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下五臺境內的自然、歷史、人文旅遊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被文人墨客所讚頌。

(一)南五臺國家森林公園

南五臺是終南山中段的一座主峰,海拔1688米。因山上有觀音、文殊、清涼、靈應、捨身五個臺(五個山峰),同耀縣五臺山南北相向,故而得名。南五臺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特級景區,自古有“西部廬山”之稱,又是我國佛教聖地之一。

終南山下南山南

終南神秀

(二)牛背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秦嶺東段,陝西省長安、柞水、寧陝三縣交界處,1980 年批准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總面積16520公頃,是西安市和陝南地區的重要水源涵養地, 是中國唯一以保護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羚牛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羚牛、紅腹角雉、血雉、金絲猴、狗熊、朱䴉、黑鸛、豹、林麝,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金貓、青羊、大鯢等。主要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保護區內罕見的高山草甸,參天古木。

終南山下南山南

(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座落在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心地帶和隋唐佛教聖地南五臺山腳下,東接翠華山,南擁五臺山,西鄰草堂寺,北瞰長安城,佔地493.88畝、規劃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人民幣5.7億元。該院由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勇超先生歷經20餘年創辦,是以民俗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收藏、研究和展示為主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為一體的戰略帶動項目,是陝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建設項目,陝西省愛國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終南山下南山南

(四)南五臺圓光寺

亦名觀音臺寺,俗稱大寺、岱頂,在南五臺最高峰,其巖高峻,其地平坦,為五臺之首。經一線鳥道,與文殊、清涼(普賢)、靈應、捨身四臺相通。門額書有“圓光寺”三個金色大字。正中三間大殿,供有觀音、勢至、普賢、地藏、文殊五大菩薩塑像。背後為千手千眼觀音、送子觀音、眼光菩薩三尊塑像。初建於隋仁壽年間(601~604),相傳觀音大士現比丘身,以妙智力降伏毒龍於此,始奉敕創建觀音臺寺於頂峰。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年),更其寺額曰“南五臺山聖壽寺”。五代時,兵火連綿,殿宇遭焚。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夏,前後六次現五色圓相祥雲等瑞氣,當時住僧懷偉具申府尹,被奏天庭,敕額為“五臺山圓光之寺”。明代曾復修,計有殿宇房舍40餘間。清光緒五年(1879年)乙卯二月,香火遺寺,付之一燼。由於僧眾的銳意修復,三年乃成,然制度簡樸,回異舊觀。民國四年(1915年)因寺中煉蠟不慎,寺又毀於火。後又修復,大殿雖為三間,其大足有五間。庚午(1930年)十月,佛界大德寶生法師禮佛於南五臺圓光寺,是日天朗氣清,禮畢日將午空,突現五色圓光,目睹者數十人(現存《圓光再現碑》)。解放後,1953年又毀於火災,殿宇全無,所遺鐵瓦系明萬曆年間所鑄。1986~1992年,重修大殿三間。1993年在大殿北、原庫官殿遺址又建五間兩層樓閣,並護欄杆,使之重現昔日之風采。

終南山下南山南

(五)佛境梵剎~長安彌陀寺

彌陀寺位於五臺街道境內。該寺獨居山麓,風景優美。彌陀寺創建於隋朝,與盛於唐朝。後歷經兵火禍亂,屢經偽復。抗日戰爭期間,彌陀寺為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第七分校。後該寺到為禁區,供西安事變時西北剿總政治部主任曾曠晴隱居休養。1943年蔣介石曾在此寺避暑。l944年春,國民黨派張治中、邵力子與中共代表林柏渠、吳玉章等,在此寺舉行祕密談判,商討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政治協商事宜,為“雙十協定”,做了籌備。

終南山下南山南

(六)聖壽寺

位於南五臺塔寺溝內。背靠送燈臺,前臨竹谷山澗,四周峰巒起伏,林木陰翳,溪水淙淙。古寺依山而建,佔據了一面山坡,林木繁茂,鳥語花香。聖壽寺建造於隋代仁壽年間(601~604),據說隋煬帝的母親曾在聖壽寺修行,原為應身大士塔院。唐朝大曆六年(771年)稱南五臺聖壽寺,岱頂觀音寺改寺為聖壽寺上院。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兵亂,聖壽寺遭毀。聖壽寺興於隋,盛於明。曾住僧1300餘人,寺院面積曾經達到達400餘畝。

終南山下南山南

(七)大茅蓬~西林禪寺

大茅蓬,亦稱西林寺,位於南五臺大臺(觀音臺)南的峭壁懸崖間。大茅蓬由覺郎和尚創建於光緒16年(1890年)。光緒25年(1899年),大茅蓬住定、道、堅諸師及覺郎。民國年間,改建為磚木結構,其時大茅蓬始稱西林寺。現存大雄寶殿及佛殿6間,僧房兩間,客房一間,廚房兩間。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觀音、勢至三尊佛像,造形逼真,做工精美,堪稱佛像雕塑之珍品。建築主要為大茅篷、兜率殿等。寺藏明代鐵瓦、鐵磬及佛經多部。寺東有西林羅漢洞(亦名金牛洞)洞前石泉清冽,名曰楞嚴。寺東南崖下,西有覺郎禪師塔,四面六層,高約九米,東有終南沙門慧定禪師塔,“清故園覺茅庵覺郎禪師塔銘”藏於寺內,並珍存有明正德四年所鑄大鐵香爐一隻,唐代鐵製護法神一尊。

