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傳承│仲景治療肝病常用藥對大總結

導語:藥對是藥物配伍的最基本單位,本文篩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有關肝病證治的方藥,按治法分類,將仲景治肝病常用藥對歸納成疏肝、活血、治風、退黃、清肝、溫肝、補肝、調和等八個方面,並研究其配伍的規律。

中醫傳承│仲景治療肝病常用藥對大總結

作者:徐小玉

仲景之書,活人之書也,其對肝病論述,無論是病因、病機、證候,還是治法、方藥,都非常的詳盡。筆者通過研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並參合諸家註釋,將仲景肝病治法及其用藥配伍規律歸納成疏肝、活血、治風、退黃、清肝、溫肝、補肝、調和等八個方面。同時仲景制方用藥簡潔,配伍精當。藥對是配伍的基本單位,現將其治療肝病的常用藥對分析如下。

疏肝

肝性喜條達,最忌鬱滯,故疏肝法是治肝病最常用的治法之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曰:“木鬱達之”。

《素問·髒氣法時論篇》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柴胡-枳實

  • 柴胡味苦微辛,性平,入肝膽經,功能疏肝解鬱,升發陽氣。《滇南本草》謂:“行肝經逆結之氣,止左脅肝氣疼痛,治婦人血熱燒經,能調月經”。

  • 枳實味苦、辛、微酸,性微寒,入脾胃經,善理氣解鬱,瀉熱破結。

  • 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並奏升清降濁之效。主治肝鬱氣滯,肝脾不和等證。代表方:四逆散。

柴胡-白芍

  • 柴胡疏肝解鬱,和解退熱,升舉陽氣。

  • 白芍藥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功能斂陰養血柔肝。

  • 與柴胡合用,以補養肝血,調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兩者配伍,一散一收,疏養並舉。主治肝鬱氣滯等證。代表方:四逆散。

枳實-芍藥

  • 枳實破氣散結。

  • 芍藥柔肝、緩急、斂陰、和血。

  • 兩藥一散一收,且枳實入氣,而芍藥入血,共奏調和肝之氣血之效。主治肝氣鬱結,氣血失和證。代表方:四逆散、枳實芍藥散。

半夏-厚朴

  • 半夏辛溫性燥,功能降逆化痰,下氣散結。

  • 厚朴性溫,味苦辛,功能下氣燥溼除滿。

  • 兩者合用,共奏降氣化痰,散結開鬱之效。主治:痰氣交阻之梅核氣。代表方:半夏厚朴湯。

活血

活血法針對肝病瘀血證。用藥以活血化瘀藥為主,配伍理氣、清熱、溫經散寒、養血滋陰、軟堅消癥之品。

當歸-川芎

  • 當歸味甘、辛、苦,性溫,質柔而潤,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本草綱目》謂:“和血補血”。

  • 川芎辛溫香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兩藥相伍,氣血兼顧,共奏養血調經,行氣活血,散瘀止痛之功。主治營血虛滯諸證。代表方:溫經湯,當歸芍藥散等。

大黃-桃仁

  • 大黃苦寒,功能逐瘀瀉熱,活血通經,酒煎則活血作用更強。

  • 桃仁苦、甘、平,功能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因其性潤,故能潤燥化瘀,對幹血療效亦佳。

  • 兩者相須為用,功能破血逐瘀,可使瘀血邪熱從下竅而出。代表方:下瘀血湯、桃核承氣湯、鱉甲煎丸、大黃蟲丸等。

丹皮-芍藥

  • 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腎經,功能涼血散血。

  • 白芍藥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功能斂陰養血柔肝,《本經》謂:“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

  • 兩者相伍,一散一收,消補兼施,對肝之血瘀氣滯偏熱者尤宜。代表方:桂枝茯苓丸、溫經湯、鱉甲煎丸。

  • 考唐以前芍藥尚未有赤芍藥、白芍藥之分,故後世醫家活血化瘀之時常常採用赤芍藥,如血府逐瘀湯等。

桂枝-丹皮

  • 桂枝辛溫,功能溫經散寒通脈,且能辛散疏肝。

  • 丹皮性微寒,入肝,功能涼血散血。

  • 兩者一寒一熱,相伍則活血化瘀作用增強,尤適宜於瘀血內阻而又寒熱錯雜之患者。代表方:溫經湯、鱉甲煎丸、桂枝茯苓丸。

鱉甲-柴胡

  • 鱉甲鹹平,入肝,功能軟堅、散結、消癥,《本經》謂:“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別錄》謂:“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

  • 柴胡入肝,功能疏肝理氣。

  • 兩者一調氣,一調血,相伍則活血消癥、疏肝理氣之力大增。主治瘧母、癥瘕。代表方:鱉甲煎丸

治風

治風法針對肝風證。肝風有內外之別,外風宜疏散,內風則宜平息。

菊花-防風

  • 菊花味甘、苦,性涼,歸肺、肝、脾、腎經,功能疏風清熱,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神農本草經》稱其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

