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嘉賓介紹:張國剛,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唐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等職。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作有:《唐代藩鎮研究》、《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唐代家庭與社會》、《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德國的漢學研究》等。

歐洲漢學為何發達?有語言學傳統和科學理論範式

問:您曾研究過歐洲漢學的發展過程。以前有人曾說過,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把自己的學問放到國外去的國家。現在研究中國文化歷史的人,很多人都會去看西方的著作。所以想問一下,歐洲漢學它的優點在哪裡?中國的學術研究應該從西方的經驗中汲取什麼?

張國剛:歐洲的漢學主要分為幾個階段:19世紀之前是一個階段。1814年法蘭西學院開始設立漢學教授,第一任教授的中文名字叫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雷慕沙

其實,在1814年以前,已經有很多來華的傳教士,包括利瑪竇等人,他們把大量中國文化翻譯介紹到西方去。這個階段的漢學其實和之前沒多大差別,也主要是翻譯和介紹,帶有一種宗教的政治目的。雖然可能主觀上沒有這個目的,但客觀上有,同時也反映出了西方人自己文化上的優越。

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的西方漢學家,大多是外交官出身,比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漢學教授,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等人,其實都是前在華外交官。

漢堡大學後來在柏林大學的福蘭閣(Otto Franke),曾任德國駐北京、上海、廈門領事,也是德國的第一任漢學教授。大批這樣的學者,他們都是翻譯、介紹中國的歷史為主,他們也請了一些中國人來幫助翻譯很多中國的書籍。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福蘭閣

第二個階段大概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出現了一批學院派,他們研究中國有西方歷史悠久的東方學的學科背景:漢學從屬於東方學,以及19世紀以來逐漸形成氣候的歷史比較語言學。

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起源,歐洲人發現印度的印第語、梵語跟歐洲的日耳曼語言,包括希臘語、拉丁語、德語、英語是一個語系的,因為詞綴、前綴、後綴,甚至語法都差不多。這就是所謂印歐語系。這就引起歐洲人很大的興趣。

後來,漢學就受到這個推動。西方人後來到吐魯番、西域考察過幾次,發現了很多胡語文書和漢語文書。中國的很多死文字都是他們破譯的,歐洲人曾破譯過蘇美爾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他們有這個傳統。

歐洲人熱衷研究中國西域史地,這種研究要學習研究藏語、蒙語。語言方面,西方有很大的優勢。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探險家斯文·赫定

西方的漢學跟東方學,注重古典語文學的訓練、研讀。中國人的國學研究,很注重西方的這種東方學、語言學的傳統。

清華1925年成立國學院,當時要求學者入國學院當導師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對中國文化有整體的瞭解;第二個是對歐洲、西方、日本的漢學熟悉瞭解;第三個是既能用科學方法,又能有考據的方法做研究。以前的中國歷史研究,是從來不跟語言搞在一起的,但是西方的漢學它是語言學上面的學問。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漢學家衛禮賢

20世紀西方漢學的繁榮,還受到一戰以後西方反思精神的激勵

西方開始批判和反思自己的文化,為什麼歐洲人自己老是戰爭和殺戮?開始推崇敦厚的東方文化。梁啟超的《歐遊心影錄》裡說得很清楚,“五四”時期他正在歐陸考察,他在《歐遊心影錄》勸告中國人,你不要再糟蹋自己文化,仰慕西方文化了,西方現在還期待中國文化的反哺呢。

當時歐洲很多大學開始建立漢學系。1925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有一個叫衛禮賢(Richaid Wilhelm)的人,創辦了漢學系,還提到當時北京正在籌辦的“清華國學院”,他是一名新教傳教士。

陳寅恪、傅斯年這些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到西方去留學的。他們在那裡感受到了一份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自信。傅斯年曾說,要把巴黎和東京的東方學奪到北平來,那個時候,我們也承認歐洲漢學的優勢。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伯希和

除了西方人有語言優勢之外,還有什麼優勢?中國傳統的學問缺少理論工具,中國的學問講正統、辨僭偽,是一種政治性判斷,它沒有現代社會科學的分析工具,進行一種學理的判斷。1810年以後,歐洲的研究性大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以後,他們社會科學的發展就影響到了漢學研究。

有一個人叫孔好古(又譯作孔拉迪,August Conraty),林語堂的博士生導師,他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時候,他注意用當下的概念和理論來進行討論。伯希和在給他去世時寫的悼念文章裡面就說,過去的漢學家都是翻譯一些中國的書籍,最多進行一下解釋,可孔拉迪不一樣,他開始從社會學、宗教歷史學的角度去解釋古史,我們在這方面是一片空白。

西方的漢學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借鑑。比如後來史學大家陳寅恪,他著作的形式是非常傳統的,你把他書中的註釋去掉,就跟古人的書一樣,抄書和評論是連在一起的,很像呂思勉的斷代史系列。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陳寅恪著作集

可他的問題意識是現代的,比如關隴集團理論、關於種族與文化的看法。他是想建立一個進入現代階段的中國傳統學說,這個我們沒有做的,現在還主要移植西方的。

總之,西方漢學有各種各樣的優勢,語言的優勢,社會科學做工具的優勢等等。前些年,余英時先生在《九州學刊》創刊號上,寫過一篇文章《中國人文研究的再出發》,我很贊成他的說法。

