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在許多家長的眼裡,孩子吃東西總是會挑食,對於酸味或苦味的食物,更是不願嘗試。那麼,挑食這個問題,到底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養成的?這篇文章原標題是Are Picky Eaters Born or Made?,作者Markham Heid在文章種提到,基因對個人食物偏好的確存在一定的影響,但除此之外,還有涉及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經驗因素等領域下的多種因素的影響。

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圖片來源:Indeed/Getty Images

大約100年前,杜邦化學實驗室裡有兩位從事科研的研究員。其中一位研究員名叫亞瑟·福克斯(Arthur L. Fox),他不小心在實驗中灑落了一丁點無害的苯硫脲粉塵,卻遭到了另一位研究員的抱怨,並稱苯硫脲粉塵讓實驗室的空氣變得更加苦澀。

福克斯自己嘗試了一番,他甚至蘸取了一點粉塵並放到自己的舌頭上,但並沒有嚐出任何味道。

經過這個事件,福克斯開始對味覺研究產生了興趣。通過隨後的研究,他發現,因為某些特定基因的存在或缺失,每個人對苦味化合物的味覺體驗並不相同。

在實驗中,味覺研究人員通過在實驗樣本外層裹上福克斯之前在實驗室裡不小心灑落的苦味化合物,並以此來測試實驗對象對苦味的敏感度。

“嘗試苦味樣本後,有25%至30%的實驗對象都覺得非常苦。”味覺研究員、美國弗吉尼亞州克里斯托弗紐波特大學(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心理學助理教授黛安·卡坦扎羅(Diane Catanzaro)說,“我們把這一類實驗對象歸類為‘超級品味者’。”

而另一方面,有差不多相同比例的實驗對象則被認定為“非品味者”。卡坦扎羅稱,“這類實驗對象基本上無法識別任何苦味化合物。”

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圖片來源:Pexels.com

有關研究表明,“超級品味者”可能更容易厭惡某類特定食物,特別是富含苦味化合物的蔬菜及水果,比如抱子甘藍和西蘭花。

此外,有關研究也發現了其它基因因素和特定味覺感知之間的聯繫。

“有許多人都認為香菜很難吃,”卡坦扎羅說。但她認為,這類人之所以不喜歡吃香菜,是因為其與生俱來的嗅覺受體基因對香菜中富含的醛類化合物非常敏感。

“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到,我們每個人對不同食物的味覺感知和體驗也並不相同。”卡坦扎羅補充道。

通過這些發現,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挑食更像是一種天生的行為習慣,而不是後天養成的。

於是,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超級品味者”會對某些事物中的苦味化合物非常敏感,而選擇“避而遠之”。也正是因為其基因體質,特別是其內在對某類食物類型或食物香味的偏愛,才造成了一個人會出現“挑食”的情況。

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圖片來源:Pexels.com

然而,卡坦扎羅的研究發現,卻提出了另一種解釋。

在她的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測試了實驗對象對苦味的敏感度,並隨後詢問其對事物的挑食情況。但通過這項研究,她們並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來證明“超級品味者”比“非品味者”更挑食。

“我們從多維度研究了實驗得到的數據,但沒有找到品味者類別與其偏愛特定類型食物之間的一致相關性。”卡坦扎羅說,“許多挑食的人都屬於’非品味者’類別,而也有許多的’超級品味者’什麼都吃。”

雖然大家都認可,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味覺感知,但不同個體之間的味覺偏好差異,並不能直接得出“一個人是否挑食”的結論。

“雖然基因有一定的影響,但基因並不能決定你的命運,”卡坦扎羅說,“在我們感知味覺的過程中,還有對食物香味和口感等方面的考量,而考量結果會調用大腦,並結合自己的記憶、文化背景和所見所聞等多維度來綜合認定。”

卡坦扎羅認為,要把前述所有的因素綜合在一起,才能決定一個人到底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

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圖片來源:Pexels.com

兒童時期的飲食經歷,可能會這一生中的飲食習慣產生不小的影響。

“在我所認識或跟我曾經一起共事過的人當中,幾乎所有的挑食者都認為其挑食和小時候的飲食習慣有關。”《解決青年人和成年人的挑食問題》(Conquer Picky Eating for Teens and Adult)一書作者、家庭醫生卡佳·羅威爾(Katja Rowell)博士說。

有大量證據表明,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對食物的喜好也會隨之改變。相比於酸味或苦味食物,兒童可能會更傾向於甜味或鹹味食物(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孩子都不喜歡吃蔬菜)。

