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一開始製作人員也無法接受,因為摸不透導演的想法,哪吒的形象設計了近100稿,最後導演挑了一張最醜的。並非導演刻意求醜,而是他覺得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定位,還是“打破偏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哪吒都應該是有點嚇人的。

創新不一定都是新東西,也可能是拋棄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這一點,轉行者同樣有優勢。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一開始製作人員也無法接受,因為摸不透導演的想法,哪吒的形象設計了近100稿,最後導演挑了一張最醜的。並非導演刻意求醜,而是他覺得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定位,還是“打破偏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哪吒都應該是有點嚇人的。

創新不一定都是新東西,也可能是拋棄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這一點,轉行者同樣有優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郭帆看來,電影工業不發達,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理念問題,他舉了一個“場記軟件”的例子,國外都用這個,一開始,“工作人員不用,說用這些產品還不如一張紙記得快,我說你今天是快,但你記一百天就是一百張紙,一百張紙裡面要尋找任何一個信息,你怎麼找?”

藝術圈表面上強調創新,實際上,越是科班的人,越在乎行業規矩,因為片子拍砸了大不了罵觀眾SB,可一旦破壞了行業的規矩,沒有了圈內口碑,你就很難接到片子了。

而轉行者相對而言,不容易被限制住,他們敬畏的是電影本身,而不是這個行業的規矩。

說到創新,還是要談一談“倖存者偏差”。相對常態的工作,創新既有可能成功,但更大的可能是失敗,體現在票房上,除了前三名外,後七名中有六人仍然是科班出身以及香港好萊塢成熟體系內的導演。

所以,真正的創新是在知道有更大的失敗概率之後,你仍然從心裡願意這樣做,並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而非“創新投機”。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04

原因三: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吳京從小上的武校,算是三人中文化功底比較弱的,所以記者在採訪他時,特意提問“兩部《戰狼》都是您自己編的劇,這也是自己學的嗎?”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一開始製作人員也無法接受,因為摸不透導演的想法,哪吒的形象設計了近100稿,最後導演挑了一張最醜的。並非導演刻意求醜,而是他覺得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定位,還是“打破偏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哪吒都應該是有點嚇人的。

創新不一定都是新東西,也可能是拋棄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這一點,轉行者同樣有優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郭帆看來,電影工業不發達,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理念問題,他舉了一個“場記軟件”的例子,國外都用這個,一開始,“工作人員不用,說用這些產品還不如一張紙記得快,我說你今天是快,但你記一百天就是一百張紙,一百張紙裡面要尋找任何一個信息,你怎麼找?”

藝術圈表面上強調創新,實際上,越是科班的人,越在乎行業規矩,因為片子拍砸了大不了罵觀眾SB,可一旦破壞了行業的規矩,沒有了圈內口碑,你就很難接到片子了。

而轉行者相對而言,不容易被限制住,他們敬畏的是電影本身,而不是這個行業的規矩。

說到創新,還是要談一談“倖存者偏差”。相對常態的工作,創新既有可能成功,但更大的可能是失敗,體現在票房上,除了前三名外,後七名中有六人仍然是科班出身以及香港好萊塢成熟體系內的導演。

所以,真正的創新是在知道有更大的失敗概率之後,你仍然從心裡願意這樣做,並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而非“創新投機”。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04

原因三: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吳京從小上的武校,算是三人中文化功底比較弱的,所以記者在採訪他時,特意提問“兩部《戰狼》都是您自己編的劇,這也是自己學的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吳京的回答是“學啊,不懂就翻書。編劇的“紅寶書”、《作家之旅》這些書我都有,就去尋找裡面的脈絡、研究編劇的公式。自己寫了初稿,再找專業的人過來聊、一起修改,融百家之長。”

