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不完美媽媽 文章 C位老爸 2019-09-17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1▬

不聽話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心理活動:

①“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想要得到親近的人的反饋.

當他表現好、聽話時,父母的漠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活動:“我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聽話本身也就失去意義了。

②“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

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獎勵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認為孩子一旦受到獎勵,就會飄飄然起來,不利於他培養堅持的精神。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我們餵養寵物尚且回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合適的獎勵、鼓勵,何況是人呢。

當孩子產生“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的”心態時,就會對家長感到失望。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1▬

不聽話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心理活動:

①“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想要得到親近的人的反饋.

當他表現好、聽話時,父母的漠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活動:“我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聽話本身也就失去意義了。

②“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

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獎勵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認為孩子一旦受到獎勵,就會飄飄然起來,不利於他培養堅持的精神。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我們餵養寵物尚且回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合適的獎勵、鼓勵,何況是人呢。

當孩子產生“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的”心態時,就會對家長感到失望。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③“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

當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反饋時,內心也很痛苦、焦慮,對於孩子來說,聽話本身就是為了得到反饋的,如果家長沒有反饋的話,久而久之,他也會產生“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這樣的心理活動。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家長的表現讓孩子沒有聽話的“必要”。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不但不進行誇獎、獎勵,還會因為孩子的表現不佳,而動手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雖然有時會“迫於淫威”聽從父母的話,但卻不是真心實意的,而這樣也很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奴性。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1▬

不聽話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心理活動:

①“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想要得到親近的人的反饋.

當他表現好、聽話時,父母的漠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活動:“我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聽話本身也就失去意義了。

②“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

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獎勵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認為孩子一旦受到獎勵,就會飄飄然起來,不利於他培養堅持的精神。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我們餵養寵物尚且回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合適的獎勵、鼓勵,何況是人呢。

當孩子產生“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的”心態時,就會對家長感到失望。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③“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

當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反饋時,內心也很痛苦、焦慮,對於孩子來說,聽話本身就是為了得到反饋的,如果家長沒有反饋的話,久而久之,他也會產生“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這樣的心理活動。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家長的表現讓孩子沒有聽話的“必要”。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不但不進行誇獎、獎勵,還會因為孩子的表現不佳,而動手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雖然有時會“迫於淫威”聽從父母的話,但卻不是真心實意的,而這樣也很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奴性。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2▬

▌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它說明了什麼問題?

阿倫森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提出: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對於外界的反饋都極為重視,希望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孩子也同樣如此,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得到父母的讚揚、獎勵,這樣也能夠大大提升他們的滿足感。

①缺乏關注

人是群居動物,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從而才能夠更好地生活,而對於孩子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於父母雙親的認可、鼓勵、讚揚。

當他做某件事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之後,就會強化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到下次,如果收到的正向反饋減少,那麼就會有一種得不到關注的感覺,對這件事的注意力便會弱化。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1▬

不聽話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心理活動:

①“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想要得到親近的人的反饋.

當他表現好、聽話時,父母的漠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活動:“我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聽話本身也就失去意義了。

②“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

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獎勵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認為孩子一旦受到獎勵,就會飄飄然起來,不利於他培養堅持的精神。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我們餵養寵物尚且回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合適的獎勵、鼓勵,何況是人呢。

當孩子產生“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的”心態時,就會對家長感到失望。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③“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

當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反饋時,內心也很痛苦、焦慮,對於孩子來說,聽話本身就是為了得到反饋的,如果家長沒有反饋的話,久而久之,他也會產生“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這樣的心理活動。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家長的表現讓孩子沒有聽話的“必要”。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不但不進行誇獎、獎勵,還會因為孩子的表現不佳,而動手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雖然有時會“迫於淫威”聽從父母的話,但卻不是真心實意的,而這樣也很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奴性。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2▬

▌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它說明了什麼問題?

