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高氏祠堂始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計20多間,過廳還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裡面懸掛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咸豐帝御賜高鴻儒“進士”匾額。200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一進三楹,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組成。總體方案為方形八卦,院內四合小院成四寶聚珠之勢,左右對稱,東西各設廂房和耳房。山門為懸山頂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簷飛,正中懸掛“高氏祠堂” 四字匾額,門外有鎮宅石獅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聳立街心。進山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見後)一座,過小院直入過庭,過庭、雨廊均為歇山頂式,庭內廂房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圖畫。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高氏祠堂始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計20多間,過廳還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裡面懸掛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咸豐帝御賜高鴻儒“進士”匾額。200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一進三楹,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組成。總體方案為方形八卦,院內四合小院成四寶聚珠之勢,左右對稱,東西各設廂房和耳房。山門為懸山頂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簷飛,正中懸掛“高氏祠堂” 四字匾額,門外有鎮宅石獅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聳立街心。進山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見後)一座,過小院直入過庭,過庭、雨廊均為歇山頂式,庭內廂房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圖畫。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青城書院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歷史培養了大批優人才,其中翰林1人,進士10人,文舉23人,50多位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是蘭州六大書院之一。古鎮還有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和城皇廟內的古建築。青城古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有待於進一步去挖掘開發。坐落在古鎮的青城書院,幾進庭院對稱而建,蔚為壯觀。屋頂的木檁子方方正正,預示方正做人。起起伏伏的院落,勾勒著小鎮當年書聲琅琅的輪廓。傍水而讀,濤聲作伴,勤學知禮,一幅乾坤盛世圖景。幾大家族家家庭院牌坊林立,文功武治匾額高懸,加上演繹很多的城隍故事,讓這個小鎮有了更多的神祕。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高氏祠堂始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計20多間,過廳還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裡面懸掛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咸豐帝御賜高鴻儒“進士”匾額。200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一進三楹,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組成。總體方案為方形八卦,院內四合小院成四寶聚珠之勢,左右對稱,東西各設廂房和耳房。山門為懸山頂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簷飛,正中懸掛“高氏祠堂” 四字匾額,門外有鎮宅石獅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聳立街心。進山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見後)一座,過小院直入過庭,過庭、雨廊均為歇山頂式,庭內廂房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圖畫。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青城書院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歷史培養了大批優人才,其中翰林1人,進士10人,文舉23人,50多位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是蘭州六大書院之一。古鎮還有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和城皇廟內的古建築。青城古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有待於進一步去挖掘開發。坐落在古鎮的青城書院,幾進庭院對稱而建,蔚為壯觀。屋頂的木檁子方方正正,預示方正做人。起起伏伏的院落,勾勒著小鎮當年書聲琅琅的輪廓。傍水而讀,濤聲作伴,勤學知禮,一幅乾坤盛世圖景。幾大家族家家庭院牌坊林立,文功武治匾額高懸,加上演繹很多的城隍故事,讓這個小鎮有了更多的神祕。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青城隍廟,原址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故又稱“狄青府”,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39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改為守備府,是一條城守備軍指揮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為城隍廟,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資修復了門樓及戲樓,這裡成為當地人們進行文化交流、休閒娛樂的場所。

羅家大院為四合院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築,造型獨特別緻,氣勢宏偉莊嚴,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館。院子中有當年水煙作坊、水缸,石桌和滿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進院子陳設有刺繡、燈籠和一些小物件。院後花園裡有一處荷塘,荷葉碧綠,生機勃勃。電視劇《老柿子樹》在此院拍攝,成為劇中四個兒子居住的場所。

百畝荷塘青城東灘一帶數百畝的荷塘是近幾年來發展的新興產業。盛夏季節,水面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撲面。荷池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青城水煙,青城古鎮因水煙而名,因水煙而興,因水煙而盛,卻也因水煙而衰落。在商貿發達時期,這裡是全國的著名水煙集散地,沿黃河河道流通至全國各大城市。青城鎮是水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相傳在明朝,一週姓人家隨肅王從甘州遷蘭州,後定居青城,栽種菸葉,並引進水煙製作工藝,日漸興盛,同時得益於黃河運輸的便利,青城水煙名震全國。

現今,水煙已經逐漸退出歷史,但是水煙的製作工藝和作坊還是保留了下來,在羅家大院一處四合院,壓制水煙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壓制成捆的水煙,仍保存完好,無聲的向前來參觀的遊人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二、歷史中的青城

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

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蹟。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築壟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藉黃河天險,在唐朝壟溝堡的基礎上增築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歷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煙為主的貨物集散地,水陸交通發達,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雲集,泊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