在電影各種職能中,編劇屬於那種看起來人人都能插上一腳,但實際上門檻特別高的行當。所以對於編劇的態度,特別能看出一個導演是否願意懷著對電影的敬畏之情,不斷學習。

三位導演同時是三部電影的編劇,不是掛名,也不是陳凱歌那樣找一堆大編劇,最後自己組合一下,而是非常尊重劇本,親自打磨每一個鏡頭,餃子跟彩條屋“打磨劇本”,磨了66版;《流浪地球》的劇本前後寫了近百萬字,有一個鏡頭修改了251稿——三部電影的大賣有一半源於劇本的紮實。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一開始製作人員也無法接受,因為摸不透導演的想法,哪吒的形象設計了近100稿,最後導演挑了一張最醜的。並非導演刻意求醜,而是他覺得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定位,還是“打破偏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哪吒都應該是有點嚇人的。

創新不一定都是新東西,也可能是拋棄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這一點,轉行者同樣有優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郭帆看來,電影工業不發達,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理念問題,他舉了一個“場記軟件”的例子,國外都用這個,一開始,“工作人員不用,說用這些產品還不如一張紙記得快,我說你今天是快,但你記一百天就是一百張紙,一百張紙裡面要尋找任何一個信息,你怎麼找?”

藝術圈表面上強調創新,實際上,越是科班的人,越在乎行業規矩,因為片子拍砸了大不了罵觀眾SB,可一旦破壞了行業的規矩,沒有了圈內口碑,你就很難接到片子了。

而轉行者相對而言,不容易被限制住,他們敬畏的是電影本身,而不是這個行業的規矩。

說到創新,還是要談一談“倖存者偏差”。相對常態的工作,創新既有可能成功,但更大的可能是失敗,體現在票房上,除了前三名外,後七名中有六人仍然是科班出身以及香港好萊塢成熟體系內的導演。

所以,真正的創新是在知道有更大的失敗概率之後,你仍然從心裡願意這樣做,並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而非“創新投機”。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04

原因三: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吳京從小上的武校,算是三人中文化功底比較弱的,所以記者在採訪他時,特意提問“兩部《戰狼》都是您自己編的劇,這也是自己學的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吳京的回答是“學啊,不懂就翻書。編劇的“紅寶書”、《作家之旅》這些書我都有,就去尋找裡面的脈絡、研究編劇的公式。自己寫了初稿,再找專業的人過來聊、一起修改,融百家之長。”

在電影各種職能中,編劇屬於那種看起來人人都能插上一腳,但實際上門檻特別高的行當。所以對於編劇的態度,特別能看出一個導演是否願意懷著對電影的敬畏之情,不斷學習。

三位導演同時是三部電影的編劇,不是掛名,也不是陳凱歌那樣找一堆大編劇,最後自己組合一下,而是非常尊重劇本,親自打磨每一個鏡頭,餃子跟彩條屋“打磨劇本”,磨了66版;《流浪地球》的劇本前後寫了近百萬字,有一個鏡頭修改了251稿——三部電影的大賣有一半源於劇本的紮實。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過度”的投入只出於一種心態,因為熱愛,所以敬畏;因為敬畏,所以轉行者更願意耐心打磨每一個細節。

我們對於職業的態度就像光譜一樣,有兩個極端,“藍端”是當成謀生的工具,講究投入產出比,“紅端”是出自內心的熱愛。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介於兩者之間, 只是有人“偏紅”,有人“偏藍”。

專業人士往往是從大學就選擇這個專業,有一個“路徑依賴”的心理,就算不喜歡,考慮到職業轉換成本太高,也就繼續做下去,至於結果好不好,完全依賴專業能力與職業精神,這種工作態度往往是比較理性的,總體“偏藍”。

而非專業人士轉到這個行業,一定是有高度的熱愛才能做到,另一方面他們付出了高昂的“職業轉換成本”,內心總是希望結果比好更好,才能對得起自己,他們的工作態度除了同樣重要的專業精神外,往往需要更大的熱情投入,總體上“偏紅”。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一開始製作人員也無法接受,因為摸不透導演的想法,哪吒的形象設計了近100稿,最後導演挑了一張最醜的。並非導演刻意求醜,而是他覺得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定位,還是“打破偏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哪吒都應該是有點嚇人的。

創新不一定都是新東西,也可能是拋棄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這一點,轉行者同樣有優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郭帆看來,電影工業不發達,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理念問題,他舉了一個“場記軟件”的例子,國外都用這個,一開始,“工作人員不用,說用這些產品還不如一張紙記得快,我說你今天是快,但你記一百天就是一百張紙,一百張紙裡面要尋找任何一個信息,你怎麼找?”

