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 | 關於艾灸的那些事

艾灸 中醫 穴位 溼疹 鍼灸 養生 腫瘤 程氏鍼灸程凱 2019-07-01

大約從2013年以來,艾灸開始井噴,高熱不退,方興未艾,真有全民艾灸的趨勢,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的選擇艾灸,艾灸能解決什麼健康問題,在過往的艾灸實踐經歷中,什麼因素又是影響消費者接受艾灸的最大障礙。

答疑解惑 | 關於艾灸的那些事

關於艾灸,實在需要一篇客觀一些的文章了。

只所以這麼說,因為關於艾灸,有一些不同的態度和問題,影響了艾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下面先從中醫自身說起,先正己身吧!

答疑解惑 | 關於艾灸的那些事

其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灸法萬能說

鍼灸鍼灸,有針必有灸,兩者都是以經絡穴位為基礎的刺激方法,都是為了治病,古時並不區分誰治療誰保健。現代醫事管理,針法為侵入皮膚的方法,且針及不同臟腑組織,不同深度角度,有風險存在,學習練習時間較長,需要對解剖熟悉,為醫。

而灸法(準確地說是間接灸)因其方便、安全(這個要辨證的看,操作不當燙傷的也不少,不一定燙傷就是好事,不是所有的燙傷都是化膿灸瘢痕灸喲!),操作易學、耗材便宜而受眾者廣,除醫療中使用外,更廣泛應用於養生保健,尤其近些年借科普宣傳之功,和民眾嚮往健康之風,艾灸極大普及,甚至催生了灸療這一保健行業,從業者頗多。

答疑解惑 | 關於艾灸的那些事

注意,這些從業者,也許並未系統學習過中醫,所以不應列入中醫隊伍當中(少數民間中醫除外),當然他們的所做所為,也就不代表著中醫。但那些總是掛在嘴邊上的中醫詞彙(雖然經常是曲解的),卻使大眾誤認為這就是中醫,也給許多中醫黑子們以口實。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被經常掛在嘴邊上的這句話,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這句話,經常被解釋為“針都幹不了的事,咱灸可以”,於是給患者盲目的信心與期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在網上問我問題的方式都是:請問我這幾種病、這麼些個症狀,十幾年的病史,中西醫都看了,看不好,請問您看我灸哪兒可以好?令人無語。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靈樞·官能第七十三》: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古人要求我們要觸診,前面還提了望診,請參考原文之前文)。

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心肺居於膈上,脾居於中州,肝腎居於膈下,這說的是病位,即病氣所在) 。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通過體表望診觸診,診病氣所在後,判斷經脈之變化,謂道,然後根據經脈變化而用針,針少而散其表,針深而留其裡,不同情況不同用之)。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所謂高者抑之,外者發之,邪在不同位置,治則治法不同)。

視前痛者,常先取之(謂治病先求本)。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寒在肌表,可留針補中氣以拒之,寒入於中,則針合穴以瀉之)。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病有針所不當用者,則用灸以治之)。

什麼情況下,其病是針所不當者呢?

楊上善注曰:“脈之陷下,是灸之所宜,不可針也。”此為經脈中氣血不足的情況,提示臨床中灸法多用於虛證,而且是人體物質層面的不足時,才宜用灸,不宜針刺。

答疑解惑 | 關於艾灸的那些事

換句話說,灸法是有其適應範圍的,即使是後世不斷拓展其應用,但也無法取代於針。試想,針有粗細長短,淺可針一分二分,深可達2寸3寸,或平刺掃散鬆解,或斜刺扎跳肌肉,或深刺觸及骨膜,灸之熱力怎麼可能滲透達於穴下的各個層次?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灸法溫通作用明顯,有補益之效(激發促進身體相關機能的作用,看灸在哪兒了),但對一些敏感體質或體內有熱(本有某種功能亢進,例如有炎性反應,或有腫瘤)的人來說,易加重內熱,出現口乾、煩躁、多夢、口瘡、心悸等症狀,甚至加重原來的病情。雖有引火歸源的說法,但實際中的確有很多問題出現。

前幾天還接診一位溼疹年輕女患者,大夏天還穿著長袖,捲起袖子一看,溼疹已控制但上肢皮膚髮黑而厚,自述在養生館用灸後,由一小塊兒皮損,逐漸擴大,而施灸者一再強調,這是排毒的好現象,讓其堅持,她也聽話,一直堅持到全身溼疹遍佈......

