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不完美媽媽 文章 心理學 萌芽媽咪 2019-09-17
"

文|萌芽媽咪(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尤其到了青春期,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

明明的家長就為孩子操碎了心。明明已經上初中了,可也越來越不受父母控制:上課不好好聽講,下課總撩閒,還因為跟同學起衝突打架請了好幾次家長。

明明的父母跟明明溝通了好多次,可總是起不到什麼作用,明明依舊我行我素,毫不悔改。有時候父母說得狠了,明明反倒更變本加厲,跟父母大唱反調,讓父母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不愛學習”、“淘氣”、“屢教不改”、“愛頂嘴”......提起孩子,明明媽的嘴裡總會出現這幾個詞,而被貼上標籤的明明與父母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

文|萌芽媽咪(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尤其到了青春期,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

明明的家長就為孩子操碎了心。明明已經上初中了,可也越來越不受父母控制:上課不好好聽講,下課總撩閒,還因為跟同學起衝突打架請了好幾次家長。

明明的父母跟明明溝通了好多次,可總是起不到什麼作用,明明依舊我行我素,毫不悔改。有時候父母說得狠了,明明反倒更變本加厲,跟父母大唱反調,讓父母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不愛學習”、“淘氣”、“屢教不改”、“愛頂嘴”......提起孩子,明明媽的嘴裡總會出現這幾個詞,而被貼上標籤的明明與父母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我家的孩子除了玩,別的都學不好。”
  • “我的孩子特別懶,做事老是磨磨蹭蹭的,將來可怎麼整,愁人!”
  • “我家孩子聽話,可腦子不行啊,學習怎麼也學不明白,也不知道隨誰了!”
  • ......

相信家長們對這樣的話肯定不陌生,甚至也許你也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評價就相當於給孩子貼上了片面的標籤,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只把缺點無限放大。

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孩子在性格養成階段,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往往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方向。

微博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個非常不自信的女孩,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從來不敢露出自己的臉,出門時總是用帽子和口罩把臉遮起來。

於是某節目組做了個試驗,讓女孩學習意大利語,每天被各種意大利小哥哥花式誇讚,結果50天后,女孩的容貌發生了驚人的改變,不僅漂亮了很多,而且變得陽光自信。

可見,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孩子就會往預設的標籤方向發展,成為父母最不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為避免這樣的後果,父母不妨試試心理學中的“拆屋效應”。

"

文|萌芽媽咪(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尤其到了青春期,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

明明的家長就為孩子操碎了心。明明已經上初中了,可也越來越不受父母控制:上課不好好聽講,下課總撩閒,還因為跟同學起衝突打架請了好幾次家長。

明明的父母跟明明溝通了好多次,可總是起不到什麼作用,明明依舊我行我素,毫不悔改。有時候父母說得狠了,明明反倒更變本加厲,跟父母大唱反調,讓父母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不愛學習”、“淘氣”、“屢教不改”、“愛頂嘴”......提起孩子,明明媽的嘴裡總會出現這幾個詞,而被貼上標籤的明明與父母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我家的孩子除了玩,別的都學不好。”
  • “我的孩子特別懶,做事老是磨磨蹭蹭的,將來可怎麼整,愁人!”
  • “我家孩子聽話,可腦子不行啊,學習怎麼也學不明白,也不知道隨誰了!”
  • ......

相信家長們對這樣的話肯定不陌生,甚至也許你也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評價就相當於給孩子貼上了片面的標籤,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只把缺點無限放大。

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孩子在性格養成階段,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往往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方向。

微博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個非常不自信的女孩,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從來不敢露出自己的臉,出門時總是用帽子和口罩把臉遮起來。

於是某節目組做了個試驗,讓女孩學習意大利語,每天被各種意大利小哥哥花式誇讚,結果50天后,女孩的容貌發生了驚人的改變,不僅漂亮了很多,而且變得陽光自信。

可見,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孩子就會往預設的標籤方向發展,成為父母最不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為避免這樣的後果,父母不妨試試心理學中的“拆屋效應”。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什麼是“拆屋效應”

1972年,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中這樣說過: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假如有一個屋子,你嫌太暗,希望在頭頂開個天窗,肯定會受到阻攔。但如果你建議直接把屋頂拆掉,他們就會願意採取折中的辦法,同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看似不符合實際的要求來,緊接著又拋出較小的更容易實現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比如,家長想讓孩子多練一會琴,如果直接告訴孩子練兩個鐘頭,孩子就有可能嫌累跟家長討價還價,只練一個小時。

但如果家長先告訴孩子“今天必須練半天琴”,然後在孩子覺得不可能完成後,再提出“那就練2個小時”,這樣一對比,孩子就願意選擇較容易實現的練習兩個小時了。

為什麼“拆屋效應”更有效果?是因為人們在面對自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時,一般會選擇採取一定的辦法避免事情發生,如果事情避免不了,他也會說服自己調整矛盾,去接受更容易接納的事情。