藝術圈表面上強調創新,實際上,越是科班的人,越在乎行業規矩,因為片子拍砸了大不了罵觀眾SB,可一旦破壞了行業的規矩,沒有了圈內口碑,你就很難接到片子了。

而轉行者相對而言,不容易被限制住,他們敬畏的是電影本身,而不是這個行業的規矩。

說到創新,還是要談一談“倖存者偏差”。相對常態的工作,創新既有可能成功,但更大的可能是失敗,體現在票房上,除了前三名外,後七名中有六人仍然是科班出身以及香港好萊塢成熟體系內的導演。

所以,真正的創新是在知道有更大的失敗概率之後,你仍然從心裡願意這樣做,並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而非“創新投機”。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04

原因三: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吳京從小上的武校,算是三人中文化功底比較弱的,所以記者在採訪他時,特意提問“兩部《戰狼》都是您自己編的劇,這也是自己學的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吳京的回答是“學啊,不懂就翻書。編劇的“紅寶書”、《作家之旅》這些書我都有,就去尋找裡面的脈絡、研究編劇的公式。自己寫了初稿,再找專業的人過來聊、一起修改,融百家之長。”

在電影各種職能中,編劇屬於那種看起來人人都能插上一腳,但實際上門檻特別高的行當。所以對於編劇的態度,特別能看出一個導演是否願意懷著對電影的敬畏之情,不斷學習。

三位導演同時是三部電影的編劇,不是掛名,也不是陳凱歌那樣找一堆大編劇,最後自己組合一下,而是非常尊重劇本,親自打磨每一個鏡頭,餃子跟彩條屋“打磨劇本”,磨了66版;《流浪地球》的劇本前後寫了近百萬字,有一個鏡頭修改了251稿——三部電影的大賣有一半源於劇本的紮實。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過度”的投入只出於一種心態,因為熱愛,所以敬畏;因為敬畏,所以轉行者更願意耐心打磨每一個細節。

我們對於職業的態度就像光譜一樣,有兩個極端,“藍端”是當成謀生的工具,講究投入產出比,“紅端”是出自內心的熱愛。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介於兩者之間, 只是有人“偏紅”,有人“偏藍”。

專業人士往往是從大學就選擇這個專業,有一個“路徑依賴”的心理,就算不喜歡,考慮到職業轉換成本太高,也就繼續做下去,至於結果好不好,完全依賴專業能力與職業精神,這種工作態度往往是比較理性的,總體“偏藍”。

而非專業人士轉到這個行業,一定是有高度的熱愛才能做到,另一方面他們付出了高昂的“職業轉換成本”,內心總是希望結果比好更好,才能對得起自己,他們的工作態度除了同樣重要的專業精神外,往往需要更大的熱情投入,總體上“偏紅”。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當然,任何專業都不會是隻要一腔熱情,就能把事辦好,而類似醫生、建築、高端製造等專業性很強的領域,轉行者很少見。這就是第四個原因:這是一個天賦與努力更重要的行業。

05

原因四:有些行業需要多學科思維

電影和醫生是職業的兩個極端。

只要有機會經過七年的正規醫學院的專業訓練,大部分人都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可如果少了這七年的學習,就算把你交給最好的醫生學徒,你也當不了一個好醫生。

