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先生研究《文心雕龍》的手稿

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啟發性的一位非常難得的好教師。先生之講課既是重在感發而不重在拘狹死板的解釋說明,所以有時在一小時的教學中,往往竟然連一句詩也不講,自表面看來也許有人會以為先生所講者都是閒話,然而事實上先生所講的卻原來正是最具啟迪性的詩歌中之精論妙義。昔禪宗說法有所謂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之言,詩人論詩亦有所謂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之語 。先生之說詩,其風格亦頗有類乎是。

所以凡是在書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屬於所謂記問之學的知識,先生一向都極少講到,先生所講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學、銳感、深思,以及其豐富的閱讀和創作之經驗所體會和掌握到的詩歌中真正的精華妙義之所在,並且更能將之用多種之譬解,做最為細緻和最為深入的傳達。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先生研究《文心雕龍》的手稿

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啟發性的一位非常難得的好教師。先生之講課既是重在感發而不重在拘狹死板的解釋說明,所以有時在一小時的教學中,往往竟然連一句詩也不講,自表面看來也許有人會以為先生所講者都是閒話,然而事實上先生所講的卻原來正是最具啟迪性的詩歌中之精論妙義。昔禪宗說法有所謂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之言,詩人論詩亦有所謂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之語 。先生之說詩,其風格亦頗有類乎是。

所以凡是在書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屬於所謂記問之學的知識,先生一向都極少講到,先生所講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學、銳感、深思,以及其豐富的閱讀和創作之經驗所體會和掌握到的詩歌中真正的精華妙義之所在,並且更能將之用多種之譬解,做最為細緻和最為深入的傳達。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59年,顧隨在天津寓所書房

除此以外,先生講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常把學文與學道以及作詩與作人相併立論 。先生一向都主張修辭當以立誠為本,以為不誠則無物。所以凡是從先生受業的學生往往不僅在學文、作詩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而且在立身、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勵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先生研究《文心雕龍》的手稿

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啟發性的一位非常難得的好教師。先生之講課既是重在感發而不重在拘狹死板的解釋說明,所以有時在一小時的教學中,往往竟然連一句詩也不講,自表面看來也許有人會以為先生所講者都是閒話,然而事實上先生所講的卻原來正是最具啟迪性的詩歌中之精論妙義。昔禪宗說法有所謂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之言,詩人論詩亦有所謂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之語 。先生之說詩,其風格亦頗有類乎是。

所以凡是在書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屬於所謂記問之學的知識,先生一向都極少講到,先生所講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學、銳感、深思,以及其豐富的閱讀和創作之經驗所體會和掌握到的詩歌中真正的精華妙義之所在,並且更能將之用多種之譬解,做最為細緻和最為深入的傳達。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59年,顧隨在天津寓所書房

除此以外,先生講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常把學文與學道以及作詩與作人相併立論 。先生一向都主張修辭當以立誠為本,以為不誠則無物。所以凡是從先生受業的學生往往不僅在學文、作詩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而且在立身、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勵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致葉嘉瑩信,信中說到:“假使苦水有法可傳,

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

凡是上過先生課的同學一定都會記得,每次先生步上講臺,常是先拈舉一個他當時有所感發的話頭,然後就此而引申發揮,有時層層深入,可以接連講授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周而不止。舉例來說,有一次先生來上課,步上講臺後便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三行字 :“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初看起來,這三句話好像與學詩並無重要之關係,而只是講為人與學道之方,但先生卻由此而引發出了不少論詩的妙義。先生所首先闡明的,就是詩歌之主要作用,是在於使人感動,所以寫詩之人便首先須要有推己及人與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為必先具有民胞物與之同心,然後方能具有多情銳感之詩心。

先生之講課,真可說是飛揚變化、一片神行。先生自己曾經把自己之講詩比作談禪,寫過兩句詩說:“禪機說到無言處,空裡遊絲百尺長 。”這種講授方法,如果就一般淺識者而言,也許會以為沒有世俗常法可以依循,未免難於把握,然而卻正是這種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之富於啟發性的講詩的方法,才使得跟隨先生學詩的人學到了最可珍貴的評賞詩歌的妙理。而且當學生們學而有得以後,再一回顧先生所講的話,便會發現先生對於詩歌之評析實在是根源深厚、脈絡分明。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先生研究《文心雕龍》的手稿

