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泰安岱廟裡的為什麼柏樹多?

據傳說,武則天被唐高宗皇帝召進宮後,逐漸得寵,不久便廢掉了王皇后,由武則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但無能,上朝不能決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議,然後由他批准。武則天雖為女流之輩,卻精通文史,御人有術,她當了皇后以後,逐漸代皇帝批示奏摺,臨朝參政。

太子李顯長大後,對母親干預朝政非常不滿,常有不同政見,由此觸怒了武則天而招致殺身之禍。追隨太子李顯的大臣石忠,也早就對武后參政十分反感,見太子被害,為了表示對太子的忠心,他拔劍剖腹自殺,以示對武皇后的不滿。

石忠死後,其魂魄來到東嶽泰山,面見泰山神,狀告武則天任用酷吏,濫殺無辜,連自己親生兒子也不放過,要求泰山神懲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樹,侍立殿前,日夜守護著泰山神,賜名 " 孤忠柏 "。

如今遊人所見到樹南面的疤痕,即是當年石忠剖腹的劍痕。

岱廟漢柏,位於泰安岱廟之漢柏院中,為漢武帝封禪泰山所植八顆柏樹之一,今存六棵,漢柏為最古,樹齡約2100年。原為雙杆連理,西幹早年已死,腹中也曾被火燒過,但東干卻以頑強的生命力,僅靠樹幹北面40釐米寬的樹皮上下輸送養分而自強不息,長留天地間,故譽名“漢柏凌寒”。據我國南北朝時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裡說:“泰山廟中,柏樹夾階,大二十圍,蓋漢武帝所植也。”又據漢《郡國志》記載,漢武帝登封泰山時植樹一千多株,開創了在泰山植樹的先河。在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如今岱廟尚存漢柏六株,分別名曰:“漢柏凌寒”、“赤眉斧痕”、“古柏老檜”、“岱巒蒼柏”、“掛印封侯”和“昂首天外”。

漢柏中最著名的“漢柏凌寒”, 又名“雙干連理”、“連理柏”,位於岱廟漢柏院內西北角,盤曲而上,枯枝似龍爪,樹形如龍躍,氣勢軒昂;也是歷經磨難最多、命運多舛的一株,此樹原為雙干連理,西幹腹中曾被火燒過,早已死亡,東干以頑強的生命力,僅靠樹幹北面32釐米寬的樹皮輸送養分而自強不息,生機盎然。據漢《郡國志》載,為漢武帝登封泰山時所植。乾隆南巡時,曾御繪《漢柏圖》並賦《題漢柏作》一詩刻於石。

“連理”之說,是因為其兩杆本為同根所生,這在古代乃是吉祥之兆,源自漢代班固的《白虎通·封禪》:“朱草生,木連理。”是說要封禪必須有祥瑞出現,這連理木就是吉祥之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也使這株樹有了詩情畫意,也顯示著吉祥。 “漢柏凌寒”一詞,有人說應是“漢柏淋汗”,因柏樹樹身經常乾溼不勻,有“淋汗”一說。“凌寒”與“淋汗”意境不同,後人願接受“漢柏凌寒”之說。

與“漢柏連理”柏相鄰的“赤眉斧痕”,胸圍3.98米,高12.5米,雖已年過2100餘歲,卻仍生長旺盛,青翠欲滴。在一人多高的樹幹上,有一個明顯的傷疤,根據傷疤的形狀可以斷定,是利器劈砍所致,而且傷疤周圍還有深褐色的液體流淌過的印記。

這就引出了流傳在泰山腳下的一個傳說故事:在西漢末年,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發生大災荒,諸城的樊崇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因他們的眉毛都染成紅色,所以被稱為“赤眉軍”。

起義軍曾一度駐紮於泰山天勝寨。他們駐紮夏侯,要用木材修築工事,於是就來到岱廟後對廟內漢武帝劉徹所植的柏樹動起斧來。其中有一個小兵,掄起斧頭對著這棵樹就砍了下去,當他費力地拔下斧頭再準備砍第二下的時候,他看到一股紅色的液體正從樹的傷口上淌了下來,就像人受傷流血一樣。這下可把他嚇壞了:在就聽說泰山是神山,一草一木皆有靈性,今天被我冒犯,顯靈了。

他急忙跪下就拜,磕了幾個響頭後,抓起斧子就跑了。這使得赤眉軍大為恐慌,不得不停止砍伐,這斧痕卻保留了下來,並且紅色斑跡猶存,成為奇觀。

乾隆皇帝登封泰山時見漢柏壽逾近二千年,枝葉仍蒼籠可愛,親繪圖“御製漢柏圖贊”刻於石碑上立在樹旁,並題詩曰:“漢柏曾經手自圖,鬱蔥映照翠陰扶,殿房亭裡相望近,名實賓主誰是乎”。如今該樹樹高11.5米,冠幅東西10.2米,南北7.5米,胸圍3.4米,氣勢軒昂,蒼古凌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