20世紀的出發,是引西學建立中學,比如用西方理論解釋中國史實的二重證據法之類,西方漢學家著作發揮了示範和橋樑的作用;再出發就是改變把西方理論當神聖來供奉的做法,只是當成啟發借鑑的他山之石,你要從中國內部歸納出社會理論範式、概念工具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兩方面下手,兩個方面的轉變:時間轉變,空間轉變。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其生長的空間土壤,與我不同;其理論的適用性會有圓鑿方納的問題。需要適用空間的轉換。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代表了當代人對於該領域問題的思考,其解釋框架,如何還原到歷史上同樣的問題領域,還有一個時間上的轉換。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余英時

是否可以家庭暴力來解釋武則天對子女的虐待?因為武則天年輕時受到同父異母兄弟的欺負,產生了心理障礙?是否可以把唐高宗對武則天的愛,解釋是戀母情結?西方中世紀莊園制下的自然經濟,可以用來說明中國古代的經濟形態嗎?我有時候講,歷史學科單邊突進的可能性小,它既然是社會科學的基礎型學科,它就離不開中國本土化社會科學的整體進步。

我們要把西方人貼的標籤洗乾淨迴歸本原

問:現在的很多學術研究,框架全部都是用西方的理論來構建。曾經看到過一個評論,有人會拿黑格爾去解釋康有為,但從來沒有人會拿康有為解釋黑格爾。現在中國的學術一直跟著西方的理論框架跑,這的確是悲哀的事情。

張國剛:這表明中國需要有自己的孟德斯鳩,甚至自己的馬克思。要有人紮紮實實在歷史和現實的研究當中歸納出一些概念,理論,說明中國的歷史,解釋中國的道路。

現在一般叫用中國的話講中國的故事,用中國的道理講中國的道路。這樣做的困難在什麼地方呢?自然語言變成特定的學術語言,就有了固定的內涵,比如經濟、權利、專制,這些固定的內涵是從中國歷史實際中概括出來的,還是從西方的理論詞彙中套用的?這就是問題。

對於中國傳統社會,我們應該用什麼詞語概括?中國的政治體制應該用什麼詞語來概括?說中國是自然經濟,地主經濟,專制主義,這些詞的確切內涵是什麼?其實都是需要推敲的。

學者用富民經濟來描寫宋代的政策,就是想從這裡突破;有學者譏笑資本主義萌芽情結,也是試圖擺脫套用西方理論的後遺症。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古代農業生產

從自然的語言,變成專業的術語,它之間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用自然語言,專業的術語來表達描述我們歷史上的政治現象,經濟現象,社會現象,人際關係等等這些內容,是需要深入的討論。

我們用西方的詞語去解釋,會出現障礙,因為東方的知識都是西方人構建的。這裡其實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如何迴歸到本原,把近代以來我們被貼上的各種意識形態標籤洗乾淨。

我把西方用意識形態來鼓舞自己、統治世界的方式,分成三個階段——1.0、2.0、3.0版本。

1.0版本。1494年在教皇的干涉下,葡萄牙、西班牙籤訂條約,以教宗授權的方式劃分海外殖民地,東邊給葡萄牙,西邊給西班牙。他們劃分殖民統治、瓜分世界的理由是什麼呢?教皇說我代表上帝,所以凡是不信仰上帝的非基督徒,他們的土地、財產、財富我們都應占領。

2.0版本。工業革命前後,西方社會突飛猛進,美洲、澳洲和非洲是落後的,亞洲也落伍了。他們征服這個世界的理由是什麼?我先進你野蠻,我文明你粗鄙,我進步你落後。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新航路探索示意圖

二戰以後西方搞出了一個3.0版本。3.0版本是什麼呢?是西方宣揚的普世價值。

我曾經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問題,很多毛病。一百多年前,君主立憲搞不成,是因為康有為錯了。

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其君主萬世一系、有神聖性。中國呢,唐朝姓李,漢朝姓劉,明朝姓朱,宋朝姓趙,清朝皇祖姓愛新覺羅,馮玉祥能用武力把遜位的清室趕走,這在日本是不可能的,與英國光榮革命的做法也大不相同。

中國王朝治亂相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並不能構建一個穩定秩序。宋教仁熱衷於議會民主,也不符合國情,民國初年有4億多人口,你用投票選舉,不是開玩笑嗎?

為何中國難以出現思想家?這位學者給出了靠譜的解釋

陳勝吳廣起義

評價一個制度,不是看絕對的完美度,而是看相對的適應度!制度的演進隨著社會諸多因素的變化而發展,適應度的閾值在提升,完美度的分值在提升。

因此,我們讀歷史,就能發現制度的傳統源流,就能看到制度的問題所在,看到體制的改革方向。我們和西方人兩百年前是沒怎麼打過交道的。200年後,中西相遇,西方是工業國家,中國是農業社會。現在中國已經大踏步的追了上來,儘管任重道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