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啟發性的一位非常難得的好教師。先生之講課既是重在感發而不重在拘狹死板的解釋說明,所以有時在一小時的教學中,往往竟然連一句詩也不講,自表面看來也許有人會以為先生所講者都是閒話,然而事實上先生所講的卻原來正是最具啟迪性的詩歌中之精論妙義。昔禪宗說法有所謂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之言,詩人論詩亦有所謂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之語 。先生之說詩,其風格亦頗有類乎是。

所以凡是在書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屬於所謂記問之學的知識,先生一向都極少講到,先生所講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學、銳感、深思,以及其豐富的閱讀和創作之經驗所體會和掌握到的詩歌中真正的精華妙義之所在,並且更能將之用多種之譬解,做最為細緻和最為深入的傳達。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59年,顧隨在天津寓所書房

除此以外,先生講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常把學文與學道以及作詩與作人相併立論 。先生一向都主張修辭當以立誠為本,以為不誠則無物。所以凡是從先生受業的學生往往不僅在學文、作詩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而且在立身、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勵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致葉嘉瑩信,信中說到:“假使苦水有法可傳,

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

凡是上過先生課的同學一定都會記得,每次先生步上講臺,常是先拈舉一個他當時有所感發的話頭,然後就此而引申發揮,有時層層深入,可以接連講授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周而不止。舉例來說,有一次先生來上課,步上講臺後便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三行字 :“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初看起來,這三句話好像與學詩並無重要之關係,而只是講為人與學道之方,但先生卻由此而引發出了不少論詩的妙義。先生所首先闡明的,就是詩歌之主要作用,是在於使人感動,所以寫詩之人便首先須要有推己及人與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為必先具有民胞物與之同心,然後方能具有多情銳感之詩心。

先生之講課,真可說是飛揚變化、一片神行。先生自己曾經把自己之講詩比作談禪,寫過兩句詩說:“禪機說到無言處,空裡遊絲百尺長 。”這種講授方法,如果就一般淺識者而言,也許會以為沒有世俗常法可以依循,未免難於把握,然而卻正是這種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之富於啟發性的講詩的方法,才使得跟隨先生學詩的人學到了最可珍貴的評賞詩歌的妙理。而且當學生們學而有得以後,再一回顧先生所講的話,便會發現先生對於詩歌之評析實在是根源深厚、脈絡分明。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8年5月18日在輔仁大學中文系辦公室門前,

右一沈從文、右二顧隨、左二啟功。

如我在前文所言,我聆聽羨季先生講授古典詩歌,前後曾有將近六年之久,我所得之於先生的教導、啟發和勉勵,都是述說不盡的。當1948年春,我將要離平南下結婚時,先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送給我,詩云:“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澈底參。廿載上堂如夢囈,幾人傳法現優曇。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泠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先生又曾給我寫過一封信,說:“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先生對我的這些期望勉勵之言,從一開始就使我在感激之餘充滿惶愧,深恐能力薄弱,難副先生之望。

我在精神與生活的雙重艱苦重擔之下,曾經拋棄筆墨、不事研讀、寫作者,蓋有數年之久。於時每一念及先生當日期勉之言,輒悲感不能自已。其後生事漸定,始稍稍從事讀、寫之工作,而又繼之以飄零流轉,先由臺灣轉赴美國,繼又轉至加拿大,一身萍寄,半世艱辛,多年來在不安定之環境中,其所以支持我以極大之毅力繼續研讀、寫作者,便因為先生當日對我之教誨期勉,常使我有惟恐辜恩的惶懼。因此雖自知愚拙,但在為學、做人、教書、寫作各方面,常不敢不竭盡一己之心力以自黽勉。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先生研究《文心雕龍》的手稿

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啟發性的一位非常難得的好教師。先生之講課既是重在感發而不重在拘狹死板的解釋說明,所以有時在一小時的教學中,往往竟然連一句詩也不講,自表面看來也許有人會以為先生所講者都是閒話,然而事實上先生所講的卻原來正是最具啟迪性的詩歌中之精論妙義。昔禪宗說法有所謂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之言,詩人論詩亦有所謂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之語 。先生之說詩,其風格亦頗有類乎是。

