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2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認證的。

具體含義是:偶然情況下,人們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鳥籠邏輯”。

心理暗示是鳥籠效應最重要的特徵,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為什麼孩子會被“鳥籠效應”牽引,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鳥籠效應”的故事:

“鳥籠效應”的來源是詹姆斯和卡爾森的一次打賭。

詹姆斯當時很有底氣地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之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從來沒有養過鳥,所以對詹姆斯的話根本不信。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隻鳥籠,但裡面沒有鳥,大家都懷疑卡爾森把鳥養死了,迫於旁人的眼光,卡爾森最終買了一隻鳥回來。

人們看到鳥籠就會聯想到鳥,這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

卡爾森自己根本需要要鳥,不過別人都覺得他有鳥才正常,這給他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養鳥才是正確的行為。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2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認證的。

具體含義是:偶然情況下,人們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鳥籠邏輯”。

心理暗示是鳥籠效應最重要的特徵,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為什麼孩子會被“鳥籠效應”牽引,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鳥籠效應”的故事:

“鳥籠效應”的來源是詹姆斯和卡爾森的一次打賭。

詹姆斯當時很有底氣地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之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從來沒有養過鳥,所以對詹姆斯的話根本不信。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隻鳥籠,但裡面沒有鳥,大家都懷疑卡爾森把鳥養死了,迫於旁人的眼光,卡爾森最終買了一隻鳥回來。

人們看到鳥籠就會聯想到鳥,這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

卡爾森自己根本需要要鳥,不過別人都覺得他有鳥才正常,這給他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養鳥才是正確的行為。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教育孩子,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這種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主興趣。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2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認證的。

具體含義是:偶然情況下,人們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鳥籠邏輯”。

心理暗示是鳥籠效應最重要的特徵,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為什麼孩子會被“鳥籠效應”牽引,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鳥籠效應”的故事:

“鳥籠效應”的來源是詹姆斯和卡爾森的一次打賭。

詹姆斯當時很有底氣地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之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從來沒有養過鳥,所以對詹姆斯的話根本不信。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隻鳥籠,但裡面沒有鳥,大家都懷疑卡爾森把鳥養死了,迫於旁人的眼光,卡爾森最終買了一隻鳥回來。

人們看到鳥籠就會聯想到鳥,這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

卡爾森自己根本需要要鳥,不過別人都覺得他有鳥才正常,這給他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養鳥才是正確的行為。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教育孩子,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這種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主興趣。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3為何“鳥籠效應”能起到作用?

1)“慣性思維”的限制與好奇心的共同作用

大部分人都深受慣性思維的影響,當人們只看到表面現象時,會習慣性按照常理進行推論。

也恰恰因為思維的限制,人們難以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加上好奇心使然,就會產生“思想盲點”。

舉個例子,孩子本來非常不喜歡吃黃瓜,但他非常喜歡肯德基。

如果把雞肉卷裡的黃瓜條隱藏進去,多加點肉,孩子沉浸在吃肯德基的興奮情緒裡,就會忘記對黃瓜的不喜歡。

這就是“思想盲點”最典型的作用,生活中隨處可見。

2)大眾看法帶來的暗示和壓力

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比較弱,而從眾意識比較強。

大家在集體中生活,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有時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擅長的事情,為了追隨大家的腳步,就跟著大家選。

如果自己表現出獨特,就會產生壓力。而隨大流現象,就是被“鳥籠”的典型表現。

可見,“鳥籠效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可能因此培養了好習慣,也可能因隨大流束縛了自己的思想。

因此,家長在運用“鳥籠效應”時,也需要對其進行辯證處理。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2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認證的。

具體含義是:偶然情況下,人們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鳥籠邏輯”。

心理暗示是鳥籠效應最重要的特徵,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為什麼孩子會被“鳥籠效應”牽引,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鳥籠效應”的故事:

“鳥籠效應”的來源是詹姆斯和卡爾森的一次打賭。

詹姆斯當時很有底氣地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之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從來沒有養過鳥,所以對詹姆斯的話根本不信。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隻鳥籠,但裡面沒有鳥,大家都懷疑卡爾森把鳥養死了,迫於旁人的眼光,卡爾森最終買了一隻鳥回來。

人們看到鳥籠就會聯想到鳥,這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

卡爾森自己根本需要要鳥,不過別人都覺得他有鳥才正常,這給他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養鳥才是正確的行為。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教育孩子,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這種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主興趣。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3為何“鳥籠效應”能起到作用?

