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歷史氣候變遷圖

明朝末年,河南境內出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沙雞。沙雞在古代中國的意象中預示戰爭,《新唐書·突厥傳上》就記載“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爾雅義疏》解釋說“鳩,舊唐書謂之突厥雀,淺黃色,文如雌雉,形如鳩,故兼鳩雉之名。”這裡的突厥雀就是沙雞的別稱。後來沙雞就代表著戰爭和動亂。在鄭廉的記載中,“崇禎元年,沙雞來”,在崇禎二年,河南睢州就發生了朱炳南謀反的事件,同一年陝西、山西境內民變不斷。《豫變紀略》中關於沙雞的記載不只這一處,崇禎年間多個年份均出現沙雞的記載,這也正是預示著河南當地的社會動盪不斷。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歷史氣候變遷圖

明朝末年,河南境內出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沙雞。沙雞在古代中國的意象中預示戰爭,《新唐書·突厥傳上》就記載“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爾雅義疏》解釋說“鳩,舊唐書謂之突厥雀,淺黃色,文如雌雉,形如鳩,故兼鳩雉之名。”這裡的突厥雀就是沙雞的別稱。後來沙雞就代表著戰爭和動亂。在鄭廉的記載中,“崇禎元年,沙雞來”,在崇禎二年,河南睢州就發生了朱炳南謀反的事件,同一年陝西、山西境內民變不斷。《豫變紀略》中關於沙雞的記載不只這一處,崇禎年間多個年份均出現沙雞的記載,這也正是預示著河南當地的社會動盪不斷。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沙雞

除了沙雞之外,河南境內極端天氣頻發。《豫變紀略》:“天啟七年三月夏,有旱,蝗。冬,大雪,人多凍死”,在崇禎元年,又有“雨雹傷禾”,“崇禎五年夏五月,淫雨至於八月”,據我統計,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在崇禎即位之後,每年都有,甚至每年發生好幾起。隨之在這些年份,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入豫、本地民變頻發。即極端天氣的影響與民變的發生是呈現正相關的,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民變也在增多,並愈演愈烈。河南境內明末民變頻發,具體的原因,我認為與幾個因素相關: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歷史氣候變遷圖

明朝末年,河南境內出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沙雞。沙雞在古代中國的意象中預示戰爭,《新唐書·突厥傳上》就記載“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爾雅義疏》解釋說“鳩,舊唐書謂之突厥雀,淺黃色,文如雌雉,形如鳩,故兼鳩雉之名。”這裡的突厥雀就是沙雞的別稱。後來沙雞就代表著戰爭和動亂。在鄭廉的記載中,“崇禎元年,沙雞來”,在崇禎二年,河南睢州就發生了朱炳南謀反的事件,同一年陝西、山西境內民變不斷。《豫變紀略》中關於沙雞的記載不只這一處,崇禎年間多個年份均出現沙雞的記載,這也正是預示著河南當地的社會動盪不斷。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沙雞

除了沙雞之外,河南境內極端天氣頻發。《豫變紀略》:“天啟七年三月夏,有旱,蝗。冬,大雪,人多凍死”,在崇禎元年,又有“雨雹傷禾”,“崇禎五年夏五月,淫雨至於八月”,據我統計,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在崇禎即位之後,每年都有,甚至每年發生好幾起。隨之在這些年份,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入豫、本地民變頻發。即極端天氣的影響與民變的發生是呈現正相關的,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民變也在增多,並愈演愈烈。河南境內明末民變頻發,具體的原因,我認為與幾個因素相關: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乾旱地圖