阿倫森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提出: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對於外界的反饋都極為重視,希望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孩子也同樣如此,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得到父母的讚揚、獎勵,這樣也能夠大大提升他們的滿足感。

①缺乏關注

人是群居動物,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從而才能夠更好地生活,而對於孩子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於父母雙親的認可、鼓勵、讚揚。

當他做某件事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之後,就會強化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到下次,如果收到的正向反饋減少,那麼就會有一種得不到關注的感覺,對這件事的注意力便會弱化。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②心理落差

在阿倫森效應中,共有4中不同的方式,放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是“先批評後表揚”,“先表揚後批評”,“不斷增加表揚力度”,“不斷減少表揚力度”

其中“先表揚後批評”,和“不斷減少表揚力度”,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心理落差,當孩子對於受到表揚的期望極為強烈,但現實卻給他迎頭一棒時,孩子大多數時候排解不掉這樣的心理落差,就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失去自信。

③挫折感

從倍加讚賞到小小的鼓勵,甚至不再進行表揚,這樣的遞減過程,一定會導致挫折心理,這是能夠承受的,然而,當獎勵消失後,繼續增加批評的力度,那麼這種挫折感就會越來越強烈,很難承受。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1▬

不聽話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心理活動:

①“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想要得到親近的人的反饋.

當他表現好、聽話時,父母的漠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活動:“我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聽話本身也就失去意義了。

②“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

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獎勵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認為孩子一旦受到獎勵,就會飄飄然起來,不利於他培養堅持的精神。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我們餵養寵物尚且回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合適的獎勵、鼓勵,何況是人呢。

當孩子產生“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的”心態時,就會對家長感到失望。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③“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

當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反饋時,內心也很痛苦、焦慮,對於孩子來說,聽話本身就是為了得到反饋的,如果家長沒有反饋的話,久而久之,他也會產生“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這樣的心理活動。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家長的表現讓孩子沒有聽話的“必要”。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不但不進行誇獎、獎勵,還會因為孩子的表現不佳,而動手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雖然有時會“迫於淫威”聽從父母的話,但卻不是真心實意的,而這樣也很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奴性。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2▬

▌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它說明了什麼問題?

阿倫森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提出: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對於外界的反饋都極為重視,希望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孩子也同樣如此,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得到父母的讚揚、獎勵,這樣也能夠大大提升他們的滿足感。

①缺乏關注

人是群居動物,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從而才能夠更好地生活,而對於孩子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於父母雙親的認可、鼓勵、讚揚。

當他做某件事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之後,就會強化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到下次,如果收到的正向反饋減少,那麼就會有一種得不到關注的感覺,對這件事的注意力便會弱化。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②心理落差

在阿倫森效應中,共有4中不同的方式,放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是“先批評後表揚”,“先表揚後批評”,“不斷增加表揚力度”,“不斷減少表揚力度”

其中“先表揚後批評”,和“不斷減少表揚力度”,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心理落差,當孩子對於受到表揚的期望極為強烈,但現實卻給他迎頭一棒時,孩子大多數時候排解不掉這樣的心理落差,就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失去自信。

③挫折感

從倍加讚賞到小小的鼓勵,甚至不再進行表揚,這樣的遞減過程,一定會導致挫折心理,這是能夠承受的,然而,當獎勵消失後,繼續增加批評的力度,那麼這種挫折感就會越來越強烈,很難承受。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3▬

家長該這樣做,孩子才能夠從心裡認同,並聽你的話

①“曲線救國”

老子曾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意思是,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當直接的手段得不到效果時,那麼就要考慮“曲線求國”。

當孩子喜歡玩耍,拒絕學習的時候,不要急著責罵孩子,這時可以利用“阿倫森效應”來進行挽救,當他玩耍時,對孩子進行獎勵,過幾天后減少獎勵的分量,這樣孩子對於玩耍這件事就會產生一絲牴觸,認為它不能為自己得到足夠的獎勵。

而當孩子學習時,則把獎勵力度逐漸增大,讓孩子對於學習產生強力的積極性,這樣目的就達成了。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1▬

不聽話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心理活動:

①“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想要得到親近的人的反饋.

