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石刻,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特別重視。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也被後人稱為“漢字的活化石”。

由於這些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所以,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石刻,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特別重視。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也被後人稱為“漢字的活化石”。

由於這些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所以,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漢字“祖宗”

石鼓上的文字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尚未定型的一種過渡性書體,但也有說法是由周宣王史官籀所書,因此也稱“籀文”。石鼓文原文有700餘字,現今存有272字。

石鼓出土後,鼓上陌生文字引起當時金石學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沒找到類似文字,這讓文字大家認識到,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斷裂的一段歷史!所以,後世評價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石鼓對歷史研究、漢字演化研究都有著深刻意義。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石刻,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特別重視。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也被後人稱為“漢字的活化石”。

由於這些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所以,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漢字“祖宗”

石鼓上的文字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尚未定型的一種過渡性書體,但也有說法是由周宣王史官籀所書,因此也稱“籀文”。石鼓文原文有700餘字,現今存有272字。

石鼓出土後,鼓上陌生文字引起當時金石學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沒找到類似文字,這讓文字大家認識到,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斷裂的一段歷史!所以,後世評價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石鼓對歷史研究、漢字演化研究都有著深刻意義。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書家第一法則

石鼓文還被歷代書家視為臨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其著的《書斷》中,評論它“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

石鼓文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在書法史上有“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的作用。

它對書壇的影響尤以清代最盛,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便是主要得力於它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石刻,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特別重視。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也被後人稱為“漢字的活化石”。

由於這些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所以,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漢字“祖宗”

石鼓上的文字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尚未定型的一種過渡性書體,但也有說法是由周宣王史官籀所書,因此也稱“籀文”。石鼓文原文有700餘字,現今存有272字。

石鼓出土後,鼓上陌生文字引起當時金石學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沒找到類似文字,這讓文字大家認識到,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斷裂的一段歷史!所以,後世評價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石鼓對歷史研究、漢字演化研究都有著深刻意義。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書家第一法則

石鼓文還被歷代書家視為臨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其著的《書斷》中,評論它“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

石鼓文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在書法史上有“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的作用。

它對書壇的影響尤以清代最盛,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便是主要得力於它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最古拓本

《石鼓文》主要以拓片行世,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其後則以四明範欽天一閣所藏趙鬆雪家之北宋拓本為最古。

該拓本為剪裱本,存字462字。清乾隆五十二年,海鹽張燕昌曾摹此佳拓,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摹於石,可惜此刻石已毀於道光十九年。

清嘉慶二年,阮元摹天一閣本,首篇“吾車鼓”前以隸書題刻“儀徵阮氏重撫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本”,並在後記中記錄了此事。

摹刻成本後,放置在杭州府學明倫堂,供人研習。阮刻石鼓文一經問世,影響巨大,而“天一閣本”真身不幸毀於咸豐十年的大火中。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石刻,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特別重視。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也被後人稱為“漢字的活化石”。

由於這些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所以,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漢字“祖宗”

石鼓上的文字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尚未定型的一種過渡性書體,但也有說法是由周宣王史官籀所書,因此也稱“籀文”。石鼓文原文有700餘字,現今存有272字。

石鼓出土後,鼓上陌生文字引起當時金石學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沒找到類似文字,這讓文字大家認識到,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斷裂的一段歷史!所以,後世評價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石鼓對歷史研究、漢字演化研究都有著深刻意義。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書家第一法則

石鼓文還被歷代書家視為臨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其著的《書斷》中,評論它“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

石鼓文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在書法史上有“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的作用。

它對書壇的影響尤以清代最盛,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便是主要得力於它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最古拓本

《石鼓文》主要以拓片行世,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其後則以四明範欽天一閣所藏趙鬆雪家之北宋拓本為最古。

該拓本為剪裱本,存字462字。清乾隆五十二年,海鹽張燕昌曾摹此佳拓,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摹於石,可惜此刻石已毀於道光十九年。

清嘉慶二年,阮元摹天一閣本,首篇“吾車鼓”前以隸書題刻“儀徵阮氏重撫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本”,並在後記中記錄了此事。

摹刻成本後,放置在杭州府學明倫堂,供人研習。阮刻石鼓文一經問世,影響巨大,而“天一閣本”真身不幸毀於咸豐十年的大火中。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盛現亂消

石鼓自被發現起,或棄或藏,或現或消,歷盡滄桑。

唐代627年,石鼓於陝西寶雞岐山北坡的荒郊發現。此地曾是秦國舊地。石鼓被發現後一直置於荒郊,許多人前去觀看並臨摹作拓。806年,韓愈為保護石鼓,上書朝廷,請求把石鼓搬到太學府,但是沒有被採納。直到814年,鄭餘慶任國子監祭酒,才採納了韓愈的建議,將石鼓移到了鳳翔文廟,使它們不再遭受風雨得侵蝕。然而,石鼓“乍原”卻在當時不知去向,只有9只保存了下來。

