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上觀天

《黃帝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中醫基礎理論》開篇哲學基礎裡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都是從觀天中來的。是古人觀物取象,通過觀察風氣陽光雲霧,而抽象提煉出來的哲學觀。這種哲學思維方式在古代被稱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難得,用天地自然之象來悟中醫




我們要用好古中醫學,就要深入探求古中醫學思維的根源,溯本求源是真正的醫道精神,那麼怎麼上觀天呢?

比如一個胸悶、心慌、氣短的病人,平時口苦容易泛酸,大便不暢,偶爾咳痰,左寸脈不足,右寸關脈偏滑,面對這麼多具體的症狀,我們該如何下手呢?

老師開出柴胡、黃芩、桂枝、甘草、紅參、銀杏葉、瓜蔞、薤白加通腸六藥,病人吃完5劑後,胸中如同有一團陽光,一下子舒暢起來,口苦泛酸、胸悶短氣的病症好了七八成,中藥怎麼這麼快呢?他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先撇開常規的方解,怎麼樣去觀天,用天象來解這方子呢?我們只需要取一個象,就是下雨之前,天昏地暗,沉悶之象,烏雲壓頂,氣機不通,我們取這個象,因為很多心臟病、哮喘、胸悶、咳痰的病人就是這個象。胸中矇蔽的痰濁就好比是烏雲一樣。

氣機堵住不通所以悶,心陽不足所以寸脈不足,人怕冷,而這種象也反映出心臟病病人很多逢陰雨天發作厲害,胸悶短氣加重。

所以我們治病的思路無外乎就是轉陰為陽,把烏雲撥開,讓陽光出來。

如何撥開烏雲?兩個辦法,一個是要風,第二個是要雨。烏雲非風不化,你看下雨前都是颳風的,這風吹則雲動,這時我們就要製造出風來,像柴胡、黃芩就是直接入肝,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很多咳嗽痰多,凝著不去,我們都要用一個風象,用柴胡、黃芩,配合調氣機的治咳藥,效果就會比較好,就是這個道理。

難得,用天地自然之象來悟中醫



風來了,接下來要雲降而雨,古人說,譬如陰晦,非雨不晴。這些烏雲都是濁陰之物,它佔據了清竅,矇蔽了陽光。所以這種病人左寸脈微細,右關尺脈滑,有陽微陰弦之象。我們要讓弦滑的濁陰降下來,這時用瓜蔞、薤白這組對藥,直接入右寸部,它們能夠洗滌胸膈中汙垢,就是指胸中的痰濁烏雲,洗後往下降,這個象《黃帝內經》稱之為“天氣下而為雨”,要能夠順利降下來,就加上通腸六藥,因為心肺與大小腸相表裡,下面腸道通暢,心肺痰濁往下降得就快,這就是為何很多心臟病胸悶的病人,一旦便祕,胸悶立馬就加重。保持大便通暢,心慌心悸、頭暈胸悶的症狀就大大減輕。

好,上面那個颳風降雨之象,就是在排陰濁消陰翳,你要讓胸中佈滿陽光,還要解決根本性的心陽問題,那就是要製造太陽,營造好的心情。同樣當你心中陽氣充足時,膻中氣足,喜樂出焉。這是《黃帝內經》中重要的條文,為何很多心臟病病人高興不起來,道理也在這裡。所以我們要製造陽光,怎麼製造法?就是強心。選用桂枝、甘草各15克,加紅參、銀杏葉。桂枝、甘草特別提到克數,是因為用它辛甘化陽製造陽光時,用藥劑量要平等。

這樣整個湯方思路,就是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象,用的方法就是制陽光消陰翳。用這種上觀天的思想來解讀方子,來取象用藥,你會發現中醫的眼界一下子打開了。

老師常提到要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這樣才能開眼看中醫。而中醫所謂的天人合一觀、整體觀、環境觀,其實說白了都是這裡面出來的。

大家再思考一下,用這上觀天,難道就是僅僅治療心慌胸悶心臟病這些疾病嗎?能不能治哮喘痰多呢?能不能治臉上汗斑呢?能不能治鼻流清涕、口角流水呢?能不能治頭暈頸僵呢?