所以,任何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我不想否定灸法的作用,因為我認為現在起到的作用遠遠不夠。

其二:灸法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即使是近代如此廣泛用灸,如何推崇用灸,甚至不容得說灸法有不足的地方(我前說了,先正己),但真正會用了嗎?未必。

灸法是一種體表刺激方式,為術。驅術必有道。灸法之道,實為經絡。可惜的是,不明經,亂用灸,實在糟蹋了古人留給我們這麼好的方法。

先看看古人是怎麼用經絡診病治病的。

《靈樞·經脈》篇中,記載了十二經的經脈病候,學過者會知道其中有“是動則病...是為某厥”,出現在每一條經脈的病候中(少部分經脈病候中只有是動則病,沒有是為某厥,其原因詳見我在《中國鍼灸》上發表的相關論文),這指是是臨床中的經脈診斷,就是要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經脈循行經絡之所,尋找特異性的“動”,就是在體表經脈路徑上看到的、觸摸到的異常變化,如皮損、條索、結節、溫度、自我異常的感覺等。而後面一段“是主所生病”,則描述瞭如何治療,其治療部位往往就在剛剛發現“動”的地方。

答疑解惑 | 關於艾灸的那些事

這種診斷點即是治療點,是鍼灸的獨特診療模式,只可惜,我們現代太多醫生只號脈扎針了,而忽視了體表經脈的探查觸診。

按照這個思路,不論用針還是用灸,都要先做經絡診查,都要找到那個“動”的地方,如果那個“動”的地方是陷下的,則必用灸,以使經脈氣血旺盛、充盈,才能發揮作用,才能祛邪外出。

那麼,不是陷下,能否用灸呢?

當然可以,因為從灸法樸素的本質上說,它是一種溫和、持久而滲透的熱刺激,與炙的烤肉感明顯不同。

實驗表明,用真艾好艾,其溫度可恆定於42度左右,不冷不熱,施灸時間當控制在20-40分鐘左右,20分以下,熱力未能有效滲透,40分鐘以上,熱力易過,導致“溫水煮青蛙”的低溫燙傷(看看很多患者的肚子上的花瓜紋理吧)。

答疑解惑 | 關於艾灸的那些事

在適宜的溫度下,穴下淺層的筋膜(肌肉外面的一層保護性結締組織)和各骨連接外層的膜連接,就會鬆弛疏張,使得其上的信息更好的被傳遞。這信息包括肌肉骨骼之間的力學關係(經筋),包括微循環中的血液淋巴流動與滲透壓平衡(絡脈),包括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中說不清的共同介導物質的功能發揮(經脈),總之我們習慣地稱之為“疏通經絡”,而特別有意思的是,往往灸時出現循經感傳現象(或冷或熱或麻或癢的多種自我感覺循經出現)的位置,是我們發現“動”的地方,換句話說,是在“動”的位置施灸,會有更佳的治療效果。

在過度用灸的情況下,穴下淺層本來舒張的筋膜及膜連接等薄薄的結構,就會被炙成攣縮,甚到瘢痕,影響了經脈氣血的流通,人為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經脈不通。

如果說,灸可以治百病(萬病不敢說哈),甚至某些本不宜灸的病症,亦有神奇有效的例子,那全都是因為我們找到了經脈之“動”,這個“動”恰恰是解除這個病痛的關鍵鑰匙所在,亦或說,很多時候,是誤打誤撞,找到並解決了問題。

所以結論不言而喻,真心想用灸的人,就會去認真系統地學習經絡,尋“動”求道。圖省事,一知半解的人,抱著無知者無畏的態度,仍然在片面誇大地用灸。

程凱教授更多精彩答疑 · · · · · ·

更年期腸胃引起的抑鬱症?

鍼灸為什麼可以治療股骨頭壞死?

痘痘沒了,痘印還在,怎麼祛痘印呢?

鍼灸能治療黃斑變性嗎,如何選穴處方?

點按什麼穴位可以輔助治療多發性子宮肌瘤?

當女生說痛經的時候,鍼灸醫生一定要問病位

感謝您的關注!您還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內容?歡迎在下方留言,或給我私信。如果本文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收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