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鹽與城

古有廚界祖師爺詹王的傳說,講的是皇帝問御廚詹鼠,天底下什麼東西最美味,忠厚的詹廚師認為任何珍饈佳餚都離不開鹽,便如實回答:“鹽的味道最美!”皇帝認為鹽這麼普通平常的東西怎麼可能是最美味之物,聽過後大怒:“大膽!你是在故意奚落寡人不懂廚藝之道嗎?”下令將詹鼠推出斬首。其他御廚聞訊後都不敢在皇帝的菜餚中放鹽,只十幾天光景皇帝便出現食慾不振渾身無力的症狀,御醫診斷是缺鹽導致。皇帝這才恍然大悟,立即追封詹鼠為廚界之王,並讓老百姓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三(詹廚師的忌日)發起祭祀活動以示追悼。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它不僅是一種調味品,更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些重要元素的載體。因來源不同,食鹽可分為海鹽、井鹽、湖鹽、池鹽等。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電影《閃閃的紅星》截圖,潘冬子和老爺爺正在將鹽水熬幹成鹽。該段故事講述了他們巧妙地將鹽水帶過敵軍封鎖,為游擊隊送來寶貴的食鹽。

鹽本身的價格並不貴重,但對於人體而言,它卻是如同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東西,不可或缺。在天府之國四川,有這麼一座因鹽而立的城市,它在東漢章帝時期便以生產井鹽而聞名,北周時因鹽設鎮置縣,抗戰時期的1939年因鹽設市,這就是以“自流井”和“貢井”兩個著名鹽井的第一個字珠聯璧合而來的自貢市。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自貢市公交車上的宣傳廣告詞:自貢,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鹽井、天車與鹽工

自貢是一座建立在井鹽產業上的城市,因產鹽歷史悠久、鹽產品質高量大而馳名全國,被譽為“千年鹽都”。在鼎盛時期,自貢的土地上遍佈著上萬眼鹽井,時至今日自貢城區依舊保留著大量以鹽井命名的地名——大灣井、小橋井、天花井、廟溝井、高山井、石缸井、洞口井等等。同時“自流井”和“貢井”還是現在自貢市兩大行政區“自流井區”和“貢井區”的名稱。說到鹽井,就不得不提到與它配套的採鹽井架,後者有一個優美霸氣的名字——天車。天車採用圓杉木經竹篾編扎固定而成,高度從十幾米到數十米不等,最高可達上百米,十分壯觀,有“東方埃菲爾鐵塔”的美稱。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燊海井是自貢地區保留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鹽井,開鑿於1823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挖掘的超千米深井,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燊海井所產出的深井鹽被譽為是泡菜的最理想配料,泡出的鹹菜不臭不生花,清脆爽口讓人回味無窮。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老照片上的自貢鹽場景象,壯觀的天車群是自貢當時的標誌性建築物,白色的煙霧來自正在熬製滷水的製鹽車間。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從天車底部向上拍攝提取滷水的場面。木桶將滷水從鹽井深處提上地面,倒入專用的大鍋中熬幹,得到粗製的食鹽結晶。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天車下部的場景,一名鹽工正在同伴的協助下操作鑿井的器械,可以看見鹽井井口的直徑並不大。

鹽場中最大的群體便是製鹽工人,自貢鹽工在巔峰時期有十幾萬人之眾,分為鑿井、燒鹽、取滷、管道、運輸、打雜等幾大工種,細分下去則有數十個不同的小工種,他們是維持自貢鹽業正常運轉的中堅力量。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用人力操作器械的鹽工,他們用自己單薄的臂膀,扛起了鹽場的一片天地。在20世紀初西方機械引入自貢製鹽業之前,從鑿井到製鹽的全過程都是人力和畜力(主要是牛)共同完成。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一名肌肉健碩的鹽工在身邊同伴的注視下面對鏡頭,從外表可以看出他經歷過長期繁重的體力勞動。

熬製與運輸

隨著鹽井的深度越來越大,人們發明出將清水注入深鹽岩層,將其溶解成滷水後再汲出的技術。由於取出的滷水大部分不能在天車旁熬製,需要運送到專門的熬鹽場所,早期人工運輸滷水的效率又太低,因此便誕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鹽業管道運輸系統——筧管。筧管被稱為鹽場的“動脈”,用竹木材料製作而成,根據輸送的物質不同分為輸送滷水的滷筧和輸送天然氣的氣筧兩種。天然氣是打井採集井鹽的附帶產物,產出天然氣的井被稱為“火井”,利用天然氣作為燃料煮滷水出鹽的方法被稱為“火井煮鹽”,並在自貢鹽場被廣泛運用。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鹽場的“動脈”筧管,根據輸送的貨物不同分為輸送滷水的滷筧和輸送天然氣的氣筧兩種。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如同過山車般複雜的筧管系統,在需要過街和避讓行人、建築物時,筧管會用支架撐得很高。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正在用竹篾捆紮筧管的管道工人,他們的職責是負責架設和維護這些運輸滷水和天然氣的管道。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今日燊海井旁的製鹽廠房複製當年的操作場景,採用傳統方法燒製滷水出鹽。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燊海井產出的粒狀井鹽,大袋子裡面套著的是小塑料袋包裝。

