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劉銘論中醫:中醫未病治療,保健醫學之巔'

"

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有六處概括治未病的重要性,其中《素問·四氣調神論篇》中說"是故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內經的諸多論點與祖國理學《周易》記述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水在火上,即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的哲學理念也不謀而合。所以,在生命大於天的中醫思想之下,未病之治就是防病患於未然。當然,古籍絕非都是經典,比如《難經·七十七難》關於未病的解釋就有篡改本意之嫌,它說:"所謂治未病,將肝治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其脾,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這段難經的表述是敘述了五行生剋的理念,五行肝屬木相剋是土,而土是脾臟,所以它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肝得了病,得先去修復脾臟,意圖是依靠充實脾土來對抗肝病的傳染。且不說這個理論的錯對,就未病而言這樣的表述絕對是誤導 。《內經》所概括的未病理念,是身體未能有顯現之病、膏肓之病時的早期治療,而非在肝已得病後再去想什麼辦法阻止蔓延。

我們以現代科學的視角,再來研究中醫未病的邏輯思想,不難發現,幾千年前中醫的認識高度,到今天依舊是健康領域最前瞻性的理論。而且,中醫所倡導的不僅僅是它的健康理念,還有僅有它能給予的治療未病的技術 ,也是世界獨門的醫學技術,他的優勢就是在大的疾病形成之前,提前、超前發現和治癒。 我們再從實踐中論證中醫未病的治療,如:認為的一些小毛病,因為西醫們無法解決,就告知大家定期檢查,或給予一些不痛不癢與事無補的中成藥,讓大家一直等待病發後再去手術,這樣的治療恰恰是,中醫所提及的“下醫治已病”。而上醫則恰恰相反,在許多疾病的初期必將它們扼殺在搖籃之中。

這裡舉些例子來分析。很多小的疾病人體的感受不大,比如:肝囊腫、肺結節,腎囊腫,胃腸息肉、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等等,這些未來非常容易癌變的早期淤堵,中醫就能夠通過活血化瘀的方法,徹底從臟腑器官中清除,而事實上這樣的治療才算得上治未病,才是理論與技術雙超前的中醫醫術。再比如:變大了的心臟擴心病,就能通過中藥的治療徹底修復還原;心臟瓣膜關閉不全,通過中藥治療徹底修復;變小了的肝臟可以通過中藥的治療恢復原狀,變大了的脾臟同樣能夠通過中藥的治療縮小到原位等等。中醫修復臟腑及器官的能量巨大,看似根本不能改變的問題,變成完整的修復。從這裡才能體會到深層次的治療未病,什麼才是保健醫學。其實,中醫的未病理念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幾點,中醫的未病治療,就最根本的概念就是不能讓人們生病,甚至於連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這樣的病都不應該發生,做得最差也不能讓人們產生病入膏肓的大病,這才是中醫從理論到技術,再到實踐的高級健康概念。

中醫未病的推崇在《黃帝內經》出現後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值得說明的是《內經》在很多疾病早期的治未病概述,還比較傾向於鍼灸、理療與食療等若干方面,在這個方面筆者並不認同。一個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習俗,很難以個人的意志而逆轉,所以食療不是改變疾病進程的方向,充其量能延緩疾病的進展;鍼灸理療這些傳統中醫信懶的技術,在臨床實踐中也很難看到非常顯效的治療效果,甚至於某些止痛,止咳掩飾疾病的發現延誤疾病的治療。

我們看到,很多古老的中醫學術研究有些是精華中的精華,有些則經不住實踐的驗證,因此,以科學的視角審視中醫文化的厚重與不足,是最現實的也是最有價值意義的。中醫文化是一門非常精密的自然科學學科,是迄今為止很多醫學成就,都難以比擬的醫學大成,我們學習它、研究它,透徹其理,精於其術,就能夠為大眾的身體健康,做出很大的貢獻。

(作者:劉銘,衡水正元中醫醫院院長、衡水劉銘肝病研究所所長、衡水市桃城區政協委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