所以凡是在書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屬於所謂記問之學的知識,先生一向都極少講到,先生所講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學、銳感、深思,以及其豐富的閱讀和創作之經驗所體會和掌握到的詩歌中真正的精華妙義之所在,並且更能將之用多種之譬解,做最為細緻和最為深入的傳達。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59年,顧隨在天津寓所書房

除此以外,先生講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常把學文與學道以及作詩與作人相併立論 。先生一向都主張修辭當以立誠為本,以為不誠則無物。所以凡是從先生受業的學生往往不僅在學文、作詩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而且在立身、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勵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致葉嘉瑩信,信中說到:“假使苦水有法可傳,

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

凡是上過先生課的同學一定都會記得,每次先生步上講臺,常是先拈舉一個他當時有所感發的話頭,然後就此而引申發揮,有時層層深入,可以接連講授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周而不止。舉例來說,有一次先生來上課,步上講臺後便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三行字 :“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初看起來,這三句話好像與學詩並無重要之關係,而只是講為人與學道之方,但先生卻由此而引發出了不少論詩的妙義。先生所首先闡明的,就是詩歌之主要作用,是在於使人感動,所以寫詩之人便首先須要有推己及人與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為必先具有民胞物與之同心,然後方能具有多情銳感之詩心。

先生之講課,真可說是飛揚變化、一片神行。先生自己曾經把自己之講詩比作談禪,寫過兩句詩說:“禪機說到無言處,空裡遊絲百尺長 。”這種講授方法,如果就一般淺識者而言,也許會以為沒有世俗常法可以依循,未免難於把握,然而卻正是這種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之富於啟發性的講詩的方法,才使得跟隨先生學詩的人學到了最可珍貴的評賞詩歌的妙理。而且當學生們學而有得以後,再一回顧先生所講的話,便會發現先生對於詩歌之評析實在是根源深厚、脈絡分明。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8年5月18日在輔仁大學中文系辦公室門前,

右一沈從文、右二顧隨、左二啟功。

如我在前文所言,我聆聽羨季先生講授古典詩歌,前後曾有將近六年之久,我所得之於先生的教導、啟發和勉勵,都是述說不盡的。當1948年春,我將要離平南下結婚時,先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送給我,詩云:“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澈底參。廿載上堂如夢囈,幾人傳法現優曇。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泠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先生又曾給我寫過一封信,說:“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先生對我的這些期望勉勵之言,從一開始就使我在感激之餘充滿惶愧,深恐能力薄弱,難副先生之望。

我在精神與生活的雙重艱苦重擔之下,曾經拋棄筆墨、不事研讀、寫作者,蓋有數年之久。於時每一念及先生當日期勉之言,輒悲感不能自已。其後生事漸定,始稍稍從事讀、寫之工作,而又繼之以飄零流轉,先由臺灣轉赴美國,繼又轉至加拿大,一身萍寄,半世艱辛,多年來在不安定之環境中,其所以支持我以極大之毅力繼續研讀、寫作者,便因為先生當日對我之教誨期勉,常使我有惟恐辜恩的惶懼。因此雖自知愚拙,但在為學、做人、教書、寫作各方面,常不敢不竭盡一己之心力以自黽勉。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批改葉嘉瑩詩作

多年來我的一個最大的願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謁先生於故都,能把自己在半生艱苦中所研讀的一點成績,呈繳於先生座前,倘得一蒙先生之印可,則庶幾亦可以略報師恩於萬一也。因此當1974年,我第一次回國探親時,一到北京,我便向親友探問先生的近況,始知先生早已於1960年在天津病逝,而其著作則已在身後之動亂中全部散失。當時中心之悵悼,殆非言語可喻。遂發願欲蒐集、整理先生之遺作。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先生研究《文心雕龍》的手稿

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啟發性的一位非常難得的好教師。先生之講課既是重在感發而不重在拘狹死板的解釋說明,所以有時在一小時的教學中,往往竟然連一句詩也不講,自表面看來也許有人會以為先生所講者都是閒話,然而事實上先生所講的卻原來正是最具啟迪性的詩歌中之精論妙義。昔禪宗說法有所謂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之言,詩人論詩亦有所謂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之語 。先生之說詩,其風格亦頗有類乎是。