電影這個行業完全相反,它需要的是藝術天賦,需要的是追求完美的性格,而科班訓練並不那麼重要,因此天生適合就轉行者。

大部分對創新要求比較高的職業,都有這個特點,就我最熟悉的廣告行業,一半的人都是轉行過來的。

這一類行業還要求從業者具有“多學科思維”的特點,善於從其他領域獲取創新的靈感,因此,“Know How”比“How”更重要,“方法論”比方法更重要。

餃子自己就認為,雖然他不喜歡醫學,但學醫的背景還是令他更有耐心,做事更嚴謹,非常符合動畫這個行業“慢工出細活”的特點。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一開始製作人員也無法接受,因為摸不透導演的想法,哪吒的形象設計了近100稿,最後導演挑了一張最醜的。並非導演刻意求醜,而是他覺得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定位,還是“打破偏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哪吒都應該是有點嚇人的。

創新不一定都是新東西,也可能是拋棄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這一點,轉行者同樣有優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郭帆看來,電影工業不發達,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理念問題,他舉了一個“場記軟件”的例子,國外都用這個,一開始,“工作人員不用,說用這些產品還不如一張紙記得快,我說你今天是快,但你記一百天就是一百張紙,一百張紙裡面要尋找任何一個信息,你怎麼找?”

藝術圈表面上強調創新,實際上,越是科班的人,越在乎行業規矩,因為片子拍砸了大不了罵觀眾SB,可一旦破壞了行業的規矩,沒有了圈內口碑,你就很難接到片子了。

而轉行者相對而言,不容易被限制住,他們敬畏的是電影本身,而不是這個行業的規矩。

說到創新,還是要談一談“倖存者偏差”。相對常態的工作,創新既有可能成功,但更大的可能是失敗,體現在票房上,除了前三名外,後七名中有六人仍然是科班出身以及香港好萊塢成熟體系內的導演。

所以,真正的創新是在知道有更大的失敗概率之後,你仍然從心裡願意這樣做,並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而非“創新投機”。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04

原因三: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吳京從小上的武校,算是三人中文化功底比較弱的,所以記者在採訪他時,特意提問“兩部《戰狼》都是您自己編的劇,這也是自己學的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吳京的回答是“學啊,不懂就翻書。編劇的“紅寶書”、《作家之旅》這些書我都有,就去尋找裡面的脈絡、研究編劇的公式。自己寫了初稿,再找專業的人過來聊、一起修改,融百家之長。”

在電影各種職能中,編劇屬於那種看起來人人都能插上一腳,但實際上門檻特別高的行當。所以對於編劇的態度,特別能看出一個導演是否願意懷著對電影的敬畏之情,不斷學習。

三位導演同時是三部電影的編劇,不是掛名,也不是陳凱歌那樣找一堆大編劇,最後自己組合一下,而是非常尊重劇本,親自打磨每一個鏡頭,餃子跟彩條屋“打磨劇本”,磨了66版;《流浪地球》的劇本前後寫了近百萬字,有一個鏡頭修改了251稿——三部電影的大賣有一半源於劇本的紮實。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過度”的投入只出於一種心態,因為熱愛,所以敬畏;因為敬畏,所以轉行者更願意耐心打磨每一個細節。

我們對於職業的態度就像光譜一樣,有兩個極端,“藍端”是當成謀生的工具,講究投入產出比,“紅端”是出自內心的熱愛。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介於兩者之間, 只是有人“偏紅”,有人“偏藍”。

專業人士往往是從大學就選擇這個專業,有一個“路徑依賴”的心理,就算不喜歡,考慮到職業轉換成本太高,也就繼續做下去,至於結果好不好,完全依賴專業能力與職業精神,這種工作態度往往是比較理性的,總體“偏藍”。

而非專業人士轉到這個行業,一定是有高度的熱愛才能做到,另一方面他們付出了高昂的“職業轉換成本”,內心總是希望結果比好更好,才能對得起自己,他們的工作態度除了同樣重要的專業精神外,往往需要更大的熱情投入,總體上“偏紅”。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當然,任何專業都不會是隻要一腔熱情,就能把事辦好,而類似醫生、建築、高端製造等專業性很強的領域,轉行者很少見。這就是第四個原因:這是一個天賦與努力更重要的行業。