2.明末河南民變增多的因素探析:小冰期,行政舉措,救災不力

第一,明清小冰期的影響,使得極端天氣頻發。物候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明末到清代中期氣候是趨向寒冷的階段,後有學者又對這一階段進行進一步劃分,提出了三個階段說。明末清初正是處於冰期的這一階段,這段時間自明代末葉後半期之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葉之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好對應於明清易代之際。河南此時災異現象和極端氣象現象頻發,據《豫變紀略》記載大雪、冰雹、旱災、大水等極端天氣頻發,又引發了蝗災、瘟疫流行,導致赤地千里、農業減產,甚至人相食現象。而那些活著的人,為了生存,只能反抗,也就是民變迭起,正像上文說的,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與極端氣候是正相關的關係,並呈現愈演愈烈的狀況。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歷史氣候變遷圖

明朝末年,河南境內出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沙雞。沙雞在古代中國的意象中預示戰爭,《新唐書·突厥傳上》就記載“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爾雅義疏》解釋說“鳩,舊唐書謂之突厥雀,淺黃色,文如雌雉,形如鳩,故兼鳩雉之名。”這裡的突厥雀就是沙雞的別稱。後來沙雞就代表著戰爭和動亂。在鄭廉的記載中,“崇禎元年,沙雞來”,在崇禎二年,河南睢州就發生了朱炳南謀反的事件,同一年陝西、山西境內民變不斷。《豫變紀略》中關於沙雞的記載不只這一處,崇禎年間多個年份均出現沙雞的記載,這也正是預示著河南當地的社會動盪不斷。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沙雞

除了沙雞之外,河南境內極端天氣頻發。《豫變紀略》:“天啟七年三月夏,有旱,蝗。冬,大雪,人多凍死”,在崇禎元年,又有“雨雹傷禾”,“崇禎五年夏五月,淫雨至於八月”,據我統計,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在崇禎即位之後,每年都有,甚至每年發生好幾起。隨之在這些年份,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入豫、本地民變頻發。即極端天氣的影響與民變的發生是呈現正相關的,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民變也在增多,並愈演愈烈。河南境內明末民變頻發,具體的原因,我認為與幾個因素相關: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乾旱地圖

2.明末河南民變增多的因素探析:小冰期,行政舉措,救災不力

第一,明清小冰期的影響,使得極端天氣頻發。物候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明末到清代中期氣候是趨向寒冷的階段,後有學者又對這一階段進行進一步劃分,提出了三個階段說。明末清初正是處於冰期的這一階段,這段時間自明代末葉後半期之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葉之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好對應於明清易代之際。河南此時災異現象和極端氣象現象頻發,據《豫變紀略》記載大雪、冰雹、旱災、大水等極端天氣頻發,又引發了蝗災、瘟疫流行,導致赤地千里、農業減產,甚至人相食現象。而那些活著的人,為了生存,只能反抗,也就是民變迭起,正像上文說的,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與極端氣候是正相關的關係,並呈現愈演愈烈的狀況。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中原地區歷史氣溫變遷圖

第二,不合理的行政舉措,使得原有的矛盾火上澆油。具體來說就是加徵遼餉,進一步激發了民變。明朝自從萬曆後期,東北方向與女真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軍費消耗不計其數,到了崇禎繼位之時,東北國土基本喪失,但是與女真之間的戰爭還在繼續,為了維持軍隊運轉,在財政逐漸破產的情況下,向百姓徵收遼餉。《豫變紀略》記載“崇禎五年春始派遼餉”,當時李自成等軍便自山西侵入河南,襲擾豫西北懷慶府一帶。我們知道,當時河南境內因為極端天氣頻發,農業大規模減產,出現了眾多的饑民,甚至人吃人,此時又加徵遼餉,無異於激化矛盾,只會發生更多的民變。所以,不合理的行政舉措是激化民變的誘導因素,直接使河南境內的百姓陷入破產境地。同時,對明朝的驛站體系進行改組,大量驛卒賦閒在家,導致了許多吏員陷入經濟困境。增加反對明王朝的力量。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歷史氣候變遷圖

