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與心的關係,一看即懂,心脾兩虛有3招'

中醫 睡眠 元氣 大國醫說 2019-09-07
"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中醫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心主血脈(指血液依賴心臟搏動經脈中輸送到全身)、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志(指心情)為喜。脾主運化(指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來源,在志為思。

"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中醫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心主血脈(指血液依賴心臟搏動經脈中輸送到全身)、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志(指心情)為喜。脾主運化(指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來源,在志為思。

脾與心的關係,一看即懂,心脾兩虛有3招

血要在脈道里通暢而不遲緩地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的推動。

血要在脈道里正常運行而不外溢,必須依賴於脾氣的統攝作用。

也就是說,一個推動,一個約束,共同起作用使血能正常在脈道里運行這是二者在生理上的聯繫,

心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母子關係,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可以及母,母子相連

子病及母

脾虛就不能正常運化,就不能正常地形成本身需要的精微物質,就會造成化赤的那一部分精微物質也相對減少,因此,血就化生無源,這樣,心就會無所養,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等這樣的心血不足的病症。

母病及子

勞神思慮過多而傷心神心血,最後就會傷到脾氣,出現腹脹,食少,乏力等等這樣的脾氣不足的病症。

母子相連

脾氣虛不能正常地統攝血液,就會造成血液地無故流失,在上表現為鼻血,吐血;在下表現為崩漏等等,這樣就會造成血液的丟失,最終就會傷到心。而血液的丟失,傷到了血就會傷到氣,當然,一樣也會影響到脾之清氣。

脾氣不攝,導致血溢脈外,血一出脈外就是死血,就會在局部形成瘀血,這樣也會使脈道損傷,脈道瘀阻,最後一樣會影響到心。

"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中醫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心主血脈(指血液依賴心臟搏動經脈中輸送到全身)、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志(指心情)為喜。脾主運化(指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來源,在志為思。

脾與心的關係,一看即懂,心脾兩虛有3招

血要在脈道里通暢而不遲緩地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的推動。

血要在脈道里正常運行而不外溢,必須依賴於脾氣的統攝作用。

也就是說,一個推動,一個約束,共同起作用使血能正常在脈道里運行這是二者在生理上的聯繫,

心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母子關係,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可以及母,母子相連

子病及母

脾虛就不能正常運化,就不能正常地形成本身需要的精微物質,就會造成化赤的那一部分精微物質也相對減少,因此,血就化生無源,這樣,心就會無所養,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等這樣的心血不足的病症。

母病及子

勞神思慮過多而傷心神心血,最後就會傷到脾氣,出現腹脹,食少,乏力等等這樣的脾氣不足的病症。

母子相連

脾氣虛不能正常地統攝血液,就會造成血液地無故流失,在上表現為鼻血,吐血;在下表現為崩漏等等,這樣就會造成血液的丟失,最終就會傷到心。而血液的丟失,傷到了血就會傷到氣,當然,一樣也會影響到脾之清氣。

脾氣不攝,導致血溢脈外,血一出脈外就是死血,就會在局部形成瘀血,這樣也會使脈道損傷,脈道瘀阻,最後一樣會影響到心。

脾與心的關係,一看即懂,心脾兩虛有3招

脾與心的病理關係產生最大的問題為心脾兩虛,我們接下來看下心脾兩虛

心脾兩虛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具統血功能。

脾氣虛弱

生血不足,或統攝無權,血溢脈外,均可導致心血虧虛。心主血,血充則氣足,血虛則氣弱。心血不足,無以化氣,則脾氣亦虛。

心血不足

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頭目失養,則眩暈健忘;肌膚失榮,故面色萎黃無華。

脾氣不足

運化失健,故食慾不振,腹脹便溏;氣虛機能活動減退,故神倦乏力,脾虛不能攝血,可見皮下出血,婦女經量減少,色淡質稀,淋漓不盡。

我們來看下針對具體症狀該如何辯證改善:

心脾兩虛的便溏

治則:益氣健脾,燥溼化痰

宜用:六君子湯加減

心脾兩虛的失眠

治則: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宜用:歸脾湯加減

心脾兩虛的食慾不振

治則:補脾氣

宜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中醫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心主血脈(指血液依賴心臟搏動經脈中輸送到全身)、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在志(指心情)為喜。脾主運化(指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來源,在志為思。

脾與心的關係,一看即懂,心脾兩虛有3招

血要在脈道里通暢而不遲緩地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的推動。

血要在脈道里正常運行而不外溢,必須依賴於脾氣的統攝作用。

也就是說,一個推動,一個約束,共同起作用使血能正常在脈道里運行這是二者在生理上的聯繫,

心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母子關係,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可以及母,母子相連

子病及母

脾虛就不能正常運化,就不能正常地形成本身需要的精微物質,就會造成化赤的那一部分精微物質也相對減少,因此,血就化生無源,這樣,心就會無所養,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等這樣的心血不足的病症。

母病及子

勞神思慮過多而傷心神心血,最後就會傷到脾氣,出現腹脹,食少,乏力等等這樣的脾氣不足的病症。

母子相連

脾氣虛不能正常地統攝血液,就會造成血液地無故流失,在上表現為鼻血,吐血;在下表現為崩漏等等,這樣就會造成血液的丟失,最終就會傷到心。而血液的丟失,傷到了血就會傷到氣,當然,一樣也會影響到脾之清氣。

脾氣不攝,導致血溢脈外,血一出脈外就是死血,就會在局部形成瘀血,這樣也會使脈道損傷,脈道瘀阻,最後一樣會影響到心。

脾與心的關係,一看即懂,心脾兩虛有3招

脾與心的病理關係產生最大的問題為心脾兩虛,我們接下來看下心脾兩虛

心脾兩虛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具統血功能。

脾氣虛弱

生血不足,或統攝無權,血溢脈外,均可導致心血虧虛。心主血,血充則氣足,血虛則氣弱。心血不足,無以化氣,則脾氣亦虛。

心血不足

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頭目失養,則眩暈健忘;肌膚失榮,故面色萎黃無華。

脾氣不足

運化失健,故食慾不振,腹脹便溏;氣虛機能活動減退,故神倦乏力,脾虛不能攝血,可見皮下出血,婦女經量減少,色淡質稀,淋漓不盡。

我們來看下針對具體症狀該如何辯證改善:

心脾兩虛的便溏

治則:益氣健脾,燥溼化痰

宜用:六君子湯加減

心脾兩虛的失眠

治則: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宜用:歸脾湯加減

心脾兩虛的食慾不振

治則:補脾氣

宜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脾與心的關係,一看即懂,心脾兩虛有3招

最後總結下:心主生血,主一身之血,而脾主統血。其實心與脾的關係就是體現在血液的生成與運行上。雖然說心主生血,但這血是怎麼來的?其實還是來源於脾胃消化的精微物質,兩個的關係在生理上就表現為心血供養脾以維持脾的正常的運化機能。而水谷精微物質通過脾 轉輸升清的作用,上輸於心肺,注於心脈而化赤為血。

在具體改善過程中需諮詢專人人士的建議,方能達到效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