05

原因四:有些行業需要多學科思維

電影和醫生是職業的兩個極端。

只要有機會經過七年的正規醫學院的專業訓練,大部分人都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可如果少了這七年的學習,就算把你交給最好的醫生學徒,你也當不了一個好醫生。

電影這個行業完全相反,它需要的是藝術天賦,需要的是追求完美的性格,而科班訓練並不那麼重要,因此天生適合就轉行者。

大部分對創新要求比較高的職業,都有這個特點,就我最熟悉的廣告行業,一半的人都是轉行過來的。

這一類行業還要求從業者具有“多學科思維”的特點,善於從其他領域獲取創新的靈感,因此,“Know How”比“How”更重要,“方法論”比方法更重要。

餃子自己就認為,雖然他不喜歡醫學,但學醫的背景還是令他更有耐心,做事更嚴謹,非常符合動畫這個行業“慢工出細活”的特點。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06

你能有多高?

也許很多人不承認,專業給他們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混圈子”,特別是像影視圈這種“人帶人”的行業,人脈是工作的最大保證。

所以,學院派的電影人還有一種傾向,更看中電影圈子的看法而非觀眾,而圈子裡評價一部作品主要是藝術價值。但電影對於觀眾只是一種娛樂活動,有沒有藝術價值並不那麼重要,這就導致學院派的電影,不管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在普通觀眾看來,一裝二作,脫離觀眾,缺乏共鳴。

轉行導演對普通觀眾有一種自然的尊重,餃子說“如果欺騙了觀眾,觀眾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但在很多科班導演心中,觀眾不過是給什麼看什麼的“垃圾觀眾”。

這個心理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所以行業資深者和“轉行者”,誰更有優勢,其實都是表象,真正直擊靈魂的問題是 :

如果回到高考填志願和畢業求職的那一刻,讓你重新選擇一次,你還願不願意選擇現在的職業?

你的專業經驗,決定了你能走多久;但上面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你能到多高。

"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神共奮

01

電影圈的轉行者

2019年8月,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電影重新排座次,分別是《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很快,有人發現了一個規律,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因為一般導演都是從演員、編劇、攝影等轉來的,所以這裡的科班定義為影視類、藝術類專業)。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左起:吳京、郭帆、劉慈欣

《戰狼2》的導演吳京是武術運動員出身,混了很多年武戲演員後,才轉行做導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是學的是醫科,轉行動畫片製作;《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是學法律的,畢業後進了旅遊衛視做一檔音樂節目。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承認一點,電影圈的轉行者還是很多的。但考慮到幾個主要的電影戲劇學院加上各大學的影視類、藝術類專業,每年幾萬畢業生,轉行導演能霸佔前三甲,也並非單憑人數多。

(當然有些喜歡抬槓的人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外行失敗的更多。這當然是正確的廢話,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分析“影視圈轉行是否容易成功”,而是“為什麼國內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是轉行者”)

02

原因一: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這三部片子都是當時無人看好的黑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選擇的電影題材在公映時都不是當時的主流類型,之前的國產票房榜,長期被喜劇、武俠一類的題材霸佔。

《流浪地球》的科幻片需要成熟的電影工業支持,公映前幾乎無人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產動畫類型,從來沒有衝上過10億,也不會是主流導演的選擇;《戰狼2》的愛國主義現在是熱門題材,但在2017年,怎麼也沒有爆款相。

為什麼轉行者容易在題材上有突破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餃子拍動畫,就是因為喜歡做動畫,才從醫科生轉行的。他不可能像科班導演一樣,沒有拍動畫片的機會,那我就先從真人電影開始拍。