三、千古謎團

關於李自成之死,《明史·李自成傳》是這樣記載的:“順治二年二月……自成走咸寧、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縊死。或曰村民方築堡,見賊少,爭前擊之,人馬俱陷泥淖中,自成腦中死。剝其衣,得龍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驚,謂為自成也。時我兵遣識自成者驗其屍,朽莫辨。”因其記載模稜兩可、不甚清晰,李自成之死成為史學界繼續考證的一大課題。

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2007年4月5日(清明節),甘肅省明清史學會聯合李氏後人在青城鎮葦茨灣村龍頭堡子為“闖王之墓”立碑揭幕,並舉行首次公開祭奠儀式。此外,他們還初步計劃將在青城葦茨灣村建成李自成陵園,陵園將包括紀念堂、雕像等建築,以紀念、旅遊為一體,將極大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據“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提出者、當地70多歲的退休測繪師、歷史研究愛好者羅士文介紹,根據當地流傳久遠的口頭傳說,他先後多次踏訪榆中青城、白銀武川、靖遠北灣一帶的李氏後人,並最終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

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論點一經披露,立刻引起各方關注,並同時給明清史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成為闖王之死的又一歷史新說。2005年8月14日,在蘭州參加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等專家專程赴榆中青城考察,查閱了《李氏家譜》,踏訪了當地傳說中的闖王之墓,認為值得研究。

對李自成史事研究頗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陝北史事研究》中,對《李自成兵敗歸隱榆中青城》進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歸隱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在這本書中以《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為題,專門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四點理由。常福元先生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後認為,當時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統治的薄弱地區,因而李自成兵敗後會選擇西北落腳,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礎。另外,他認為,青城有奇人隱士生存的歷史,也有利於隱居的環境,並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護照顧。

四、青城古鎮的現狀

青城古鎮現在已經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有古建築,古民居,成為了歷史文化名鎮,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週末休閒旅遊的人很多,節假日到這裡品嚐美食,遊玩景緻的人也很多。

青城古鎮現在有古民居建築五十多處,宋明時代建築都已不存,現在主要是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民居,有四合院十八處,民國建築十五處,清朝建築三十三處,還有殘缺的,不愧歷史文化名鎮的美譽。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高氏祠堂始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計20多間,過廳還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裡面懸掛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咸豐帝御賜高鴻儒“進士”匾額。200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一進三楹,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組成。總體方案為方形八卦,院內四合小院成四寶聚珠之勢,左右對稱,東西各設廂房和耳房。山門為懸山頂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簷飛,正中懸掛“高氏祠堂” 四字匾額,門外有鎮宅石獅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聳立街心。進山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見後)一座,過小院直入過庭,過庭、雨廊均為歇山頂式,庭內廂房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圖畫。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青城書院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歷史培養了大批優人才,其中翰林1人,進士10人,文舉23人,50多位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是蘭州六大書院之一。古鎮還有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和城皇廟內的古建築。青城古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有待於進一步去挖掘開發。坐落在古鎮的青城書院,幾進庭院對稱而建,蔚為壯觀。屋頂的木檁子方方正正,預示方正做人。起起伏伏的院落,勾勒著小鎮當年書聲琅琅的輪廓。傍水而讀,濤聲作伴,勤學知禮,一幅乾坤盛世圖景。幾大家族家家庭院牌坊林立,文功武治匾額高懸,加上演繹很多的城隍故事,讓這個小鎮有了更多的神祕。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青城隍廟,原址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故又稱“狄青府”,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39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改為守備府,是一條城守備軍指揮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為城隍廟,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資修復了門樓及戲樓,這裡成為當地人們進行文化交流、休閒娛樂的場所。

羅家大院為四合院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築,造型獨特別緻,氣勢宏偉莊嚴,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館。院子中有當年水煙作坊、水缸,石桌和滿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進院子陳設有刺繡、燈籠和一些小物件。院後花園裡有一處荷塘,荷葉碧綠,生機勃勃。電視劇《老柿子樹》在此院拍攝,成為劇中四個兒子居住的場所。

百畝荷塘青城東灘一帶數百畝的荷塘是近幾年來發展的新興產業。盛夏季節,水面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撲面。荷池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青城水煙,青城古鎮因水煙而名,因水煙而興,因水煙而盛,卻也因水煙而衰落。在商貿發達時期,這裡是全國的著名水煙集散地,沿黃河河道流通至全國各大城市。青城鎮是水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相傳在明朝,一週姓人家隨肅王從甘州遷蘭州,後定居青城,栽種菸葉,並引進水煙製作工藝,日漸興盛,同時得益於黃河運輸的便利,青城水煙名震全國。