所以凡是在書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屬於所謂記問之學的知識,先生一向都極少講到,先生所講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學、銳感、深思,以及其豐富的閱讀和創作之經驗所體會和掌握到的詩歌中真正的精華妙義之所在,並且更能將之用多種之譬解,做最為細緻和最為深入的傳達。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59年,顧隨在天津寓所書房

除此以外,先生講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常把學文與學道以及作詩與作人相併立論 。先生一向都主張修辭當以立誠為本,以為不誠則無物。所以凡是從先生受業的學生往往不僅在學文、作詩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而且在立身、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勵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致葉嘉瑩信,信中說到:“假使苦水有法可傳,

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

凡是上過先生課的同學一定都會記得,每次先生步上講臺,常是先拈舉一個他當時有所感發的話頭,然後就此而引申發揮,有時層層深入,可以接連講授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周而不止。舉例來說,有一次先生來上課,步上講臺後便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三行字 :“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初看起來,這三句話好像與學詩並無重要之關係,而只是講為人與學道之方,但先生卻由此而引發出了不少論詩的妙義。先生所首先闡明的,就是詩歌之主要作用,是在於使人感動,所以寫詩之人便首先須要有推己及人與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為必先具有民胞物與之同心,然後方能具有多情銳感之詩心。

先生之講課,真可說是飛揚變化、一片神行。先生自己曾經把自己之講詩比作談禪,寫過兩句詩說:“禪機說到無言處,空裡遊絲百尺長 。”這種講授方法,如果就一般淺識者而言,也許會以為沒有世俗常法可以依循,未免難於把握,然而卻正是這種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之富於啟發性的講詩的方法,才使得跟隨先生學詩的人學到了最可珍貴的評賞詩歌的妙理。而且當學生們學而有得以後,再一回顧先生所講的話,便會發現先生對於詩歌之評析實在是根源深厚、脈絡分明。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8年5月18日在輔仁大學中文系辦公室門前,

右一沈從文、右二顧隨、左二啟功。

如我在前文所言,我聆聽羨季先生講授古典詩歌,前後曾有將近六年之久,我所得之於先生的教導、啟發和勉勵,都是述說不盡的。當1948年春,我將要離平南下結婚時,先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送給我,詩云:“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澈底參。廿載上堂如夢囈,幾人傳法現優曇。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泠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先生又曾給我寫過一封信,說:“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先生對我的這些期望勉勵之言,從一開始就使我在感激之餘充滿惶愧,深恐能力薄弱,難副先生之望。

我在精神與生活的雙重艱苦重擔之下,曾經拋棄筆墨、不事研讀、寫作者,蓋有數年之久。於時每一念及先生當日期勉之言,輒悲感不能自已。其後生事漸定,始稍稍從事讀、寫之工作,而又繼之以飄零流轉,先由臺灣轉赴美國,繼又轉至加拿大,一身萍寄,半世艱辛,多年來在不安定之環境中,其所以支持我以極大之毅力繼續研讀、寫作者,便因為先生當日對我之教誨期勉,常使我有惟恐辜恩的惶懼。因此雖自知愚拙,但在為學、做人、教書、寫作各方面,常不敢不竭盡一己之心力以自黽勉。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批改葉嘉瑩詩作

多年來我的一個最大的願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謁先生於故都,能把自己在半生艱苦中所研讀的一點成績,呈繳於先生座前,倘得一蒙先生之印可,則庶幾亦可以略報師恩於萬一也。因此當1974年,我第一次回國探親時,一到北京,我便向親友探問先生的近況,始知先生早已於1960年在天津病逝,而其著作則已在身後之動亂中全部散失。當時中心之悵悼,殆非言語可喻。遂發願欲蒐集、整理先生之遺作。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7年夏全家在南宮坊口寓所住室門前。

數年來多方訪求,幸賴諸師友同門之協助,又有先生之幼女現在河北大學任教之顧之京君,擔任全部整理、抄寫之工作,行見先生之德業輝光一向不為人知者,即將彰顯於世。作為先生的一個學生,謹將自己對先生一點浮淺的認識,簡單敘寫如上。昔孔門之弟子,對孔子之贊述,曾有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之語。先生之學術文章,固非淺薄愚拙如我之所能盡。

