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受慈禧單獨召見 做了什麼 讓他第二天就成為大紅人?

晚清七十年眾生相(二十九):書生之見

在之前我們談到的崇厚賣國事件中,故事的主角除了賣國賊崇厚、西征老將左宗棠、以及臨危受命的外交官曾紀澤外,還有一位著名人物,也在這次事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就是後來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中,張之洞年齡最小,也是唯一一個沒有上過戰場、領兵打仗的。從張之洞26歲被慈禧破格提為探花,賜進士及第開始,他就一直在文官的路線上發展。

由於不像李鴻章那樣有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張之洞升官的速度相對較慢。李鴻章當年40多歲的時候,已經是直隸總督,封疆大吏。而張之洞43歲時,還只做到司經局的洗馬,一個從五品的“小官”。

張之洞受慈禧單獨召見 做了什麼 讓他第二天就成為大紅人?

作為一名言官,張之洞是不太好出頭的。因為言官的職責是“上諫”,這就很容易得罪人,易遭報復。尤其是得罪了領導,更是吃不了兜著走。比如曾國藩曾上疏批評過咸豐,後來被壓制了整整十年,直到咸豐死後才受到重用。

但若言官不鍼砭時弊,整天給皇帝唱讚歌的話,又會被別人看作是諂諛之臣,會直接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即便諫言能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也會被有些人說成是書生之見。比如李鴻章就非常瞧不起言官,說:

“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於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一篇議論,藉此以出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

張之洞受慈禧單獨召見 做了什麼 讓他第二天就成為大紅人?

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言官,必須有敏銳的政治嗅覺、良好的全局觀念、高超的話術技巧,才能夠上承聖意,下得民心,從言官職位上脫穎而出,在仕途上更進一步。

而無疑,張之洞就是滿足上述條件的一位優秀人才,文章寫得好,人際關係搞得通,還與慈禧太后有知遇之情。所以等到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交收伊犁條約》的消息傳回國內時,張之洞就抓住了這次機會,大撈了一筆政治資本。

張之洞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之前講到,當清政府得知崇厚賣國之舉時,“朝野譁然”。大家紛紛討論應該如何懲治崇厚,以及重新立約。在這一片嘈雜、口水橫飛的喧鬧聲中,張之洞選擇了安安靜靜地坐在書房裡,寫了一篇《熟權俄約利害折》,呈給了太后。

雖然這份奏摺中,未必全是張之洞一人的觀點,但他總結歸納得好,又寫得極富文采和氣勢,讓慈安和慈禧眼前一亮。於是太后當天就決定單獨召見張之洞,要和他當面探討應對之策。

張之洞受慈禧單獨召見 做了什麼 讓他第二天就成為大紅人?

在與太后的會面中,張之洞力陳十條不可承認《交收伊犁條約》的理由,稱一旦接受,將後患無窮。並對當時朝臣還在爭論的兩個話題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其一,要不要改和議?

張之洞說:“……不敢公言改議者,誠恐一經變約,或招釁端,然臣以為不足懼也。必改此議,不能無事,不改此議,不可為國。”

即便開戰,和議必須改,不然國將不國。

其二,該不該殺崇厚?

張之洞又說:“治使臣之罪,即可杜俄人之口。按之萬國公法,既有不準違訓越權之例,復有臣執全權,可否仍在朝廷之條,正與崇厚不遵密函,不請諭旨之罪相合。……故立誅崇厚則計決。”

崇厚不但該殺,且必須要殺。殺了崇厚,可以給他安個不遵諭旨的罪名,這樣俄羅斯就不能拿著崇厚的簽名來強迫清朝承認合約的合法性。

其三,張之洞還不忘借面聖的機會,參了在此事上主張妥協的李鴻章一本:

“李鴻章高勳重寄,歲糜數百萬金錢以制機器,而養淮軍,正為今日,若並不能一戰,安用重臣。伏請嚴飭李鴻章,諭以計無中變,責無旁貸。”

張之洞受慈禧單獨召見 做了什麼 讓他第二天就成為大紅人?

張之洞的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有不少“憤青”之語,但卻說出了許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心聲。因此第二天,此奏摺一交廷議,便贏得了大部分朝臣的一致贊同。太后還給予了張之洞一個特權,讓他可以隨時進出總理衙門建言獻策。

張之洞在這次事件中,可以說給自己打了一波非常成功的廣告。雖然並未直接因此得到提拔,但卻讓上至太后,下至廷臣,都知道了張之洞的名號,認識了這位正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至此為止,張之洞距離他晉身封疆大吏,成為一代名臣的夢想,只差最後一步。1年之後,張之洞的又一份奏摺,終於打動了慈禧太后,為他衝破了最後的障礙,從此官運亨通。此為後話,且待下回分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