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中國歷史 明史 明朝 嚴嵩 明世宗 隴史薈王文元 2018-12-01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皋蘭縣蘭溝村鄒家莊是一個有著世外桃源般寧靜的村莊,據說明代從這裡走出了一位聞名天下的人物,他是成功彈劾嚴嵩的御史鄒應龍。

最新版的《皋蘭縣誌》中說“鄒應龍,字雲卿,號蘭谷,明蘭縣人(今皋蘭縣蘭溝村鄒家莊人)。”然而,《明史》中則說“鄒應龍,字雲卿,長安人”,對同一個人的不同記述,給鄒應龍的籍貫地籠罩上了重重迷霧。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皋蘭縣誌》和《明史》的記載究竟哪個是對的呢?兩種不同觀點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祕密呢?鄒應龍究竟是哪裡人呢?

7月15日,來到皋蘭縣蘭溝一探究竟。

小村蘭溝

頂著酷熱,我們沿著安寧仁壽山邊上的一條砂石路,走向大山深處的皋蘭縣中心鄉蘭溝村。蘭溝村雖說在皋蘭境內,其實這裡到安寧非常近,大約40公里。

沿著砂石路走了兩三公里後,就和一條鄉村公路相接了,再往前走上七八公里,拐入公路邊上的一條紅磚便道,繼續前行,一座大山橫亙在我們面前,極端陡峭的山路盤旋而上,翻越大山後,一個大川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這裡就是皋蘭中心鄉了,我們順著油路找到中心鄉鄉政府。在鄉政府工作人員小薛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山邊的路繼續前行,此時正是下午四點多鐘,滿載著各種蔬菜水果的農用車輛不時從我們邊上呼嘯而過。

在小薛的指引下,我們繞過一個豁口後,面前忽然豁然開朗。“這裡就是蘭溝村。”小薛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四周被群山環抱,山在這裡形成了如同“羅圈椅”般的圓弧形,椅子口上是一個小山包,將山口恰到好處地遮擋了起來。

鄒應龍家鄉就在蘭溝村的鄒家莊(現為蘭溝村二社),這裡是鄒氏聚居的地方。在通往二社的岔路口,半山腰處有一座仿古建築,是鄒氏族人為紀念鄒應龍而修建的祠堂。祠堂門口懸掛著一塊匾額“鄒應龍祠堂”,這是流螢題寫的。當年流螢在修建蘭州碑林時,曾專門尋找過有關鄒應龍的事蹟墨寶。

二社社長鄒繼榮是鄒應龍的後裔,他給我們找來了鑰匙,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大門。一段段故事,就向我們迎面撲來。祠堂內供奉著鄒應龍的畫像及他寫的對聯和梅花圖,畫像自然是複製品,對聯和梅花圖則是拓片。

主持修建祠堂的鄒玉山說,在清代,鄒家莊就修建有鄒應龍祠堂,可惜在清末同治年間的戰亂中被毀,現在的祠堂是2002年鄒玉山聯絡鄒氏族人修建起來的。每年的清明、除夕,蘭州各地的鄒氏族人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鄒玉山說,解放前,這裡根本沒有一個叫蘭溝的地名,蘭溝地名是後來改的。據鄒玉山說,皋蘭忠和鎮在解放前就叫蘭谷鄉,蘭溝村當時就叫蘭谷村。有人認為,鄒應龍號蘭谷,就是由此而來。

種種跡象表明,蘭溝村關於鄒應龍的家鄉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至少當地鄉親們和鄒氏族人認為這裡就是鄒應龍的家鄉。

依據鄒氏家譜和當地傳說,以及清代皋蘭方誌和最新版等的記載,我省學者確信“鄒應龍是明蘭縣(明蘭縣大致包含了今皋蘭、城關、七里河等縣區範圍)人”,他是一位被《明史》誤解了近300年的隴上男兒。

為何《明史》中會有“鄒應龍,字雲卿,長安人”的說法呢?這是如何產生的呢?

彈劾奸臣

“贊祖宗直聲滿天下,劾奸不全瓦;頌先哲一表稱雄文,除貪匡大廈。”這是鄒應龍祠堂內的對聯。這裡的“劾奸不全瓦”,說的就是鄒應龍彈劾奸臣嚴嵩的事蹟。

鄒應龍是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初授“行人”,這個職務主要負責聯絡外交之類的事物。大約一年左右,就被提升為御史。由於嘉靖皇帝長期沉溺修煉,迷信各種方術。嚴嵩善於揣摩皇帝的喜好,時時能投其所好,故此極得皇帝信任,明政府大權基本被嚴嵩所控制。

