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日報」寶雞人離不開的那碗麵

要說寶雞人最喜歡吃的東西,莫過於一碗泛著辣紅、飄著醋香的面。對寶雞人而言,吃麵不僅是為果腹,更是為獲得一種難以名狀的滿足感,這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


吃遍大江南北最愛的還是面

“一碗黏面,喜氣洋洋。不放辣子,嘟嘟囔囔。”這是陝西人關於吃麵的生動自況,對身處臊子面之鄉的寶雞人來說,尤為如此。

要說寶雞人最喜歡吃的東西,莫過於一碗泛著辣紅、飄著醋香的面。對寶雞人而言,吃麵不僅是為果腹,更是為獲得一種難以名狀的滿足感,這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


吃遍大江南北最愛的還是面

“一碗黏面,喜氣洋洋。不放辣子,嘟嘟囔囔。”這是陝西人關於吃麵的生動自況,對身處臊子面之鄉的寶雞人來說,尤為如此。

「寶雞日報」寶雞人離不開的那碗麵

中國北方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耕地以旱地為主,適合耐寒喜乾的小麥生長,長此以往,北方人便形成愛吃麵食的傳統。而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西府地區,麵食的歷史更為悠久,最著名的非臊子面莫屬。臊子面究竟起於何時,無從考據,但千百年來,其典故和傳說不勝枚舉,因此有“一碗臊子面,千年西周禮”的美譽。對寶雞人而言,臊子面不僅是飲食,更是文化。

在寶雞人的食譜上,臊子面具有極高的地位。特別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臊子面堪稱餐桌上的奢侈品,普通人家吃不起,富裕人家也難得做一頓,誰家若用臊子面待人,那真是對賓客的最高禮遇。即便是在生活條件優越的今天,臊子面依然以其嚴格的用料、複雜的做法和厚重的底蘊,堪稱寶雞各類麵食中的翹楚。

近年來,隨著臊子面逐步從寶雞走向外地,各色外地飯店、菜館也在寶雞遍地開花,讓吃慣了面的寶雞人得以品嚐全國各地的美食。然而,品嚐畢竟是“嘗”不是“吃”,那陣新鮮勁過了,那種好奇感沒了,寶雞人的口味便迴歸到麵食上,只有吃麵才能感到安心、舒坦。

對身處他鄉的寶雞人而言,這樣的感受更加強烈。寶雞人韓曉東曾赴廣州工作五年,最終因水土不服而回到寶雞。“以前在寶雞,沒覺得面有多麼特殊、多麼稀罕,後來去廣州,長時間不吃,就特別想念地地道道的寶雞面。”他說,“雖然廣州也有面館,甚至還有臊子麵館,但口感和味道與寶雞的面相差太遠。”韓曉東坦承,他在廣州,能克服語言的障礙,能忍受交通的擁擠,但怎麼也適應不了沒有面的飲食,一年到頭吃不上寶雞面,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

寶雞的面講求實在,人亦如此

在陝西,麵食的種類數不勝數;在寶雞,麵條的做法也是各式各樣,其中,寶雞人最常做、最常吃的當數扯麵。寶雞人吃扯麵有一些習慣:比如喜歡用大碗,通常一碗就能盛四兩至半斤,這正好符合一個成年人一頓的飯量;比如喜歡吃寬面,因為寬面更有味道、更有嚼頭,最寬的扯麵能做到跟褲帶一樣寬;比如喜歡放辣子,紅彤彤、香噴噴的油潑辣子攪到面裡,光看看聞聞就能激發食慾;比如喜歡就生蒜,先咬一口蒜,再吃兩口面,口感又辛又辣,不但開胃還能殺菌;比如喜歡喝麵湯,正所謂“原湯化原食”,一頓飯畢,喝碗麵湯,整個人都舒服了。

要說寶雞人最喜歡吃的東西,莫過於一碗泛著辣紅、飄著醋香的面。對寶雞人而言,吃麵不僅是為果腹,更是為獲得一種難以名狀的滿足感,這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


吃遍大江南北最愛的還是面

“一碗黏面,喜氣洋洋。不放辣子,嘟嘟囔囔。”這是陝西人關於吃麵的生動自況,對身處臊子面之鄉的寶雞人來說,尤為如此。

「寶雞日報」寶雞人離不開的那碗麵

中國北方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耕地以旱地為主,適合耐寒喜乾的小麥生長,長此以往,北方人便形成愛吃麵食的傳統。而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西府地區,麵食的歷史更為悠久,最著名的非臊子面莫屬。臊子面究竟起於何時,無從考據,但千百年來,其典故和傳說不勝枚舉,因此有“一碗臊子面,千年西周禮”的美譽。對寶雞人而言,臊子面不僅是飲食,更是文化。

在寶雞人的食譜上,臊子面具有極高的地位。特別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臊子面堪稱餐桌上的奢侈品,普通人家吃不起,富裕人家也難得做一頓,誰家若用臊子面待人,那真是對賓客的最高禮遇。即便是在生活條件優越的今天,臊子面依然以其嚴格的用料、複雜的做法和厚重的底蘊,堪稱寶雞各類麵食中的翹楚。

