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買“生物醫學”的賬 !

癌症本身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且通常是全身性系統疾病的局部體現。即使為同一種癌,即使癌症的病理也完全相同,性質也每每不一,甚至可差異很大。因此,沒法按圖索驥地,像過去對付炎症,對付病毒細菌一樣,按照《臨床指南》來治療。更棘手的是:癌症往往是多因多果的結局,非線性因果關聯的,進化醫學家認為它是遺傳產物,和進化失序有關;環境學家認為是環境激素或汙染導致了它的肆虐;偏重於研究代謝的醫學家則認為是代謝產物堆積導致了癌變……至今諸多解釋,莫衷一是。

通俗地說,癌症是人的整體系統出了瑕疵。或者說,是在人體的幾大系統之外,幾大系統管不到的地方,發生了重大問題。儘管在基因研究中人們已取得了無數耀眼的成果,但整體上的認識還是碎片化、支離破碎且殘缺的。

癌症不買“生物醫學”的賬 !

幾年前,我的《癌症只是慢性病》問世,這本書賣得很好,已出了三版,重新印刷20餘次。讀者告訴我,他們一看到書名馬上就買了,因為這本書讓他們不再那麼害怕了,不就是和高血壓冠心病一樣的慢性病嗎?書的名字對他們是很大的寬慰與安撫。

事實上,我寫此書時,並不想單純地安慰病人。“癌症只是慢性病”這句話,陳述的是癌症變化發展的事實——癌症的本質特點就是生物體的內亂,多環節的機能失調;它的進程又呈現出慢性的特點。只有改變既往純“生物醫學”的“對抗性模式” ,才可能得出這個相對溫和且更契合本質的結論。包括個體與癌症的關係,也會溫和起來。而這種溫和的治療觀,是有助於摘掉癌症“不治之症”的邪惡帽子的。

癌症不買“生物醫學”的賬 !

隨著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力倡導,也有國內頂級專家,比如,我國的化療泰斗孫燕院士、肝癌的國際權威湯釗猷院士、吳孟超院士等的力薦,國內外學者/研究者,越來越多地認同“癌症只是慢性病”的觀點,因為這是人們臨床不斷經歷著的事實。

孫燕院士2007年撰文指出:癌症可以成為慢性病;湯釗猷教授2011年關於肝癌的新著《消滅於改造並舉》中,開卷就說“不久前看到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寫的一本科普著作《癌症只是慢性病》,筆者同意他的觀點”。作為醫學界的機關報《健康報》,2011年7月也連續幾期刊載了晚期癌症的討論,數位腫瘤知名專家都強調,即使晚期(包括多處轉移者)癌症,也可以轉為慢性病。

癌症不買“生物醫學”的賬 !

這一契合本質的癌症新觀點,對一個不懂醫學的普通人來說,很容易接受。因為他們原來對醫學不甚瞭解,是張白紙,沒有成見,容易也願意欣然接受新的解釋。從而能較正確地比較、甄別後做出取捨,卸下包袱後輕鬆地應對治療。

但醫生卻不然,“癌症是慢性病”的這樣顛覆性的告誡,在已被“生物醫學模式”佔了主導,甚至洗了腦的現代醫生腦海裡,很難會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們仍根深蒂固地把癌症看作是真正的“惡魔” 。他們先要否定之前的觀念,才能接受新的,這個過程就會有矛盾,有糾結,具體到自己就更容易不知所措,驚慌失序,由此意志喪失,所以往往比常人死得更快……。

醫生得癌後反而不容易治好的悲劇,反過來印證了一個相對樂觀的事實: 癌症之所以被認為是絕症,因為這是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舊視野去看待,去治療的;沒轍了,所以說它是“絕症”。但這個模式顯然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癌症不買“生物醫學”的賬。因此,“癌症是絕症”也就變成了錯誤模式推導出的錯誤結論,值得我們質疑的。

關注何裕民(heyuminTCM)微信公眾號,即可在線交流問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