"

文|萌芽媽咪(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尤其到了青春期,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

明明的家長就為孩子操碎了心。明明已經上初中了,可也越來越不受父母控制:上課不好好聽講,下課總撩閒,還因為跟同學起衝突打架請了好幾次家長。

明明的父母跟明明溝通了好多次,可總是起不到什麼作用,明明依舊我行我素,毫不悔改。有時候父母說得狠了,明明反倒更變本加厲,跟父母大唱反調,讓父母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不愛學習”、“淘氣”、“屢教不改”、“愛頂嘴”......提起孩子,明明媽的嘴裡總會出現這幾個詞,而被貼上標籤的明明與父母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我家的孩子除了玩,別的都學不好。”
  • “我的孩子特別懶,做事老是磨磨蹭蹭的,將來可怎麼整,愁人!”
  • “我家孩子聽話,可腦子不行啊,學習怎麼也學不明白,也不知道隨誰了!”
  • ......

相信家長們對這樣的話肯定不陌生,甚至也許你也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評價就相當於給孩子貼上了片面的標籤,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只把缺點無限放大。

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孩子在性格養成階段,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往往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方向。

微博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個非常不自信的女孩,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從來不敢露出自己的臉,出門時總是用帽子和口罩把臉遮起來。

於是某節目組做了個試驗,讓女孩學習意大利語,每天被各種意大利小哥哥花式誇讚,結果50天后,女孩的容貌發生了驚人的改變,不僅漂亮了很多,而且變得陽光自信。

可見,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孩子就會往預設的標籤方向發展,成為父母最不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為避免這樣的後果,父母不妨試試心理學中的“拆屋效應”。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什麼是“拆屋效應”

1972年,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中這樣說過: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假如有一個屋子,你嫌太暗,希望在頭頂開個天窗,肯定會受到阻攔。但如果你建議直接把屋頂拆掉,他們就會願意採取折中的辦法,同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看似不符合實際的要求來,緊接著又拋出較小的更容易實現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比如,家長想讓孩子多練一會琴,如果直接告訴孩子練兩個鐘頭,孩子就有可能嫌累跟家長討價還價,只練一個小時。

但如果家長先告訴孩子“今天必須練半天琴”,然後在孩子覺得不可能完成後,再提出“那就練2個小時”,這樣一對比,孩子就願意選擇較容易實現的練習兩個小時了。

為什麼“拆屋效應”更有效果?是因為人們在面對自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時,一般會選擇採取一定的辦法避免事情發生,如果事情避免不了,他也會說服自己調整矛盾,去接受更容易接納的事情。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家長巧用“拆屋效應”,讓孩子秒便溫順的小綿羊

家長如果能將“拆屋效應”適當用在教育孩子上,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孩子能從所謂不聽話的“淘氣包”變成溫順的“小綿羊”。

那麼,具體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01根據孩子承受能力,學會把看似不可能的大目標拆解成若干個好實現的小目標。

每個人都存在畏難情緒,何況是孩子。如果父母給孩子下達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孩子就會因為畏難情緒選擇放棄,或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因此,父母不如將大目標拆解成若干容易實現的小目標,讓孩子更好接受,也容易讓孩子樹立自信心。

比如,孩子在學習英語時,詞彙量是必須要過的一關。可是如果直接讓孩子在一年內把常用的1600詞記住,對孩子來說就太難了,也不切實際。

這時,不妨讓孩子每天記住5個新單詞,這就簡單多了,對孩子來說也不算是過重的負擔,輕鬆就能實現,既達到了目的,又不會破壞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02量身定製針對性計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可全無缺點的孩子是不可能存在的,每個孩子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想要讓孩子改正缺點,父母不要想一步到位,而是應該循序漸進,讓孩子一步步完成。

比如,孩子做事磨蹭、作息不規律、愛玩手機等壞習慣,父母可以先從最容易改正的習慣要求孩子進行整改。

先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晚早起,等到孩子適應了新的生活節奏,再讓孩子提高生活和學習效率,改掉磨蹭的習慣。

最後,再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每天限定時間限定次數。這樣做,相比較一下子讓孩子從遊戲中抽離,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更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03適當運用“拆屋效應”,避免過猶不及。

“拆屋效應”雖然有效,但做為父母也不能經常反覆地用,如果讓孩子洞悉到了“拆屋效應”的規律,就會跟父母討價還價,那樣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了。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選擇離家出走的例子。父母找回孩子後,因為對孩子失而復得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績反倒不會繼續責罰。如果孩子覺得這種行為有效,以後勢必會不斷重複。

因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果斷制止。

"

文|萌芽媽咪(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尤其到了青春期,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

明明的家長就為孩子操碎了心。明明已經上初中了,可也越來越不受父母控制:上課不好好聽講,下課總撩閒,還因為跟同學起衝突打架請了好幾次家長。

明明的父母跟明明溝通了好多次,可總是起不到什麼作用,明明依舊我行我素,毫不悔改。有時候父母說得狠了,明明反倒更變本加厲,跟父母大唱反調,讓父母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不愛學習”、“淘氣”、“屢教不改”、“愛頂嘴”......提起孩子,明明媽的嘴裡總會出現這幾個詞,而被貼上標籤的明明與父母間的隔閡也越來越大。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我家的孩子除了玩,別的都學不好。”
  • “我的孩子特別懶,做事老是磨磨蹭蹭的,將來可怎麼整,愁人!”
  • “我家孩子聽話,可腦子不行啊,學習怎麼也學不明白,也不知道隨誰了!”
  • ......