明朝末年,河南境內出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沙雞。沙雞在古代中國的意象中預示戰爭,《新唐書·突厥傳上》就記載“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爾雅義疏》解釋說“鳩,舊唐書謂之突厥雀,淺黃色,文如雌雉,形如鳩,故兼鳩雉之名。”這裡的突厥雀就是沙雞的別稱。後來沙雞就代表著戰爭和動亂。在鄭廉的記載中,“崇禎元年,沙雞來”,在崇禎二年,河南睢州就發生了朱炳南謀反的事件,同一年陝西、山西境內民變不斷。《豫變紀略》中關於沙雞的記載不只這一處,崇禎年間多個年份均出現沙雞的記載,這也正是預示著河南當地的社會動盪不斷。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沙雞

除了沙雞之外,河南境內極端天氣頻發。《豫變紀略》:“天啟七年三月夏,有旱,蝗。冬,大雪,人多凍死”,在崇禎元年,又有“雨雹傷禾”,“崇禎五年夏五月,淫雨至於八月”,據我統計,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在崇禎即位之後,每年都有,甚至每年發生好幾起。隨之在這些年份,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入豫、本地民變頻發。即極端天氣的影響與民變的發生是呈現正相關的,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民變也在增多,並愈演愈烈。河南境內明末民變頻發,具體的原因,我認為與幾個因素相關: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乾旱地圖

2.明末河南民變增多的因素探析:小冰期,行政舉措,救災不力

第一,明清小冰期的影響,使得極端天氣頻發。物候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明末到清代中期氣候是趨向寒冷的階段,後有學者又對這一階段進行進一步劃分,提出了三個階段說。明末清初正是處於冰期的這一階段,這段時間自明代末葉後半期之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葉之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好對應於明清易代之際。河南此時災異現象和極端氣象現象頻發,據《豫變紀略》記載大雪、冰雹、旱災、大水等極端天氣頻發,又引發了蝗災、瘟疫流行,導致赤地千里、農業減產,甚至人相食現象。而那些活著的人,為了生存,只能反抗,也就是民變迭起,正像上文說的,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與極端氣候是正相關的關係,並呈現愈演愈烈的狀況。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中原地區歷史氣溫變遷圖

第二,不合理的行政舉措,使得原有的矛盾火上澆油。具體來說就是加徵遼餉,進一步激發了民變。明朝自從萬曆後期,東北方向與女真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軍費消耗不計其數,到了崇禎繼位之時,東北國土基本喪失,但是與女真之間的戰爭還在繼續,為了維持軍隊運轉,在財政逐漸破產的情況下,向百姓徵收遼餉。《豫變紀略》記載“崇禎五年春始派遼餉”,當時李自成等軍便自山西侵入河南,襲擾豫西北懷慶府一帶。我們知道,當時河南境內因為極端天氣頻發,農業大規模減產,出現了眾多的饑民,甚至人吃人,此時又加徵遼餉,無異於激化矛盾,只會發生更多的民變。所以,不合理的行政舉措是激化民變的誘導因素,直接使河南境內的百姓陷入破產境地。同時,對明朝的驛站體系進行改組,大量驛卒賦閒在家,導致了許多吏員陷入經濟困境。增加反對明王朝的力量。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李自成

第三,救災備荒措施不力。明代在每一地區都設有常平倉儲備糧食,專門用於救災,遇到極端年份,還發賑濟糧草,救助災民。明末,作為特殊時期,外有與女真的戰爭,內有與農民軍的戰爭,明朝政府無暇顧及救災。河南的情況尤為嚴重。作為與陝西、山西兩地接壤的地區,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高迎祥等軍隊頻繁進入河南地區,這裡《豫變紀略》都有記載,整個河南地區自北向南無一倖免,在戰亂中,明朝政府在河南境內的某些行政機構被攻陷,處於無政府狀態,自然無暇救災,而又因為處於戰爭,用於救災的糧草被拿去做軍糧,災荒的發生,又因為河南是戰場,處於官軍和農民軍拉鋸的主戰場,廣大百姓無法生存,各種民變層出不窮。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歷史氣候變遷圖