受業弟子葉嘉瑩謹識

本文作者葉嘉瑩

葉嘉瑩,1924年7月出生,號迦陵。

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

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作家蔣子龍坦言:現在談詩詞,

世界上再無第二人能與葉嘉瑩先生相比。

她的教齡超過半個世紀,

曾被評為“2018年度最美教師”稱號。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圖為1943年夏

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門前合影

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曾在回憶恩師顧隨的文章中寫道:“有人認為顧先生之講課是跑野馬,沒有知識或理論規範可以遵循,因此上課時不做任何筆記,但我卻認為顧先生所講的都是詩歌中的精華,而且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彩。

顧隨先生一生桃李滿天下,更有葉嘉瑩、周汝昌等高徒,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名師,也是一位良師。

關於顧隨先生的課堂,葉嘉瑩先生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筆記。在葉先生的轉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顧隨先生的一片神行中,總是包含著對詩詞和生命本身的深刻體悟和感發,以及不在文學中尋找標準答案,無盡探索多樣性的容量。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 | 序

我之從先生受業,蓋開始於1942年之秋季,當時甫升入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先生來擔任唐宋詩一課之教學。先生對於詩歌具有極敏銳之感受與極深刻之理解,更加之先生又兼有中國古典與西方文學兩方面之學識及修養,所以先生之講課往往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觸緒發揮,皆具妙義,可以予聽者極深之感受與啟迪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

河北清河縣人,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

我自己雖自幼即在家中誦讀古典詩歌,然而卻從來未曾聆聽過像先生這樣生動而深入的講解,因此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於是自此以後,凡先生所開授之課程,我都無不選修,甚至在畢業後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之時,仍經常趕往輔仁大學及中國大學旁聽先生之課程。如此直至1948年春我離平南下結婚時為止,在此一段期間內,我從先生所獲得的啟發、勉勵和教導是述說不盡的。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3年顧隨及同班同學在顧家合影,後排右二為葉嘉瑩

先生的才學和興趣方面甚廣,詩、詞、曲、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甚至佛教禪學,都曾留下了值得人們重視的著作,足供後人之研讀景仰。但對於一個曾經聽過先生講課有五年以上之久的學生而言,我以為先生平生最大之成就,實在還並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對古典詩歌之教學講授 。因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蹤跡及規範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講課則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先生研究《文心雕龍》的手稿

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觸過的講授詩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於啟發性的一位非常難得的好教師。先生之講課既是重在感發而不重在拘狹死板的解釋說明,所以有時在一小時的教學中,往往竟然連一句詩也不講,自表面看來也許有人會以為先生所講者都是閒話,然而事實上先生所講的卻原來正是最具啟迪性的詩歌中之精論妙義。昔禪宗說法有所謂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之言,詩人論詩亦有所謂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之語 。先生之說詩,其風格亦頗有類乎是。

所以凡是在書本中可以查考到的屬於所謂記問之學的知識,先生一向都極少講到,先生所講授的乃是他自己以其博學、銳感、深思,以及其豐富的閱讀和創作之經驗所體會和掌握到的詩歌中真正的精華妙義之所在,並且更能將之用多種之譬解,做最為細緻和最為深入的傳達。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59年,顧隨在天津寓所書房

除此以外,先生講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常把學文與學道以及作詩與作人相併立論 。先生一向都主張修辭當以立誠為本,以為不誠則無物。所以凡是從先生受業的學生往往不僅在學文、作詩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啟發,而且在立身、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勵 。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致葉嘉瑩信,信中說到:“假使苦水有法可傳,

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

凡是上過先生課的同學一定都會記得,每次先生步上講臺,常是先拈舉一個他當時有所感發的話頭,然後就此而引申發揮,有時層層深入,可以接連講授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周而不止。舉例來說,有一次先生來上課,步上講臺後便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三行字 :“自覺,覺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初看起來,這三句話好像與學詩並無重要之關係,而只是講為人與學道之方,但先生卻由此而引發出了不少論詩的妙義。先生所首先闡明的,就是詩歌之主要作用,是在於使人感動,所以寫詩之人便首先須要有推己及人與推己及物之心。先生以為必先具有民胞物與之同心,然後方能具有多情銳感之詩心。