現今,水煙已經逐漸退出歷史,但是水煙的製作工藝和作坊還是保留了下來,在羅家大院一處四合院,壓制水煙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壓制成捆的水煙,仍保存完好,無聲的向前來參觀的遊人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二、歷史中的青城

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

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蹟。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築壟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藉黃河天險,在唐朝壟溝堡的基礎上增築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歷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煙為主的貨物集散地,水陸交通發達,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雲集,泊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

三、千古謎團

關於李自成之死,《明史·李自成傳》是這樣記載的:“順治二年二月……自成走咸寧、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縊死。或曰村民方築堡,見賊少,爭前擊之,人馬俱陷泥淖中,自成腦中死。剝其衣,得龍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驚,謂為自成也。時我兵遣識自成者驗其屍,朽莫辨。”因其記載模稜兩可、不甚清晰,李自成之死成為史學界繼續考證的一大課題。

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2007年4月5日(清明節),甘肅省明清史學會聯合李氏後人在青城鎮葦茨灣村龍頭堡子為“闖王之墓”立碑揭幕,並舉行首次公開祭奠儀式。此外,他們還初步計劃將在青城葦茨灣村建成李自成陵園,陵園將包括紀念堂、雕像等建築,以紀念、旅遊為一體,將極大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據“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提出者、當地70多歲的退休測繪師、歷史研究愛好者羅士文介紹,根據當地流傳久遠的口頭傳說,他先後多次踏訪榆中青城、白銀武川、靖遠北灣一帶的李氏後人,並最終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

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論點一經披露,立刻引起各方關注,並同時給明清史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成為闖王之死的又一歷史新說。2005年8月14日,在蘭州參加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等專家專程赴榆中青城考察,查閱了《李氏家譜》,踏訪了當地傳說中的闖王之墓,認為值得研究。

對李自成史事研究頗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陝北史事研究》中,對《李自成兵敗歸隱榆中青城》進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歸隱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在這本書中以《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為題,專門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四點理由。常福元先生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後認為,當時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統治的薄弱地區,因而李自成兵敗後會選擇西北落腳,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礎。另外,他認為,青城有奇人隱士生存的歷史,也有利於隱居的環境,並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護照顧。

四、青城古鎮的現狀

青城古鎮現在已經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有古建築,古民居,成為了歷史文化名鎮,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週末休閒旅遊的人很多,節假日到這裡品嚐美食,遊玩景緻的人也很多。

青城古鎮現在有古民居建築五十多處,宋明時代建築都已不存,現在主要是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民居,有四合院十八處,民國建築十五處,清朝建築三十三處,還有殘缺的,不愧歷史文化名鎮的美譽。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里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須,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高氏祠堂始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計20多間,過廳還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裡面懸掛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咸豐帝御賜高鴻儒“進士”匾額。200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一進三楹,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組成。總體方案為方形八卦,院內四合小院成四寶聚珠之勢,左右對稱,東西各設廂房和耳房。山門為懸山頂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簷飛,正中懸掛“高氏祠堂” 四字匾額,門外有鎮宅石獅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聳立街心。進山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見後)一座,過小院直入過庭,過庭、雨廊均為歇山頂式,庭內廂房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圖畫。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青城書院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歷史培養了大批優人才,其中翰林1人,進士10人,文舉23人,50多位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是蘭州六大書院之一。古鎮還有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和城皇廟內的古建築。青城古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有待於進一步去挖掘開發。坐落在古鎮的青城書院,幾進庭院對稱而建,蔚為壯觀。屋頂的木檁子方方正正,預示方正做人。起起伏伏的院落,勾勒著小鎮當年書聲琅琅的輪廓。傍水而讀,濤聲作伴,勤學知禮,一幅乾坤盛世圖景。幾大家族家家庭院牌坊林立,文功武治匾額高懸,加上演繹很多的城隍故事,讓這個小鎮有了更多的神祕。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青城隍廟,原址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故又稱“狄青府”,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39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改為守備府,是一條城守備軍指揮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為城隍廟,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資修復了門樓及戲樓,這裡成為當地人們進行文化交流、休閒娛樂的場所。

羅家大院為四合院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築,造型獨特別緻,氣勢宏偉莊嚴,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館。院子中有當年水煙作坊、水缸,石桌和滿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進院子陳設有刺繡、燈籠和一些小物件。院後花園裡有一處荷塘,荷葉碧綠,生機勃勃。電視劇《老柿子樹》在此院拍攝,成為劇中四個兒子居住的場所。