明朝末年,河南境內出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沙雞。沙雞在古代中國的意象中預示戰爭,《新唐書·突厥傳上》就記載“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爾雅義疏》解釋說“鳩,舊唐書謂之突厥雀,淺黃色,文如雌雉,形如鳩,故兼鳩雉之名。”這裡的突厥雀就是沙雞的別稱。後來沙雞就代表著戰爭和動亂。在鄭廉的記載中,“崇禎元年,沙雞來”,在崇禎二年,河南睢州就發生了朱炳南謀反的事件,同一年陝西、山西境內民變不斷。《豫變紀略》中關於沙雞的記載不只這一處,崇禎年間多個年份均出現沙雞的記載,這也正是預示著河南當地的社會動盪不斷。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沙雞

除了沙雞之外,河南境內極端天氣頻發。《豫變紀略》:“天啟七年三月夏,有旱,蝗。冬,大雪,人多凍死”,在崇禎元年,又有“雨雹傷禾”,“崇禎五年夏五月,淫雨至於八月”,據我統計,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在崇禎即位之後,每年都有,甚至每年發生好幾起。隨之在這些年份,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入豫、本地民變頻發。即極端天氣的影響與民變的發生是呈現正相關的,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民變也在增多,並愈演愈烈。河南境內明末民變頻發,具體的原因,我認為與幾個因素相關: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乾旱地圖

2.明末河南民變增多的因素探析:小冰期,行政舉措,救災不力

第一,明清小冰期的影響,使得極端天氣頻發。物候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明末到清代中期氣候是趨向寒冷的階段,後有學者又對這一階段進行進一步劃分,提出了三個階段說。明末清初正是處於冰期的這一階段,這段時間自明代末葉後半期之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葉之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好對應於明清易代之際。河南此時災異現象和極端氣象現象頻發,據《豫變紀略》記載大雪、冰雹、旱災、大水等極端天氣頻發,又引發了蝗災、瘟疫流行,導致赤地千里、農業減產,甚至人相食現象。而那些活著的人,為了生存,只能反抗,也就是民變迭起,正像上文說的,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與極端氣候是正相關的關係,並呈現愈演愈烈的狀況。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中原地區歷史氣溫變遷圖

第二,不合理的行政舉措,使得原有的矛盾火上澆油。具體來說就是加徵遼餉,進一步激發了民變。明朝自從萬曆後期,東北方向與女真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軍費消耗不計其數,到了崇禎繼位之時,東北國土基本喪失,但是與女真之間的戰爭還在繼續,為了維持軍隊運轉,在財政逐漸破產的情況下,向百姓徵收遼餉。《豫變紀略》記載“崇禎五年春始派遼餉”,當時李自成等軍便自山西侵入河南,襲擾豫西北懷慶府一帶。我們知道,當時河南境內因為極端天氣頻發,農業大規模減產,出現了眾多的饑民,甚至人吃人,此時又加徵遼餉,無異於激化矛盾,只會發生更多的民變。所以,不合理的行政舉措是激化民變的誘導因素,直接使河南境內的百姓陷入破產境地。同時,對明朝的驛站體系進行改組,大量驛卒賦閒在家,導致了許多吏員陷入經濟困境。增加反對明王朝的力量。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李自成

第三,救災備荒措施不力。明代在每一地區都設有常平倉儲備糧食,專門用於救災,遇到極端年份,還發賑濟糧草,救助災民。明末,作為特殊時期,外有與女真的戰爭,內有與農民軍的戰爭,明朝政府無暇顧及救災。河南的情況尤為嚴重。作為與陝西、山西兩地接壤的地區,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高迎祥等軍隊頻繁進入河南地區,這裡《豫變紀略》都有記載,整個河南地區自北向南無一倖免,在戰亂中,明朝政府在河南境內的某些行政機構被攻陷,處於無政府狀態,自然無暇救災,而又因為處於戰爭,用於救災的糧草被拿去做軍糧,災荒的發生,又因為河南是戰場,處於官軍和農民軍拉鋸的主戰場,廣大百姓無法生存,各種民變層出不窮。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常平倉