這種象法,你想通後,上升到陰陽的思路,會發現這些病象再多,我們用的法都是這個,所以中醫學到根本時,就可以以簡執繁,因為它用的就是以自然之理來調人體自然之身。

為什麼要下觀地

《黃帝內經》說一個醫生要能夠上觀天文、下觀地理、中觀人事才能做好一個醫生。

我們在上觀天裡提到治療心肺上焦病的思路,從陰陽角度去觀察。接下來我們談一下下觀地,俗話說,日月經天,江河麗地。觀天你觀的是日月,是陰陽交替,可以觀出陰陽之道;觀地你觀的是地脈流動,江河湖泊,你可以觀出管道血脈經絡的流行,所以我們通過下觀地來領悟身體管道方面的疾患。

比如便祕、閉經、靜脈曲張、月經量少、小便不利、輸卵管堵塞、不孕不育,這些偏於下面管道不疏通的病象,都可以從下觀地裡得到很好的解答。

比如各類老年人習慣性便祕,我們常會用到巴戟天、肉蓯蓉、白朮、當歸與通腸六藥,發現效果不錯。這是什麼道理呢?

我們看,管道要通暢,須具備哪些因素,就好像這船要在江河裡自由暢行,要具備哪些條件,古人把腸道里的東西比喻成舟,就是教我們要懂得去觀察船在江河裡航行之象去治療便祕。

那麼船為什麼在江河裡走不動了呢?有三大原因,一個是冬天江河結冰了,有水也動不了,就像中老年人腸道有寒,結果腸蠕動變慢,三五天不來大便都沒感覺,你用苦寒瀉下藥,越瀉越寒涼,反而加重祕結。腸道更不願意動了,這時你要懂得去恢復他的腸道運動功能,而不是去攻他的便祕,這就是為何溫脾湯、大黃附子細辛湯能夠治療各類寒積便祕的道理,因為它加了附子這些加強腸道蠕動力的藥,我們稱之為破冰。這些溫藥善於走,善於動,能夠把凝滯之象破開,《黃帝內經》提到血氣遇寒則凝,得溫則行,不僅是血氣,腸道里的推動力也是這樣,越吃涼的它越不容易動,吃溫的,像老年人吃肉蓯蓉、巴戟天這些溫潤補腎、加強動力的藥,把腸道祕結冰伏之象一暖開,這個叫做春陽融雪,自然陽動冰消。

為什麼要放白朮、當歸,或者杏仁、火麻仁、郁李仁這些多脂的仁類藥,甚至玄蔘、麥冬、生地黃這些增液之品,原來水結冰船動不了,江河沒有水船也動不了,江河水少,不要說把船推動,就連垃圾都衝不走。所以治療思路上,要懂得去增液行舟。生活中洗滌汙垢用的是水,人體裡增強管道潤滑之力用的是陰油,這就是為何吃這些多脂的仁類藥滋潤藥,腸道會變得很滑利的道理。因為你直接增加了腸管的陰油。

只溫陽增液還下不來怎麼辦?原來沒有考慮到第三方面,要通腸開閘放壩,好比河裡的冰融化了,水也多了起來,但為什麼水還沒有流動呢?原來中下游的堤壩把水給攔住了,這時思考第三步用腸六味的道理,直接去開閘放壩,通腑降濁,因為有前面兩步,破冰和增水,這第三步開閘放壩才順理成章。你如果冰未融,水未充,你再怎麼開閘放壩也放不出來水,這就是為何反覆用瀉藥,腸津越瀉要少,瀉到腸道受寒都不能動了,便祕反而加重。所謂的耐藥並不是真耐藥,而是身體功能受損了,運不動藥了。

所以從取象自然江河如何行船的道理,就可以知道治療管道瘀堵的基本思路,這時你再去看,治療閉經、靜脈曲張、輸卵管不通、不孕不育,甚至痛經,為何要用溫藥配合潤通之藥,再配合濁下之藥,其實用的道理都相通,只是不同疾病選取的藥物稍有差異而已。所以朱熹有首詩曰: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

這管道能夠通水之象,能夠流動之象,全憑於一要溫和,如是冰疙瘩流不動;二要有東西有水,你沒東西沒水了,它也流不動;三要造成高下的勢能,水往低處流,有落差它就能動。

這三個條件一旦具備,不僅腸管通暢無比,周身血脈沒有不通暢的,就像舟船在江河中順風而行一樣自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