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消失的古剎“陳官寺”


東阿:消失的古剎“陳官寺”

地處東阿縣高集鎮北約六華里的北張集村與張小村之間,有一處高高的土丘,突出四周地面兩三米之多,這裡曾是 輝煌千年的陳官寺遺址。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戰亂紛爭,陳官寺的香火一直旺盛。而1943年的一把大火,卻將規模宏大的陳官寺化為了灰燼。

據當地上了年紀的村民說,新中國成立以前,高集鎮的北張集村與小張村隸屬於平陰縣管轄。古時候,兩村之間建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原名叫“草寺”。草寺有寺田一百畝,佔地面面積六畝左右。東側為陳家墓地,墓前並排佇立著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豬等石像生。另外,還有一座十八層佛塔和一座九層佛塔;西側和北側則為一月牙形湖泊,清風徐來荷蓮盛開,碧波盪漾,林茂蛙鳴,魚遊歡躍,倒也別有一番情趣;寺院前為寬闊廣場,左為演武場,右為戲臺子。山門前為十八級臺階,門上懸掛紅底金字“陳官寺”的匾額。山門內分別佇立著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等四大天王,他們個個面目猙獰,高大勇猛,氣勢威嚴,令人望而生畏;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著釋伽牟尼,兩側分別供奉著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和十八羅漢;東廂房供奉著關羽、關平和周倉;西廂房供奉著南海觀音和十殿閻君。東南角是鐘樓,西南角為鼓樓。晨鐘,暮鼓,響徹十里八鄉。

北宋末年北張集村陳家人通過殿試,在朝中謀得了一個官位。後來,一直晉升為帶刀上殿見皇上的將軍,當地百姓稱“帶刀指揮”,地位相當顯赫。因此,“草寺”便改成了“陳官寺”。

據清嘉慶十三年版《平陰縣誌·寺觀志》載:陳官寺在城(平陰縣城)北,創於金,旁有陳公宣武墓。據墓碑雲:宋靖康初,公年二十四歲,以弓馬絕倫策義優等,中武舉進士,授德州平原縣尉。二兄一弟協力共保鄉里,殺賊數百人,一方賴縣,開國男食三百戶。

傳說終歸是傳說,與歷史事實大相徑庭。《平陰縣誌》中提到的陳宣武,生活在北宋靖康年間,當時正值金軍大舉入侵,二十四歲的他以善於騎射,成績優異,考中舉人、進士,被朝廷任命德州平原縣尉。兄弟四人率領鄉民齊心協力多次打退金軍,殺死金軍數百人,保護了一方百姓平安。南宋開國後,其子承襲父職食祿三百戶。金軍佔據中原後,陳宣武的四弟,高大威猛,臂力過人,見兩個盜賊在草廟內分贓,用木棒將他們擊倒捆綁好送到縣衙,縣令授予他差役,負責抓捕盜賊。平陰縣署將其事蹟報送府院後,食祿百戶。後又從軍南下,屢立戰功,食祿千戶。死後奉賜葬於草寺東側,鄉鄰為其功績所感動遂將草寺改稱“陳官寺”。

因此,清嘉慶十三年版《平陰縣誌·雜誌》又載:平(平陰)之北鄉有陳四者,臂力過人,有群賊在草寺分贓,陳持木棓(bàng)尾撃(ji)之,連縛二賊,詣縣,縣令奇之,授以應捕賊,平報院授百戶,後從南征,功升千戶,卒賜諭葬於草寺西,鄉人改其寺為陳官寺雲。

老人們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人在陳官寺舊址挖出過不少銅錢,人們並不太把那些東西當回事兒,不少人的家裡都放著許多銅錢,孩子們都隨意拿著玩。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九甕十八鍋,路東沒有路西多”,指的就是當時挖出來很多的銅錢和其它金銀財寶。當然,這樣的說法是有些誇張。那時的陳官寺,每年都有大型的廟會,方圓百里的商戶都到這裡來趕廟會,看大戲,看雜耍,進行物資交流。這些足以證明,當年陳官寺的香火是何等的旺盛。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肖華支隊曾在這裡與日本鬼子開展過激烈的游擊戰,兩名八路軍戰士就犧牲在了這裡。當時的陳官寺四通八達,地勢險要,為了防止日軍把這裡作為據點,八路軍竟然一把大火把陳官寺給燒了,大火燒了好幾天才熄滅。歷經千年的陳官寺,就這樣在人們的視野中永遠消失了。

2007年,根據二十八位耄耋老人的陳述,由張元溧先生執筆,完成的小冊子《陳官寺賦》中的:“……寺前寺右建築群,古塔陵地石豬羊;寺後寺左月牙湖,小橋蓮荷碧波盪,雲繞茂林藏右殿,蛙鳴魚翔寺倒映。佈局有分有聚自成系,十曰美名世流芳……”。成為當地人們膾炙人口的名篇。聊聊東阿 曹傳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