“有起碼一半的兒童都被其家長認定為挑食者。”羅威爾說。這種挑食,會造成在餐桌上的壓力和衝突。

“如果你所成長的家庭中,家長總是強迫你吃甜土豆,但你吃了後卻又吐出來,這種衝突或焦慮就會造成你對這類食物的厭惡。”她解釋說。

此外,在一個人成長的環境中,如果其餐桌時間總是充滿各種爭執和衝突,那他們在吃飯過程中也可能會經受巨大壓力。

這種壓力,也會進一步導致他們在食物選擇方面的變化,進而會導致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更讓人安全和可控的食物,而對可能導致不愉快經歷或感受的食物“避而遠之”。

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圖片來源:Pexels.com

當然,也有其它因素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對食物的偏好。

根據2015年發表在期刊雜誌《食慾》(Appetite)的一篇論文,罹患心理健康障礙(包括強迫症)的人更容易出現挑食的情況。

目前無法確定兩者之間的具體相關性,但據這篇論文的作者稱,一些內在的個人性格特徵(比如行為或認知固執)都會影響強迫症或挑食等行為的出現。

卡坦扎羅認為,一個人的所見所聞、觀察學習以及條件反射等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對食物的偏好。

“如果你從小在中西部長大,每天的主食都是土豆和牛肉,這種飲食環境的侷限性會讓你更加偏向於選擇某類特定食物。”卡坦扎羅說。

此外,她還補充說,如果印度南部的小孩從小都是吃辣長大的,那他在長大後對飯菜的要求也肯定會“無辣不歡”。

簡單地做個總結,影響一個人的飲食愛好主要有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經驗因素等三個方面,而具體而言,則會涉及各種各樣的情況或因素。同樣地,要改掉挑食的習慣,這個過程也是極其艱辛和複雜的。

“如果想改掉挑食的習慣,你根本不可能找到所謂的方法或策略。一旦你養成挑食的習慣,哪怕你有動力有想法改掉這個習慣,也沒有直接供你選用的方式方法。”卡坦扎羅說。

不過,她同時又提到,讓自己不斷接觸並認識新的食物種類,可以讓挑食者拓展自己在食物領域的眼界。“你接觸某類食物的次數越頻繁,就越有可能喜歡這種食物。”卡坦扎羅說。

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圖片來源:Pexels.com

圖片來源:Pexels.com

羅威爾也提到她之前的一個案例,一個從來沒有吃過蘋果的病人。

“針對這個案例,我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讓她從嘗試如薄酥餅厚度的蘋果切片開始(其中,有些切片是沒有剝皮的,有些則是剝了皮的),並事先告訴她,如果她不喜歡的話,可以吃了後再吐出來。”羅威爾回憶說。

“通過慢慢嘗試,她後來發現大口吃蘋果會讓她感覺噎得想吐,但吃小口吃切薄的蘋果片則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她補充說。

羅威爾還採用過另一種叫做“嫁接法(Bridging)”的方法。

所謂嫁接法,即把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種類作為“必備元素”,並搭配至新的或者未曾嘗試過的食物中的方法。比如,如果一個人喜歡吃烤雞的話,他可以嘗試著在吃烤雞的時候蘸一種新的醬料,或者搭配牛油果和烤雞一起吃。

但這些方法可能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人。

羅威爾提到了一種進食障礙,叫做避免性限制性食物攝入障礙(avoidant 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簡稱ARFID),它可能會導致營養缺乏或無法保持健康的體重等問題。

她同時提到,有些人可能一到飯點就會過分焦慮,或者在攝入某類食物時會出現控制不住想要嘔吐的情況。

對這類群體而言,通過嘗試新的食物的方法並不可取。他們真正需要的,更應該是尋求心理醫生或者諮詢顧問的專業指導,並從他們他們那裡學會排解與食物相關的焦慮。

你的孩子挑食嗎?後天還可以改變嗎?

圖片來源:Pexels.com

此外,羅威爾也介紹了另外一種不太可取的方法,即讓自己的朋友或愛人對挑食提出異議,並堅稱挑食是愚蠢的行為,是非常讓人慚愧的行為。

“通過別人的意見或看法來讓自己感到愧疚,或者讓他們批評你的各種嬌慣行為,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羅威爾說。

這種類型的評論看法或批評,甚至通過某些方式對挑食的人施壓,會再次給他們造成自孩童時代就開始挑食以來所出現的焦慮感。

此外,羅威爾建議,如果真的想改掉挑食的習慣,不妨為自己找一個“吃貨朋友”,一個既能夠理解嘗試新食物所面臨的挑戰性,又不會給人任何壓力或批評看法的朋友。

“挑食,就像其它萬事萬物一樣,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肯定有各種各樣的做法。”卡坦扎羅說,“有些人可能會對此非常謹慎,有些人則極具冒險精神。”

譯者:井島俊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