先生之講課,真可說是飛揚變化、一片神行。先生自己曾經把自己之講詩比作談禪,寫過兩句詩說:“禪機說到無言處,空裡遊絲百尺長 。”這種講授方法,如果就一般淺識者而言,也許會以為沒有世俗常法可以依循,未免難於把握,然而卻正是這種深造自得、左右逢源之富於啟發性的講詩的方法,才使得跟隨先生學詩的人學到了最可珍貴的評賞詩歌的妙理。而且當學生們學而有得以後,再一回顧先生所講的話,便會發現先生對於詩歌之評析實在是根源深厚、脈絡分明。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8年5月18日在輔仁大學中文系辦公室門前,

右一沈從文、右二顧隨、左二啟功。

如我在前文所言,我聆聽羨季先生講授古典詩歌,前後曾有將近六年之久,我所得之於先生的教導、啟發和勉勵,都是述說不盡的。當1948年春,我將要離平南下結婚時,先生曾經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送給我,詩云:“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澈底參。廿載上堂如夢囈,幾人傳法現優曇。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泠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先生又曾給我寫過一封信,說:“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先生對我的這些期望勉勵之言,從一開始就使我在感激之餘充滿惶愧,深恐能力薄弱,難副先生之望。

我在精神與生活的雙重艱苦重擔之下,曾經拋棄筆墨、不事研讀、寫作者,蓋有數年之久。於時每一念及先生當日期勉之言,輒悲感不能自已。其後生事漸定,始稍稍從事讀、寫之工作,而又繼之以飄零流轉,先由臺灣轉赴美國,繼又轉至加拿大,一身萍寄,半世艱辛,多年來在不安定之環境中,其所以支持我以極大之毅力繼續研讀、寫作者,便因為先生當日對我之教誨期勉,常使我有惟恐辜恩的惶懼。因此雖自知愚拙,但在為學、做人、教書、寫作各方面,常不敢不竭盡一己之心力以自黽勉。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顧隨批改葉嘉瑩詩作

多年來我的一個最大的願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謁先生於故都,能把自己在半生艱苦中所研讀的一點成績,呈繳於先生座前,倘得一蒙先生之印可,則庶幾亦可以略報師恩於萬一也。因此當1974年,我第一次回國探親時,一到北京,我便向親友探問先生的近況,始知先生早已於1960年在天津病逝,而其著作則已在身後之動亂中全部散失。當時中心之悵悼,殆非言語可喻。遂發願欲蒐集、整理先生之遺作。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1947年夏全家在南宮坊口寓所住室門前。

數年來多方訪求,幸賴諸師友同門之協助,又有先生之幼女現在河北大學任教之顧之京君,擔任全部整理、抄寫之工作,行見先生之德業輝光一向不為人知者,即將彰顯於世。作為先生的一個學生,謹將自己對先生一點浮淺的認識,簡單敘寫如上。昔孔門之弟子,對孔子之贊述,曾有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之語。先生之學術文章,固非淺薄愚拙如我之所能盡。

受業弟子葉嘉瑩謹識

本文作者葉嘉瑩

葉嘉瑩,1924年7月出生,號迦陵。

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

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作家蔣子龍坦言:現在談詩詞,

世界上再無第二人能與葉嘉瑩先生相比。

她的教齡超過半個世紀,

曾被評為“2018年度最美教師”稱號。

七十五年師生情 | 葉嘉瑩:回憶我的老師顧隨先生

《傳學:中國文學講記》

中國現當代學者顧隨的課堂講授,當時的學生葉嘉瑩做了詳細筆記。《傳學》作為唯一全本六十多年來首度問世,它是顧隨傳習人文、培育人才、啟迪人生的集大成學術普及之作。古今中外,文史哲禪,睿智犀利,通俗震撼,徜徉在文學內外,求索於歷史上下,歸結在真、善、美上。做人與讀書相映成趣,修身與悟道相得益彰,怡情與治學水乳交融。它以中國文學的發展為順序,章節完整清晰,體系渾然而成,是洋溢著生命力的一部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中國國學史。《傳學》是全書終結定稿本,北京大學出版社獨家首次出版。

《傳學:中國文學講記》

作 者:顧隨 講

葉嘉瑩 筆記

只有淵博靈動的學識,

文學的精彩才能娓娓道來。

- 版權信息 -

編輯:李同

觀點資料來自

《傳學:中國文學講記 | 序二 》

因原文篇幅過長,摘錄時有刪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