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中醫 鍼灸 穴位 備急千金要方 中醫骨科筆記 中醫骨科筆記 2017-08-26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中醫、中藥、方劑、腧穴、古籍搜索瀏覽利器,中醫人的掌上知識庫!

滋陰止眩方《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處方】金門、申脈

金門

經穴名。出《鍼灸甲乙經》。別名關樑。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之郄穴。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足底外側神經及足底外側動、靜脈。主治頭痛,眩暈,癲癇,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痺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申脈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輸(木)穴。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布有第四跖底總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第四趾底總動、靜脈。主治頭痛,目眩,項強,癲狂,癇,腰背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主治】腎陰不足所致的眩暈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後,金門、申脈直刺0. 3~0. 5寸,得氣後行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義】本症為腎陰不足所致,故重在補腎滋陰。申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蹺脈,尤擅滋陰益腎,與金門合用,共奏滋陰補腎之功,陽氣充盛,陰精得以上濟,則眩暈自止。


平肝熄風方《鍼灸全生》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處方】頭臨泣、風池、風府、陽谷、中渚、液門、魚際、絲竹空

頭臨泣

經穴名。《鍼灸甲乙經》名臨泣;《聖濟總錄》名目臨泣;《鍼灸資生經》名頭臨泣。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的吻合支和額動、靜脈。主治頭痛,目眩,目外眥痛,目翳,鼻塞,鼻淵,驚癇等。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風池

最早見於《靈樞•熱病》篇,在《談談穴位的命名》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線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風府

經穴名。出《素問•骨空論》。別名舌本、曹溪、鬼穴、鬼枕。屬督脈。督脈、陽維之會。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布有第三枕神經與枕大神經分支,枕動脈分支。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陽谷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太陽小腸經。經(火)穴。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和來自尺動脈的腕背側動脈。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齒痛頜腫,癲狂瘈瘲,腕關節疾患等。直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中渚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少陽三焦經。輸(木)穴。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以及手背靜脈網和第四掌背動脈。主治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手臂紅腫疼痛,以及肘間神經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液門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鍼灸甲乙經》作腋門,《千金要方》作掖門。屬手少陽三焦經。滎(水)穴。在手背部,當第4、五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布有尺神經的手背支和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主治頭痛,發熱,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指臂攣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魚際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太陰肺經。滎(火)穴。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布有橈神經淺支和從拇指流向頭靜脈的小靜脈支。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腫痛,發熱,及扁桃體炎,小兒營養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絲竹空

經穴名。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巨髎、目髎。屬手少陽三焦經。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布有面神經顴支,耳顳神經分支和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具有疏風清熱,明目安神的功效,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目翳,眼瞼瞤動,視物不明,癲癇,惡風寒,眼睫毛倒等。沿皮刺0.5-1寸。

中醫經典鍼灸處方——眩暈針灸方(五):滋陰止眩方,平肝熄風方

【功用】平肝熄風、清頭目止眩

【主治】頭暈目眩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後,頭臨泣平刺0.5~0.8寸;針刺風池時,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 5~0. 8寸;針刺風府時,患者伏案正坐,頭微前傾,頸部放鬆,向下領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陽谷、中渚、液門直刺0.3~0. 5寸;魚際直刺0.5~0.8寸;絲竹空平刺0. 3~0.5寸,以上穴位得氣後行提插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義】取頭臨泣疏肝利膽,通絡止痛;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穴位,專擅祛風通絡,疏肝止暈;風府為督脈穴位,取之可祛風通絡;陽谷、中渚、液門、魚際等為遠端取穴,具有清熱瀉火,疏通經絡的作用;絲竹空為局部取穴,取之可通絡止痛。諸穴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清頭目止眩之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