百畝荷塘青城東灘一帶數百畝的荷塘是近幾年來發展的新興產業。盛夏季節,水面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撲面。荷池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青城水煙,青城古鎮因水煙而名,因水煙而興,因水煙而盛,卻也因水煙而衰落。在商貿發達時期,這裡是全國的著名水煙集散地,沿黃河河道流通至全國各大城市。青城鎮是水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相傳在明朝,一週姓人家隨肅王從甘州遷蘭州,後定居青城,栽種菸葉,並引進水煙製作工藝,日漸興盛,同時得益於黃河運輸的便利,青城水煙名震全國。

現今,水煙已經逐漸退出歷史,但是水煙的製作工藝和作坊還是保留了下來,在羅家大院一處四合院,壓制水煙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壓制成捆的水煙,仍保存完好,無聲的向前來參觀的遊人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二、歷史中的青城

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

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蹟。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築壟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藉黃河天險,在唐朝壟溝堡的基礎上增築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歷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煙為主的貨物集散地,水陸交通發達,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雲集,泊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

三、千古謎團

關於李自成之死,《明史·李自成傳》是這樣記載的:“順治二年二月……自成走咸寧、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縊死。或曰村民方築堡,見賊少,爭前擊之,人馬俱陷泥淖中,自成腦中死。剝其衣,得龍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驚,謂為自成也。時我兵遣識自成者驗其屍,朽莫辨。”因其記載模稜兩可、不甚清晰,李自成之死成為史學界繼續考證的一大課題。

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2007年4月5日(清明節),甘肅省明清史學會聯合李氏後人在青城鎮葦茨灣村龍頭堡子為“闖王之墓”立碑揭幕,並舉行首次公開祭奠儀式。此外,他們還初步計劃將在青城葦茨灣村建成李自成陵園,陵園將包括紀念堂、雕像等建築,以紀念、旅遊為一體,將極大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據“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提出者、當地70多歲的退休測繪師、歷史研究愛好者羅士文介紹,根據當地流傳久遠的口頭傳說,他先後多次踏訪榆中青城、白銀武川、靖遠北灣一帶的李氏後人,並最終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

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論點一經披露,立刻引起各方關注,並同時給明清史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成為闖王之死的又一歷史新說。2005年8月14日,在蘭州參加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等專家專程赴榆中青城考察,查閱了《李氏家譜》,踏訪了當地傳說中的闖王之墓,認為值得研究。

對李自成史事研究頗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陝北史事研究》中,對《李自成兵敗歸隱榆中青城》進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歸隱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在這本書中以《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為題,專門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四點理由。常福元先生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後認為,當時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統治的薄弱地區,因而李自成兵敗後會選擇西北落腳,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礎。另外,他認為,青城有奇人隱士生存的歷史,也有利於隱居的環境,並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護照顧。

四、青城古鎮的現狀

青城古鎮現在已經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有古建築,古民居,成為了歷史文化名鎮,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週末休閒旅遊的人很多,節假日到這裡品嚐美食,遊玩景緻的人也很多。

青城古鎮現在有古民居建築五十多處,宋明時代建築都已不存,現在主要是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民居,有四合院十八處,民國建築十五處,清朝建築三十三處,還有殘缺的,不愧歷史文化名鎮的美譽。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景區內主要是古建築、古民居群,對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風情有一定歷史價值。先後有《老柿子樹》、《黃河浪》等電視劇在此選景拍攝。現存的50多處民宅四合院古建築,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些民宅絕大多數是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建築,主要分佈在城河、青城、新民三個村。其中有明代建築一處,清代建築33處,民國建築15處。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處,比較完整的四合院18處,殘缺的有14處,僅存門樓的有16處這些古民居的磚木雕刻藝術也非常精湛,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肘到屋簷,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通過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構求藝術語言,來託物寄情。在這裡遊客既可看到古香古色的明清民居,又可在動聽的青城小曲《西廂調》,還可觀看精彩刺激的鬥羊表演,體會到獨特的黃河古鎮民俗。

這裡沒有雕樑畫棟,只有古樸的民居,門樓,廊柱,雕花,還有石雕,木雕,以及磚雕,三雕藝術,讓人歎為觀止。晚上這裡掛起燈籠,一種大戶人家,許多傭人,穿堂過戶的盛景浮現在眼前。沿著黃河的流淌,走進青城古鎮,歷史煙都會從目光所及的庭院路徑中復活。站在街頭,彷彿可以從大氣恢弘的古建築群中感受到,商賈往來繁華無比的古鎮景象。

到高家祠堂裡聽聽陳年舊事,親眼見見咸豐皇帝賜給進士高鴻儒的那塊至高無上的匾額;再到羅家大院看看過去大戶人家的生活。庭院深深深幾許,感月吟風多少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