3.蓑翁說

河南境內的民變,可以作為觀察整個明朝命運走向的一個縮影。明朝末年,各種措施全部失效,行政機構陷入癱瘓,戰爭頻發、極端天氣頻發,外部還有滿洲人的入侵,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明朝能夠繼續維持數年,已經堪稱是奇蹟。

其實,如果放大視野,我們發現明末的民變主要集中於華北地區,甚至華中地區都很少見,而廣大南方則是一片平和,所以在明朝滅亡後,南方仍然有大量行政建制齊全的各級政府,這也是南明仍能存在數十年的原因。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在南方地區明朝的行政機構、稅收等各項都要遠遠好於北方,如果從環境史的角度,是否可以從北方的經濟是隨著環境惡化逐漸落後的,而南方則是因為環境尚好,以至於在近代得以開風氣之先,走在全國的前列角度思考,我看也未嘗不可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2.(明)鄭廉:《豫變紀略》

3.(清)郝懿行:《爾雅義疏》

4.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

導語: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裡,一個朝代的末年各種災相頻發是很正常的。事實上,有些朝代末年的災異的確是得到史料證實的,比如明末,各地民變此起彼伏,地震、洪水、大雪等極端氣象更是層出不窮。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情況,迷信的古人自然認為這是改朝換代的前兆。為什麼這樣說?古代有天人感應學說,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在人間的子嗣,一旦人間統治失序,上天會通過降下災相以示懲戒,如果天子不改正,將會發生更多奇異之事,一直到王朝滅亡。在此種思想的指引下,災異與統治就構成了密切的關係,也成為了古人觀察是否改朝換代的晴雨表。本文擬從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入手,來分析明末的政治情況。本文所指的明末特指明朝天啟至清朝順治初年。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河南分省地圖

1.沙雞的意象:明末河南大地的動亂

明清之際河南歸德人鄭廉,曾被李自成軍俘獲,因此對河南境內民變情況非常熟悉,晚年寫成《豫變紀略》一書,詳細記載了河南境內的災異、民變等歷史,是研究明清之際河南境內民變的一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其中的緣由。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歷史氣候變遷圖

明朝末年,河南境內出現了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沙雞。沙雞在古代中國的意象中預示戰爭,《新唐書·突厥傳上》就記載“突厥雀者,南飛胡必至”,《爾雅義疏》解釋說“鳩,舊唐書謂之突厥雀,淺黃色,文如雌雉,形如鳩,故兼鳩雉之名。”這裡的突厥雀就是沙雞的別稱。後來沙雞就代表著戰爭和動亂。在鄭廉的記載中,“崇禎元年,沙雞來”,在崇禎二年,河南睢州就發生了朱炳南謀反的事件,同一年陝西、山西境內民變不斷。《豫變紀略》中關於沙雞的記載不只這一處,崇禎年間多個年份均出現沙雞的記載,這也正是預示著河南當地的社會動盪不斷。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沙雞

除了沙雞之外,河南境內極端天氣頻發。《豫變紀略》:“天啟七年三月夏,有旱,蝗。冬,大雪,人多凍死”,在崇禎元年,又有“雨雹傷禾”,“崇禎五年夏五月,淫雨至於八月”,據我統計,極端天氣爆發的頻率在崇禎即位之後,每年都有,甚至每年發生好幾起。隨之在這些年份,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入豫、本地民變頻發。即極端天氣的影響與民變的發生是呈現正相關的,隨著極端天氣的增多,民變也在增多,並愈演愈烈。河南境內明末民變頻發,具體的原因,我認為與幾個因素相關: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乾旱地圖

