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乃宋徽宗因不滿於當時現有貢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製作精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按照自己的設計、親自指揮燒製和創制的巔峰之瓷,其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唯一一個將窯址建在宮廷燒製的瓷器,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品質及影響

品質

宋顧文薦《負暄雜錄》關於“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的記載,所記述的就是這一光燦史冊的陶瓷事件。從這一意義上而論,創建於帝王之手的北宋官瓷,在中國琳琅滿目的瓷器世界中,可謂獨具稟賦,充盈著皇室貴族非凡的藝術神韻和光彩,其稀有的作品,絕對稱得上大師巨匠精湛技藝和徽宗傑出的藝術才華雙劍合璧的典範。後世讚歎北宋官瓷乃王者之瓷,國之神器,自是在情理之中。

影響

確實,北宋官瓷的問世,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瓷業盛事,為中國

北宋之官瓷

北宋官瓷器形-開封北宋官瓷珍寶館

官府(國有)手工業開創了一個陶瓷官窯制度,成為後世陶瓷官窯制度的典範和濫觴,有著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徽宗舉國家之力,薈萃大批瓷藝大師,並匠心獨運,躬親在總結和完善汝窯等名窯制瓷技法之上,純粹以達到燒製精美陶瓷藝術品為根本目的的藝術實踐和追求,實將我國青瓷製作藝術推向了一個令人望塵莫及巔峰。而在這樣皇權國力無上優越的條件和創作環境的擔保下,大師巨匠雲集的北宋官瓷窯口,也自是有著驚世的作為,其製作之精美,品質之優異,作品所洋溢的雍容華貴的皇家氣韻,無與倫比,堪為天下之冠。否則,在極具藝術品位的宣政風流的合唱中,北宋官窯若沒有高亢的音色,燒製不出高於民窯的作品,那就不叫北宋官瓷了。再者,因北宋官瓷創制和生產的時間極為短暫,不過十餘年間,用料異常考究,製作又異常精細,故而產量極少,作品寡鮮,在當時即為瓷器中百求而不可得的藝術神品,民間更難得一見。

北宋之官瓷

意義

加之徽宗帝在金兵破城之際,為不使自己的藝術心血和創作成果落入金人的強盜之手,本可以逃之夭夭的徽宗帝,竟以自己帝王的命運和生命為代價,親自留下來搗毀窯爐,毀壞神器,頗具玉石俱焚的氣魄。僅此一點就可見徽宗對北宋官瓷珍視的程度了,若非心愛之極,何以會有如此作為?當然,經此浩劫,能傳之後世的北宋官瓷作品可以說幾乎屈指可數,也基本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海外雖有幾家著名的博物館零星收藏幾件,也盡是八國聯軍的強盜行為所致。在這種令人扼腕長嘆的歷史情形下,碩果僅存的北宋官瓷,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罕貴程度,當可想而知。

北宋之官瓷

製造

造型

北宋官瓷的造型通常以仿青銅器為主,主要有瓶、尊、鼎、爐、觚、盤等。因其源於皇室,風格多追求宮廷的華貴和大氣,故作品古樸莊重、雍容典雅,完全不同於民窯器物的藝術風格。此外,由於北宋官瓷在原料選用、色調調配上甚為講究,尤其在原料選用上,可以說是窮其奢華,不惜代價,添加有品質上乘的瑪瑙等玉粉入釉,這也自然成為注重燒製成本的民間和其它窯口不可仿造的主要原因。

燒法

在燒製過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窯對汝窯的支燒法加以改進,增添了墊、支墊結合的燒法,器物受力更均勻,使得胎骨也更堅挺,從而為釉質更趨淳厚、勻潤創造了條件,真正達到了肥若堆脂的如緞似玉的質感,器形也隨之豐富。

釉色

北宋官瓷對釉色的追求與完善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其釉質肥厚,瓷無修飾,主要以釉色之美、紋裂之俏,去追求藝術上至高的大境界。常見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黃等釉色,且以粉青為上。