五代十國戰亂期間,鳳翔成為戰場,石鼓下落不明。宋朝建立後,當政者重視文化,宋仁宗下旨尋找石鼓。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名叫司馬職的官吏找到了9只石鼓,獨缺唐朝遺失的“乍原”,他便依照流傳下來的拓片,造了一個新“乍原”補全。由於石鼓的拓片流傳很廣,司馬職作假很容易就被識破了。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石刻,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特別重視。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也被後人稱為“漢字的活化石”。

由於這些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所以,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漢字“祖宗”

石鼓上的文字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尚未定型的一種過渡性書體,但也有說法是由周宣王史官籀所書,因此也稱“籀文”。石鼓文原文有700餘字,現今存有272字。

石鼓出土後,鼓上陌生文字引起當時金石學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沒找到類似文字,這讓文字大家認識到,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斷裂的一段歷史!所以,後世評價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石鼓對歷史研究、漢字演化研究都有著深刻意義。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書家第一法則

石鼓文還被歷代書家視為臨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其著的《書斷》中,評論它“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

石鼓文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在書法史上有“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的作用。

它對書壇的影響尤以清代最盛,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便是主要得力於它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最古拓本

《石鼓文》主要以拓片行世,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其後則以四明範欽天一閣所藏趙鬆雪家之北宋拓本為最古。

該拓本為剪裱本,存字462字。清乾隆五十二年,海鹽張燕昌曾摹此佳拓,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摹於石,可惜此刻石已毀於道光十九年。

清嘉慶二年,阮元摹天一閣本,首篇“吾車鼓”前以隸書題刻“儀徵阮氏重撫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本”,並在後記中記錄了此事。

摹刻成本後,放置在杭州府學明倫堂,供人研習。阮刻石鼓文一經問世,影響巨大,而“天一閣本”真身不幸毀於咸豐十年的大火中。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盛現亂消

石鼓自被發現起,或棄或藏,或現或消,歷盡滄桑。

唐代627年,石鼓於陝西寶雞岐山北坡的荒郊發現。此地曾是秦國舊地。石鼓被發現後一直置於荒郊,許多人前去觀看並臨摹作拓。806年,韓愈為保護石鼓,上書朝廷,請求把石鼓搬到太學府,但是沒有被採納。直到814年,鄭餘慶任國子監祭酒,才採納了韓愈的建議,將石鼓移到了鳳翔文廟,使它們不再遭受風雨得侵蝕。然而,石鼓“乍原”卻在當時不知去向,只有9只保存了下來。

五代十國戰亂期間,鳳翔成為戰場,石鼓下落不明。宋朝建立後,當政者重視文化,宋仁宗下旨尋找石鼓。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名叫司馬職的官吏找到了9只石鼓,獨缺唐朝遺失的“乍原”,他便依照流傳下來的拓片,造了一個新“乍原”補全。由於石鼓的拓片流傳很廣,司馬職作假很容易就被識破了。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北宋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從太氏拓片見到乍原的拓片,證明此人曾收藏過乍原石鼓。但向傳師趕到關中太氏的老家時,太氏全家已於一年前死於瘟疫,房屋財產全部為避瘟疫傳播而被燒光。向傳師在關中一帶繼續查訪,居然在一個屠戶家中發現了石鼓。但不幸的是,此時乍原石鼓已經是屠戶的磨刀石了,被切去了上半部分,鼓身上的字也只剩下4個。向傳師後來將乍原運至汴梁交給朝廷。此時全部石鼓上可以辨認的文字只剩下432個。宋徽宗下令用黃金添注石鼓文字槽縫,用以減緩風化,防止任意作拓。

“靖康之變”後,石鼓被金人運至燕京,竟被剔去石鼓上的黃金,然後棄之郊野。1300年,元朝的虞集在一片淤泥中發現石鼓,石鼓後被安放於孔廟大成殿門外,分左右兩壁排開。此後明清兩代均在此存放。

1936年,石鼓隨第四批故宮文物南遷至上海,安置在天主堂街仁濟醫院庫房。三年後,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鼓遷往南京。一年後,石鼓隨故宮文物再次起運。南遷途中,在天津和湖南兩次翻車,幸好包裝嚴密,石鼓完好無損。抗日戰爭期間,石鼓被迫南遷至四川峨眉縣,解放後石鼓重新運回北京,陳列於故宮博物院。

"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與鬥爭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澆鑄了輝煌燦爛的文明豐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故宮,有這樣幾塊石頭,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它就是石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的寶物,普普通通的石鼓卻可以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首位呢?它究竟有何神奇?到底牛在哪裡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鼓發掘

石鼓最早被人發掘是在唐代。在當時的天興縣三疇原(今陝西寶雞石鼓原)出土了10個饅頭狀花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稱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稱為“石鼓文”。唐人按它的出土地點,命名為“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現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它的摹品。