再看《流浪地球》,科幻類型的問題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經驗,缺乏電影工業的支持,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聰明”導演都會琢磨著繞開這個“坑”,披著科幻的外衣,拍一部自己更擅長的愛情片喜劇片。所以當時雖然國內瘋搶劉慈欣的小說版權,但真正的大導演對這種“硬科幻”都很謹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只有那些真正把科幻當成“信仰”的人,才敢碰這個“硬科幻”題材。郭帆正是這樣的人,他自稱初三時看了《終結者2》,就特別想成為一名導演,他說“我做導演的很大原因是我想去拍科幻片,這是我個人的夢想。”

同樣,吳京敢於拍完全沒有商業成功前例的軍事題材,並不是像後來的導演那樣搞“愛國主義”投機,而是真心喜歡這個題材,拍了1,還要拍2。

要知道,轉行導演“霸佔”的不是藝術節的大獎,而是票房榜。這個榜不需要專家認同,不需要領導點頭,要的是千千萬萬“不專業”的普通觀眾的口碑和買單,想要達到這個目標,能不能理解消費者和理解電影這門藝術一樣重要。

轉行導演首先是把自己當成觀眾,拍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而不是去猜測觀眾 “想看”什麼電影,最後反而成了爆款,除了偶然性,也是因為觀眾不傻,他們能感受到電影人的誠意。

因為是創新題材,這三部電影都有各自的遺憾,但觀眾願意為中國電影的進步而買單,而他們發出的口碑最核心的意思往往也是“沒想到國內導演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每一個行業都有一些“貌似光彩實則凶險”的禁區,科班出身的人心知肚明,趨利避害。但大部分轉行者都是出於某些“個人情結”而轉行,尤其是類似電影這種並不賺錢的行業,如果行業的禁忌正是個人轉行的原因,那麼,這些禁忌更可能被轉行者打破。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03

原因二:內行求穩,外行求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預告片剛剛出來時,哪吒的形象著實嚇壞了很多“小朋友”,非但沒有動漫圈津津樂道的中國風,也偏離了二次元觀眾最熟悉的日系動漫審美,就算是形象日趨普通人化的美系動畫角色,也沒見過這麼醜的主角。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一開始製作人員也無法接受,因為摸不透導演的想法,哪吒的形象設計了近100稿,最後導演挑了一張最醜的。並非導演刻意求醜,而是他覺得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定位,還是“打破偏見”的主題,這部電影的哪吒都應該是有點嚇人的。

創新不一定都是新東西,也可能是拋棄不合時宜的老規矩,這一點,轉行者同樣有優勢。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在郭帆看來,電影工業不發達,不光是技術問題,也是理念問題,他舉了一個“場記軟件”的例子,國外都用這個,一開始,“工作人員不用,說用這些產品還不如一張紙記得快,我說你今天是快,但你記一百天就是一百張紙,一百張紙裡面要尋找任何一個信息,你怎麼找?”

藝術圈表面上強調創新,實際上,越是科班的人,越在乎行業規矩,因為片子拍砸了大不了罵觀眾SB,可一旦破壞了行業的規矩,沒有了圈內口碑,你就很難接到片子了。

而轉行者相對而言,不容易被限制住,他們敬畏的是電影本身,而不是這個行業的規矩。

說到創新,還是要談一談“倖存者偏差”。相對常態的工作,創新既有可能成功,但更大的可能是失敗,體現在票房上,除了前三名外,後七名中有六人仍然是科班出身以及香港好萊塢成熟體系內的導演。

所以,真正的創新是在知道有更大的失敗概率之後,你仍然從心裡願意這樣做,並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而非“創新投機”。

這就是第三個原因: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04

原因三: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吳京從小上的武校,算是三人中文化功底比較弱的,所以記者在採訪他時,特意提問“兩部《戰狼》都是您自己編的劇,這也是自己學的嗎?”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吳京的回答是“學啊,不懂就翻書。編劇的“紅寶書”、《作家之旅》這些書我都有,就去尋找裡面的脈絡、研究編劇的公式。自己寫了初稿,再找專業的人過來聊、一起修改,融百家之長。”