嚴嵩一邊討好皇帝,一邊欺上瞞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由於彈劾嚴嵩,有14位侍郎(相當於副部長)以上的官員被嚴嵩迫害致死,其中曾被髮配到臨洮任典史的楊繼盛結局最為悲慘。此後,朝堂上下黯然無聲。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鄒應龍寫了《貪橫蔭臣欺君蠹國疏》彈劾嚴嵩父子。其中歷數嚴嵩父子罪惡。最後說:“如臣有一言不實,請即斬臣首以謝嵩父子,併為言官欺誑者戒。”

鄒應龍敢於彈劾嚴嵩並不是一味蠻幹,而是選擇了一個巧妙的時機,當時嚴嵩修建萬壽宮不力,嘉靖皇帝不滿,他的上書正對皇帝的胃口,自然嚴嵩父子也就難逃法網。嚴嵩退休回家,其子嚴世蕃責下獄待審,三年後被處斬。再後來,鄒應龍削籍回家。

實際上,鄒應龍致仕後,並沒有返回蘭縣定居,相反卻在長安定居,最後死在長安,葬於陝西淳化。後來在清初撰寫《明史》時,有人依據鄒應龍的埋葬地,把他的籍貫誤為“長安人”,且寫入《明史 鄒應龍傳》。《明史》是二十四之一,其權威性是不容質疑的。由此,“鄒應龍是長安人”的觀點也誤導至今。

有沒有證據證明他是蘭州人呢?

最新發現

“鄒蘭谷揚言而後開忠義先聲 人皆側耳 韻何遠 情何深 廊廟為憂萬古 河山留絕調;

段柏軒唱道以來發聖賢遺響 誰不昂頭 曲彌高 和彌寡 林泉可樂一天 風雨問知音。”

這是劉果齋寫在五泉山戲樓的對聯,表達人們對鄒應龍的崇敬之情。

自從《明史》出版後,關於鄒應龍籍貫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這些年,甘肅學者也一直在尋找鄒應龍事蹟。如今一大批資料無可辯駁地證明,鄒應龍就是明蘭縣人。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金山寺中發現了一幅鄒應龍在嘉靖年間所作的《梅花圖》。蘭州臨洮各地還流傳著一些關於鄒應龍的故事。以前,五泉山曾有鄒應龍讀書樓;蘭州東稍門外有鄒應龍故居……

人們還在青城發現了一幅明代的畫像,它是最為有力的證據。這幅畫像上有孫丕揚所作的《贈後巖鄒老先生榮任武陟判薄序》文,文中有“先生皋蘭世家”、“慶衍蘭谷先生登嘉靖丙辰進士”之語;孫丕揚與鄒應龍是同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他的話應該比較可信。張思溫考證後認為,其中關於鄒應龍籍貫和親屬的記載應該比較可信。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說實話,蘭溝村並不偏僻,相反卻有點鬧中取靜的意味。從安寧仁壽山到皋蘭蘭溝村40公里的路程,正好是古人一天的行程。對於今天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而言,一個小時就到了。鄒玉山曾多次往返,尋找祖先留下的足跡。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金城北鄉鄒氏家譜》中,他找到不少關於鄒應龍的記載。

根據鄒氏家譜,在清康熙年間,五泉山下就有鄒應龍的墓地,而鄒應龍也不是在蘭溝村出生的。

依照鄒氏家譜,鄒氏最早在蘭州五泉山附近居住。康熙年間遷移到小煙墩溝,再後來遷移到蘭谷(今蘭溝)。也就是說,鄒氏族人在蘭溝村定居的時間在康熙以後了。顯然,鄒應龍並不是在蘭谷村出生,蘭谷村只能是為了紀念鄒應龍而取的名字。儘管如此,這也是鄒應龍是明蘭縣人的有力證據。


蘭州鄒應龍:被《明史》誤寫的隴上名臣


鄒氏家譜中保存了一份《維初鄒公墓表》,這是清乾隆三十三年七月寫的,其中說道:“蘭谷先生始祖以下數世之墓在皋蘭山麓牟家灣內”,後來他繼續尋找墓地,在惠泉寺一老人的指點下發現了一塊石碑,洗去石碑的泥土後發現這就是蘭谷公的墓碑,還向官府做了彙報。在官府的主持下重修了鄒應龍的墓,製作鄒應龍的畫像等。《明史》始修於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這次發現鄒應龍墓碑的時間,和《明史》定稿的時間相差不多,顯然有很高的可信度。

“鄒應龍確信無疑是蘭州人。《明史》上弄錯了!”鄒玉山說。明清之時,蘭州有三位以“蘭”為號的名人,黃諫號蘭坡、郝璧號蘭石,鄒應龍號蘭谷,他們相互映輝,至今讓人敬仰。

掀開籠罩在《明史》上的迷霧,鄒應龍的籍貫地才漸漸清晰了,一個盡忠言事的隴上男兒也走出了重重迷霧。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