1)“慣性思維”的限制與好奇心的共同作用

大部分人都深受慣性思維的影響,當人們只看到表面現象時,會習慣性按照常理進行推論。

也恰恰因為思維的限制,人們難以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加上好奇心使然,就會產生“思想盲點”。

舉個例子,孩子本來非常不喜歡吃黃瓜,但他非常喜歡肯德基。

如果把雞肉卷裡的黃瓜條隱藏進去,多加點肉,孩子沉浸在吃肯德基的興奮情緒裡,就會忘記對黃瓜的不喜歡。

這就是“思想盲點”最典型的作用,生活中隨處可見。

2)大眾看法帶來的暗示和壓力

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比較弱,而從眾意識比較強。

大家在集體中生活,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有時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擅長的事情,為了追隨大家的腳步,就跟著大家選。

如果自己表現出獨特,就會產生壓力。而隨大流現象,就是被“鳥籠”的典型表現。

可見,“鳥籠效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可能因此培養了好習慣,也可能因隨大流束縛了自己的思想。

因此,家長在運用“鳥籠效應”時,也需要對其進行辯證處理。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4父母要學會運用“鳥籠效應”,如何操作?

“鳥籠效應”的必要條件是提供“鳥籠”,孩子所需要的“鳥籠”是什麼,這是父母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般來說,父母想要孩子往哪個方向發展,就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選擇。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2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認證的。

具體含義是:偶然情況下,人們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鳥籠邏輯”。

心理暗示是鳥籠效應最重要的特徵,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為什麼孩子會被“鳥籠效應”牽引,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鳥籠效應”的故事:

“鳥籠效應”的來源是詹姆斯和卡爾森的一次打賭。

詹姆斯當時很有底氣地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之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從來沒有養過鳥,所以對詹姆斯的話根本不信。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隻鳥籠,但裡面沒有鳥,大家都懷疑卡爾森把鳥養死了,迫於旁人的眼光,卡爾森最終買了一隻鳥回來。

人們看到鳥籠就會聯想到鳥,這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

卡爾森自己根本需要要鳥,不過別人都覺得他有鳥才正常,這給他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養鳥才是正確的行為。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教育孩子,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這種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主興趣。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3為何“鳥籠效應”能起到作用?

1)“慣性思維”的限制與好奇心的共同作用

大部分人都深受慣性思維的影響,當人們只看到表面現象時,會習慣性按照常理進行推論。

也恰恰因為思維的限制,人們難以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加上好奇心使然,就會產生“思想盲點”。

舉個例子,孩子本來非常不喜歡吃黃瓜,但他非常喜歡肯德基。

如果把雞肉卷裡的黃瓜條隱藏進去,多加點肉,孩子沉浸在吃肯德基的興奮情緒裡,就會忘記對黃瓜的不喜歡。

這就是“思想盲點”最典型的作用,生活中隨處可見。

2)大眾看法帶來的暗示和壓力

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比較弱,而從眾意識比較強。

大家在集體中生活,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有時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擅長的事情,為了追隨大家的腳步,就跟著大家選。

如果自己表現出獨特,就會產生壓力。而隨大流現象,就是被“鳥籠”的典型表現。

可見,“鳥籠效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可能因此培養了好習慣,也可能因隨大流束縛了自己的思想。

因此,家長在運用“鳥籠效應”時,也需要對其進行辯證處理。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4父母要學會運用“鳥籠效應”,如何操作?