  •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肝、脾經,功能祛風解表,勝溼解痙,《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

  • 菊花、防風皆入肝經,兩者配伍則善驅表裡之風,仲景常以此藥對來治療中風證。代表方:侯氏黑散。

龍骨-牡蠣

  • 龍骨甘澀平,入心、肝、腎經,功能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本經》謂:“主咳逆,洩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

  • 牡蠣味鹹、平,入肝、腎經,功能潛陽滋陰,止汗澀精,軟堅化痰。

  • 兩者配伍,相須為用,潛陽滋陰之力大增,主治肝陽亢盛,肝風內動證。代表方:風引湯。

  • 後世張錫純亦喜用此藥對治療肝風內動證,如其自創的鎮肝熄風湯、建瓴湯均為平肝名方,方中都含有此藥對。

石膏、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

  • 此6藥均為石藥,均為重鎮之品,功擅重鎮潛陽,前3者性偏寒涼,後3者性偏溫熱,因此配伍以後不寒不熱。

  • 以石藥重鎮潛陽治療中風證,可謂是仲景首創。代表方:風引湯。

  • 筆者認為前3味中任取一味與後3者中任意一味搭配,都會是一個很好的重鎮潛陽的藥對。後世張錫純仿仲景意創制了鎮肝熄風湯、建瓴湯。

退黃

退黃法針對黃疸。關於黃疸治則,仲景謂:“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茵陳蒿-梔子

  • 茵陳蒿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鬱,功專除溼清熱退黃,《本經》謂:“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 梔子苦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溼,使溼熱從小便而去。

  • 二者相伍,清熱利溼退黃作用大增。主治溼熱黃疸證。代表方:茵陳蒿湯。

茵陳蒿-大黃

  • 茵陳蒿功專除溼清熱退黃,又可疏利肝膽。

  • 大黃苦寒,通洩瘀熱,既可使溼熱之邪從大便而出,又可利溼熱從小便而出,故《本草綱目》謂其治“小便淋瀝……黃疸”。

  • 《溫熱經緯》引徐靈胎說:“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祕法也。”

  • 二者配伍,相須為用,清熱利溼退黃作用倍增。主治溼熱黃疸證。代表方:茵陳蒿湯。

梔子-大黃

  • 梔子入三焦,瀉火除煩,清熱利溼,使溼熱從小便而去。

  • 大黃善通洩瘀熱,既可使溼熱之邪從大便而出,又可利溼熱從小便而出,且能疏肝利膽退黃。

  • 兩者配伍,則清熱利溼退黃之力增。主治溼熱黃疸證、裡熱實證。代表方:梔子大黃湯、茵陳蒿湯。

梔子-黃柏

  • 梔子入三焦,瀉火除煩,清熱利溼,使溼熱從小便而去。

  • 黃柏苦寒,功能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本經》謂:“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

  • 兩者配伍,則清熱利溼退黃之力增。主治溼熱黃疸證、裡熱實證。代表方:梔子柏皮湯、大黃硝石湯。

茵陳-白朮

  • 茵陳蒿功專除溼清熱退黃,又可疏利肝膽。

  • 白朮苦甘溫,功能健脾益氣,燥溼和中,利尿,《本經》謂:“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 兩者相伍,利溼退黃作用增強,又仲景雲: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以白朮實其脾。主治溼重於熱之黃疸或寒溼黃疸。代表方:茵陳五苓散。

麻黃-連軺

  • 麻黃辛苦溫,解表發汗,利水消腫。

  • 連軺即連翹根,苦寒,功能清熱利溼解毒,《本草綱目》謂其“治傷寒瘀熱欲發黃”。《本經逢原》記載:“連翹根寒降,專下熱氣,治溼熱發黃……如無根,以實代之”。

  • 兩者配伍,一發表,一清裡,善治陽黃兼有表實證。代表方: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清肝

清肝法主要治療肝火(熱)證,一般採用苦寒直折法,所謂“熱者寒之”。並可根據臨證變化配伍疏肝、辛散、養肝、清金、瀉心等法。

柴胡-黃芩

  • 柴胡味苦、微辛,性平,疏肝開鬱,和解退熱,升舉陽氣。

  • 黃芩苦寒,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 兩藥相伍,升清降濁,調和表裡,和解少陽,既可疏調肝膽之氣機,又能清內蘊之溼熱。主治傷寒少陽證、熱入血室、肝膽鬱熱等證。代表方:小柴胡湯、大柴胡湯。

白頭翁-黃連

  • 白頭翁為厥陰專藥,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別錄》謂其“止毒利”,為治厥陰熱毒痢之要藥。