當他表現好、聽話時,父母的漠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活動:“我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聽話本身也就失去意義了。

②“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

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獎勵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認為孩子一旦受到獎勵,就會飄飄然起來,不利於他培養堅持的精神。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我們餵養寵物尚且回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合適的獎勵、鼓勵,何況是人呢。

當孩子產生“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的”心態時,就會對家長感到失望。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③“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

當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反饋時,內心也很痛苦、焦慮,對於孩子來說,聽話本身就是為了得到反饋的,如果家長沒有反饋的話,久而久之,他也會產生“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這樣的心理活動。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家長的表現讓孩子沒有聽話的“必要”。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不但不進行誇獎、獎勵,還會因為孩子的表現不佳,而動手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雖然有時會“迫於淫威”聽從父母的話,但卻不是真心實意的,而這樣也很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奴性。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2▬

▌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它說明了什麼問題?

阿倫森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提出: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對於外界的反饋都極為重視,希望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孩子也同樣如此,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得到父母的讚揚、獎勵,這樣也能夠大大提升他們的滿足感。

①缺乏關注

人是群居動物,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從而才能夠更好地生活,而對於孩子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於父母雙親的認可、鼓勵、讚揚。

當他做某件事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之後,就會強化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到下次,如果收到的正向反饋減少,那麼就會有一種得不到關注的感覺,對這件事的注意力便會弱化。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②心理落差

在阿倫森效應中,共有4中不同的方式,放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是“先批評後表揚”,“先表揚後批評”,“不斷增加表揚力度”,“不斷減少表揚力度”

其中“先表揚後批評”,和“不斷減少表揚力度”,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心理落差,當孩子對於受到表揚的期望極為強烈,但現實卻給他迎頭一棒時,孩子大多數時候排解不掉這樣的心理落差,就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失去自信。

③挫折感

從倍加讚賞到小小的鼓勵,甚至不再進行表揚,這樣的遞減過程,一定會導致挫折心理,這是能夠承受的,然而,當獎勵消失後,繼續增加批評的力度,那麼這種挫折感就會越來越強烈,很難承受。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3▬

家長該這樣做,孩子才能夠從心裡認同,並聽你的話

①“曲線救國”

老子曾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意思是,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當直接的手段得不到效果時,那麼就要考慮“曲線求國”。

當孩子喜歡玩耍,拒絕學習的時候,不要急著責罵孩子,這時可以利用“阿倫森效應”來進行挽救,當他玩耍時,對孩子進行獎勵,過幾天后減少獎勵的分量,這樣孩子對於玩耍這件事就會產生一絲牴觸,認為它不能為自己得到足夠的獎勵。

而當孩子學習時,則把獎勵力度逐漸增大,讓孩子對於學習產生強力的積極性,這樣目的就達成了。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②給孩子關注

一些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不單單是獎勵的力度不夠,而是缺少家長對於他的反饋,當孩子成功擺完積木時,他希望聽到的是,家長對於自己擺積木的評價,而不是說:“擺好了就去學習”這樣的話。而正向的反饋更能讓孩子感受到關注,使他們能夠保持聽話,。

③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

很多家長都會憑藉一時的情緒來對孩子進行評價,開心的時候孩子即便在玩耍也開心,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在學習時的一個小動作甚至都會惹怒家長。這是極為不合理的,也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父母是一個反覆無常的父母。

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並將其告訴給孩子,能夠讓孩子有具體的目標,也能夠體現出家長的信用,孩子才能夠從心裡認同父母的做法,並且聽父母的話。

阿倫森效應能夠體現出家長教育中的規則性,有規則地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

文|C位老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後想要過上清淨的生活,於是他就把家搬在了一個湖邊,前幾天還很安靜,但不久之後,開始有小孩子在湖邊追逐打鬧,吵得老人不得清淨。於是老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那群孩子叫來,對他們說:“孩子們,要是你們能經常來,我每天都給你們一元錢。”

在幾個孩子高興壞了,自然是滿口答應,果然這幾天比往常更熱鬧了。過了兩天後,老人對這群孩子說:“抱歉,我的錢不夠給你們零花了,每天只能給你們5角錢。”這時孩子們顯得有些失望,但總比沒有要好。

又過了兩天,老人又多他們說:“我連5角錢都付不了了,如果你們願意的話,我可以給你們每人1角錢。”這下子這群孩子惱了,“1角錢能幹嘛的,我們才不會為了1角錢浪費時間呢!”

這群孩子憤憤地離開了,老人重新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更加積極,當然也能讓他們變得消極,合理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1▬

不聽話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心理活動:

①“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想要得到親近的人的反饋.