“鳥籠效應”的必要條件是提供“鳥籠”,孩子所需要的“鳥籠”是什麼,這是父母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般來說,父母想要孩子往哪個方向發展,就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選擇。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而那些不必要的選擇,可以果斷剔除。

▼操作步驟:

第一步: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拋出“鳥籠”

美國心理學家羅姆·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者競爭等外在目標。”

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產生學習動力,並能有精神堅持下去,遇到挫折,也會逆流而上。

可以說,發現孩子感興趣的點,是“拋鳥籠”的最佳方式。

★發現“高興趣點”的具體做法:

①陪玩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不要總是站在高處指揮。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而不要等著孩子來告訴你他喜歡什麼,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懂。

父母要多花時間,多思考孩子的興趣所在,多陪伴玩耍就是個很好的途徑。

②試著發展孩子的興趣

若孩子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興趣,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去嘗試,看看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比如讓孩子學習音樂、繪畫、寫字,孩子想學,只要條件允許,儘量支持孩子。

孩子能堅持下來的,通常也是他的興趣所在。

第二步:巧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孩子不願意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興趣不夠,父母可以提供助力。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2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認證的。

具體含義是:偶然情況下,人們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鳥籠邏輯”。

心理暗示是鳥籠效應最重要的特徵,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為什麼孩子會被“鳥籠效應”牽引,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鳥籠效應”的故事:

“鳥籠效應”的來源是詹姆斯和卡爾森的一次打賭。

詹姆斯當時很有底氣地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之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從來沒有養過鳥,所以對詹姆斯的話根本不信。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隻鳥籠,但裡面沒有鳥,大家都懷疑卡爾森把鳥養死了,迫於旁人的眼光,卡爾森最終買了一隻鳥回來。

人們看到鳥籠就會聯想到鳥,這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

卡爾森自己根本需要要鳥,不過別人都覺得他有鳥才正常,這給他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養鳥才是正確的行為。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教育孩子,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這種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主興趣。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3為何“鳥籠效應”能起到作用?

1)“慣性思維”的限制與好奇心的共同作用

大部分人都深受慣性思維的影響,當人們只看到表面現象時,會習慣性按照常理進行推論。

也恰恰因為思維的限制,人們難以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加上好奇心使然,就會產生“思想盲點”。

舉個例子,孩子本來非常不喜歡吃黃瓜,但他非常喜歡肯德基。

如果把雞肉卷裡的黃瓜條隱藏進去,多加點肉,孩子沉浸在吃肯德基的興奮情緒裡,就會忘記對黃瓜的不喜歡。

這就是“思想盲點”最典型的作用,生活中隨處可見。

2)大眾看法帶來的暗示和壓力

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比較弱,而從眾意識比較強。

大家在集體中生活,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有時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擅長的事情,為了追隨大家的腳步,就跟著大家選。

如果自己表現出獨特,就會產生壓力。而隨大流現象,就是被“鳥籠”的典型表現。

可見,“鳥籠效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可能因此培養了好習慣,也可能因隨大流束縛了自己的思想。

因此,家長在運用“鳥籠效應”時,也需要對其進行辯證處理。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4父母要學會運用“鳥籠效應”,如何操作?

“鳥籠效應”的必要條件是提供“鳥籠”,孩子所需要的“鳥籠”是什麼,這是父母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般來說,父母想要孩子往哪個方向發展,就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選擇。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而那些不必要的選擇,可以果斷剔除。

▼操作步驟:

第一步: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拋出“鳥籠”

美國心理學家羅姆·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者競爭等外在目標。”

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產生學習動力,並能有精神堅持下去,遇到挫折,也會逆流而上。

可以說,發現孩子感興趣的點,是“拋鳥籠”的最佳方式。

★發現“高興趣點”的具體做法:

①陪玩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不要總是站在高處指揮。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而不要等著孩子來告訴你他喜歡什麼,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懂。

父母要多花時間,多思考孩子的興趣所在,多陪伴玩耍就是個很好的途徑。

②試著發展孩子的興趣

若孩子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興趣,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去嘗試,看看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比如讓孩子學習音樂、繪畫、寫字,孩子想學,只要條件允許,儘量支持孩子。