  • 黃連苦寒,亦善清厥陰之熱,功能清熱燥溼,解毒止痢。

  • 兩者配伍,相須為用,常用於治療厥陰熱毒痢。代表方:白頭翁湯。

白頭翁-阿膠

  • 白頭翁為厥陰專藥,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阿膠甘平,入肝、腎、肺經,功能滋養陰血。

  • 兩者配伍一補一瀉,善治產後血虛肝經溼熱下痢。代表方: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赤小豆-當歸

  • 赤小豆功能清熱滲溼,解毒排膿。

  • 當歸入肝,活血養血,消腫止痛。

  • 兩者相合,清補並用,且活血消腫排膿作用大增。主治狐惑病熱毒入肝犯目證以及下血之近血證。代表方:赤小豆當歸散。

另外,退黃法中的茵陳蒿-梔子、茵陳蒿-大黃、梔子-大黃、梔子-黃柏等亦屬於清肝藥對。

溫肝

溫肝法針對肝寒證。其治療,遵《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的原則。實寒宜溫散,虛寒則宜溫養。

烏頭-白蜜

  • 烏頭性熱,味辛、苦,有大毒,功能溫裡散寒,善治寒疝腹痛,《別錄》謂其主“心腹冷疾,臍間痛”。

  • 白蜜甘、平、無毒,可解烏頭毒,且緩急止痛,並能延長烏頭之藥效,不致一發而過。

  • 仲景喜以烏頭配白蜜治療寒疝。代表方: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

吳茱萸-生薑

  • 吳茱萸辛苦大熱,有毒,入肝、脾、胃經,功能溫肝暖胃散寒,疏肝降逆下氣,《綱目》謂其“開鬱化滯”。

  • 生薑辛溫,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兩者配伍相須為用,功能溫肝暖胃散寒。常用於肝胃陰寒,濁陰上逆證以及肝經久寒痼冷。代表方: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桂枝

  • 吳茱萸辛苦大熱,入通於肝,功能溫肝散寒,降逆下氣。

  • 桂枝辛溫,功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

  • 兩者配伍,相須為用,功能溫肝散寒,通經止痛。主治肝經寒凝證,衝任虛寒證。代表方:溫經湯。

當歸-桂枝

  • 當歸味甘、辛、苦,性溫,入通厥陰,功能補血和血,溫通血脈。

  • 桂枝功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

  • 兩者配伍,功能溫通血脈,散寒止痛,且當歸又能補血,故常用於治療血虛寒厥證。代表方:當歸四逆湯、溫經湯。

當歸-細辛

  • 當歸味甘、辛、苦,性溫,入通厥陰,功能補血和血,溫通血脈。

  • 細辛味辛性溫,有小毒,能通達三陰經,溫經散寒止痛,對錶裡內外之寒皆能祛之。

  • 兩者配伍,功能溫通血脈,散寒止痛,且當歸又能補血和血,故常用於血虛寒厥證。代表方:當歸四逆湯。

蜘蛛-桂枝

  • 蜘蛛微寒,有小毒,入足厥陰肝經,功專破結通利,疏肝理氣,為治狐疝要藥。

  • 桂枝辛溫,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以散厥陰寒氣,可制蜘蛛微寒之性,又可助其破結通利。

  • 仲景常以此藥對治療狐疝。代表方:蜘蛛散。

補肝

補肝法主要針對肝虛證。經雲:“虛者補之”,仲景謂: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

乾地黃-白芍

  • 乾地黃入心、肝、腎經,功能滋陰養血,滋補肝腎,《本經》謂:“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生者尤良”。

    仲景時代,未有熟地黃之炮製法,故其在應用地黃時,一般滋陰血、補肝腎用乾地黃,如薯蕷丸、腎氣丸、膠艾湯等;涼血清熱用生地黃,如防己地黃湯等。今人滋養陰血、補益肝腎時則每以熟地黃代之。

