方式。

例如CC挑廁所的問題,我們當然沒辦法保證公共廁所一直乾淨,在她的敏感期,我們時常會帶著紙尿片,以及選擇去一些大型的商超,儘量滿足她對廁所的偏執。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 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換言之,讓孩子的內在秩序從一開始就與外在秩序相符合。

  • 固定養育場所及養育人

有一些家庭經常會更換居住場所(例如父母因工作而經常遷徙),又或者一些經常更換保姆的家庭。

這讓孩子剛剛建立起自己的內在秩序,又得重新適應一遍新的秩序,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

給予孩子固定的居住養育場所,安排固定的主要養育者,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而言顯得無比重要。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03 利用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進階篇)

有秩序的環境令寶寶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寶寶維護內心認定的秩序傾向這一敏感期,培養寶寶建立有秩序的生活習慣,會比其他階段容易得多。

發現規律,尋找規律,揭示規律,尊重規律,利用規律。你就可以比不知規律、不懂規律、不解規律、不認規律、不從規律的人活得更幸福更從容。

配合兩個心理效應,家長們可以很好的利用秩序敏感期這一兒童成長規律:

  • 暈輪效應:建立正確秩序,培養良好習慣

倘若我們不加以干擾,孩子就會在首因效應的作用下建立自己的內在秩序,而暈輪效應,可以讓我們很好的干預孩子的秩序建立過程。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首因效應是指對事物的第一印象, 而暈輪效應由於此事物的特徵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 從而掩蓋了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

例如,孩子對獅子的第一觀感就是首因效應,但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說獅子是可怕/可愛的動物,孩子第一次真正見到獅子時就會以家長給予的印象來認知獅子。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暈輪效應用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其關鍵在於家長給予孩子對某種習慣的認知。

例如,在教育孩子如廁的時候,提前告知孩子廁所的概念,上廁所的順序,以及沖廁所的秩序。

又例如,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給孩子描述幼兒園的場景是美好的,老師是如媽媽般溫柔的,同學是友好的。

  • 近因效應:扭轉孩子的錯誤秩序

孩子自行建立的秩序並非一直是有理的,安全的,正確的。例如,某個孩子在見識到垃圾被拋出窗口後,建立了“垃圾必須放出窗口”的秩序,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錯誤的秩序。

單純的阻止孩子只會讓他們哭鬧不止,而強硬的手段又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此時,利用近因效應,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扭轉孩子錯誤的秩序。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近因效應的核心在於:對比,即新事物與舊事物的對比,新認知與舊認知的對比。

例如,孩子建立了玩具必須散亂擺放的內在秩序,利用近因效應,家長找來另一些玩具按規律有秩序擺放,讓孩子體會其中的區別。

毫無疑問,散亂、無規律的擺放的玩具會給孩子帶來麻煩讓他感到不適--他總是要為找到想要的玩具而大費周章;

而有序、有規律的擺放的玩具,讓孩子體會到了正確秩序帶來的快捷和舒適。

這樣一來,就把孩子對本來無序的安全感,通過正確認知,過度到了有序的安全感中。

育兒心理學:暈輪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近因效應驅趕壞習慣

淅爸有話說:孩子的一切行為都有跡可循,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的行為目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