近年來,隨著臊子面逐步從寶雞走向外地,各色外地飯店、菜館也在寶雞遍地開花,讓吃慣了面的寶雞人得以品嚐全國各地的美食。然而,品嚐畢竟是“嘗”不是“吃”,那陣新鮮勁過了,那種好奇感沒了,寶雞人的口味便迴歸到麵食上,只有吃麵才能感到安心、舒坦。

對身處他鄉的寶雞人而言,這樣的感受更加強烈。寶雞人韓曉東曾赴廣州工作五年,最終因水土不服而回到寶雞。“以前在寶雞,沒覺得面有多麼特殊、多麼稀罕,後來去廣州,長時間不吃,就特別想念地地道道的寶雞面。”他說,“雖然廣州也有面館,甚至還有臊子麵館,但口感和味道與寶雞的面相差太遠。”韓曉東坦承,他在廣州,能克服語言的障礙,能忍受交通的擁擠,但怎麼也適應不了沒有面的飲食,一年到頭吃不上寶雞面,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

寶雞的面講求實在,人亦如此

在陝西,麵食的種類數不勝數;在寶雞,麵條的做法也是各式各樣,其中,寶雞人最常做、最常吃的當數扯麵。寶雞人吃扯麵有一些習慣:比如喜歡用大碗,通常一碗就能盛四兩至半斤,這正好符合一個成年人一頓的飯量;比如喜歡吃寬面,因為寬面更有味道、更有嚼頭,最寬的扯麵能做到跟褲帶一樣寬;比如喜歡放辣子,紅彤彤、香噴噴的油潑辣子攪到面裡,光看看聞聞就能激發食慾;比如喜歡就生蒜,先咬一口蒜,再吃兩口面,口感又辛又辣,不但開胃還能殺菌;比如喜歡喝麵湯,正所謂“原湯化原食”,一頓飯畢,喝碗麵湯,整個人都舒服了。

「寶雞日報」寶雞人離不開的那碗麵

吃扯麵帶來的歡愉和滿足,隨著寶雞人年齡的積累而愈發濃烈。寶雞小夥楊雲偉以前很不理解,祖輩父輩幾乎天天吃扯麵,偶爾吃頓米飯還覺得欠點啥。“好吃的那麼多,為什麼偏愛扯麵?”後來他漸漸體會到,好吃的東西吃得多了也會膩、也會厭,以至於“今天吃什麼”竟成了選擇難題;久而久之,看似平淡無奇的扯麵反而成了最好吃、最耐吃的食物,他感嘆道:“這大概就是‘閱盡世間繁華,方知幽蓮無價’吧!”

我市文化學者杜恪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府地區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寶雞人的飲食以面為主,扯麵好吃、頂飽、方便、省錢,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勞動者最理想的主食。“寶雞人把吃扯麵也叫‘摟乾麵’,與其他麵食相比,扯麵最實在。所以後來,摟乾麵衍生出了‘做實事’的意思。”杜恪補充說,“寶雞人喜歡摟乾麵,也喜歡做實事。求實,既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吃的是面,回味的是鄉愁

鄉愁,對余光中而言,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對寶雞人而言,則是一碗回味悠長的面。

我市退休文化工作者王新明吃了一輩子面。對他來說,小時候吃麵是條件所迫,當時沒有其他食物可供選擇,餵飽肚子、遠離飢餓是第一要務;長大後吃麵是生理所需,只有吃麵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應付每天高強度的勞作和奔波;退休後吃麵是心理需求,山珍海味、美酒佳餚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只有面才能喚起心底的文化認同。王新明打趣說:“我生來就是個‘面肚子’,無論吃什麼,都不如吃麵香;無論吃多久的面,都不覺得膩味、厭煩。”市區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員謝甜甜表示,寶雞人長途旅行時,喜歡隨行李帶掛麵、辣子和鹽醋。他們曾試圖勸告遊客,出門旅行不就是為感受不同的民風民情,何必寧可吃掛麵也要排斥當地飲食呢?但實際情況是,旅行經驗越豐富的人,越傾向於自帶掛麵。遊客的解釋是,當地飲食可以嚐嚐,但如果不好吃,何必勉強下嚥,委屈了肚子,影響了心情。不如大大方方地帶點掛麵,吃不慣當地的飯,就吃咱最親切的面吧!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年輕人對吃麵的態度正在悄然改變。寶雞姑娘吳靜坦言,她以前最見不得家裡做麵食,因為一方面,麵食所含碳水化合物較高,易在體內堆積形成脂肪;另一方面,麵條無非湯麵、乾麵兩種,做不出什麼花樣,跟其他造型精緻、色澤豔麗、口感獨特的食物相比,確實顯得有些“土”。但後來,她去武漢上學,又去深圳工作,離家的時間越來越多,對家的想念也越來越濃,每次回到寶雞,不再貪戀街上形形色色的新鮮美食,而是隻想吃一碗父母精心做的面。“因為面裡有家鄉的味道。”吳靜說。

寶雞日報記者 祝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