孩子能堅持下來的,通常也是他的興趣所在。

第二步:巧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孩子不願意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興趣不夠,父母可以提供助力。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孩子正處在好奇心旺盛的階段,一切具有魔法色彩的事物,都可以吸引其注意。

比如孩子不愛寫作業,可以用“魔法作業本”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

★具體做法:

①“放大優點法”,製造魔法作業本

孩子對枯燥的作業沒有興趣,可對漂亮的作業本沒有抵抗力。

父母可以買給孩子一個“魔法作業本”,讓孩子覺得寫作業就像在施展魔法一樣,從而調動起充分的興趣。

②“讚美法”,讓孩子產生滿足感

孩子寫作業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光靠本子的魅力維持不了多久,父母可以適時誇獎孩子。

比如字寫得不錯呀,語言組織得很好,讓孩子產生興奮感,才更有學習的動力。

③“期望定律”,讓孩子將父母的期望轉化成目標

孩子很想在父母面前有所表現,如果孩子已經在學習狀態中,父母可以適當給其提供目標。

想要得到肯定的孩子,會朝著目標前進,儘量達到父母的期待值。

第三步:跳出“慣性思維”,摒棄無用的“鳥籠”

“鳥籠”有弊有利,正面效應要有效利用,同時也要主動避免負面效應。

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跳出“慣性思維”,這點很難,但也不是沒法做到。

"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學習是個人的事,父母的督促只能發揮一時的效應。

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是,讓他學會自主學習。當孩子不用藉助外在力量推進學習時,才會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1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的實例:

小曾一直愁女兒學英語的事,自從上小學後,女兒的英語成績一直不理想。

小曾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她並不是不擅長英語,而是沒有興趣學。

為了平常訓練孩子,家裡有水果之類的,都會有意識地提問英語名字,可孩子根本不接茬。

後來小曾想了個辦法,知道孩子喜歡日本動畫片,就找來英文版的《龍貓》給孩子看。

動畫確實對孩子有吸引力,雖然只有中文字幕,可孩子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不僅如此,同學來家裡玩時,也專門要播這部動畫片。

孩子們看到女兒居然能聽懂“英文”,都覺得她好厲害,孩子被誇讚一番,心裡很得意。

這次之後,孩子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提高了。

平常問她個單詞,都很樂意回答,現在還在惡補以前的英語課程,沉浸在學英語的快樂裡。

小曾很樂意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轉變,其實這就是利用了心理學技巧中的“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2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認證的。

具體含義是:偶然情況下,人們獲得了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種被物異化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鳥籠邏輯”。

心理暗示是鳥籠效應最重要的特徵,它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利用這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為什麼孩子會被“鳥籠效應”牽引,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鳥籠效應”的故事:

“鳥籠效應”的來源是詹姆斯和卡爾森的一次打賭。

詹姆斯當時很有底氣地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之後養一隻鳥。”

卡爾森從來沒有養過鳥,所以對詹姆斯的話根本不信。

後來詹姆斯送給卡爾森一隻鳥籠,但裡面沒有鳥,大家都懷疑卡爾森把鳥養死了,迫於旁人的眼光,卡爾森最終買了一隻鳥回來。

人們看到鳥籠就會聯想到鳥,這是受慣性思維的影響。

卡爾森自己根本需要要鳥,不過別人都覺得他有鳥才正常,這給他帶來了壓力,讓他覺得養鳥才是正確的行為。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教育孩子,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這種他人給予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主興趣。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3為何“鳥籠效應”能起到作用?

1)“慣性思維”的限制與好奇心的共同作用

大部分人都深受慣性思維的影響,當人們只看到表面現象時,會習慣性按照常理進行推論。

也恰恰因為思維的限制,人們難以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加上好奇心使然,就會產生“思想盲點”。

舉個例子,孩子本來非常不喜歡吃黃瓜,但他非常喜歡肯德基。

如果把雞肉卷裡的黃瓜條隱藏進去,多加點肉,孩子沉浸在吃肯德基的興奮情緒裡,就會忘記對黃瓜的不喜歡。

這就是“思想盲點”最典型的作用,生活中隨處可見。

2)大眾看法帶來的暗示和壓力

孩子的獨立思考意識比較弱,而從眾意識比較強。

大家在集體中生活,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有時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擅長的事情,為了追隨大家的腳步,就跟著大家選。

如果自己表現出獨特,就會產生壓力。而隨大流現象,就是被“鳥籠”的典型表現。

可見,“鳥籠效應”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可能因此培養了好習慣,也可能因隨大流束縛了自己的思想。

因此,家長在運用“鳥籠效應”時,也需要對其進行辯證處理。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04父母要學會運用“鳥籠效應”,如何操作?