這10只石鼓,尺寸不一,高度50至90釐米不等,直徑約60釐米,圓頂平底,上小下大,每個重約1噸,其形狀略似鼓,故稱石鼓。因每隻石鼓各刻四言韻詩1首,形成前後連貫的10首組詩,內容記述君王田狩漁獵之事,故亦稱“獵碣”。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石刻之祖

石鼓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石刻,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特別重視。根據鼓身上的文字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也被後人稱為“漢字的活化石”。

由於這些石鼓上沒有具體的出生年月,所以,古今學者對它的年代也沒有一個定論。但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遺物。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漢字“祖宗”

石鼓上的文字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尚未定型的一種過渡性書體,但也有說法是由周宣王史官籀所書,因此也稱“籀文”。石鼓文原文有700餘字,現今存有272字。

石鼓出土後,鼓上陌生文字引起當時金石學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沒找到類似文字,這讓文字大家認識到,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斷裂的一段歷史!所以,後世評價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石鼓對歷史研究、漢字演化研究都有著深刻意義。它是我國文字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被專家稱為漢字的“祖宗”。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書家第一法則

石鼓文還被歷代書家視為臨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有“書家第一法則”之譽。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其著的《書斷》中,評論它“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

石鼓文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在書法史上有“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的作用。

它對書壇的影響尤以清代最盛,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便是主要得力於它而形成自家風格的。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最古拓本

《石鼓文》主要以拓片行世,在唐代已有拓本,惜未傳。其後則以四明範欽天一閣所藏趙鬆雪家之北宋拓本為最古。

該拓本為剪裱本,存字462字。清乾隆五十二年,海鹽張燕昌曾摹此佳拓,次年作《石鼓文釋存》,越一年摹於石,可惜此刻石已毀於道光十九年。

清嘉慶二年,阮元摹天一閣本,首篇“吾車鼓”前以隸書題刻“儀徵阮氏重撫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本”,並在後記中記錄了此事。

摹刻成本後,放置在杭州府學明倫堂,供人研習。阮刻石鼓文一經問世,影響巨大,而“天一閣本”真身不幸毀於咸豐十年的大火中。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盛現亂消

石鼓自被發現起,或棄或藏,或現或消,歷盡滄桑。

唐代627年,石鼓於陝西寶雞岐山北坡的荒郊發現。此地曾是秦國舊地。石鼓被發現後一直置於荒郊,許多人前去觀看並臨摹作拓。806年,韓愈為保護石鼓,上書朝廷,請求把石鼓搬到太學府,但是沒有被採納。直到814年,鄭餘慶任國子監祭酒,才採納了韓愈的建議,將石鼓移到了鳳翔文廟,使它們不再遭受風雨得侵蝕。然而,石鼓“乍原”卻在當時不知去向,只有9只保存了下來。

五代十國戰亂期間,鳳翔成為戰場,石鼓下落不明。宋朝建立後,當政者重視文化,宋仁宗下旨尋找石鼓。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名叫司馬職的官吏找到了9只石鼓,獨缺唐朝遺失的“乍原”,他便依照流傳下來的拓片,造了一個新“乍原”補全。由於石鼓的拓片流傳很廣,司馬職作假很容易就被識破了。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北宋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從太氏拓片見到乍原的拓片,證明此人曾收藏過乍原石鼓。但向傳師趕到關中太氏的老家時,太氏全家已於一年前死於瘟疫,房屋財產全部為避瘟疫傳播而被燒光。向傳師在關中一帶繼續查訪,居然在一個屠戶家中發現了石鼓。但不幸的是,此時乍原石鼓已經是屠戶的磨刀石了,被切去了上半部分,鼓身上的字也只剩下4個。向傳師後來將乍原運至汴梁交給朝廷。此時全部石鼓上可以辨認的文字只剩下432個。宋徽宗下令用黃金添注石鼓文字槽縫,用以減緩風化,防止任意作拓。

“靖康之變”後,石鼓被金人運至燕京,竟被剔去石鼓上的黃金,然後棄之郊野。1300年,元朝的虞集在一片淤泥中發現石鼓,石鼓後被安放於孔廟大成殿門外,分左右兩壁排開。此後明清兩代均在此存放。

1936年,石鼓隨第四批故宮文物南遷至上海,安置在天主堂街仁濟醫院庫房。三年後,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鼓遷往南京。一年後,石鼓隨故宮文物再次起運。南遷途中,在天津和湖南兩次翻車,幸好包裝嚴密,石鼓完好無損。抗日戰爭期間,石鼓被迫南遷至四川峨眉縣,解放後石鼓重新運回北京,陳列於故宮博物院。

它是中華第一古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盛世出現亂世消

正如那些已經無法辨識的文字一樣,石鼓揹負的那些殘斷的歷史,和它顛沛流離的命運,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一直緊密關聯。石鼓不是冰冷的一塊石頭,而是有溫度的,是靈性的,有生命的,它每逢亂世就消失,盛世一統便出世。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它是中化文明興與衰的晴雨表。(原創/司馬千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