(八)紫竹林

自古以來為觀音菩薩道場,光緒23年(1897年)仲春重修時更名為紫竹林。因地依勢分上下兩院,上院由靈光殿和塔院組成,有聖宗禪師靈骨塔,果初禪師靈骨塔和常慧法師靈骨塔。靈光殿雕樑畫棟峻拔雄偉,俯瞰長安大地平蕩如砥。下院正中為圓通寶殿,內奉觀音大士端坐紫金蓮臺。東廂“佛光閣”與犀牛石相依,西廂“紫薇閣”與白龍洞為鄰。院內青石鋪地,雕欄玉砌,清淨幽雅。近代高僧聖宗、果初、常慧等名師都曾住持紫竹林寺。

(九)淨土茅蓬

又稱小茅蓬,位於大臺(靈應臺)之下,是南五臺後山較早、比較知名茅蓬。因觀音臺下的西林寺為大茅蓬,故稱為小茅蓬。現有三間正殿,中間懸掛匾額“淨土茅蓬”。正殿東西兩側建有僧房。沿熊溝向下距離淨土茅蓬二百多米處,是淨土茅蓬的塔院。

終南山下南山南

(十)送燈臺

位於南五臺西北方向的塔寺溝頂,海拔1400米,孤峰聳立,神祕而秀麗。其山頂開闊平坦。原有坐北向南的三間前殿,三間上殿,四間廊房,均為古代木樓建築,雕樑畫棟,雄偉而有氣勢。一進山門,有土地神,前殿供奉韋馱菩薩。大殿前簷供奉釋迦牟尼佛、彌陀佛和藥司,後殿供奉千手千眼佛。兩邊,東有送子菩薩,西有眼光菩薩,均為彩塑。造型栩栩如生,寺前有一水窖,寺後一二百米處,有一黑虎泉,其水清澈見底,兩水被譽為送燈臺日月潭。原為水寨和聯志村湯房,民國三年(1914年)春,寺殿著火,寺毀,兩村共同修葺重建。“文革”破“四舊”被折除。現臺頂存胸圍合抱的古榕樹及寺院遺蹟。

(十一)五馬石

位於南五臺國家森林公園內,原為上山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提供飲水的湯房,現為西安市韓森寨村所有。古五馬石在朝天門之上,一天門之下。寺院原有一塊炕面大小的青石板,上面雕刻有五匹駿馬,五匹駿馬或仰或臥,活靈活現,據說,初為石刻浮雕,損壞後,另仿作線雕,線雕五馬,線條簡約,雄健昂場,後線雕也因寺毀而散失。今五馬石,在古五馬石之下。1993 年,韓森寨村對其重新修建。

(十二)送子殿

位於勝寶泉與下寶泉之間,同四方鏡(亦稱西方鏡),並排坐落於山路兩旁。其送子殿早毀,只剩其遺址荒草。

(十三)遇仙橋

在勝寶泉之上,黑虎臺與下寶泉之間,林茂泉清,風景神秀。山澗之一,有一石橋,古稱遇仙橋。據傳,原橋頭一大石上,曾有馬蹄印痕,傳為仙人騎馬所留。此處傳說頗多,有說遇見了八仙,有說遇見了二郎神,還有說遇見了無名仙的。其情節故事,搖曳多姿。各有千秋。

(十四)湘子洞

湘子洞,亦稱無門洞,位於觀音臺下。洞腦有一石竹、節、杆明晰,與真竹無異,堪稱一景。洞頂是集危、奇、絕,險於一身的老虎巖,觀其老虎巖,虎口大張,令人驚恐顫慄而移目。觀音洞及拴龍樁位於它的東南。湘子洞洞觀簡陋,面積僅250平方米。但這裡背崖面壑,環境清幽,遠離凡世,一塵不染,卻歷為名道名僧所向往。

(十五)白衣堂

創建於隋唐時期。歷經滄桑,至清咸豐年間,已年久失修,破垣殘壁。1959年修盤山公路炸石古白衣堂殿。1993年由西安北關龍首村動工重建,仿其舊例,於同年九月,三間大殿落成。大殿內供奉的白衣菩薩,膚色潤潔,鳳目微張,垂鬟髻後,長髮垂肩,斜披天衣,戴項飾、瓔珞、臂釧、腰束貼體羅裙,手持風雨瓶和柳枝,顯得端莊、肅穆、秀雅、脫塵超凡。大殿粉牆上,有西遊記唐僧取經壁畫,其畫工精湛,堪稱藝術品。

(十六)廣惠廟

又稱留候祠、張良廟,相傳此地為漢時留候張良辟穀之地,位於五臺街道留村內。坐北朝南,面對大殿,背靠山門,始建年代不詳,內建戲樓,據廟門內側石柱上刻“大清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戍申桂月吉日立”。

戲樓為前歇山後懸山式屋頂,東北西三面有迴廊環繞,重簷翹角。屋面覆施板、筒瓦。戲臺為臺基式建築。中部為表演區,左右為文武場面,其後設耳房。四座偏殿分別供奉有,留候張良、瘟神呂嶽、蜀帝劉備、和佛陀菩薩。

終南山下南山南

五臺留村

(十七)康峪溝

在五臺街道新農村境內,康裕因何而得,說法不一。當地人說因為峪中有一條康溪,故名康峪;也有人說因為以前峪中住有康姓人家,故名康峪;有人還說是因為春秋時期秦穆公修灞橋,在此取石(現在康峪裡還有遺石),為保年景豐裕,故稱康峪。據當地一位老人講,當年他的父親當甲長時,曾帶民兵護衛過蔣介石上山,但必須人人面朝外站著,不許窺看領袖尊容。

康峪溝石門,有詩為證“大禹斧劈成石門,雄峙終南面三秦。開閣化作悶雷響,電擊長空助聲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