“鳥籠效應”的必要條件是提供“鳥籠”,孩子所需要的“鳥籠”是什麼,這是父母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般來說,父母想要孩子往哪個方向發展,就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選擇。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而那些不必要的選擇,可以果斷剔除。

▼操作步驟:

第一步: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拋出“鳥籠”

美國心理學家羅姆·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者競爭等外在目標。”

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產生學習動力,並能有精神堅持下去,遇到挫折,也會逆流而上。

可以說,發現孩子感興趣的點,是“拋鳥籠”的最佳方式。

★發現“高興趣點”的具體做法:

①陪玩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不要總是站在高處指揮。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而不要等著孩子來告訴你他喜歡什麼,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懂。

父母要多花時間,多思考孩子的興趣所在,多陪伴玩耍就是個很好的途徑。

②試著發展孩子的興趣

若孩子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興趣,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去嘗試,看看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比如讓孩子學習音樂、繪畫、寫字,孩子想學,只要條件允許,儘量支持孩子。

孩子能堅持下來的,通常也是他的興趣所在。

第二步:巧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孩子不願意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興趣不夠,父母可以提供助力。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孩子正處在好奇心旺盛的階段,一切具有魔法色彩的事物,都可以吸引其注意。

比如孩子不愛寫作業,可以用“魔法作業本”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

★具體做法:

①“放大優點法”,製造魔法作業本

孩子對枯燥的作業沒有興趣,可對漂亮的作業本沒有抵抗力。

父母可以買給孩子一個“魔法作業本”,讓孩子覺得寫作業就像在施展魔法一樣,從而調動起充分的興趣。

②“讚美法”,讓孩子產生滿足感

孩子寫作業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光靠本子的魅力維持不了多久,父母可以適時誇獎孩子。

比如字寫得不錯呀,語言組織得很好,讓孩子產生興奮感,才更有學習的動力。

③“期望定律”,讓孩子將父母的期望轉化成目標

孩子很想在父母面前有所表現,如果孩子已經在學習狀態中,父母可以適當給其提供目標。

想要得到肯定的孩子,會朝著目標前進,儘量達到父母的期待值。

第三步:跳出“慣性思維”,摒棄無用的“鳥籠”

“鳥籠”有弊有利,正面效應要有效利用,同時也要主動避免負面效應。

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跳出“慣性思維”,這點很難,但也不是沒法做到。

心理學技巧:讓孩子愛上自主學習,父母要學會用“鳥籠效應”

★跳出“慣性思維”的具體做法:

①換位思考,確保“鳥籠”真的對孩子有用

很多努力都是父母一廂情願的,只有給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可能主動學習。

如果“鳥籠”不是孩子的興趣,那這可能就會變成禁錮,不僅不會提高孩子的興趣,反而造成反效果。

②轉換性逆向思維,可觀分析“鳥籠”的作用

孩子自己的分辨力不夠,有時因為從眾,會跳進錯誤的圈子。

這時父母要提前分析其中的利弊,並告知孩子,避免孩子走得太遠,浪費時間。

孩子學習自主性,只有依靠內在力量才能得到。父母只要做好引導工作,分辨哪些利於孩子發展,儘量讓他們少走彎路,就已經很不錯了。

關鍵詞:鳥籠效應、慣性思維、心理學、自主學習、從眾心理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青雲計劃獲獎者。專為孕期大小事和嬰幼兒護理提供知識儲備,在懷孕或育兒期間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過私信諮詢,得到滿意的答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