2.明末河南民變增多的因素探析:小冰期,行政舉措,救災不力

第一,明清小冰期的影響,使得極端天氣頻發。物候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明末到清代中期氣候是趨向寒冷的階段,後有學者又對這一階段進行進一步劃分,提出了三個階段說。明末清初正是處於冰期的這一階段,這段時間自明代末葉後半期之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葉之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好對應於明清易代之際。河南此時災異現象和極端氣象現象頻發,據《豫變紀略》記載大雪、冰雹、旱災、大水等極端天氣頻發,又引發了蝗災、瘟疫流行,導致赤地千里、農業減產,甚至人相食現象。而那些活著的人,為了生存,只能反抗,也就是民變迭起,正像上文說的,明末河南境內的民變與極端氣候是正相關的關係,並呈現愈演愈烈的狀況。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中原地區歷史氣溫變遷圖

第二,不合理的行政舉措,使得原有的矛盾火上澆油。具體來說就是加徵遼餉,進一步激發了民變。明朝自從萬曆後期,東北方向與女真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軍費消耗不計其數,到了崇禎繼位之時,東北國土基本喪失,但是與女真之間的戰爭還在繼續,為了維持軍隊運轉,在財政逐漸破產的情況下,向百姓徵收遼餉。《豫變紀略》記載“崇禎五年春始派遼餉”,當時李自成等軍便自山西侵入河南,襲擾豫西北懷慶府一帶。我們知道,當時河南境內因為極端天氣頻發,農業大規模減產,出現了眾多的饑民,甚至人吃人,此時又加徵遼餉,無異於激化矛盾,只會發生更多的民變。所以,不合理的行政舉措是激化民變的誘導因素,直接使河南境內的百姓陷入破產境地。同時,對明朝的驛站體系進行改組,大量驛卒賦閒在家,導致了許多吏員陷入經濟困境。增加反對明王朝的力量。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李自成

第三,救災備荒措施不力。明代在每一地區都設有常平倉儲備糧食,專門用於救災,遇到極端年份,還發賑濟糧草,救助災民。明末,作為特殊時期,外有與女真的戰爭,內有與農民軍的戰爭,明朝政府無暇顧及救災。河南的情況尤為嚴重。作為與陝西、山西兩地接壤的地區,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高迎祥等軍隊頻繁進入河南地區,這裡《豫變紀略》都有記載,整個河南地區自北向南無一倖免,在戰亂中,明朝政府在河南境內的某些行政機構被攻陷,處於無政府狀態,自然無暇救災,而又因為處於戰爭,用於救災的糧草被拿去做軍糧,災荒的發生,又因為河南是戰場,處於官軍和農民軍拉鋸的主戰場,廣大百姓無法生存,各種民變層出不窮。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明代常平倉

3.蓑翁說

河南境內的民變,可以作為觀察整個明朝命運走向的一個縮影。明朝末年,各種措施全部失效,行政機構陷入癱瘓,戰爭頻發、極端天氣頻發,外部還有滿洲人的入侵,在如此極端的情況下,明朝能夠繼續維持數年,已經堪稱是奇蹟。

其實,如果放大視野,我們發現明末的民變主要集中於華北地區,甚至華中地區都很少見,而廣大南方則是一片平和,所以在明朝滅亡後,南方仍然有大量行政建制齊全的各級政府,這也是南明仍能存在數十年的原因。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在南方地區明朝的行政機構、稅收等各項都要遠遠好於北方,如果從環境史的角度,是否可以從北方的經濟是隨著環境惡化逐漸落後的,而南方則是因為環境尚好,以至於在近代得以開風氣之先,走在全國的前列角度思考,我看也未嘗不可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2.(明)鄭廉:《豫變紀略》

3.(清)郝懿行:《爾雅義疏》

4.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

歡迎關注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江南蓑翁

沙雞南飛:明末河南大地的迭起的民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