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姜苓術湯治在脾肺

甘姜苓術湯始見於《金匱要略》。因其為“腎著”病之主方,故又名腎著湯。“腎著”之病雖屬下焦,然其論治實在脾肺。

經文釋義

《金匱匱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曰:“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溼,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仲師言“腎著”病的主要表現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此為中陽不振,寒溼下侵的表現。有些醫者一見此證,便以為病位在腎,其實不然。

《傷寒論》曰:“少陰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仲景唯恐後人誤解,故用“反不渴,小便自利”強調此病雖“屬下焦”,但絕非腎之病也。《皇漢醫學》和久田氏亦曰:“腎位夾臍左右,故腎以下病,名腎著,記其位也。”故寒溼之邪不在腎而在腰,其理已明矣。“反不渴,小便自利”實為肺陽虛的證候,即《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所云“其人不渴,小便數”也。肺陽不足,陰寒內盛,故“口不渴”。上焦陽虛不能攝津,故小便反多。“飲食如故”言其胃無損。“病屬下焦”言其病位也。“身勞汗出,衣裡冷溼,久久得之”言其病因。身勞汗出之後,腠理大開,寒溼之邪乘虛而入,留於腰部。因溼與陽氣不兩立,寒溼盛則陽氣微,時日已久,腰部被寒溼痺阻不通,故陽氣不能下達,且溼邪重濁趨下,故出現“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的症狀。

方藥闡微

甘姜苓術湯藥物組成為:乾薑﹑甘草﹑白朮﹑茯苓。

乾薑﹑甘草二者組合即甘草乾薑湯。甘草乾薑湯主要功效為溫補肺陽以攝津。《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用此方治療肺陽虛不能攝津所致多唾涎,小便數的病症。“小便自利”乃上焦陽虛不足以攝水,《難經》第六十六難曰:“三焦者,元氣之別始也,主通行三氣。”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肺陽虛則三焦水道無氣攝納津液,小便自出。曹穎甫《金匱發微》雲:“水道雖通於下,而水之上源不能氣化外出,則積日並趨於下。”湯本求真亦云:“苓姜術甘湯是胚胎於本方,所以能治遺尿,可知也。”“不渴”言其津液無傷。故用乾薑配甘草溫補肺陽,溫通三焦水道。

白朮﹑茯苓二者皆為健脾化溼之要藥。仲師制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真武湯等皆取此義。《神農本草經》認為白朮“性溫,主風寒溼痺,死肌”。正合寒溼日久痺阻經絡之病機。《難經》第二十九條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帶脈走行環繞腰部,腰部受邪,則帶脈亦不免也。李東垣認為白朮可通過“利腰臍間血”達到利帶脈之效。故用白朮健脾燥溼以解肌。茯苓性味甘淡,甘能溫中以補脾,合白朮﹑乾薑,取理中湯之意,溫補中陽以散寒溼。淡能滲溼利竅,《本草綱目》認為“淡滲之藥,皆俱上行而後下降”之功。故又合乾薑甘草湯助肺宣肅,以通調三焦,驅腰間溼邪從水道而去。

脾陽充足則陰氣自消,寒溼自散;肺陽旺盛則三焦通暢,津自能攝。陽溫寒散溼除,“腎著”之病自能解也。

臨床應用

用方要點 本方適用於脾肺陽虛,寒溼下侵證。臨床當以腹重如帶五千錢,腰以下冷痛不仁,舌苔白滑,脈弦滑為依據。

臨證加減 脾陽不足,有寒溼,兼寒水之氣上衝,頭目眩暈者,加桂枝﹑澤瀉等;兼腹中冷痛,四肢無力者,加人蔘﹑蜀椒等;兼腎陽不足,行立振搖,眩暈甚者,加附子﹑芍藥;兼脾虛洩瀉者,加砂仁﹑白扁豆﹑薏苡仁﹑車前子;婦人脾虛溼盛,帶下色白者,加山藥﹑蒼朮﹑荊芥穗。

肺陽不足,三焦不暢者,兼胸中咳喘,涎沫清稀者,加黨蔘、細辛、半夏、五味子等溫肺化飲;表虛易感,惡寒自汗者,加麻黃根、浮小麥,亦可合玉屏風散;上虛不能制下,出現遺尿,小便頻而清長者,加縮泉丸;水腫身重,小便不利者,加黃芪、防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