  • 白芍入肝,養血滋陰,柔肝緩急。

  • 兩藥配伍,滋補肝腎,養血滋陰之功顯著。主治血虛證、肝腎不足證。代表方:膠艾湯、薯蕷丸等。

乾地黃-當歸

  • 乾地黃功能滋陰養血,滋補肝腎。

  • 當歸長於補血養肝,和血調經。

  • 兩藥配伍,相須為用,共奏滋補陰精,養血調經之功,且又能和血,使補而不滯,主治營血虛滯諸證。代表方:膠艾湯、薯蕷丸等。

當歸-白芍

  • 當歸甘辛苦溫,補血養肝,和血調經。

  • 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滋陰,柔肝緩急。

  • 兩者皆入肝,合而用之,尤善補肝血,且又能和血,使補而不滯,主治營血虛滯諸證。代表方:膠艾湯、薯蕷丸、溫經湯、當歸芍藥散。

酸棗仁-川芎

  • 酸棗仁,甘酸而平,入心、肝經,養血補肝,寧心安神,《別錄》謂其“治煩心不得眠”。

  • 川芎辛溫,疏肝氣,調營血。

  • 與酸棗仁配伍,酸收辛散並用,相反相成,更好地發揮養血調肝之效。主治肝心血虛之虛煩不眠證。代表方:酸棗仁湯。

酸棗仁-知母

  • 酸棗仁養血補肝,寧心安神。

  • 知母苦寒,清熱除煩,滋陰潤燥。

  • 酸棗仁偏於補,偏於酸斂,而知母偏於清,兩者相伍,補中有清。主治肝心血虛之虛煩不眠證。代表方:酸棗仁湯。

阿膠-艾葉

  • 阿膠甘平,養血止血,《本經》謂其主“女子下血,安胎”。《綱目》謂:“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子血痛血枯,經水不調。”

  • 艾葉苦辛溫,溫經止血,《別錄》謂其治“婦人漏血”。

  • 二者皆為調經安胎,治崩止漏之要藥,相伍則功效大增。主治衝任虛損之崩中漏下。代表方:膠艾湯。

阿膠-甘草

  • 阿膠甘平,養血止血,《本草綱目》謂:“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子血痛血枯,經水不調”。

  • 炙甘草甘而微溫,功能健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寓培土榮木之意。

  • 兩者一補血,一補氣,相伍則氣血雙補,且止血之力大增。主治衝任虛損之崩中漏下,氣血虛弱證。代表方:膠艾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小麥-甘草-大棗

  • 小麥甘平,能補養肝氣,《別錄》有小麥“養肝氣”的記載,小麥又能補養心氣,如《靈樞·五味篇》記載:“心病者,宜食麥”。

  • 甘草甘平,益氣健脾,和中緩急。

  • 大棗甘溫質潤,益氣和中,潤燥緩急。

  • 三味合用,甘潤滋養,具有滋補心肝,緩急和中之效。又三味藥均有補脾益氣之功,寓培土榮木之意。主治心肝血虛之髒躁。代表方:甘麥大棗湯。

芍藥-甘草

  • 白芍酸苦微寒,柔肝緩急,益陰養血。

  • 炙甘草甘而微溫,功能健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兩者配伍,酸甘化合為陰,滋陰養血功能倍增。主治肝之陰血不足證。代表方: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當歸芍藥散等。

調和

調和法主要針對肝脾(膽胃)不和證。

烏梅-桂枝(肉桂)

  • 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功能安蛔止痛,斂肝生津。

  • 桂枝(肉桂)辛溫,溫暖脾胃,又可散肝以助肝用。

  • 兩者配伍,烏梅酸收,收斂肝氣以抑木,桂枝(肉桂)溫暖中焦以扶土,且其性辛散,與烏梅相合辛散酸收並舉,以使肝氣得疏不致橫逆,又不至於耗散肝氣,實為治療肝脾(膽胃)不和的絕妙藥對。代表方:烏梅丸。

黃連-桂枝(肉桂)

  • 黃連大苦大寒,入心瀉火,心為肝之子,心火清則肝火自平,乃“實則瀉子”之法。

  • 桂枝(肉桂)辛溫,溫暖脾胃,又可散肝助肝用。

  • 兩者配伍,黃連清肝而桂枝(肉桂)溫脾(胃),且桂枝(肉桂)辛散疏肝助肝火向外透發,寒熱並用,苦降辛開,實為治療肝脾不和,寒熱錯雜證的妙對。代表方:烏梅丸、黃連湯。

黃連-乾薑

  • 黃連大苦大寒,入心瀉火,心為肝之子,心火清則肝火自平,乃“實則瀉子”之法。

  • 乾薑辛熱,入脾,功能溫中散寒。

  • 兩者配伍,一清肝,一溫脾,為治療肝脾不和,寒熱錯雜的常用藥對。代表方:烏梅丸、黃連湯。

白朮-白芍

  • 白朮苦甘而溫,補脾燥溼以治土虛。

  • 白芍酸苦微寒,柔肝緩急止痛。

  • 與白朮相配,培土中瀉木,從而使肝脾調和,是治療脾虛肝旺之證的常用藥對。代表方:當歸芍藥散。

芍藥-炙甘草

  • 白芍配伍甘草功能酸甘化陰。

  • 白芍酸苦微寒,善柔肝抑肝;炙甘草甘溫,善健脾益氣。

  • 兩者配伍,則能抑木而扶土,且能緩急止痛,從而使肝脾和調,故善治肝脾不和證,尤其是土虛木賊證。代表方:小建中湯、當歸芍藥散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