當他表現好、聽話時,父母的漠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活動:“我聽話你也從不誇獎我”,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聽話本身也就失去意義了。

②“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

很多家長都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獎勵孩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認為孩子一旦受到獎勵,就會飄飄然起來,不利於他培養堅持的精神。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我們餵養寵物尚且回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合適的獎勵、鼓勵,何況是人呢。

當孩子產生“聽話你也不會獎勵我的”心態時,就會對家長感到失望。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③“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

當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反饋時,內心也很痛苦、焦慮,對於孩子來說,聽話本身就是為了得到反饋的,如果家長沒有反饋的話,久而久之,他也會產生“我憑什麼要聽你的話”,這樣的心理活動。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家長的表現讓孩子沒有聽話的“必要”。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很多家長不但不進行誇獎、獎勵,還會因為孩子的表現不佳,而動手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雖然有時會“迫於淫威”聽從父母的話,但卻不是真心實意的,而這樣也很可能培養出孩子的奴性。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2▬

▌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它說明了什麼問題?

阿倫森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提出: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對於外界的反饋都極為重視,希望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孩子也同樣如此,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現能夠得到父母的讚揚、獎勵,這樣也能夠大大提升他們的滿足感。

①缺乏關注

人是群居動物,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從而才能夠更好地生活,而對於孩子來說,他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於父母雙親的認可、鼓勵、讚揚。

當他做某件事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之後,就會強化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到下次,如果收到的正向反饋減少,那麼就會有一種得不到關注的感覺,對這件事的注意力便會弱化。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②心理落差

在阿倫森效應中,共有4中不同的方式,放在孩子的教育中,就是“先批評後表揚”,“先表揚後批評”,“不斷增加表揚力度”,“不斷減少表揚力度”

其中“先表揚後批評”,和“不斷減少表揚力度”,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心理落差,當孩子對於受到表揚的期望極為強烈,但現實卻給他迎頭一棒時,孩子大多數時候排解不掉這樣的心理落差,就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失去自信。

③挫折感

從倍加讚賞到小小的鼓勵,甚至不再進行表揚,這樣的遞減過程,一定會導致挫折心理,這是能夠承受的,然而,當獎勵消失後,繼續增加批評的力度,那麼這種挫折感就會越來越強烈,很難承受。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03▬

家長該這樣做,孩子才能夠從心裡認同,並聽你的話

①“曲線救國”

老子曾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意思是,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當直接的手段得不到效果時,那麼就要考慮“曲線求國”。

當孩子喜歡玩耍,拒絕學習的時候,不要急著責罵孩子,這時可以利用“阿倫森效應”來進行挽救,當他玩耍時,對孩子進行獎勵,過幾天后減少獎勵的分量,這樣孩子對於玩耍這件事就會產生一絲牴觸,認為它不能為自己得到足夠的獎勵。

而當孩子學習時,則把獎勵力度逐漸增大,讓孩子對於學習產生強力的積極性,這樣目的就達成了。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②給孩子關注

一些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不單單是獎勵的力度不夠,而是缺少家長對於他的反饋,當孩子成功擺完積木時,他希望聽到的是,家長對於自己擺積木的評價,而不是說:“擺好了就去學習”這樣的話。而正向的反饋更能讓孩子感受到關注,使他們能夠保持聽話,。

③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

很多家長都會憑藉一時的情緒來對孩子進行評價,開心的時候孩子即便在玩耍也開心,不開心的時候,孩子在學習時的一個小動作甚至都會惹怒家長。這是極為不合理的,也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父母是一個反覆無常的父母。

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並將其告訴給孩子,能夠讓孩子有具體的目標,也能夠體現出家長的信用,孩子才能夠從心裡認同父母的做法,並且聽父母的話。

阿倫森效應能夠體現出家長教育中的規則性,有規則地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巧用“阿倫森效應”,再調皮的孩子,也會聽你的話

今日互動話題:在育兒的過程中,你有明確的獎懲機制嗎?你會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進行獎懲,還是看當天的心情呢?歡迎留言分享。

————————

在育兒過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識和經驗能夠給你們有效的建議。關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長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C位老爸,一個4歲孩子的爸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