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

中國歷史 錢穆 文學 史學 冬雷wjc 2017-04-27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

前言:

“夢想”這個詞在這個年代顯得格外的廉價,似乎經常聽人說自己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而又似乎每個人都在嘲笑別人的夢想。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有夢想的文藝青年成了最容易被歧視的一個族群,我想如果熱愛文藝,堅持自己的夢想也會受到非議,那我願意承受這樣的非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關於做讀書推薦,我自己在QQ空間也做挺久的,幾乎每天都堅持推送或者評價一篇文章,朋友說為什麼不在流量大一點的平臺比如今日頭條或者微博之類的平臺發佈,我回答他說:我覺得自己寫的東西還不夠好。我敷衍了朋友,但是卻不能敷衍自己,我知道我在害怕,不僅怕沒人關注,而且怕自己那好不容易有的自信心就被那毫無起色的粉絲數給摧殘了。我做過公眾號,幾乎每次更新都會看到那個粉絲數,它毫無起色,似乎每天都要來提醒下我自己的失敗,那種挫敗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段時間恰巧也遇上了瓶頸,朋友也毫不客氣地對我說:“如果想要做編輯的話,知名度得打出去。”他說錯了,我並不想做一個編輯,我想當一個職業作家,編輯只是在我沒辦法靠寫作養活自己前的一種生活方式。我朋友的語氣當中帶著某種程度上的失望(所有的失望,都是居高臨下的)我也不想再如此了,所以決心做點什麼。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

我所做的推薦(亦或者說嘮叨、書評)就是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所以難免會有過失或者跳出來談一些與主題相關性並不是非常強的東西,我一直秉承的一個觀點就是不論是閱讀還是知識結構的形成都不能以本為本,這樣我們所學的知識只是點狀,知識的成形就必須是網狀,所以閱讀一本書就不能只是閱讀一本書,我們往往要跳出書本,做各種各樣的對比聯繫,這也就是人類的學習和百度百科之間的區別。


進入正題吧。今天要和大家嘮叨的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

在嘮叨這本書之前先給大家看下錢穆先生對閱讀這本書的讀者提出的要求。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

因為是第一次在這個平臺上做圖書推薦,當然是要拿出壓箱底要不然也對不起讀者。關於這本書的介紹大家可以去百度百科下,我想要說的是這本書是我看過的那麼多書裡面最為精彩也是受益最大的一本書,沒有之一。它是我閱讀的壓箱底,可以說它塑造了大部分的歷史觀念。而且這本書也是民國政府教育部大學生教科書(現在很多人都還在討論為什麼中國現在培養不了大師,而民國時期和臺灣七八十年代卻大師輩出,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民國時期的教科書更為出色,當然我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說法,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民國教科書的重要性)我對於這本書的崇拜也無可附加,個人認為這本書應當奉為國寶。

來對比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念。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念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帶有非常濃厚的階級色彩和階級情感,所以它經常賦予勞動人民崇高的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尤其在農民起義這一方面,甚至經常性不顧及人道地站在農民階級這一方面,比如對待李自成,張獻忠,黃巢這些人物的時候明顯帶著偏向性。在這方面做得更加過分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文學觀,它主張文學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產或者勞動間歇所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很多學者還列舉出《淮南子·道應訓》中“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作為例證。(如今那些扛大木頭的人,前面的呼喊‘嗨哎’,後面的也同聲應和。這是人們在扛舉重物時為鼓勁而唱喊的歌聲。)於是他們說你看文學就是你這麼產生的,我想“邪許”這樣的詞最多就是語言的產生,而且是最低端的語言,據我所知三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也可以發出類似於“哇哇哇”的聲音。文學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需要長時間的藝術沉澱,文學的產生一定是社會成熟和歷史文化積澱的結果,它絕不是沒有教育資源也沒有富足時間的勞動人民就能夠創造得出來,這也可以解釋我們從來沒有聽說有原始部落產生過文學。再還有缺陷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非常樂於去對各個歷史階段分類並且秉持一種歷史進步的理論。他把我們的歷史分成了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並且認為這些社會形態後者總是比前者來得更加高端,先進。歷史進步我並不能反對,但是這四種社會形態運用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太合適的。按照馬克思所定義的封建社會(分封建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我的僱傭不是我的僱傭),我們從戰國時期便慢慢結束了我們的封建社會。很顯然郡縣制的產生讓我們國家有了比西方社會更為有效的管理方式,而這一點恐怕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運用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關於歷史進步主義,我想用在科學史或者生產史經濟史之類的並沒有非常大的爭議,但是如果用在文學或者藝術上我可能就不太能夠同意了。以胡適先生為首的思想家們將中國的文學史大致地概括為先秦諸子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白話文,並且認為後者比前者來得更加豐富,也更加簡便,更平民化,更加先進。這樣的分法固然有其可取的地方,但是在人文社科任何形式的簡單的概括都會有其侷限性,很明顯中國文學史是連續的,多種文學在各個時期也是並駕齊驅,就像是宋詞,恐怕當時的主流文學界也不會認為詞比詩來得更加有價值,哪怕現在我們也很難說宋詞和元曲的價值就比唐詩來得高。同樣的現在也沒人敢說莎士比亞的戲劇會比當今的小說低端。當然胡適先生當時提出這樣的說法是為了白話文普及而不得為之,今人抱持這樣的主張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當然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念有錢穆先生所難以企及的,一個是辯證法(辯證法的存在讓歷史變得更加客觀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但是辯證法不適合於歷史研究者,因為歷史研究者需要的是結論,是鮮明的立場,不是中立),一個是馬克思所提出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個非常連不起的創舉)。我當然能夠理解,馬克思是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學問涉及哲學、史學、經濟學、文學等等方面,而錢穆先生是典型的歷史研究者,他研究的課題就會比較小一些(也有可能是錢穆先生比馬克思生得晚)。