在電影各種職能中,編劇屬於那種看起來人人都能插上一腳,但實際上門檻特別高的行當。所以對於編劇的態度,特別能看出一個導演是否願意懷著對電影的敬畏之情,不斷學習。

三位導演同時是三部電影的編劇,不是掛名,也不是陳凱歌那樣找一堆大編劇,最後自己組合一下,而是非常尊重劇本,親自打磨每一個鏡頭,餃子跟彩條屋“打磨劇本”,磨了66版;《流浪地球》的劇本前後寫了近百萬字,有一個鏡頭修改了251稿——三部電影的大賣有一半源於劇本的紮實。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過度”的投入只出於一種心態,因為熱愛,所以敬畏;因為敬畏,所以轉行者更願意耐心打磨每一個細節。

我們對於職業的態度就像光譜一樣,有兩個極端,“藍端”是當成謀生的工具,講究投入產出比,“紅端”是出自內心的熱愛。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介於兩者之間, 只是有人“偏紅”,有人“偏藍”。

專業人士往往是從大學就選擇這個專業,有一個“路徑依賴”的心理,就算不喜歡,考慮到職業轉換成本太高,也就繼續做下去,至於結果好不好,完全依賴專業能力與職業精神,這種工作態度往往是比較理性的,總體“偏藍”。

而非專業人士轉到這個行業,一定是有高度的熱愛才能做到,另一方面他們付出了高昂的“職業轉換成本”,內心總是希望結果比好更好,才能對得起自己,他們的工作態度除了同樣重要的專業精神外,往往需要更大的熱情投入,總體上“偏紅”。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當然,任何專業都不會是隻要一腔熱情,就能把事辦好,而類似醫生、建築、高端製造等專業性很強的領域,轉行者很少見。這就是第四個原因:這是一個天賦與努力更重要的行業。

05

原因四:有些行業需要多學科思維

電影和醫生是職業的兩個極端。

只要有機會經過七年的正規醫學院的專業訓練,大部分人都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可如果少了這七年的學習,就算把你交給最好的醫生學徒,你也當不了一個好醫生。

電影這個行業完全相反,它需要的是藝術天賦,需要的是追求完美的性格,而科班訓練並不那麼重要,因此天生適合就轉行者。

大部分對創新要求比較高的職業,都有這個特點,就我最熟悉的廣告行業,一半的人都是轉行過來的。

這一類行業還要求從業者具有“多學科思維”的特點,善於從其他領域獲取創新的靈感,因此,“Know How”比“How”更重要,“方法論”比方法更重要。

餃子自己就認為,雖然他不喜歡醫學,但學醫的背景還是令他更有耐心,做事更嚴謹,非常符合動畫這個行業“慢工出細活”的特點。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06

你能有多高?

也許很多人不承認,專業給他們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混圈子”,特別是像影視圈這種“人帶人”的行業,人脈是工作的最大保證。

所以,學院派的電影人還有一種傾向,更看中電影圈子的看法而非觀眾,而圈子裡評價一部作品主要是藝術價值。但電影對於觀眾只是一種娛樂活動,有沒有藝術價值並不那麼重要,這就導致學院派的電影,不管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在普通觀眾看來,一裝二作,脫離觀眾,缺乏共鳴。

轉行導演對普通觀眾有一種自然的尊重,餃子說“如果欺騙了觀眾,觀眾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但在很多科班導演心中,觀眾不過是給什麼看什麼的“垃圾觀眾”。

這個心理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所以行業資深者和“轉行者”,誰更有優勢,其實都是表象,真正直擊靈魂的問題是 :

如果回到高考填志願和畢業求職的那一刻,讓你重新選擇一次,你還願不願意選擇現在的職業?

你的專業經驗,決定了你能走多久;但上面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你能到多高。

為什麼國內影史票房前三名的導演都不是科班出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