自貢的井鹽產出後,絕大部分外運到周邊省市地區,主要的運輸途徑是通過流經自貢城區的釜溪河(沱江的一條支流)裝船水運。昔日自貢的“心臟”地段,號稱“四川華爾街”的全川最大商品集散地就位於今日的累柴口古鹽道附近的張家沱、濱江路一段,從這裡至王爺廟的釜溪河道上常年聚集著密密麻麻的運鹽船隊,終日繁忙異常。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民國時期自貢街道上包裝完畢等待運輸的井鹽,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批貨物都是採用竹簍盛放的粗製鹽塊。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1916年時的自貢沙灣王爺廟河段景色,釜溪河上櫓船雲集,自貢鹽場產出的大批井鹽通過水道源源不斷地被運往周邊省市地區。

鹽商和會館

如果說鹽工是自貢鹽場的細胞,不同的工種構成不同的組織和器官,那麼鹽商則是整個機體的大腦中樞。自貢鹽商靠著創辦井鹽實業起家,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這項投資是一把雙刃劍,從鑿井取滷到食鹽外銷各個環節都充滿風險,可以說是既可能帶來豐厚的利潤,也潛伏著血本無歸的危機。

自貢鹽商的組成很複雜,多數經由外地慕名而來淘金,因鹽業紮根自貢這塊土地,隨之帶來了各地的風俗文化,導致風格各異的會館建築也紛紛在自貢拔地而起。這些祠堂會館大部分為同鄉聚會的場所,同時也兼具休閒、娛樂、祭祀等功能,有些則直接作為鹽商的居住地。會館的裝飾工藝極其豐富,附帶的雕塑、彩繪、壁畫等體現了當時工匠技藝的極高水平,是不可多得的建築精品和歷史遺蹟。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抗戰時期的一次自貢鹽商聚會,照片中的這些人屬於鹽商中的成功人士群體。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位於釜溪河沙灣的王爺廟,初建年代不詳,1906年由自貢大鹽商出資重建,作為本地商賈奉祀鎮水王爺以及觀景、賞戲、品茗和舉辦元宵燈會的場所。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修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西秦會館,這是一座由陝籍鹽商集資修築的同鄉會館,1959年改建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目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

鹽與抗日救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沿海迅速被日寇佔領,海鹽產地大部分淪陷,川鹽奉命大幅增產,作為井鹽最大生產基地的自貢地位變得愈加重要。1939年,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滿足戰時軍需民食及支援抗戰,國民政府決定設立自貢市。在1939-1941年間,為切斷抗戰的鹽業命脈,日軍出動7次18批共數百架次戰機,在自貢鹽場區域投下1500餘枚炸彈,造成1100多平民的慘重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但自貢人民毫無懼色,八年抗戰期間自貢的鹽總產量及鹽稅都穩定地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由自貢人民支撐起的中國最大井礦鹽基地,為粉碎日軍鹽封鎖和贏得抗戰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1944年的抗日獻金運動中,在自貢鹽商鉅富的強力推動下,鹽都很快沉浸在獻金熱潮中,最終募得法幣1.2億多元,人均獻金達500元,位居全國人均捐款首位,成為全國獻金抗戰之典範。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國民節約獻金總會會長的馮玉祥將軍為此大受感動,親自題詞“還我河山”四個大字贈與自貢人民。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四川青壯年應徵出川抗擊日本侵略者。自貢鹽場不僅大力增產支持抗戰,從鹽工中還直接徵召了不少兵員。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位於今日自貢市龍鳳山下釜溪河邊的“還我河山”石刻,由1944年馮玉祥將軍為表彰自貢人民的獻金壯舉而題。

鹽幫菜

自貢鹽幫菜起源於東漢時期,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系,包含麻辣、辛辣、甜酸三大類別,以味厚、味重、味豐為鮮明特色,代表菜品有火邊子牛肉、冷吃兔、富順豆花、水煮牛肉、牛佛烘肘等。鹽幫菜最為注重和講究調味,善用椒姜,料廣量重,味厚香濃、鮮辣刺激,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菜系的鮮明風味和品位,美食界有“吃在中國,食在四川,味在自貢”的說法。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豐富多樣的自貢鹽幫菜,講究色香味俱全,深受喜愛美食的吃貨們的青睞。

鹽之城的沉澱與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後,全國的鹽業生產逐漸恢復正常,自貢曾經的顯赫地位也逐漸歸於平常。改革開放以來,“千年鹽都”的傳統制鹽產業在邁向全自動真空製鹽技術升級的同時,這座有著悠久鹽文化歷史的城市又增加了“中國燈城”、“恐龍之鄉”、“美食之府”等頭銜。自貢,這座因鹽而立的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城,在新時代正迎來新的發展和機遇,併發揮更大的新作為。

百味鹹為首,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

■自貢,一座因鹽而立的城市,一座具有悠久傳統和文化底蘊的城市,正迎來新的發展與機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