再來比較下我們的歷史課本

相對來說我們的歷史課本給我們的更多的是歷史事實,顯得冷冰冰的,而且我們的歷史課本總是非常樂於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做出一個評價,總是在探討歷史意義的問題,似乎急著對歷史做出蓋棺定論。這樣的做法自然能讓學生迅速有自己的歷史定位,但是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對學生(讀者)興趣愛好和批判思維的培養。歷史教科書會這樣做的原因自然是深受司馬遷的《史記》以及之後各種歷史研究的影響。你會發現那些書籍對人物和歷史事件都會有一個評價。而對於司馬遷和歷朝歷代的史學家來說這樣也非常有必要,一方面是滿足編寫者事後諸葛的自豪感,我想還有一個原因,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史書一般是後朝編寫前朝的歷史,那麼它就帶著非常強的政治目的,尤其它需要否定前朝最後一個(或者最後幾個)皇帝的昏庸無能以證明自己執政的合法性,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是史書要帶有凝聚共識的目的,大家都別吵我們要統一思想,這樣史書就一定要蓋棺定論。(史書的另一個作用是告訴大家上一個朝代已經過去啦,大家都別心心念唸了,現在天下易主,我才是真命天子,有點宣誓主權的意思。)

就錢穆先生的歷史研究來說他還是更加註重論證考據,同時不黑不吹,邏輯嚴密。他更喜歡問為什麼,同時帶著讀者一起去思考這些問題,解決這寫問題。這大概也是受到了西方歷史研究的影響,這樣的方式就更加有利於讀者。比如他在書中就提出了這些問題:為什麼儒家思想會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而不是秦時的法家,漢初的道家?為什麼東漢總是宦官與外戚當權?為什麼漢唐盛世的都城都是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這些問題錢穆先生都給出了非常高質量的答案。

可能我最中意的部分是錢穆先生所提倡的“溫情與敬意”,這是對歷史和歷史人物應有的態度。我越讀書就越覺得歷史是一個又一個的無奈所造成的。四十多萬年前,東非大裂谷附近由於食物匱乏,一群猴子無奈地從樹上走了下來,到了大草原;後來他們又因為無奈,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再後來他們發現了糧食,又無可奈何地彎腰躬背紮根在土地之上。我們的先輩,連同我們自己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每一次的進步都是我們經過反覆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自然是一個好作品,但也由於編寫時間較早難免會有些新發現和新的研究成果沒有列入到書中。讀者要是真想對歷史進行更加深入的瞭解,就必須對各種歷史書籍進行深入研究。史學絕不可以偏聽偏信,它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守、破、離,是任何一門學問,手工藝的發展軌跡。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覺得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歷史學鉅著來作為我們的領路人。當然閱讀《國史大綱》存在一定的難度,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它可以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而我們還不需要承擔任何代價。如果覺得晦澀難懂,我希望你可以把這本書的前5%給看完。相信這本書會給你帶來非常愉悅的享受。

作者:冬雷

個人微博:冬雷wjc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