工藝配方

與其他陶瓷品不同的是,北宋官瓷在製作過程中,多次上釉,工藝極為複雜,故而北宋官瓷釉面的開片,得益於其獨到的工藝,所開片紋極富節奏感,如水波粼粼,晶靈體透,開片不僅流暢,且小器大片,紋如鱔血,產生出令人驚歎的紋裂美。開片本是由於坯釉結合不好而導致釉面開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窯瓷卻慧眼識珠,利用這一陶瓷缺陷開創了著名的紋片釉,同時利用其獨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燒成技術,創造出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這些不是裝飾的裝飾。嚴格地說,這些人們不能完全控制和設計的效果不能稱做裝飾手法,它是一種材質之美,是一種本質的美。也有學者認為北宋官瓷的鱔血紋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閒清賞箋》中就說“(官瓷)紋取冰裂、鱔血為上,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北宋之官瓷

燒製

在火候的控制和駕馭上,北宋官瓷也有其不傳之祕,使用多次輕重不一的還原燒製方法,以及向以“神火”著稱的“瞬間氧化氣氛”燒法為輔佐,使得用火恰到好處。在這種複雜的馭火工藝燒製下,作品器物口所施之釉微有下垂,內胎微露,產生了另一美感的“紫口”,而底部由於釉分子的氣氛還原,而成為黑紅色,是為“鐵足”。此獨負神采的“紫口鐵足”,清籟幽韻,趣致拔俗,令人暢心悅目,構成了北宋官瓷的獨特風韻,絕響天下。當然,也正是基於其燒製工藝複雜和對完美藝術的追求,北宋官瓷向有十窯九不成之說。一件體態粉青、開片明晰、片如龜背、紋如鱔血、“紫口鐵足”的官瓷作品的燒成,絕對難得之極,實乃是皇家不惜人力、不惜財力、不惜工時所求的結果。

珍稀之謎

猶值稱道的是,北宋官瓷是歷史上唯一沒在市場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家,宮廷獨有,也只專供皇家御用。朝中的重臣、宰相等文武官員縱然權重一時,富甲一方,但若想享有一件,也非賴皇帝賞賜不可,更遑論一般士族富豪了,不粘一點商品氣味的北宋官瓷,更是他們不敢想象的難求之物。或許也正是因為高貴、難得,也便成為人們對北宋官瓷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北宋官瓷藝術上盡善盡美的追求,也創造了一代美學,其在釉色平淡含蓄,溫潤素雅之中表現著內心的意蘊。其既無精美的雕飾以譁眾,又無豔美的塗繪以媚人,唯以簡單洗練的造型之美,以及釉色紋片開裂之俏所幻放出迷人的藝術魅力,來追求其至高的藝術境界。

北宋之官瓷

藝術格調

從美學角度言,北宋官瓷的藝術格調絕對是高雅、平淡、悠遠而又高貴的,特別適合文人與士大夫的審美情趣,這當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北宋登峰造極發展的結果。完全可以想見,那細密的冰片,隱約間閃爍著鑽石的光芒,彷彿是宋代藝人無意間用冰鎬震開的冰花,穿過悠悠時空來到了我們面前,美妙、溫潤而細膩。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使得北宋官瓷藝術上的審美觀與北宋文人機智靜穆的神往終於不謀而合,且照亮了我們親近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之心。正是在這種美學思考的擔保下,北宋官瓷捨棄了一切雕飾色彩,全靠瓷器本身素雅、含蓄的獨特造型,以及釉質、釉色和奇妙的紋片美感讓人折服。說實在的,釉質如冰似玉、琥珀盈盈,油潤閃現的北宋官瓷,與其它瓷器實有著根本的區別,其凝聚在瓷器作品上的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絕後和輝煌的,令人為之傾倒。

仿製和研究

北宋之官瓷

北宋以降,雖歷代王朝對北宋官瓷均有仿燒,但基本未聞有罕見的傑作。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後,出於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繼承,開封北宋官瓷研究從1980年起,在北宋官瓷之鄉——古城開封重然爐火。現歷經20多年來探索和研究,從配方到燒製,在研究者長期不懈的努力工作下,已取得了甚高的成就,所研燒的作品,也得到了專家們的普遍認可,並開始悄然走入收藏家手中。所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北宋官瓷的大量製作還存在很多障礙,無法廣泛的惠益天下。不過儘管如此,在目前我國文化開放政策的關懷下,從無到有的這支北宋官瓷研究隊伍,畢竟對北宋官瓷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希望和保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