相信家長們對這樣的話肯定不陌生,甚至也許你也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評價就相當於給孩子貼上了片面的標籤,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只把缺點無限放大。

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孩子在性格養成階段,來自外界的評價和看法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往往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方向。

微博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個非常不自信的女孩,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從來不敢露出自己的臉,出門時總是用帽子和口罩把臉遮起來。

於是某節目組做了個試驗,讓女孩學習意大利語,每天被各種意大利小哥哥花式誇讚,結果50天后,女孩的容貌發生了驚人的改變,不僅漂亮了很多,而且變得陽光自信。

可見,隨便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孩子就會往預設的標籤方向發展,成為父母最不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為避免這樣的後果,父母不妨試試心理學中的“拆屋效應”。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什麼是“拆屋效應”

1972年,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中這樣說過: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假如有一個屋子,你嫌太暗,希望在頭頂開個天窗,肯定會受到阻攔。但如果你建議直接把屋頂拆掉,他們就會願意採取折中的辦法,同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看似不符合實際的要求來,緊接著又拋出較小的更容易實現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比如,家長想讓孩子多練一會琴,如果直接告訴孩子練兩個鐘頭,孩子就有可能嫌累跟家長討價還價,只練一個小時。

但如果家長先告訴孩子“今天必須練半天琴”,然後在孩子覺得不可能完成後,再提出“那就練2個小時”,這樣一對比,孩子就願意選擇較容易實現的練習兩個小時了。

為什麼“拆屋效應”更有效果?是因為人們在面對自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時,一般會選擇採取一定的辦法避免事情發生,如果事情避免不了,他也會說服自己調整矛盾,去接受更容易接納的事情。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家長巧用“拆屋效應”,讓孩子秒便溫順的小綿羊

家長如果能將“拆屋效應”適當用在教育孩子上,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孩子能從所謂不聽話的“淘氣包”變成溫順的“小綿羊”。

那麼,具體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01根據孩子承受能力,學會把看似不可能的大目標拆解成若干個好實現的小目標。

每個人都存在畏難情緒,何況是孩子。如果父母給孩子下達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孩子就會因為畏難情緒選擇放棄,或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因此,父母不如將大目標拆解成若干容易實現的小目標,讓孩子更好接受,也容易讓孩子樹立自信心。

比如,孩子在學習英語時,詞彙量是必須要過的一關。可是如果直接讓孩子在一年內把常用的1600詞記住,對孩子來說就太難了,也不切實際。

這時,不妨讓孩子每天記住5個新單詞,這就簡單多了,對孩子來說也不算是過重的負擔,輕鬆就能實現,既達到了目的,又不會破壞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02量身定製針對性計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可全無缺點的孩子是不可能存在的,每個孩子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想要讓孩子改正缺點,父母不要想一步到位,而是應該循序漸進,讓孩子一步步完成。

比如,孩子做事磨蹭、作息不規律、愛玩手機等壞習慣,父母可以先從最容易改正的習慣要求孩子進行整改。

先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晚早起,等到孩子適應了新的生活節奏,再讓孩子提高生活和學習效率,改掉磨蹭的習慣。

最後,再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每天限定時間限定次數。這樣做,相比較一下子讓孩子從遊戲中抽離,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也更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03適當運用“拆屋效應”,避免過猶不及。

“拆屋效應”雖然有效,但做為父母也不能經常反覆地用,如果讓孩子洞悉到了“拆屋效應”的規律,就會跟父母討價還價,那樣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了。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選擇離家出走的例子。父母找回孩子後,因為對孩子失而復得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績反倒不會繼續責罰。如果孩子覺得這種行為有效,以後勢必會不斷重複。

因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果斷制止。

孩子喜歡跟家長唱反調,面對這種行為,家長巧用“拆屋效應”

總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學會“拆屋效應”,撕下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以正確的教育態度,根據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讓孩子在“跳得起,夠得著”的範圍內一步步健康成長。

今日互動:你家孩子喜歡跟你對著幹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萌芽媽咪的一點建議,能幫助您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萌芽媽咪】,為家長們解決育兒難題,讓萌芽媽咪與您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歡迎家長們點贊,轉發及評論!萌芽媽咪期待您的關注!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